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艺术理论>

艺术类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艺术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类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类毕业论文篇1

  浅谈情感艺术与艺术情感

  【摘要】大凡艺术都是创作者情感的体现,可以称为“情感艺术”。中国画也不例外。中国画讲究意象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不似之似正是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描摹,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因素融入作品的结果。中国画的情感是画家个性气质、学识修养、道德观念、审美意识等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它集中反映在画家的审美情趣上,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的心灵感悟中。

  【关键词】情感艺术;艺术情感;中国画;分析

  大凡艺术都是创作者情感的体现,可以称为“情感艺术”。中国画也不例外。

  中国画讲究意象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不似之似正是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描摹,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因素融入作品的结果。中国画的情感是画家个性气质、学识修养、道德观念、审美意识等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它集中反映在画家的审美情趣上,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的心灵感悟中。

  画家的这种情感体验必须借助具体的笔墨形象才能变成可知可感的外在物化形态――作品。这作品能否称得上艺术,还必须接受观者的检验。欣赏者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念去观赏作品并与画作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这件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情感艺术”。中国画的情感表达有其特定的方式,即必须在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这种文化大背景便是中国人对于中国画特有的笔墨线条及其意象造型的传统方式的认可。任何创新和改革都必须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那种盲目借鉴,盲目抄袭某些外国偏激手段而制造的“洋泾浜”,纵然你的创作激情达到了疯狂的程度,而观者却茫然不知所画者何,根本不可能有情感的共鸣,也就根本不能称之为中国画。

  中国画是情感艺术,但画中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它是深藏于画家内心深处的人生体验,不同于日常的喜怒哀乐。所谓“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仍然不是生活中有了高兴的事就去画兰花,有了生气的事就去撇竹叶,它只是一种比拟,不可牵强附会。

  画家要创作一幅作品,总是以一定的情感冲动为动机。这种情感我认为当有感性情感和理性情感之分。感性者,兴之所至,随意挥洒,不知所画者何,只弄得满纸“烟云”。是艺术吗?不是!怎么后来就成了艺术呢?因为画家除了感性情感之外还有理性情感。等这种感性冲动渲泄得差不多了,理性情感便出来收拾残局,这里稍加修饰,那里略加润色,这里画只飞鸟,那里添只小船,便成了可解读的物象。理性者,即情感的有控制状态,那种“面纸三日”、“佳句三年得”的状况便是。一般的主题创作、命题作画或现场表演都属此列。就大多数画家而言,前者是偶然为之,多数时候是在理性情感的控制下作画的。

  要创作一幅国画作品,首先必须确定主题、选择内容、然后因内容选择形式,之后又是构图章法经营位置,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才是濡墨挥毫,整个作画过程当在理性情感支配下进行。但也不能否认,在创作过程中仍然需要而且必须时有感性情感的火花闪现,只有如此,才能使作品机趣迭出而又不失法度,这样的作品方为上乘。

  总之,两种情感在创作过程中交互作用,没有纯感性的创作思维过程,也没有纯理性的创作思维模式,两种情感因素总是同时并存,共同支配画家手中的笔,“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达到狂而不野、涩而不滞、枯而不燥、润而不湿的笔墨效果。整个作画过程总是在有控制而不拘束、想落天外而又在法度之中的状态下进行。也总是处在一种既“胸有成竹”又“胸无成竹”,“迁想妙得,临见妙裁”的境界中。这也是中国画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创作的显著特征。

  情感因素贯穿于创作过程之始终,有时作品完成,但其情感仍澎湃不已,遂又题句题诗以期渲泄。那么,画家又是怎样将这种主观的情感体验物化为笔下的客观物象的呢?我认为大体有三种转移方式:主题情感、笔墨情感、意境情感。

  一、主题情感。一般而言,一幅作品的创作必须先确立主题,而这个主题又必须对作者有吸引力,能唤起画家的情感共鸣,才能使画家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这是作品产生的前提。

  二、笔墨情感。画家对创作主题产生了情感冲动,接下来便是借助笔墨形象抒发这种情感。画家作画的过程,即是将主观情感注入笔墨的过程,所以在用笔运墨之时肯定时有情感的爆发与渲泄,故能生神来之笔,令画家激动不已,更提高其创作的激情。画家的笔墨技巧越高妙,其情感表现越丰富。反过来,画家对自己物化到宣纸上的笔墨技巧越满意,其创作的情绪越高涨。画家就是在这种情感与笔墨的相互作用下完成了创作。

  三、意境情感。什么是意境呢?中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借助笔墨技巧和客观物象所表达的精神世界。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意境的产生,也就是画家情感的转移和物化,即作品最终的情景交融的整体形象特征。这种意境在构思阶段即已大体设定,又在创作过程中有所调整和发挥,待作品完成才得以最后升华。可以说,情感是意境的内存,意境是情感的外化。没有意境的作品不是艺术品!

  中国画既然是情感艺术,就必须以情感人,观者面对一幅国画作品,首先感知的不是它的内容,不是它的笔墨,而是画面所体现的意境,亦即整体的情感体验。所谓“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势”,就是意境,就是饱含作者激情的整体形象,这是最打动人的。观者总是先被其总体的气势或曰意境所吸引、感染,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才有进一步欣赏其笔墨韵味的兴致,才有解读其内容主题的可能。可以说,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体验艺术情感的过程。虽然这种情感体验只是大体的、朦胧的,与作者的情感有一定距离的。也正是这种不明确的、有距离的艺术情感,才使得具有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艺术素养、不同性格特征的人都能去欣赏,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各有其不同的感受和共鸣。“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者完全可以凭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艺术情感,各有所见,各有所得,这便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艺术类毕业论文篇2

  浅析壁画艺术与公共艺术

  [摘 要]壁画艺术处于公共的环境中,与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发生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产生着相互的影响和互相的作用。作为一种依附建筑物的装饰性艺术,壁画也是公共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与环境空间的依存关系和同一性原则,决定了壁画在逻辑上不可能与它们所处身的空间脱离。

  [关键词]壁画 公共艺术 环境 现代

  一、壁画艺术

  当人类第一次在岩壁上想要用自己的双手记录它们的生活内容时,岩画产生了,这也就是最早期的壁画。

  现代壁画是泛指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视觉艺术综合的领域,是一切绘画手段都可以涉足的领域。可以用油画、粉彩画、丙烯画、重彩画法、湿壁画法、浮雕、高浮雕等种种传统技法的结合。还可以用喷、涂、现代化机械手段如金属中的切割、焊接等等新的绘画技法。壁画有两大特点,即建筑性和装饰性。

  1.壁画的建筑性:建筑为壁画提供了存在的条件,壁画可以说明建筑的性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建筑物最重要的标志;

  2.壁画的装饰性:

  有两个含义,一是主观设计“主观性”二是适应环境器物(从属性)。

  主观设计是理想主义的设计,不受客观世界的局限,根据作者主观审美理想来设计,以概括、简化、取舍、分解、综合、归纳、组织、强调、夸张变形、换色等手法重新创造与一般绘画相比,装饰绘画是主观设计,艺术处理的成份更多,形式感更强。主观设计是“放”如天马行空,形式感更强。

  适应环境、器物,服从环境、器物与之谐调统一,达到美化目的,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装饰绘画不相一般绘画那样单一、独立、自我表现,从属性就是“收”有许多限制,但处理得好,这些限制就可以变成特色和特长,大放异彩,具体到壁画从属性就是建筑性、装饰性既非再现,也非表现,而是美化,美是客观规律,在审美领域中的反映,即对立统一,是有秩序的运动,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运动是呆板的,没有秩序是混乱的都不美。

  由于现代科学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壁画已经突破了绘画的界限,使绘画、雕刻、工艺、建筑和现代工业技术相互结合,从而成为边缘艺术.

  二、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最早人们对于“公共性”的判定,德国的不莱梅于1973年最早提出“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领域是近年来英语国家美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是根据德语“Offentlichkeit”(开放、公开)一词译为英文的。这个德语概念根据具体的语境又被译为“The Public”(公众)。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而公共艺术(Public Art)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当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足,而更多的关注于自身身处的环境,公共艺术的产生直接体现了人们的环境观念。极大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生活空间,同时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开放性、民主性、交流和共享的精神。

  一个环境不仅需要满足视觉上美的感受,它更需要有灵魂、有精神,需要通过某种手段体现它内在的情愫和信仰。所以公共艺术不仅是对一个公共空间的简单的装饰美化,同时还要体现这一空间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

  三、壁画与公共环境的因素

  现代壁画与古代壁画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壁画主要服务于宗教,以壁画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绘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了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

  现代社会中,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功能随着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建筑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相应地,也产生了过去所未曾出现的新的建筑结构、建筑类型和建筑空间,这些都会对壁画的风格、样式起到催化和助推的作用。 “壁画的重要艺术特征——是它的审美价值……,壁画还没有改变与其他画种的共同本质,要通过绘画材料或借助工艺手段,直接宣泄内心情感,去表达把握壁画的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等更深层次的追求。”壁画家或设计师,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对场所、空间的先期阅读,以期找到公共空间的特性、缺失和社会公众的精神诉求之间的联系纽带,进而将诸如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语言的传达方式、最后的实施等付诸于现实。

  四、现代壁画审美特征

  公共性是现代壁画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壁画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就决定了现代壁画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壁画的审美特征。

  1.尺度与美感

  壁画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比例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界面关系是确定壁画尺度的基本前提。使之既不影响内外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整体思考壁画尺度与建筑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壁画尺度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画面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

  2.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已具有了原始美感,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壁画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壁画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壁画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建筑的发展愈来愈明显。因而,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壁画的材料观念。

  3.形式与美感

  壁画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壁画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壁画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绘画中的其它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壁画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壁画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壁画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

  壁画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表现形式,它所产生的视觉感染力和对人们精神的启示是其它艺术语言所无法给予的。现代壁画也在随着新科技和新材料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壁画在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的同时,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注入。它依赖公共空间环境,又体现公共意识,是社会价值和人类对美好愿望的追求的重要体现形式,是现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尚廓,《壁画与建筑的构图关系》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艺术类业论文”

2967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