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艺术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环境艺术的创造,不只是给人提供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是利用多学科的总体形象,直接或间接的同人们进行感情交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论文范文一:智慧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一、发展背景

  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成是城市建设发展史,优秀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也会被借鉴和学习。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面临诸多实际操作与管理相融合协调的问题,智慧城市将改变现有的城市管理模式使之达到一个新的管理层面,会带来几个方面的转变:一,科学地规划我国的城市建设体系;二,智慧中枢的建立可以第一时间管理城市发生问题;三,智慧应用会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到城市配套系统的便捷,极大地促进城市的高效管理和循环再生。

  (一)国内发展的实际现状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最近几年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城市化让一切变得皆有可能,城市功能的完善,让公共设施更加便捷地服务于人民,城市设施的承载能力也日趋加强,城市建设中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慢慢变成了一个最基础的重要设施。

  (二)我国智慧型城市发展现存问题

  近几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相应地产生饿了一些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出行拥堵、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治理脏乱差、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信息网络不公开透明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正日益严重。

  二、共性和个性的融合创新,科学地发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和现在的城市建设互相融合,也要注重其自身的特点,找到好的可行的办法去实施。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城市都可以发挥城市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做出智慧的方针和设计,找到可行性发展方针。

  (一)智慧城市跨领域发展及新兴产业集群凸显

  搞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智慧型产业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各大城市已经纷纷进行了跨界的产业调整,以及互相融合的产业模式来开展智慧型城市建议,如智能公交系统、智能电网设计、智能在线教育、智能医疗救助等,并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来更新这些系统。新技术新产业比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产业有待孵化,可以先抓重点的应用示范设施,比如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一些民生领域的应用。通过这些应用的实施,再来争取一些大型的企业投产,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其他产业的有效发展。

  (二)坚持中枢平台化控制、集成模块化发展

  在产业链结构复杂、行业众多以及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首要就是抓重点抓关键。方案解决商和运营商都在解决问题,目前无法实现平台信息的交换,只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作业,这就必须通过城市管理者来协调,让这些领域实现真正的信息交换,打破交流屏障,实现跨系统的综合应用发展、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这样就可以避免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城市建设。

  三、技术与课程的交互实施

  本项目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进行应用型探讨,培养出具备工程实践和艺术设计能力,符合社会需求,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一重要选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智慧型城市中智慧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

  城市的健康循环发展必定会变成一个智慧循环的系统,这是发展趋势、要有崭新的资源整合理念、新的产业结构、要发展智慧产业、要有信息化整合能力、要有新理念规划智慧城市,这就需要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对此作出融合,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了室内和室外,但是现阶段单一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宏观城市规划下的需求,很多设计一拥而上,各搞各的,结果只能是能源过剩,不整体规划就总有一天需要推倒重来,很多城市建设了没多久,因为地铁建设和新的环境建设,不得已又要把还是很新的建筑景观重新修筑,这是一个资源的浪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在以前单纯做基础上应该做一些交互和转变,让智慧型设计融入进课堂来。

  (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这个新的产业必定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一个大的融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充以新目标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生产力,真正做到“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提升现有的生活环境。引进这个教学内容,是设计与智慧产业的基础,从整体设计出发,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管理完善、信息快捷、应用便利、生活便捷、公共服务完备的智慧城市。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新学科的融合方法与实践

  在艺术设计课程里环境艺术设计一直是核心的专业课程。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审美品位的可塑性强,有分析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帮助学生联系一些社会的项目来让学生参与设计,与企业和公司合作,根据实际的课题,来进行课程教学以及动手操作。在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下,来进行课题设计,能使学生的设计创意与市场的大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动脉保持一定的联系。本课题的研究,将着重解决以下问题: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的历史阶段,但我们必须还要居安思危,好的市场前景带给我们好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资源整合或者进行创新,一个再好的专业也会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必须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环境艺术除了有环境设计的专业学科外对于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也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让环境艺术设计不再只是室内外的界面设计,更是一个系统的设计,这个系统涉及到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环保问题、绿色能源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今世界首待解决的具体的问题。智慧型城市建设课程的实施,将突出以下创新特性:智慧城市的基础首先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什么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有序的交通、绿色的楼宇、良好的水处理技术以及智能化供电系统,能让城市化进程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借助适当的技术,城市可以变得更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降低相关成本,这里可作出深入的课程研究。通过环境艺术专业的系统的设计为绿色楼宇、水处理、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系统以及医疗等领域定制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创建拥有新面貌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设计让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信息设施建设有了一个长远的整合,积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艺术设计中智慧型城市的建设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就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研究室内外环境的学科,在做功能性设计的基础上,去研究智慧型的设计,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

  (一)发展趋于科学模块化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析现状、找出问题、转变设计建设方式,并以此来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智慧型也是低能耗型产业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绿色建筑,智慧城市设计等专业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相关的研究。

  (二)中枢系统下的统一管理

  城市系统的有效循环,必需有一个中枢的管理系统来做统一的管理。通过物联网的技术、空间地理控制等手段,对环境,道路、地设施、管网等基础的城市设施进行有效的编排设计用于以后的定期维修;对生活物品、医疗物品、战争储备等重要的物品进行有效的管控并有可视的监测系统;对于人口的进出和流动有一个有效的监测以用来反映城市人口现状问题。通过有效的中枢管理系统来实现智慧的交通枢纽、智慧的清洁管理、智慧的城市应急系统、智慧的城市配套设施、智慧的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智慧的政务便民系统。

  (三)生活更美好

  信息环境和基础环境的完善,让市民在任何地点、时间、渠道下都可以随时得到想要的24小时服务,这将是非常便捷的一个事情;强大的基础设计的智慧建设,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美好,心理上获得认同感,体会到便捷与关怀。地理上的位置再也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简便,不论是来自哪里的人都会被这样一座智能的城市所吸引从而留下来继续发展,这是城市建设的美好目标。

  五、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

  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涉及到多个层次的设计技术体系,想要做到集成控制必然需要以一个顶层系统为平台来综合控制,这就像控制中枢系统,底下还有多个子系统来支持这个中枢系统的运转。而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目标正是基于顶层设计之上的统筹规划整体协调设计,让复杂的结构体系以智慧循环、生态持久为目标来设计,这样的融合必然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智慧城市设计是一种融合多种先进技术的城市设计理念,需要一个逐步被认识和真正可以实施建设的过程。通过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的评价系统,用标尺性的指标来确定智慧程度,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智慧型的应用程度,及时改变,正确优化,确保一个良性发展的智慧城市系统。

  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论文范文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1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1.1美学与审美心理

  文化建筑体现出的美学感受是一相对矛盾的综合体,多变的社会发展现况与复杂的自然环境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对文化建筑的美学享受与价值体现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美学的审美心理,人的心理机能是主导感情情绪的主要因素。所谓审美,主要是对于美感的产生和个人体验,而所谓的心理学就是人对于事物感知的情意变化。因此,审美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们美感产生与体验心理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心理学是介于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当我们处于不同空间之中,通过感官感受到的心理反应既不是完全相同的,也不是极端个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语言的发展和综合运用可以引起人们审美感受的共鸣,而不同的群体又能解读到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文化建筑的审美感受,将具有时代美感的文化建筑呈现给公众。

  1.2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

  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的创造去设计改善环境,是人类结合规律与目的的创造活动。环境艺术设计创造出的既合乎自然规律又满足不同人类活动需求的环境,这就是审美创造意义所在。马克思所理解的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劳动”即是带有目的性、富有创造性的,是鲜活的存在,并不是机械、重复的劳动,这就是经过设计的劳动。越是复杂周密的生产劳动,就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设计,他们的审美创造意义就越大。环境艺术的审美创造意义,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进行周密细致设计的活动。因地制宜的创新是它的灵魂,能够恰到好处的处理设计,才能赋予设计本身生命。诚然,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重视时代性、公众性,如果不顾及大众的审美爱好,可能很难被接受。但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如果没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大胆尝试,能预见公众的审美发展趋势,那么设计本身也会失去新鲜感。这就好比设计一张桌子,其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观的新鲜,而是设计一种使用的方式。环境艺术设计本质就是改变公众工作、劳动、娱乐、休憩的活动形式,是艺术对社会一项影响深远的审美创造。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审美来说,具有其他设计达不到的审美高度。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从多方面包括:建筑的外形、建筑自然环境的搭配、内部居室的色彩配比等切身的让使用者体验到审美感受,这种感受是具有真实的载体,能够营造出范围性的审美效应,这就是审美观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来说,基础的使用价值都是最先考虑的,如果在本身的最基本的审美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就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审美观赏价值。其次,在完善了基本的使用价值后,能够合理大胆地表现设计本身的内容,让人的情感产生美学欣赏,置身于设计环境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完整地体验了审美观赏。审美观赏主要是欣赏环境艺术设计物化的外在形式美,在设计创造的环境中感受美学,外在形式是其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1.3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与审美的心理——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是具有典型性的文化建筑,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当著名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大名鼎鼎的博物馆,在环境艺术创作上具有独特的审美。

  (1)设计的公众需求。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所体现的外在美学价值,只能满足一部分公众的感官享受,不能引起全部人在思想上的共鸣,文化建筑体现的是思想形式的交流,所以加强艺术的情感,就必须要先提高设计本身的艺术精神价值,做到能够贴近生活,服务于大众,又能高于生活,提升思想上的审美享受。设计师的思维对于行为能力的影响很大,在统一的主题之下,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调动人与环境的协同作用,给人实用享受的同时,也为观众呈现一个全新的审美角度。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因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了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所有陈列的文物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由种类、年代、内容进行详细的分类,并按照一定顺序有序地摆放在博物馆中,这样不仅能够突出文物的收藏价值,也能和预先设定好展示环境相配合。从认知角度,文物的摆放与展厅的布局,都明显具有美学的艺术享受价值,也正因为人为的设计陈列摆放,使其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2)设计思维的变化。传统设计理念讲究的是文化建筑的功能性,融入审美理念的文化建筑则不同,要在提高环境艺术内涵的同时,适当引入符号设计元素,利用符号设计的手法强制性地提高审美理念和规范的融合性。环境艺术设计的矛盾性不但呈现出相反的艺术理念,有时也会给不同的群体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所以文化建筑需要在设计思维上不断地变革,应用发散性的设计思维,找到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的结合点,开展创新性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它展厅宽敞明亮,一切陈列品都是依照建筑格局排列,没有突兀感。室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和展品相辅相成,整体风格浑然一体,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在设计的构思阶段,设计师应该更加注重项目本身文化共鸣,运用多变的形式,将公众的视觉、听觉、思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全方面直观地展示对博物馆的感性认识。

  (3)审美视野的传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人经常来此休息聚会、祭拜先人。1944年7月16日,上海犹太人组织在此举行报告会,纪念赫茨尔博士逝世40周年以及比亚利克和雅布延斯基两位已故犹太名人。1947年4月22日,8000多名犹太人在此集会抗议在巴勒斯坦的英国当局绞死犹太民族主义组织4名成员,此集会震惊了整个上海。[1]1993年,以色列拉宾访华参观摩西会堂和霍山公园,拉宾参观后留言“: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拯救了千万犹太人民,我谨以以色列政府的名义表示感谢。”2004年10月15日,美国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参观霍山公园。为纪念“二战”期间曾在提篮桥地区生活居住的犹太难民,虹口区人民政府在霍山公园内立了一块题为“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居住区”的黑色大理石碑,正面用中文、英文、希伯来文篆刻着如下说明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万犹太人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上海,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限制。此区域西起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反面镌刻着“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居住区碑志”。

  2霍山公园的景观分析

  2.1平面布局

  霍山公园在上海的城市公园中来讲面积非常小(3678㎡),公园格局与设计并不突出,是二战时期避难提篮桥的犹太人给这个公园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身份”与关注度。公园平面呈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大门面霍山路而开,其他三面均被紧贴围墙的民房环绕,空间具有一定的内向性。公园内有一条约2.3米宽的“健康步道”(园内主路)与围墙保持3~5米左右的绿化距离绕公园一周。前部集中了主要的园林景观要素,太湖石、特色木构西方柱式廊架、藤架等,中部有“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居住区”字样的纪念碑竖立,前部与中部景观通过掩映的植物营造出空间的层次感与进深感。后部主要是公园的辅助用房和市民活动中心。

  2.2中西混搭

  弹丸之地的霍山公园,今天值得描述的景观似乎并不太多:硬质景观方面,呈现出中西并置、材质各异的特点。公园正门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营造了一个现代简洁透空的“重门”造型,迎面可见矗立在视觉中心的一组太湖假山石。太湖石假山矗立在正门前凸显出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而在植物掩映的正后方之木构西方柱式大概是为了表明西人曾经生活于斯,太湖石的白色明亮显眼,木构西方柱式褐黑沉重似乎表明犹太人曾经在此生活的种种苦难和悲惨境地。入口处的太湖假山叠石、藤架下的漏窗属于典型的中式园林景观要素,西式弧形特色柱廊则是简化、改良过的多利克柱式,无柱头构造,以木质柱身和柱檐取代西式的石头构造。软质景观方面,主要依靠栽植各种植物来柔化边界、组织空间、引导视线。园中树木疏密有致,全园有树木41种共678棵。

  2.3环境氛围

  霍山公园的大门正对着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处于整个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中心位置,往西数十米就是舟山路,这里也是犹太人遗址、遗迹保存最为集中的地段,犹太文化的印记十分明显。公园所处地段,城市格局目前保存完好,道路、街巷、建筑基本保持原有的空间格局,沿街小商业功能也保持较好。很多保存较好的建筑群集中在霍山公园周边,如舟山路南段、霍山路、惠民路两侧的花园住宅和旧式公寓以及提篮桥监狱所在的整个街区。以摩西会堂为代表的犹太教堂、住宅、店铺、学校等建筑物及犹太人生活过的历史环境在虹口甚至整个上海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3小结

  霍山公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在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之下给犹太人“生的希望”和“活的欢愉”提供了唯一的室外“桃源”。如果纯粹从景观特色、历史长度或者大小规模来评判,霍山公园实在太普通、太渺小。但如果从城市文化和犹太人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里是不可忽视的一段体现上海人民伟大的国际主义人道精神的历史。如果霍山公园、提篮桥没有犹太人曾经的生活踪迹,上海也就少了一段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值得我们永久的珍视与保存。

9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