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美术 > 关于美术鉴赏论文

关于美术鉴赏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关于美术鉴赏论文

  在教育领域中,随着社会对个人全面发展和文化素养的高标准要求,美术欣赏课得以在各中学开设并发展。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鉴赏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鉴赏论文篇1

  浅议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摘 要: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艺术教育的新契机;人是主体,他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内在生成的自发力,有知觉、感觉、精神力、冲动、意志力的个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也不是进行“教育”,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所以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方法,有一套灵活的模式。

  关键词:模块;美术鉴赏;教学;体验

  0 引言

  近年来,美术教学作为辅助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越来越被人们和社会所重视。美术欣赏,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1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课时少、任务重的现状,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魅力,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模块教学的任务。但客观现实是,高考压力依然如故,高中教育仍存在许多对美术课教学不利的因素,致使学生很少有进行艺术鉴赏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机会。具体表现为:

  1.1 美术鉴赏课变为逸闻趣事会

  教师讲述与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和轶事趣闻过多上课时,有些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表面上看,应该是一堂成功的艺术鉴赏课。而实际上,教师所讲的不是作品本身,只是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介、传闻轶事以及相关的故事等内容,一节鉴赏课往往变成了对艺术家闲闻轶事的介绍和对作品故事情节的描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抓住教学的本质,以为了解了作品的情节,就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全部含义。

  美术鉴赏课不等同于美术史课,因为前者的主要内容在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有典型性的美术作品,分析它们的美学特点,并展开相应的讨论和评价;而后者的主要内容则是系统地学习中外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流派的典型样式和风格,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简单地说,前者的关注点是具体的作品本身,而后者的关注点则是作品背后的种种因素和关系。

  1.2 讲解语言过于专业艰深

  教师讲解纯技术性绘画语言过多。有的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过多地从纯技术角度进行讲解,即整个作品分析都是从线条、色彩、构图、质感、透视、解剖、光线等方面进行,把美术鉴赏课当作美术作品分析课,过于专业化,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鉴赏课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教育原则。这会使学生觉得美术鉴赏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其参与艺术鉴赏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3 对“模糊区域”束手无策

  教师在面对那些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抽象的、讲究画面构成的作品时,他们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一味讲解和提问学生作品内容中的简单问题。诸如“画内有哪些内容?”、“他们在干什么?”、“该画作于何时?”、“你是否喜欢这幅画?”等等,或者肢解画面,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讲解一下。既没有中层次的美术语言和形式方面的分析,更没有深层的作品内涵、社会意义、作品意境、画家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1.4 盲目追求标准答案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这种现象暴露出教师在审美心理和情商的开发、培养上的欠缺,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更好地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节课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要么如痴如醉,要么昏昏欲睡,下课以后,结果都是啥也不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出一大群重视懒惰的听众,却无法使孩子们成为有艺术头脑,能独立进行艺术思维的人,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

  2.1 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普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所有新措施的实施和体验都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在美术鉴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通过与美术有关的作品来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起到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作品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鉴赏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相关信息,比如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等,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通过作品本身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做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2.3 让学生体验创作过程

  美术鉴赏课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但是一般的教学主要是先看看图片,然后就是我说你说,手段的单一性不仅令人感到乏味、疲惫,而且学过的东西很快就被忘记。常言道“动口不如动手”,而针对纯理论知识学习的弊端,我们可以设置“几分钟尝试”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任何美术作品的诞生都是基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而创作出来的,同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图像也一样。因此,美术鉴赏课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把作品放回到作品创作的情境中进行判断。把作品放回到创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以及美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中去鉴赏这些作品。

  如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流浪记》的漫画,要把对漫画故事的理解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在欣赏这篇漫画的时候只有对当时社会环境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才能深刻的感受漫画中主人翁悲惨命运的原因,从而对小三毛的形象有深刻的理,只有对当时旧社会的了解,才能感触到三毛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同时,利用创作手段进行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可以改变以往“空谈式”的鉴赏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与生活相联系的美术创作机会,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鉴赏的主体,对美术作品乃至“美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 结语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艺术教育的新契机。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方法,有一套灵活的模式,认清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只有让他们主动去理解去感悟,我们的美术鉴赏课才是成功的。

  美术鉴赏论文篇2

  浅析美术教师的美术鉴赏教学尝试

  摘要:尝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迷恋”、“手游迷恋”等社会问题。以美的对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展开美育教学,追寻美的本质与意义,发挥艺术类课程美育效用。

  关键词:网络迷恋;美育效用;美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迷恋”、“手游迷恋”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2003年德国著名慈善组织“维希尔之家”在北部海滨小镇博尔滕哈根建立了“全球首家网瘾治疗所”。各个国家用艺术疗法、运动疗法与自然疗法等,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

  美感、艺术行为成为治疗的核心,那么《美术鉴赏》课程是否可以成为关键环节?

  * 美育通过艺术教育,非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以及艺术理论、美学理论学习实施。

  美学(英语:Aesthetics),又称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即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制力是克制个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认识程度有助于改变心里状态。当一个人认识到其神秘本质,会在心态与行为上产生改变。为什么我们不让他们看清神秘本质。高中学生青春期、叛逆期的特点――独立意向及求知欲强,思想单纯,自制力差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他们处于儿童到成人的分界点,开始尝试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身边的事物。

  * 推动思考与探索,追寻美的本质与意义。

  FILMCLUB案例,TED《电影世界共同的奇迹》里面叙述的,“技术正取得史无前例的发展,而文化却变得前所未有的贫瘠。”1 000多所学校要求加入FILMCLUB,他们已拥有近25万儿童。将批判性思考和好奇提问的经历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心中的疑问激发他们通过影评来表述。

  在很多人印象中,学生会更喜欢故事,但很多逻辑问题会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身边会发生的事情都是他们思考的素材,人际关系、行为、个人经验……他们喜欢思考中检验自己。

  教学案例:思考与探索,一个人面对两扇门,一条通往天堂,一条通往地狱。门边两个人,一个叫真实,一个叫谎言。只可以问一个问题,寻找天堂的路。

  知识记忆是高中学习必须的环节,但是,在高中毕业后三至五年,高中所强化的知识记忆几乎淡忘……教育因此而失败么?没有,剩下的是能力,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智慧。渐进的层级关系,逻辑思维是必须的纽带。

  *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尝试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用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作为教学引导,切合美育目的,引导学生认清对网络、游戏、影视的“迷恋”原因。

  1.由自然的感受开始,到本质与意义,自然美感。

  自然美感与科学中的规则美感,由植物的自然美感,到高中数理的数列与几何分割的规则美感。看到图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感觉很神奇,去追寻答。自然,每个人都很容易接触到的存在。人们喜欢美丽的环境,仅仅去感受还是不够的。提出高中的数列与几何分割,学生自然被导向数理的规则美感思考,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更深层的应用科学,也会给他们展开新的思考方向。植物叶片的立体螺旋结构,仿生学案例,空间构成,艺术美感的抽象等。科学给予你们理念,去解析这个世界。艺术行为,艺术作品,需要用理念来创造。给美丽图片,赋予符号创意的创作。

  2.由个人经验开始,到社会事物、生活、现象,社会美感

  《为了鸟儿们》这部奥斯卡获奖作品,用艺术美感的方式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你一个新的平台去思考。如果,你是其中一只小鸟儿……

  《纸人》里,古董汽车、KTO海报、车站与报亭;办公室,眼镜,背带裤……你找到纸人的呆板与枯燥的根源吗?会滋生多彩生活的渴望吗?

  BBC《角斗士》取材于一位角斗士的墓碑记录,从一个采石奴隶到成为角斗士的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去感受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这段文化情境。历史与思想政治教材,会成为学生最好的资料来源。另外,一些科技与信息更适合成为他们了解网络与媒体商业本质的教学题材。

  3.由科技开始,揭开神秘的商业面纱

  虚拟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真实的光影模拟,让人身临其境,极具美感却并不神秘。图片的直观,到抽象的文字,尝试图片与文字的融合――插画(插图),到漫画。由摄影到胶片电影,到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游戏的箱庭理论(马里奥兄弟),到红外线定位的体感游戏(xbox);“拟真环境动态群组”:*MASSIVE 动态化任务面部动作模拟捕捉,这些都是影视动画作品量产的根本,看起来很真实确是程式化的量产。

  例如,《冰河世纪》与《里约大冒险》制作花絮。一群热爱生活的人,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并呈现在你们眼前。为什么不自己去寻找,把这些乐趣分享给其他人呢?

  结语,美育的灵活取材,美的本质与意义的思考探究,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希望这样的教学尝试可以缓解学生身上发生的社会问题。就像宗教一样,揭开神秘的面纱,认清其本质。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桑特洛克.教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英]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4][美]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美术鉴赏论文”

289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