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艺术理论 > 艺术小论文

艺术小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艺术小论文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严谨求实的作风,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小论文范文一:美学与艺术哲学关系

  在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召开前夕,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小型座谈会,主要讨论美学与美术的关系。参加讨论的有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中国艺术研究院王端廷、人民大学牛宏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朱良志和彭锋。几位老师围绕着美学和美术的关系展开讨论:

  丁宁:美学和美术的关联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丁宁教授认为,最近几年有关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关系讨论较多,如芝加哥最近举行了这样的讨论:艺术是否还需要美学?所以没有了美学,艺术本体论上的问题就很难得到深入讨论。同时就中国的教育角度,美育不能完全是抽象的、理论的教育,而要落实到一定艺术实践,如美术等,从而会形成美学与美术的关联。

  然而丁宁教授还谈到,艺术的问题与美学的问题要有所区别,不要试图用美学的问题来解决艺术的问题。真正的美学只要能够在其学科的历史积淀上往前走就可以,而不是去艺术实践。美学的功能是要去探讨美的本质之类问题,而不是直接面对艺术问题,但美学不应该回避艺术问题。总之,美学看问题的角度与艺术的角度有区别。

  而对于美术史论研究来说,美学是很重要的。现在美术研究和艺术的关系、和审美的关系越来越远了。如果没有美学的宏观视野和逻辑化的精深分析,美术史有时候就显得有问题了。所以美学和美术的关联再强调都不过分,双方的研究者都应该关心对方的研究,实现双赢。

  殷双喜:艺术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美学像一个说理的家长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艺术策展人殷双喜先生则认为,现在在美术界变成了艺术院校的公共课——艺术概论,而中国美术和美学的关系,实际上已经渗透到骨子里了。尽管像朱光潜这样的美学家更加重视理论,但他也说过“不学一艺莫谈艺”。现在艺术不断地向美学提问题,要美学回答。艺术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美学像一个说理的家长。但是现在美学经常有很多问题说不清楚,孩子听不明白就不听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了。这是现在的一个现象。总之,当代艺术这么丰富,我期待美学家能够对当代艺术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期待美学家们能够介入、参与艺术实践。

  王端廷:美学和艺术依然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关系

  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王端廷老师在发言中指出,从人类艺术史和美学史的关系来看,美学与美术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在中国当代,美学和艺术依然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关系。他发现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最近三十年以来的当代艺术其实并不了解,我们的创作和观念是滞后的,以至于出现了一种“丑学”的趋势。实际上西方虽然在杜尚的阶段对于传统的美是有背叛的,但在杜尚晚年的时候他的观念艺术就已经超越了“反美学”的初衷,出现了向美的形式回归的现象。西方的观念艺术再次成为美的,获得了一种新的美学形式。西方当代艺术“美学的迷失”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而主要是美学的进步。世界上的艺术家仍然没有离开以往的表现主题,只是表现的手段在变,只是传统的美学规则和法则发生了变化。

  彭锋:美是有标准的不同的只是看法而已

  就此问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彭锋教授也谈到,美的回归是93年一个美国艺术批评家希基做的判断,丹托写了一篇《美的滥用》来反驳他,认为艺术和美没有关系,艺术应该警惕美的滥用。然而美的问题,成为21世纪美学讨论的重要话题。现在,有不少美学家认为美是有标准的,只是在形成美的标准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牛宏宝:美术与美学的对话止于教条

  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发现,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离不开艺术理论。对现代艺术而言,艺术家对美学的思考构成了美学的重要部分。严格来说没有一种脱离艺术的美学。大多数的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对某种艺术实践的思考上。比如中国美学理论很多就是从《诗经》传统而来。中国传统美学实际上是建立在书、琴、诗的基础上,而西方是建立在戏剧的基础上。当然这种思考的关系也许后来会发生变化,比如从摹仿到再现到表现的变化。不同的艺术实践范型可能会激发不同的美学思考。只有当美学变成一种教条的时候,这种对话才会停止,而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来说应该结束这种“教化”带来的鸿沟。教化的美学不去思考实际的问题。我们知道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转机。要从教化美学中摆脱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从形式中阐释出思想。

  朱良志:美学在中国发展得非常不堪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朱良志教授直言,美学在中国现在发展得非常不堪。甚至有人认为,我们做中国美学的人常常进入了一种说不明道不白的境地,而艺术史研究的人又常常觉得我们说空话说大话,说不靠谱的话。这并不意味着美学这个学科就没有价值了。美学有它自己内在的东西。比如,敦煌研究可以有三个层面:历史方面,艺术方面,精神方面。现在的敦煌研究中,精神方面的研究很少,与艺术关系也不大,敦煌内在的东西很少有人去讲。我觉得这种东西恰恰是我们做美学的人要用心领悟的东西。这才是艺术的精神。我现在感觉到,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和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历史的,侧重物质的研究。这次美学大会,我很希望在这方面做些努力。

  据悉,世界美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是国际美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最高级别和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1931年著名美学家德索(Max Dessoir)在德国柏林主持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美学大会,1937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二届大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美学大会中断了近20年,直到 1956年才在意大利威尼斯召开第三次大会,此后大会每四年一届,分别在希腊雅典(1960)、荷兰阿姆斯特丹(1964)、瑞典乌普萨拉(1968)、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72)、德国达姆斯塔特(1976)、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1980)、加拿大蒙特利尔(1984)、英国诺丁汉(1988)、西班牙马德里(1992)等地举行。随着人们对美学兴趣的增长,大会由四年一届改为三年一届,分别在芬兰拉提(1995)、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1998)、日本东京(2001)、巴西里约热内卢(2004)、土耳其安卡拉(2007)等地举行。今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美学大会是第18届大会,大会的主题是“美学的多样性”。

  艺术小论文范文二:大学生艺术欣赏小论文

  悲剧和喜剧 戏剧是综合艺术的一种,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在戏剧史上,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为英雄悲剧。它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其二为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三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最后一种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串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在悲剧中 ,人的欲望、情感 、意志 、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 ,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不仅要同为其造成挫折、磨难的强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还要同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进行搏斗。尽管突然降临的悲剧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都是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极限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做出的。因而 ,由行动构成的命运的曲线,连同最终的结局无论是失败或是丧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活的凝聚,亦即完整的人格在行动中自满自足。悲剧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喜剧又称“喜”或“喜剧性”。广义是审美范畴之一,狭义上特指戏剧的一个种类。作为美学范畴,喜剧与悲剧相对应,并与丑、笑和滑稽有密切联系和区别,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喜剧艺术最早出现于古代希腊。从语源学看,“喜剧”一词源于希腊语的“诗篇”和“载歌载舞的欢乐行列”二词。一般认为它起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狄奥尼苏斯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后来经“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将其定型化,为以艺术手段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讽刺和批评的重要方式之

  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喜剧”一词的涵义突破了一种戏剧类型的限制,上升成为泛指一切艺术和生活中令人感到可笑的对象的审美范畴。

  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关喜剧的理论。最早把喜剧作为美学范畴加以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指出:“喜剧的摹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面具虽是又丑又怪,但不至引起痛感。”另一古希腊佚名作者的《喜剧论纲》指出:“喜剧是对一个可笑的、有缺点的、有相当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喜剧来自笑”。这种看法把喜剧当作丑的一种特殊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对后来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没有系统的喜剧理论,他试图揭示笑的本质。他认为:“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然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辩证法出发,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喜剧理论。他认为,主体性是喜剧的本质特征,也是喜剧性矛盾的源泉。喜剧都具有可笑性,但并非一切可笑性都是喜剧,二者应当加以区别。喜剧的基本特点在于喜剧的主体(人物)追求的不是严肃、重大的目的,而是某种自身微不足道的,没有什么价值的,甚至是虚伪的、自相矛盾的东西。喜剧的主体以一种愉快和自信的心情,凌驾于一切矛盾之上,自以为可以解决一切矛盾,实现一切目的,而实际上由于目的的虚幻和无价值,不得不四处碰壁,必然走向最后的毁灭,然而他并不把这失败或毁灭放在眼里。这同悲剧形成鲜明的对照。悲剧主人公由于坚持善良意志和性格的片面性,追求实体性的目的,他是带着严肃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走向毁灭的。

  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悲剧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偶然发生的事件,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必然的联系导致的结果是毁灭,主人公无力改变,这是命运的强制力量。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悲剧给人以震撼的力量。而喜剧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在自然界里无所谓喜剧。喜剧根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具有客观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内容,喜剧的真正王国是人类社会。喜剧是社会生活现象和人的行为所固有的一种审美价值,同时也是对其所做的一种审美评价。

  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你看,所谓喜剧就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你看。

91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