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电视电影 > 关于电影专业的大专论文

关于电影专业的大专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关于电影专业的大专论文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电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媒体。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专业的大专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电影专业的大专论文篇1

  浅谈国产青春电影的困境与发展

  一、国产青春电影火爆银屏

  青春电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网络电影《老男孩》,那是典型的青春怀旧片,口碑也不错,但真正引爆青春题材的还是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7亿多票房至今没被超越。但是,《致青春》之后青春片就陷入了“叫座不叫好”的怪圈。近期涌现出的《何以笙箫默》和《左耳》等片,也是迎来了一边倒的差评,一边是口碑差,一边是有观众有票房,呈现出经纬分明的“两极现象”。

  在全世界范围内,青春电影都是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国产青春电影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也绝非偶然,青春电影误打误撞地尊重与抚慰了市场饥渴已久的热切需求。再加上影片制作团队综合的市场化营销手段,当红影星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以及电影院线全天排片的大力支持,青春爱情片自然大放异彩。青春片意外的商业成功,让诸多片商看到了商机,一哄而入,只为能在这一波青春热潮中分一杯羹。

  拍摄国产青春片本身无可厚非,这一题材也适时弥补了国内青春类型电影令人遗憾的空白。然而,一时间“贩卖青春”的电影太多,其艺术水平却不免让人心忧。有的影片内容同质化、表现手法低劣、缺乏思想性等。

  二、国产青春电影的趋同化现象严重

  2.1缺乏新意,青春片变怀旧片

  国产青春电影扎堆之际,“青年人怀旧”忽然变成了一种令人关注的现象。先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火爆,然后有了《致青春》的热映,紧接着《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甚至带有穿越色彩的《重返20岁》等电影,都执着于幻想青春时代,让青春在记忆中显现。

  大量同质化的青春电影,除了故事与情节设定上程式化之外,校园怀旧青春片的人物也呈现定型化的特点。男主角通常或是聪明调皮的阳光大男孩,或是有个性的优质男学霸,外形上也往往高大帅气,女主角则或是清纯细腻,或是活泼开朗,但都有一颗一往情深和坚守感情的心。

  观众已经审美疲劳,对于观众而言“青年人”看“青春片”,理所应当、适销对路,却无意间忽略了一个事实――这并非一部当下时态的青春电影,它与当下主体观众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它以怀旧为旨趣,故事背景向前提,使之成为“写给前网络时代内地大学生活的一首挽歌”。在更大的时代跨度下,创作者以“怀旧”为武器撩拨观众情绪,配合全方位的营销,将影片的上映打造成一场事先张扬的全民“青春”事件!

  2.2出国、车祸、堕胎青春电影成套路化

  初恋、青春成长、怀旧是能带给人美好情愫的,但青春片为何又遭遇骂声一片呢?当然,这骂声有善意的、有恶意的,但不管怎样,青春片自身是有问题的,最突出的要数情节俗套和人物不真实了。

  电影上映后,有网友给《致青舂》《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起了个名儿,叫“堕胎三部曲”,三部影片中的确都无一例外的有初吻和堕胎的情节。出国、车祸、堕胎、父母破产等桥段在青春片里比比皆是,备受诟病,尤其是堕胎,引来恶评一片。青春片的人物也不够真实,很多观众往往是一边欣赏着青春的颜值、怀旧着自己当年的纯真,一边对故事中的人物不以为然: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根本不这样,没那么开放,没那么多事儿……影片太假了。

  这些都是表面上的问题,青春片真正致命的是热闹背后的选题危机。从创作的角度看,青春片之所以火了,是因为找到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校园青春和爱情,但这个面太窄了,受制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受制于小学――中学――大学的成长历程,不能天马行空地想象和构建,所以青春片往往借助于车祸、堕胎等来推进剧情,不能拍摄出具有自己独特创造力的影片,主题不突出,内容过于夸张与做作,难怪观众不买账。

  三、国产青春电影走出困顿的解决方案

  3.1加大剧本创作,创新拓展电影题材

  越来愈多的导演似乎仍在重复相同的青春文化母题,故事模式、角色气质和表达情绪没有多少变化的迹象,对青春的理解和对成长的感受不断趋同。要想解决国产青春电影的所面临的困顿,首先要从源头上即剧本说起。首先是要拥有专业专职的编剧人才,创建强有力的编剧队伍。其次是提高编剧的待遇,让更多剧作人员全身心的从事于剧本写作。

  同时,对于一些网络上口碑好,粉丝多的文艺批判性质的国产青春电影,广电部门应该对其创作导向进行积极的引导,在适当的时间经过一定的修改后使这部分影片也拥有进入院线的权利。

  3.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青春片的类型化发展

  国产青春片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类型化,尽力打造成熟的类型片。题材毕竟是受限的,但类型化可以在同类题材上做文章。《白日焰火》时隔七年再次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而且这是第一个华人柏林影帝。剧情抓人,制作团队水平高超,走国际化合作之路,虽然剧情描述的案件并不是广泛存在的,但是在另类中存在真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显然走国际化合作路线,形成自己的影片风格,不失为国产青春片的发展之路。

  3.3提升国产青春片的艺术品质,提高青春片拍摄的准入门槛

  今天,更加年轻一代的电影观众作为电影消费的主力群体,有着更强烈的青春表述欲望,但是,青春主题的表达也容易受到多重文化因素和商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青春电影成本低廉,导演准入门槛低,这成了年轻导演的集中试水区,在某种模式化的套路中抒发矫情的青春忧伤和反叛激情。

  另一方面,一些青春电影带有太多的商业化特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欲望、性、的展演,地域场景上更热衷表现城市、而非乡村成长史,片中角色沉浸在青春的爱恨情仇之中,不关注较大的社会背景,人物原型的视觉化取向都依赖于商业化的运作,要求票房,不注重影片质量的提升,它们都是市场化环境中被催熟的廉价青春艺术品。

  四、结论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并不是没有优质的青春片。有大师级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大受年轻人欢迎的《蓝色大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等。这些电影,有少年的忧郁、热血,也有青春的成长、感动。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作品里,它们此消彼长、起伏互动,为青春立传的诉求却是一致的。

  在多元的文化时代,我们期待更丰富、更优秀的关于青春的电影作品。但如果只抓住“青春”二字,没有持续性的生命力,那等到怀旧这阵风刮过,再想依靠“青春”赢取票房,恐怕就不易了。电影不能只受市场裹挟、靠利益驱动。把镜头对准那些在时代缝隙里摸爬滚打的普通青年,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一同经历生活的艰辛与残酷、展望对未来的期望和抱负,这样的青春故事才更具时代生命力,这样真实而接地气的电影也肯定会叫座又叫好。

  关于电影专业的大专论文篇2

  论文学改编电影的重返与重构

  从社会“常识”和改编机制来看,文学改编电影的发展脉络正在朝着以先锋派“作者”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和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商业电影方向发展。堪称英国小说界经典的《呼啸山庄》从1920年开始到2011年,共被不同国家的导演改编拍摄成8部电影,所以其几乎具备文学改编电影的所有特征,研究价值颇高。

  一、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学改编电影脉络

  1939年,好莱坞将英国经典小说《呼啸山庄》正式搬上了大银幕,这部文学改编电影在尊重原着的基础上,将惊世骇俗的部分过滤掉,重构出一种世俗神话。首先在电影中,导演选择了劳伦斯?奥利弗作为男主人的扮演者,他高大帅气、英俊潇洒、气宇轩昂。无论从颜值还是从谈吐上看,电影中的希斯克利夫都堪称是位“王子”。但是在原着中,是这样描写希斯克利夫的――“黑的像从魔鬼那里来的”。从这种鲜明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好莱坞电影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在进行改编时就自动将文学小说中那种惊世骇俗的灵魂给过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世俗神话。因为王子和公主的美丽爱情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浪漫的。所以,只有像“王子”般的希斯克利夫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才能够吸引美丽的女主角凯瑟琳的青睐。当然,仅仅是在人物外形上的重构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好莱坞电影传奇类的虚实构造,因为要想为现代人勾勒出一场足够美丽的白日梦,就必须在方方面面做得有血有肉。比如,男女主人公相爱的场所。将原着中本来充满阴森并且恐怖的呼啸山庄,刻画成一座能够孕育美好爱情的“城堡”。电影如此设置就是为了能够凸显这段爱情的美好,男女主人公从小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展现给观众的如同童话般的美好。这也是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脉络特色,就是充满了世俗神话的浓郁色彩。

  本来,希斯克利夫只是一个被肖恩先生收养的、被亲人遗弃的、普通的吉卜赛男孩儿,可在电影中,他的身份却被重构成一个不幸的“王子”,他的父亲是中国高贵的皇帝,母亲是个美丽的印度女王。这种在正常逻辑下看似十分荒谬的身份置换,在故事发展中却显得如此恰如其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女主人公凯瑟琳对爱人身份的浪漫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令王子与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产生得合情合理,并且浪漫美好。当人们看到帅气的希斯克利夫和漂亮的凯瑟琳手拉手在一起谈笑时,根本想不起这个俊朗的男子其实就是呼啸山庄的一个仆役,所以小说中那种因身份、阶级和社会而带来的压抑气氛根本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偷梁换柱的改编手法,完全继承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脉络,痕迹明显但却温馨美好,能够传递给观众一种正能量。

  尤其是在电影的结尾处,电影并没有跟随小说的设定,而是将所有的情节进行重构。小说中希斯克利夫在离开呼啸山庄以后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他再次回到这个毁掉他美好爱情的地方时便展开了自己的报复行为,不但折磨情敌的妹妹也就是自己的妻子,还用尽手段谋夺了这个养育他成人的山庄。但电影却将这些都巧妙地回避掉了,只是让一位风度翩翩的俊朗“王子”胜利归来,目的就是为了找回自己深爱的“公主”,还有那个充满了美好回忆的“城堡”。面对自己深爱的凯瑟琳已经嫁作人妇,他表现得十分无奈。而凯瑟琳也因终日悲伤过度,最后香销玉殒了。在病床前希斯克利夫握着凯瑟琳的手,久久地凝望着他这一生最爱的女人,眼神中充满了悲伤与不舍。在凯瑟琳去世后,他心神错乱,在对凯瑟琳深深的哀悼中熬过了20余年,在这段时间内,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死亡。最终,在一个严冬的初雪深夜,凯瑟琳的幽灵将他呼唤到他们最爱的原野上,他们在死亡中重新相守,用爱情战胜了一切。

  城堡对阴森的山庄,丑陋的男仆对俊朗的王子,美丽神圣的爱情对无情疯狂的报复,以上种种都说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性文学改编电影,在对文学原着重构的时候会刻意回避小说原文中惊世骇俗的内容和思想,转用世俗神话而代替,所以令这类电影充满了商业性的味道。不过,从好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霸主地位来分析,这种重构的脉络并没有太大的不妥之处,毕竟是为了迎合大众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给人以更加积极并且正能量的引导。生活就是场没有导演无法预知结果的电影,我们都是里面的主角,所以在面对外界的不公平对待以及一些挫折时,就应该学会包容学会原谅。

  二、先锋派电影的文学改编脉络

  2011年,英国电影产业再次将目光盯在《呼啸山庄》上,这是时隔40年的一次重返与重构。

  与好莱坞的文学改编脉络不同的是,2011年英国版的电影《呼啸山庄》更加注重小说中最初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所以,在这次改编时,导演特地选择了非洲裔黑人作为电影男主人公的扮演者。首先,黑色通常情况下就会给人一种沉闷和压抑的感觉,并且这种特殊的种族身份也完全符合小说原着中所映射出来的当时社会的种族和阶级文化。这就是改编电影的大胆之处,因为原着对男主人公的肤色本来就写得含糊其辞,给电影对其形象的重构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但不得不承认先锋派电影比较侧重文化中的“异化”现象,在一群白人中间生活着一个“黑人”,从视觉上就形成了一种非常鲜明的对比。这仿佛是在强调在当时社会,种族和阶级制度明显,肤色的不同决定着地位的高低。在电影中,刚刚懂事的希斯克利夫就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所以强烈要求奈莉帮自己“清理”身体,更为讽刺的是,就在他拼命擦拭自己的身体时,镜头被切换成对一片雪白的鹅毛飘落的特写。这就说明,即便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更改世俗眼中的既定的符号秩序,身份的差异,阶级的悬殊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与苦难。这也是先锋派电影改编脉络的一个特点,即不考虑电影的票房收益,通过反传统的叙事结构制造出一种纯视觉影片。

  先锋派在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时,会体现出非常浓郁的纯粹性、抽象性和超现实主义,所以其所坚持的重构方式与好莱坞电影有着极大的不同。就像2011版的这部《呼啸山庄》,男主人公的各种欲望都非常明显地暴露在观众眼前,现实并且纯粹。在影片中,希斯克利夫回忆自己将美丽的凯瑟琳疯狂地压在自己身下黑湿的泥土中,镜头拉远时,就仿佛在和大地交媾。电影如此处理就是在用想象来丰满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而另一方面,当肖恩先生去世后,凯瑟琳到停尸间与父亲告别,并且亲扶父亲的遗体。此时,电影镜头两次从这个白种男人的身体摇向他女儿的眉眼侧影。目的就是通过男性主体欲望对象的欲望来彰显主体对自己“异化”身体的认同。简单地解释为,在那个殖民主义等级结构森严的维多利亚时期,非洲裔黑人根本就无法在英国白人的社会中成为主体,但希斯克利夫并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他不想承认自己身份的低下,更不想输给自己的情敌。所以,影片用这种最直接也最残酷的方式展现出他对身份、地位和爱情的欲望,虽然与充满美好爱情的童话相比略显得俗套,但却非常真实。

  在这部《呼啸山庄》中,别希望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给你一个文学中典雅的英国。首先,他让影片的主线重返阶级、死亡与残酷的感情色彩,是对原着的一种深刻解读;其次,他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努力克服了内心深处的矛盾,即便荒野、山庄、天空和鸟群再美好,也不能将电影中痛苦的主题掩盖住;最后,严苛的殖民主义等级结构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和生活悲剧的源泉。所以,在历经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以后,这部改编电影《呼啸山庄》成功地重塑了英国现存社会在受到资本主义冲击时的最早的冲突,对故事情节的重返和重构给观众带来了新一轮的创伤体验。但在结尾处,安德里亚?阿诺德考虑到影片对社会和新一代人的影响,对原着中的情节进行了进一步的重构。希斯克利夫重新回到山庄后的疯狂报复行为被大篇幅地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凯瑟琳婚后的乡间别墅的描写:里面有五颜六色的花朵、令人垂涎欲滴的瓜果,阳光通过院子中的树叶投影到地上,一切都是那么祥和与平静。面对这些,即便是带着复仇及各种欲望回归的希斯克利夫也没忍心去破坏。因此,焦躁的占有欲望和宁静的别墅生活便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只能说,影片的创作已经彻底摆脱了对文学作品改编的俗套,将自己个性化的内容和思想完好地呈现给了观众,而这部新版《呼啸山庄》几乎处处闪烁着作者电影的独特光芒,让观众真正体验到了一种脱俗的、独立的并且极具艺术性的先锋派电影。

  三、结语

  《呼啸山庄》迄今为止被西班牙、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多个国家的着名导演以编导合一的方式改编、创造成同名电影,数量高达8部之多。这就说明,从这部电影中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某些问题和思想,更多的是对电影界文学改编作品历程的见证和沉淀。

  1939年由美国好莱坞出版的《呼啸山庄》,可以称得上是导演对原着的一次大胆并且夸张的重构。其将小说中原本要表现出来的阴暗的、悲痛的甚至有些残忍的情绪通通规避掉,而是将一切都披上了童话般的色彩。本来自出生就惨遭遗弃的希斯克利夫摇身一变成为一位流落于民间的“王子”,虽然身处恶劣的环境,干着男仆一样卑微的事情,却还是邂逅了美丽的凯瑟琳――他生命中唯一的“公主”。即便他们没能在一起,但是电影的最后还是让爱情超越了生死。这一切看上去多么美好。在这部电影中,观众体会最多的是爱情的神圣和美好。这与原着中的情节发展和所要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可谓大相径庭。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观众依然称其为脱离原着的文学改编电影中的经典,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重构。

  再看2011年英国上映的这部《呼啸山庄》,就完全不同。首先,其将原着小说中所要表达的阴暗、残酷和死亡等元素都清晰地摆在了观众眼前,甚至还夸大了主人公人性中的欲望,从最真实的状态再现了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所以,可以说安德里亚?阿诺德导演在思想和内容上都重返了原着,不过其并没有被改编电影框架束缚住,而是通过一些自己的方式,巧妙地重构了电影剧情。例如其将小说中含糊其辞的希斯克利夫的肤色变成了黑色,也就将男主人公的身份定格为非洲裔黑人,就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当时社会等级结构中的矛盾冲突,也为展现人性欲望打下了基础。但在影片的结尾之处,又大篇幅地删掉了希斯克利夫回到山庄后疯狂的报复行为,转用凯瑟琳婚后别墅的美好来反衬宁静的环境和焦躁的欲望间的强烈冲突。这就是电影在给观众带来创伤体验的同时又照顾着人们的感受,并以此传达用理性战胜欲望的重要。

  对于艾米莉?勃朗特来说,小说《呼啸山庄》是她的唯一。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考验后,其被称为是英国小说界的“文化经典”。所以,很多国家先后将其改编成电影,用以表达某种感情或者思想。1920年第一版改编电影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出自好莱坞的1939年版的《呼啸山庄》极具“世俗神话”色彩,并已经成为一个世纪的经典。英国在时隔近一个世纪以后,终于再次涉猎这部本土经典,并成功地将其以另外一个视角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这两部对比鲜明的电影中可以看出,文学改编电影正在随着历史的变迁进行不断的重返与重构,并缔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猜你喜欢

337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