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音乐>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代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音乐教育是通过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情感教育,音乐教育自古在中国就受到先哲们的重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代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代发表篇1

  论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钢琴被我们誉为是音乐上的明珠,一直受到音乐家的推崇和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也开始走进了平常人家的家庭。体验、感知、融入才是音乐世界的敲门砖。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完美的品格所要建立的基础,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了完美的人。

  一、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前提

  (一)儿童以直观表现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

  低年级学生正是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期,身心发育和性格发育都不成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能改变的。2—7岁得儿童经历的是一个动作感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各种感觉运动形式来转化为一般的表象或是形象思维。他们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开始频繁的运用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渐渐出现了表象思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4—7岁为知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经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7—11岁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的运算能力,先后会获得各种守恒的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二)儿童个性倾向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和基础;动机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理想、信念、世界观是人意识到的需要系统,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指导着人的行动,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个性倾向性中各种心理成分从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共同决定个人行为的动力。因此,个性倾向性也叫个性的动力系统。

  儿童的个性倾向发展,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2—3岁得儿童,在性格上倾向于自主和羞愧。这个阶段的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以及开始注意到身体的能力恶化限制。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反之,如果这个阶段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容易产生害羞和羞愧的感觉。当年龄到了4—5岁得时候,孩子的个性倾向开始导向主动性上面。这个时期,孩子喜欢幻想、创作和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有很强的主动性。如果这正主动性受抑制和得不到家长的鼓励的话,那么孩子就会有内疚感。6—11岁,儿童的性格开始有勤勉和自卑的倾向。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与别人比较和竞争。

  二、运用正确的教法,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

  (一)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针

  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教育中也存在着多元性,即音乐教育与语文、数学、政治、前史、物理、化学、地舆以及道德、体育等课程都有着严密的联络。其实音乐课程完全能够和其他课程的教育相结合。比方说教育生唱一些简略的英文歌曲,这要也能够使学生学学英语单词;再比方说能够让学生朗诵歌词,这要就能够进步学生的文学涵养,进而有助于语文课程的教育;还比方教授一些爱国主义的歌曲,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思维情趣,这也是思维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教育》副主编吴斌在《中小学音乐课程变革设想》一文中从前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大概经过引导学生自动参加音乐活动,进步学生的音乐体现和鉴赏才干,使其取得审美的体会和享用成功的欢愉,以培育学生的音乐喜好和喜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开展音乐才干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经过音乐教育,着力培育和开展学生的发明力和意志力,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发明有利条件,以推进学生的全面开展。”经过采纳音乐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机交融的教育方法,进而进步学生的归纳本质和才干,只要这样,才干真实完成本质教育的意图。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

  老师在课堂教育中要灵活安排展开一些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及评比,并对每项活动都进行进程和成果的评估,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体验到自身成功的高兴,得到活跃的自身认知,并在这以后的行动中得到更快的展开。面临学生五颜六色的特性,需要在教育中注重每个学生的特性,尊重他们各自的喜好、喜好、专长和选择,使他们的特性得到充分的个性体现,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推进学生身心的调和、健康展开。老师在教育进程中,要根据不一样学生的特性,分类引导,多管齐下,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法来进行教育实习。例如:需要经过恰当的方法对教育内容和形式加以改进,加强音乐教育的现实性及可操作性,并注意联络社会现实生活,防止空泛机械的说教。要注重情感教育,要以情教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要活跃安排展开一些有利的教育活动,例如安排音乐竞赛、才艺展现等活动,活跃引导、激起学生自动认知,学会分析疑问、认知自身,培育活跃向上的情感,经过音乐教育推进个别学生的全面展开。

  三、结语

  低年级学生的钢琴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音乐性教育活动,它是与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基础幼龄儿童教学。当下的儿童钢琴教育,应该摒弃商业化、利益化的教育倾向,走更健康、更适合儿童钢琴教育发展的路线。家长们也应该结合儿童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倾向,引导儿童正确的走进音乐的世界,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代发表篇2

  浅析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体验

  摘要:本文通过音乐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的体验,明确音乐审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实现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音乐审美体验 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笔者仅就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对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1 音乐审美体验

  1.1概念

  沿用康德的思想,审美体验应是由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谐运动而产生愉快的,才是美感体验。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1.2音乐审美的原则

  音乐教育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务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要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都要符合审美原则,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1.3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以音乐专业院校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中学开设音乐欣赏课,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要求所有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学生从中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2 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的内容。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对象。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3 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3.1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2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3.3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快感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人的音乐赏析,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设计音乐意境,音乐意境的设计可通过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想象音乐,感悟音乐意境和理解情感内涵。授课时,教师应针对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借助美术、文学、诗歌或其他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投人到音乐的意境中,从而进行更完整更富有艺术性的表演。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已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音乐教育要紧密结合现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让音乐教育更好地发挥美育功能和人文感化作用,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3]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4](美)伦纳德迈尔著,何乾三译.音乐情感与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杜.

  [5](法)米·牡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文化艺木出版杜.

  [6]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猜你喜欢:

333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