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音乐 > 民族音乐学论文范文

民族音乐学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民族音乐学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民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民族音乐学论文范文篇1

  浅议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中国戏曲艺术的历史脉络、戏曲艺术当下的发展状态以及戏曲艺术古今问题的再分析,进一步说明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音乐;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

  笔者通过对黄仕忠先生的《中国戏曲史研究》以及施旭升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的阅读,对中国戏曲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之中,戏曲艺术的萌芽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歌舞祀神,后来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与创新,时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为丰富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何为戏曲?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给戏曲下过一个简练的定义:“戏曲者,为以歌舞演故事也。i ”根据袁静芳老师《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的定义:“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与一身,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ii ”

  笔者以袁静芳老师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对戏曲音乐历史沿革的划分为基础,分别从以下三个时期作简要论述:

  (一)唐以前戏曲萌芽期的音乐

  王国维认为,“中国戏曲的源头始于古之巫,兴之歌舞”。我国文学史上毛亨等人所着的第一篇诗歌专论《毛诗序》中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歌舞、乐舞,大都以辅助政治功能为主,如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唐尧时的《咸池》等;到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表现楚地祭祀神灵场面的《楚辞?九歌》,此时的《九歌》可以称之为戏剧的雏形,但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还不具有娱乐性质,仅表现人对神灵的虔诚。沿着这一发展轨迹,古代中国与诗歌融合在一起的歌舞、乐舞,到唐朝时已发展到相当繁荣乐观的程度,而与此同时,戏剧从歌舞中脱颖而出,也缓慢的发展着。随着权力的集中和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出现了用来满足统治者对于娱乐需求的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等。歌舞音乐发展至此,一定程度上已具有戏曲音乐的雏形。

  (二)宋、元时期的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在宋、元时期的发展可谓是异彩纷呈,特别是宋大曲与元杂剧在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单的进行以下几方面的阐述:首先,语言文体的变化导致曲式以及旋律的变化。由于宋代语言文体以长短句为主,势必对于歌词的创作产生影响,歌词字数的简增造成音乐旋律与曲式的变化,音乐形式上更加丰富自由,打破了唐代以来的规整结构创作方式,为戏曲音乐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次,宋元市民文化的兴起造就了说唱艺术。它的兴起对于宋元时期戏曲艺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说唱艺术兼有讲说的散文和歌唱的韵文,使得音乐的内容及观赏性得到提高,比歌舞音乐更接近戏曲音乐。随着北方杂剧的蓬勃发展,南方的南戏也顺势而生,元中期以后出现的“南北合套”使得南戏与杂剧在相互借鉴、吸收、交融中使得自身的艺术特色更加彰显。宋元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使戏曲音乐逐渐走向成熟。

  (三)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

  随着明代南戏的发展与壮大,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渗透而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老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随着昆山腔的改革,明中叶以后便成为剧坛霸主,而弋阳腔也因深得百姓喜爱而一直存在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高腔声腔系统,海盐腔与余姚腔因其自身局限性逐渐消失在历史潮流中。随着地方戏的兴起,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中国四大戏曲声腔系统――南昆、北弋、东柳、西梆,这在戏曲音乐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戏曲艺术从远古时期的萌芽状态,历经元代杂剧、明代昆曲、清代京剧三大高峰期,在二十世纪初达到空前盛世,着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梅派”、“程派”、“荀派”、“尚派”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而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戏曲艺术自身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各种新鲜音乐元素的涌入,使之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当下中国戏曲艺术的病态发展

  (一)戏曲音乐的历史局限性

  根据刘正维先生所着的《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中对于“北宋杂居到高腔、昆曲的音乐局限性”的研究,戏曲音乐从北宋后期到明末始终表现着以下两方面的属性:不同程度的人文音乐属性、宗教或准宗教音乐属性存在于诸宫调、南北曲与高腔、昆曲之中;长于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曲牌连缀体。从第一方面来讲,由于戏曲音乐的创作多来自文人阶层,音乐元素并不是直接来自民间音乐来进行创作,只是单纯的吸收南方民间的里巷歌谣而已,这样一来,使得戏曲音乐在流传范围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戏曲音乐与人民群众之间总是不同程度的保持某种距离,也使得戏曲音乐无法吸收来自民间的新鲜元素而变得死气沉沉;从第二方面来讲,依人选曲和依情选曲的曲牌连缀体形式,过于呆板与不合时宜,削弱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不利于戏剧音乐与情节的协调发展,造成群众视觉与听觉上的不统一,不利于戏曲艺术的发展。此外,过于简单和粗糙的音乐伴奏形式无法表达戏曲故事的思想、情感。

  (二)当下戏曲音乐发展的现实性问题

  笔者在略读施旭升先生的《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时,注意到代绪论中提到的制约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戏剧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 iii

  三、对当代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1)戏曲艺术的内容创作应该扎根于民间,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古至今,人民群众都是艺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为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戏曲艺术想要获得新发展,可以通过走入农村的方式来进行。农村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居多,而且农村群众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戏曲艺术可以以贴近农村群众生活为目的,深入到农村,并在深入的过程中汲取新的音乐元素,使戏曲艺术获得新的发展。

  (2)戏曲艺术的音乐创作应体现贴合剧目、生动易记的特点。创作戏曲是为了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观看的,而不是部分专业人士比拼专业性的手段。近几年来,很多戏曲音乐的创作更偏向于演员的表现需要,使得音乐脱离戏剧的内容,脱离人民群众。

  (3)国家应对戏曲艺术的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首先,对于参与戏曲创作与演出的人员给予相应的福利,保障戏曲创作人员的生活,使得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戏曲艺术的创作中;其次,政府应为戏曲艺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适当地方针政策,给予其优良的发展空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形式各样的外来音乐文化使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正在遭遇“冷板凳”。戏曲演员对于戏曲艺术的追求受到严重的阻碍,导致剧目的创新与编排受到制约,使戏曲的发展受到最直接的影响,进而阻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作为一名音乐研究人员,我们应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担,让人民群众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注释:

  王国维着:《戏曲考源》。

  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P204

  施旭升着:《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1―2页。

  民族音乐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议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民族音乐是人类音乐文明的产物,审美价值极高,但是随着我国逐渐进入全球化和现代化,民族音乐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如何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成了目前广大学者共同探讨和深思的课题。下面文章将具体探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内涵,同时提出了有效传承和创新,并促进民族音乐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传承;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步入了世界的舞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加强,这就使得音乐成了世界通用的语言。站在音乐的属性来看,每个国家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在音乐的语言和思维形式上都具有鲜明性。故而,正确的理解音乐(即音乐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前提。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

  首先民族音乐是音乐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承载的是音乐教育与民族教育的责任,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具有开发智能和培养性情的作用。基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使得它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可以说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并且为了使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同时不断地提升,故而加强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

  还有,就是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教育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民族音乐在发展、传承过程中,人们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环境、习俗、地域、民族信仰以及经济形态等表现了出多样性,并在音乐中融入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使得各民族的音乐均有明显的差异性。如蒙古族的音乐均具有节奏自由、旋律富于装饰、曲调悠长辽阔、情绪奔放、尾音拖长的特点。

  再次就是民族音乐的教育意义。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探讨,一是民族声乐是历史的缩影,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在开展民族声乐教育的过程中,使其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对本族民族声乐与其他民族声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观也随之提升、并维护民族团结进和加强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二是民族音乐的发展史即为民族的发展史,通过音乐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宗教信仰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以及民俗习惯的改变等。民族音乐教育可以让人们了解、热爱、欣赏、传唱民族音乐,感受它的文化神韵与精神气质,并获得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同时强化民族精神。

  二、促进民族音乐发展的策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一)培养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音乐教学的师资上相对较为缺乏,因此,政府与学校应当广泛的吸收创新型人才,摒弃各种体制的束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发掘具有丰富民族音乐资源的民族音乐人才,并将其大胆的任用、提拔,使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弘扬;再者就是使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到人与社会与自然与时共进。并将这三者相互渗透,使其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为民族区域输送更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时将民族音乐与美术、舞蹈、戏曲以及影视等相结合,拓宽它的发展领域,丰富它的内涵与内容,并进行不断地更新,使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提升,让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将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理论、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教育学等知识不断地累积。最后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民族音乐培训班,创建强大的师资队伍,并定期的去民族音乐院校学习和深造,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为了促进民族音乐的更好更快发展,我们首先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本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主要包括了学生、学校以及家长等,进而让他们了解、热爱、掌握并传承民族音乐,使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遗忘和吞噬。完整地音乐教育体系指的是将音乐教育融入各个教育阶段,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从小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在后期才能更好的发展音乐,使音乐更好地服务于人。

  通过专业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演唱、研究、演奏,并检验师资的专业素质。同时在现阶段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音乐的教育途径还包括了网络音乐教育、电视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以及广播音乐教育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自身的教育面越来越宽广,凸显的教育意义也越来重要。而民族音乐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如若民族音乐要想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就必须结合本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构建完整地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三)拟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民族音乐教育,而规范、全面、有效、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教材则是教育的关键。基于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各民族之间在文化、经济、地区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样就使得如何拟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成了广大学者共同深思的问题。民族音乐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除了让广大学生通过学习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并热爱民族音乐,同时还要借此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因此,我们必须收集丰富的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资源,如民歌、戏曲、民间音乐、器乐曲以及说唱等,并将其提炼。使教材其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表现性,同时具有专业性和教育性,将民族特色在音乐中凸显,将民族审美观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将当下的时代元素与传统相结合,进而拟定与当代教育教学相吻合的民族音乐教育教材。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音乐思维也在随之转变,而一切民族音乐的来源均源自民族的发展特性,而学校更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最佳地方。我们既要学习我外的优秀艺术文化,也要保持独特的民族风格,改革并创新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使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艺术相互融合、学习、借鉴,丰富它的内容与形式,进而有效的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嘉幸.走出西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1).

  [2] 曾幼君.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2).

  [3] 陈频.浅谈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J],厦门: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民族音乐学论文范文”

310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