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电视电影 > 电影类参考论文

电影类参考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电影类参考论文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业链长、产业能耗低、产业经济附加值大等典型特点,大力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参考论文篇1

  浅谈电影创作的路径创新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繁荣,国内电影存在着商品性越来越浓;产量大幅提升而质量普遍下降;题材分布愈加不平衡;“骂声”与票房同步增长四个特点。商业电影已完全占领电影市场,商业性和娱乐性成为电影创作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影片只能在商业化大潮和商业电影的挤压下在夹缝中寻找生机,其生存空间被数量庞大的商业电影挤压得越来越小。因此,深入探讨商业化后电影创作的路径创新,在电影商品化基础上提高电影的艺术性,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商业电影,才能真正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繁荣电影事业。

  一、创作带有艺术元素的电影商品

  在电影商业化趋势下,一部分电影创作者沿着商业化路径创作,一部分创作者期待“国产电影回归艺术文化立场”[1],一部分创作者,特别是艺术片作者也在“寻求与市场的妥协与共生”[1],有的还提出“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大众文化的消费、传播方式相融合”[2]。但实践效果始终不理想。笔者认为应创作带有艺术元素的电影商品,商业性作为电影的主要表现,兼顾艺术元素进行有节制的自我表达,其目的是在有市场保障的前提下培养观众的艺术接受能力,以期待实现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观众分流,同时在实践中寻求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共生”性。因此,可以说,实现电影的商业与艺术的“共生”,必须对电影进行科学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需求进行创作。

  对于同在院线上映的电影来说,我们可以用电影的商品属性和电影的艺术属性对它们加以区分。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对于注重电影艺术的创作者或生产者来说,这样的区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能完美地将电影的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相结合的创作者在世界范围是

  非常少的。对于商业电影来说,过多的艺术表达会增添影片的思想性,但会降低影片的商业性,甚至引起观众欣赏影片时的疲惫和厌恶,降低观众对于电影的娱乐需求。对于艺术电影来说,这种区分可以把目标集中到艺术电影的追求者,通过解读的积累,来获取影片所表现的思想观念,从而增加艺术影片的卖点。 通过对消费人群的区分,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将电影作为商品进行选择,选择商业性的消费者主要选择了电影的娱乐属性,追求艺术性的人则选择艺术电影。

  区别电影商品和电影艺术的目的就在于避免用票房来绑架电影的艺术性和用艺术性来绑架商业电影在作为娱乐消费品时的商业属性。对于创作者来说同样是这个道理,在创作时,明确是创作电影艺术还是电影商品,有益于创作者合理地安排叙事时间,该搞娱乐的搞娱乐,该搞艺术的搞艺术,不至于混为一谈,不伦不类。于欣赏者来说,这样的区分可以明确自身对于电影的需要,不至于出现想娱乐消遣的人进入影院被艺术电影折磨得昏昏欲睡,想观看艺术电影的人走进影厅被叙事简单、笑点低俗的影片折磨到暴跳如雷的状态,尽管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上,并没有太多的艺术电影供人欣赏。同时,区别电影商品和电影艺术的目的有利于在电影商业化的趋势下,创作带有更多艺术元素的电影商品,商业性作为电影的主要表现,兼顾艺术元素进行有节制的自我表达,在有市场保障的前提下培养观众的艺术接受能力。

  二、合理应用饥饿营销策略

  2015年我国电影的总票房已超过400亿元,《人再?逋局?泰?濉烦迤?10亿大关,《捉妖记》斩获24.38亿票房,《寻龙诀》赚走票房16.7亿。《泰?濉酚?利4.4亿左右,《捉妖记》盈利6.1亿左右,《寻龙诀》盈利3.9亿。这些电影都充分应用了饥饿营销策略。

  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影片的上映时间选择在非竞争激烈的档期,通过合适的上映时间选择,加之同期没有好的电影上映,在这一期间一部相对比较好的影片能在较长时期占领市场并且获得较多的票房收入的营销策略。

  电影市场排片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工作。首先,电影发行方都知道,面对好莱坞电影在市场上的强劲势头,用好国产片保护月就成了电影发行方对抗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利器。其次,选择一个合时宜的时间上映,而不是猛追暑期档、黄金周档和贺岁档,能增加票房收入。也就是选择一个竞争对手相对较弱的时间段上映,通过对观众的饥饿营销和避开市场竞争来获得不错票房收益的现象。以冯小刚的悲剧三部曲《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和其经典喜剧的排期比较,不难看出,冯氏喜剧,诸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等,往往是贺岁档的常客,在票房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而冯小刚的悲剧三部曲可谓是“喜忧参半”,《集结号》选择在贺岁档前期上映,比较该年贺岁档的整体影片状况,有竞争力的影片《投名状》已上映一个多星期,票房热度已明显下降;之后有竞争力的影片《大灌篮》则排到2008年的2月份。《集结号》在这一期间可谓是全无竞争压力,尽管它是一部悲剧性质的电影。同样是悲剧性质的《一九四二》选择了在2011年贺岁档上映,但在这一期间,面对商业性质丰富的《龙门飞甲》的直接竞争,《一九四二》在票房上走向亏损也显得再正常不过,尽管影片的制作质量和整体叙事结构井然有序,思想性和导演的情感表达丰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强迫观众买账的理由,观众在能够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影片的时候,往往不会为一部悲剧买账,即使这部悲剧凝聚了丰富的艺术构思和情感。

  选择特定的时间上映往往能够收到不错的票房回报。冯小刚另一部悲剧《唐山大地震》选择了7月20日上映,也就是唐上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加之汶川地震给全国人民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地震这一悲剧为题材的影片《唐山大地震》在该上映时段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再如电视《花千骨》的播出,“从线下每周多款唯美高颜值的宣传海报到线上广为传播的仙气十足的预告片,每周都有大量网民被其俘虏,迫不及待想要先睹为快”[3]。   总之,目前市场上的饥饿营销便是在避开好莱坞引进片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段,避开容易有好作品出现的时段上映,使观众在该时段因为没有能看的电影进而被动选择该片,或者选择故意拉大宣传与实际上影的时间等,特别是艺术性电影,可以更好地利用饥饿营销策略,逐步扩大目标受众群,提高票房收入。

  三、科学引导电影消费者心理

  电影商业化后,无论是商业片导演还是艺术片导演都必然受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消费心理即由市场体现出的消费群体对于电影选择的偏好。深入探讨电影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能使创作者进一步明确创作方向和故事基调。电影创作与消费者心理需求相互影响,主要包括电影类型和明星效应等。

  商业电影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大于艺术电影,因为商业电影创作目的是通过出卖电影的娱乐功能来获得投资成本和收益,必须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但片面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必然导致电影商品的低俗化。如近几年的国内电影市场,把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作为提高票房收入的唯一渠道,观众想看什么,电影就拍什么,许多完全不符合传统伦理的剧情可以肆无忌惮地出现在国产电影当中。有的把影片的“观赏性”作为电影创作的圣经,殊不知,这一点成了国产商业电影低俗的理论根据。

  过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必然导致电影的低俗化,首先表现在类型电影上。由于受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影响,国产电影在类型上体现出分布极不平衡,目前市场上的电影主要集中于喜剧、青春、爱情、科幻等几个类型,特别是喜剧和青春爱情电影,几乎占一年排片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甚至可以说,在目前的国产电影中,没有一点儿恶搞的成分,电影都拍不下去。主要是由于在目前的电影市场上,80后和90后成为电影的主要消费人群,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电影成为他们解压和造梦的途径,在选择影片时,消费者往往不愿意选择悲剧来作为其解压和造梦的工具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表现在电影的明星效应上。合理运用明星效应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但过多地运用明星效应必然降低电影的艺术性。在《乱世佳人》中,克拉克盖博的明星效应成为其影片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在中国,电影的明星效应却出现畸形的状态。明星作为电影的创作者应该服从于电影的叙事,而中国很多电影因为某个明星成为市场热点,甚至不惜破坏自身的叙事连贯性,强行塞入某些明星。在电影《老炮儿》中,电影创作方不惜冒着打破观众观影集中度的风险,硬生生地加入TFBOYS。国内电影明星的消费心理还体现在无论明星适不适合他所饰演的角色,只要这个明星愿意演,一切都好商量,甚至因为某个明星而改变剧作本身的人物性格和故事结构。故事和创作技术成不成熟都无关紧要,只要有明星出演,电影就有发行院线的勇气,某些电影甚至还认为烂一部不要紧,只要明星在,就可以接二连三地进入市场圈钱。

  总之,电影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对于电影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无视消费心理会损失大批受众,导致影片难以收回成本,久而久之会使创作者丧失创作信心。但过分追求电影的消费心理会导致电影和电影市场缺乏主动性,使电影创作成为市场的奴隶。因此,应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形成一个层次分明而又完整的电影市场,让不同的电影消费者在市场中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电影产品”,同时,通过电影创作影响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四、正确认识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两者虽然都属于艺术,但是,艺术创作是针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欣赏是针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因此,探讨艺术的生存空间和前景需要从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层面分析。如果只谈艺术创作而忽视艺术欣赏,电影艺术必然缺乏针对性。同时,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又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用接受美学的要求来主导创作美学,创作美学也不能无视接受美学的诉求。前者是为了保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后者要求的是艺术作品符合受众的审美诉求。因而平衡创作美学和接受美学是目前艺术创作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旦艺术进入市场,艺术的纯粹独立性不可避免地被打破,解决艺术的独立性与商业性之间的矛盾,将取决于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本身的态度和思考,通过实现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的结合把艺术本身的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

  艺术电影作为电影的特殊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使电影成为独立于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艺术电影其本质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创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等方面的认知。这也是艺术电影最为独特的魅力。但由于艺术电影在观赏性和娱乐性上都受到思想性、故事性和导演风格等特点的影响,决定了艺术电影在电影市场上生存空间狭小,票房收入不高。

  因此,在电影创作中,电影艺术创作者必须从艺术电影自身特点出发,根据接受者的心理需求把艺术品转化为消费品,在保留其自身的艺术特点的同时,把艺术作为消费对象推向市场。特别是艺术电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和接受面广的特点,创作出有意义、有思想、有内涵的电影作品,通过作品自身来净化市场和受众,进一步通过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商业电影的创作来提升受众的艺术接受能力,进而使大部分受众能够具有艺术电影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意识,进而实现市场的分流。这必将成为艺术电影在电影市场化条件下的必由之路,通过创作优秀的作品不断推向市场,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使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在市场上实现“共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产电影呈现的商业气息浓厚、审美低俗、烂片大卖的现状。

  >>>下页带来更多的电影类参考论文

3484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