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审计 > 审计学毕业论文

审计学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审计学毕业论文

  审计学是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审计学毕业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审计学毕业论文篇1

  浅议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现状

  一、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概念的界定

  (一)公共工程的定义

  公共工程传统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为国家所拥有并为社会大众所共同享用的项目。它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信息通讯、水力、电力等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财政性出资或政府组建的特定机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筹集资金投资。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其他部门发展的有力保障。但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形成。公共工程的建设已不仅仅只有政府出资这一种方式,有了外资和私人资本的介入。所以现有条件下的公共工程已不同于传统公共工程的概念。本文所述及的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工程项目。

  (二)绩效审计的定义

  审计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或期末时期,从审计起源至20世纪40年代是财务审计阶段,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了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以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凯恩斯主义代替了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以市场自由经济为中心内容的马歇尔古典经济学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着,公共开支成倍增长公营企业大批涌现,公众对国家行为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绩效审计应运而生。

  绩效审计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在此之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说法。如美国审计总署把绩效审计定义为:是客观地、系统地审查一系列的证据,其目的是为了评估政府单位项目、活动的业绩和功能,以便为改进公共稽核和有关单位的决策工作提供信息。瑞典审计长伦尼?勃格伦在《瑞典效益审计》里这样定义绩效审计:简单的说,这种审计是检查政府机关作为行政管理机构的工作结果,它的目的是要让上级机构了解他们正在干什么,为此需要的开支以及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其最终目的是要增强政府机构的财务观念,使他们利用手头的资金达到更好的效果,用较小的资金达到同样的效果。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绩效审计就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审计。它包括:(1)根据健全的管理原则与实施以及管理政策,审计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对被审计的单位,审计其人力、财务和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审计信息系统、业绩测定、监控安排以及各项工作程序;(3)对被审计单位,根据其目标完成情况,审计其业绩效益,并根据原来预期的影响,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

  我国目前对绩效审计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把效益审计认为就是绩效审计,其实效益审计只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一个部分。因为绩效应由三个要素构成,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效益”仅仅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也就是绩效审计中“效率性”和“效果性”中的内容。因此“效益审计”只能反映“绩效审计”中一部分内容或其中的一个环节。

  (三)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定义

  通过对以上定义的理解我们认为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就是受托审计机关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对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环境,为决策提供外部保证。它具体内涵包括:受托审计机关既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是社会审计组织;审计客体是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不包括其他的建设项目;它是一种监督的活动,通过监督提高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

  二、实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实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实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必要性是由公共工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公共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资金投入大、占用期长。一个大中型的公共工程资金投入量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而工程本身在建设期内大部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不能通过建设期回笼资金。

  2.建设周期长、不以营利为目的。公共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要比普通的建设项目周期要长,5-10年是平均建设周期。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绝大部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除非少数的垄断行业。

  3.效益的共有化。公共工程所带来的效益几乎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不是其他工程所能代替的,具有联合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公共工程的以上特征使它区别于其他一般的建设项目,它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所以对公共工程的审计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财务审计的层面上,要做到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

  (二)实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紧迫性

  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并不是追赶时代潮流,它是目前我国公共工程投资出现的问题所决定的。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段盲目的求高求快时期,投资大就是好工程,完全不考虑高投资下带来的效益是多少,造成了工程建设资金浪费、使用率低、社会效益差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弊端应该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紧迫性。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绩效审计可以对其使用取得的效益、效果进行审计,促进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开展绩效审计还有助于揭露问题, 避免经济、政治风险。通过开展绩效审计, 揭露政府领导或政府部门因决策不科学、不合理造成的无效投资及损失浪费等问题, 监督其决策行为及其在项目审批工作中有无失职的问题, 促进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 监督政府领导对建设资金的支配权,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形成一个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增强公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 避免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我国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现状分析

  我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还只是刚刚起步,要真正建立起完备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体系,尚需时日,要从基本国情出发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经验。目前我们得先认清在我国开展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戴伊在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一文中提出了很多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很具有借鉴价值。

  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绩效审计的了解不够导致人员素质低

  大部分审计机关和人员还停留在对绩效审计知识层面上的了解,并没有真正着手去开展绩效审计。而且我国目前并没有对绩效审计有明确的定义,我国审计工作人员都得通过学习外国的资料来了解绩效审计。这也导致了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需要。

  (二)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够

  独立性是所有工业化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基本特点,是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能够顺利开展的保障。这也是目前我国整个审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审计独立性的核心是审计组织的独立,组织的独立决定了人员的独立和经费的独立。而在我国,《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国家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地方审计机关实行业务管理以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为主、组织管理以同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即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领导,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审计机关正职领导人由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提名,本级人大员会决定任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副职领导人由本级人民政府任免,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和副职领导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从以上规定都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审计缺乏独立性。人员和经费都没有实现独立。因此,从独立性上看,我国的政府审计只能算是政府机构的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体制独立性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效果,这一点在公共工程绩效审计中表现尤为明显。因为绝大部分公共工程项目都是国家或当地政府批准立项的,都是大工程,其审计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官员的政绩。这也就是出现了很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原因。

  (三)公共工程绩效审计依据不足

  现行的《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国家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不是意味着就是开展绩效审计。这存在着概念上的偏差。所以目前我国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依据。

  (四)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

  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发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但是,对于政府公共投资的绩效评价标准,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公共工程项目千差万别,甚至是同一项目,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这就导致了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这使得每开展一项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必须在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因此,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五)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绩效审计难以开展。

  内控制度的健全是开展绩效审计的有力保障,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目前开展的大部分公共工程的内控都不健全,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风险,导致了审计人员在审计绩效的同时还要质疑内控制度,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又占用了人力物力。

  (六)技术支持不够

  信息化时代电脑软件的作用非常巨大,它可以得出准确、科学的结果,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计算机审计在我国整个审计界也只是刚刚起步,在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方面涉及的就更少,所以就必须联合计算机人才为绩效审计研发适合的软件。

  因此目前我国在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方面存在着人员素质低、技术支持差、法律体系不完备等问题。

  四、提出的对策和改革的方向

  (一)提高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具有公共工程专业知识是顺利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有力保障。审计人员一般要比被审计人员受到更好的训练,对政府工作也要有深刻的了解。首先要对原有的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在职培训,诸如经济、计算机、工程、统计等等。其次审计人员自身也应该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或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经验的形式不断的提高自己。最后可以在审计组织内部通过增加相关专业人员的形式来提高整体的水平,可以从大学、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招聘专业人才。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审计人员学习审计方面的知识,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作用。

  (二)改革现行的审计体制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目前存在的审计体制方面的问题根源还在于审计的独立性不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上解决。审计机关必须独立于决策机关之外,不能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审计机关的独立要实现人员任免和经费上的双重独立。审计机关要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把聘用审计人员的办法和聘用一般公务员的办法脱钩。

  (三)制定法律法规使得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有法可依

  制定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做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有关立法工作,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使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有必要的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的保障;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准则、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办法,以确保审计质量和绩效审计有序进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制定了可用于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并在1992年于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上获得公认。我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时可以参照国际标准。成立绩效审计立法委员会,并使其成为国家审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完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公共工程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工程的社会适应性、工程的经济效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适应性是指该工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经济效益一般是指该公共工程能带来的人员就业、居民收入和对国家其他建设的影响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当地居民生活习性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居民卫生保健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包括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等的消耗系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大气、森林、野生动物的破坏程度。完善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绩效审计结果的依据,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完善,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五)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

  1.抽样审计。抽样审计能科学的解决审计的量与审计结论保证程度之间的关系问题。把抽样审计运用到公共工程绩效审计中去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毕竟在目前的情况下每个工程都搞绩效审计是不现实的。2.跟踪审计。包括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征地拆迁费用支出、管理情况,设备、材料的采购、保管、使用情况,有关税费计缴情况以及其他财务收支核算情况。对完成项目的投资效益情况进行及时的审计评价。同时做好移交工作,防止国家建设资金的流失或被无效占用。3.异地审计。目前对公共工程的审计有社会机构的参与,由于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存在着徇私舞弊的违法行为。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公共工程审计的法定机关,应严把社会机构参与公共工程审计的准入关,建立公共工程审计的准入制,以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异地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减低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4.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参与到审计过程中可以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舞弊、人为的错误,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结果。

  结论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风险,随着政府对公共工程投入的不断加大,所承担的风险也不断增多。对公共工程进行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面临困难在所难免,在加大对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在实际操作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审计学毕业论文篇2

  浅议政府跟踪审计的风险

  一、引言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极具震撼力重大舞弊案,管理舞弊占了很大比例,且严重危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审计事业也面临信用和生存危机。2001年中国的银广厦、美国的安然丑闻,涉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影响之深,加发生时间之巧合,实属审计史上罕见之事。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和我国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倒闭。

  而国家审计自成立以来,审计风险就一直存在,但是审计人的风险意识始终比较薄弱,自从发生“佛山罗斌案”和“红塔集团褚时健案”之后,审计风险才真真切切凸显在审计人面前,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采取的比较多见的审计方法,由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要熟悉工程业务、财务业务、企业管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而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这些知识的人才实属罕见,因此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多是各专业的人才一起完成,审计的风险随之加大。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是目前政府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及其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认识的偏差以及业务和技术水平、工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做出的审计结果与事实的偏差。

  审计人员从项目准备阶段开始介入,全程跟踪监督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保证项目建设各阶段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这样可以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有责任就有风险,作为审计人员跟踪审计建设项目,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那是十分危险的。等到风险袭来的时候,再去谈风险为时已晚。

  风险的客观性是审计风险的特征之一。我们在知道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首先了解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了解了审计风险的特征,接下来就需要认识风险,管理风险,直至有效地控制和削减风险,这就是风险防范实施的全过程。

  本文主要从审计执业环境、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机关聘请中介机构等方面探讨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跟踪审计所处的执业环境引起的审计风险

  1、公众对审计意见依赖程度的提高和审计意见的扩大,使审计职能日益延伸,审计对象日益复杂,审计内容日益广泛。这一方面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审计风险。

  2、法律在赋予审计部门签证和评价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审计责任尤其是法律责任的存在是审计风险存在的直接责任。

  3、《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法律》以及地方或系统审计条例与相关的如《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没有很好的衔接,一旦发生不可调和的纠纷,地方或系统的规章制度就失去了制约作用,行业内一些约定成俗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面前全都成了空文,甚至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给个人特别是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4、现行的审计大法主要是规范的财政经济行业,对于工程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比较含糊,建设厅所规范的工程管理和建设人员权利和义务是与国际接轨的,与我国的国情还有很大差距。

  (二)、跟踪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引起的审计风险

  1、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过关,经验和能力缺乏

  工程审计涉及的面很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很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点的建设工程各具特色,专业水平不过关,审计人员独立完成审计业务就相当困难,审计水平高低与审计质量好坏成正比,与风险成反比。如现在有些重点建设项目前期报告都会要求审计机关派审计人员参加,而该审计人员在作出项目是否可行的意见时由于知识水平、经验的缺乏或者在没有具体掌握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在项目报告上签字,审计风险就会加大。

  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

  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对工程审计结论客观公正,如实反映工程真实造价相当重要。如审计人员对基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深入或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另外个别审计人员在处理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时不够慎重,违反审计程序、审计规范、审计纪律等规章制度,造成徇私舞弊、隐瞒审计情况,最终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工作疏忽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会因审计人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的不同而产生性质完全不同的结果。

  由于跟踪审计相对于投资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的审计,涉及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链条更长,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范围更宽,审计工作业务量大,时间紧、要求急,易出现操作不熟练或者出现失误、审计人员工作不细、取证不到位、审计方法使用不当、审计程序不合规、忽略或省略了必要的审计工作程序使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质疑,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出现偏差

  建设项目情况复杂、内控制度不健全,工程管理不规范,或者管理处于无控制状态,被审计单位不积极配合,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不完整,使审计人员不能全面了解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而作出错误的判断,都会使审计风险增大。

  5、审计人员的不正常更换,打破了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加大了后续工作的难度,加重了审计工作量,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6、审计人员偏离审计目标,侵入项目管理引起的审计风险

  如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模式,审计成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频繁地介入建设现场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是审计监督的职责。但是这一审计模式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由于介入项目管理,会产生利益冲突,审计风险加大,也破坏了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利制衡机制,从而造成审计工作不应有的越位与缺位,使监督的作用弱化。

  (三)、审计机关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引起的审计风险

  由于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必要时需要聘请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参与跟踪审计。社会中介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并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审计方式、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和审计授权、审计责任和风险,受托人只根据协议约定授权履行审计职责的范围并承担其相应的审计责任和风险。

  1、近年来社会基本建设规模膨胀扩大,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审计人员快速增加,人员结构良莠不齐并且流动性大,社会审计机构大多采用按业务收入一定比例提成的办法来激励工程结算审计人员。如果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再有缺陷,不能廉洁自律,潜在的审计风险就会急剧扩大。

  2、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拿到审计业务,必须与甲方负责人员处好关系,而且在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工程造价的确定最终还须甲方与施工单位人员签字认可,如果甲方人员与施工单位人员关系密切,就有可能签虚假签证,刻意增加变更,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就是发现问题,但是为了工作的顺利完成、及时拿到审计费,往往不敢提出疑义,造成审计风险。

  3、部分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拿到审计业务,盲目降低投标报价,致使不合理低价中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审计质量根本无法保障。

  (四)、其他原因引起的审计风险

  1、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其它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

  (1)、承包合同条款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执行不严格,矛盾纠纷导致仲裁和法律诉讼。

  (2)、管理体制不科学,现场管理人员的职责有背于现行有关法律所确认的权限,特别是非专业管理人员的任用。

  (3)、施工过程中的随意变更和违规作弊签证时有发生。

  (4)、设计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结构修改和功能变更。

  (5)、管理混乱不规范,工程资料收集不及时,审计资料不全,导致信息失真和结算纠纷。

  (6)、进度款比例过高、超付工程款等引起结算困难,工程悬而不结现象严重。

  2、跟踪审计中,影响工程造价审定的有关因素不断变化给整个审计造成风险

  科技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的应用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如实行定额计价项目,对定额配套的文件、答疑是否全面,材料的价格确定是否合理;如实形工程量清单计价项目,与计价有关的生产要素如:人工、材料、机械等的单价、消耗量以及其他费用的确定是否合理等,这都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防范

  分析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辨别、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我所用。

  (一)、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

  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是基于制度基础审计,因此风险的防范都是遵循工程项目的进程而逐步进行的,风险存在于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工程竣工结(诀)算的各个阶段。针对以上审计风险的类型,具体措施如下:

  1、准确把握定位

  审计人员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是通过对上述工作的审计监督,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一是审计人员在前期审计中,应把重点放到验证、评价有关部门所作的可行性论证工作是否规范、到位,计算是否正确,所依据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充分上,并仅就此发表审计意见,供领导部门决策时参考。二是与被审计单位明确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避免或减少因审计单位越位而引发审计风险。

  2、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整合审计资源。聘请外部专家或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核,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审计在自己所不熟悉或不专业的领域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规避审计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使有限的审计力量,投入到更能发挥自己水平的地方。同时,在聘用专家或社会审计机构的相关合同条款中,对专家的工作质量加以约束,以实现审计风险的全方位控制。二是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和程序,主动规避审计风险。从实际出发,合理借鉴现有审计规范,制定跟踪审计操作规程,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能做的不做,防止越俎代庖。同时也为审计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跟踪审计规范、健康、有序的开展。

  3、严格质量控制

  一是严格按照审计署6号令要求,建立三级质量控制制度,严格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审计证据充分、审计报告真实、审计结论可靠、审计意见可行,将审计风险尽可能地控制在审计系统内部。二是前移监督关口。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严把立项关、招投标关和合同签订关,从源头上监督建设行为;在施工建设阶段,做到逢变更签证必到,逢隐蔽工程施工必到,逢主要材料进场必到,让监督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在竣工决算阶段,结合项目招投标文件、合同、签证等对项目决算进行严格审核,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三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可操作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审计建议加强跟踪督查,限期整改到位。

  4、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项目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它包括了建筑工程项目、交通运输过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工业工程项目、电力工程项目等,涉及的学科非常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求非常高。审计风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充实力量、外聘人员等多种渠道,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进一步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审计观念、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使人员素质与审计任务相适应。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工程建设领域是容易出现权钱交易问题的重要领域,对此,审计机关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问题当作审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二)、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

  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现代审计模式。在建设过程跟踪审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为工程审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是降低各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已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引领欧美发达国家审计的潮流。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思路上有很大不同,在我国的审计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相对独立的工程审计来说,更是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风险导向审计能否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项目中应用,笔者认为是可行的。

  1、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过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基础

  (1)、审计理念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是审计行为模式的高度概括。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作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事项的潜在风险作为导向,以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程序为中心,侧重于评估审计事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模式。

  (2)、随着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逐步深入开展,工程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建设投资不落实、超标准建设、转移挪用建设资金,预结算管理混乱、缺乏资金监管、投资效益差等问题日益凸显,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也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无形中会带来各类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以全面评估工作风险为基础,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高风险点入手,对风险高的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加大审计力度,宏观把握审计重点,既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又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值。

  2、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过程跟踪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1)、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风险模式运用于跟踪审计全过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来评价各阶段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审计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决策。

  (2)、风险导向审计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应毫无遗漏的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但在正常的审计程序中,即使最敬业的审计人员也有可能被管理方或第三方的刻意欺诈所蒙蔽。审计担负着监督与服务的共同职能,只有不断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动态的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恰恰适应了这一需求。

  (3)、风险导向审计可以降低跟踪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往往是以全面控制为依据进行审计资源的分配,忽略了建设项目重点风险控制点,这就会造成审计资源在审计风险领域得不到恰当的配置,使得审计效率降低,而风险导向审计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三)、混合式的风险防范模式

  无论是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还是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不可能把风险降低到零,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风险防范模式--混合式,既把传统的风险防范模式与现代的风险防范模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既能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又能全面控制风险点,进一步保证审计质量。

  1、建立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全过程跟踪审计从工程立项开始,历经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施工、财务决算等各个环节,是对建设项目详细的、具体的全面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针对建设工程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舞弊可能性大、风险高的特点,在建设前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判断关键点和控制薄弱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对高风险重点审计。

  2、全面提升审计人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责任意识。前些年,由于我国的法律环境较为宽松,审计违规成本较低,审计人员只要经过测试认为其风险可以接受,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终止审计了。通过实施审计风险准则,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来制约其审计行为,将建设过程中的审计风险转移成为审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将对提高风险导向审计质量起到重大作用。

  3、提高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经营战略的能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都需要依靠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从而有效防范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和审计人员的自身风险。

  五、结束语

  受现实国情、审计机构自身和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防范道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前提,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根据目前基本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现状,寻找风险导向审计与跟踪审计二者的最佳融合点,把风险导向审计融入到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各种隐蔽风险化解于前期阶段,为最终提高审计质量,缩小社会期望差异提供了新的审计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孔凡勤《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审计中的应用》经济研究导刊 2008第18期 总37期 2、高春燕《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的应用与研究》同济大学 2007.3

  3、宋浩亮《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防范》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6.6.下半月刊

  4、唐秋华、许益民 、刘长伟、肖飞《面向大型冶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防范的跟踪审计方法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4期 2007.8

  5、李慈《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方法探讨》审计署网站理论探讨

  6、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效益审计》审计研究 2005(1)

  7、贾新宇《浅议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11)

  8、徐伟《论述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审计研究 2004(4)

  9、姜猛《浅议基建工程跟踪审计》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8.7(江苏省徐州市审计局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审计学毕业论文”

320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