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应用 >

浅谈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 麻玉亮1 分享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实践能力 思维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就如何改革计算机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对当前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构成了前所没末有的新科技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怎样教育下一代能学会学习,进而学会生存,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最大差异是: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美国的学生比中国的学生较灵活,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我国现在现实生活中,美国的学生比中国的学生较灵活,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但有了“一杆枪”,他可以不靠自己不断地去捕猎,而继续生存下云。由此可见,改革我国现行教学中的弊病,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对我们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和深造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旧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很明显,计算机这门综合性、新型的学科和我们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好其中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的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不断地发现问题,因此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们现行的计算机教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定义和常识,且强调其重点,把学生误导向学计算机是为了记一些理论知识,从而脱离了和实践操作的联系,这样老师和学生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的确记下了一些计算机理论知识且能应付一些考试,但当学生面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的时感手足无措。
  在一些学校的教学日程中,往往是多安排理论课,而实验操作课只是一种调节,这样对一些具有优秀计算机教学经验的教师无法发挥其教学能力。当然我这里讲的不排除一些学校的条件的局限性。但是在一些有充分的教学条件的学校,除了学校没有引起重视外,并且教师也只是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管自己上理论课,而上机操作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理论上课、不备上机操作课,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搭配。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认为在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只是一种过渡,根本没有引起重视,只是一种形式和赶时髦,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学科中,在面临21世纪的挑战面前,要培养出适应现代需要的人才,让我们这些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和有关人员不能不引起深思。
  2 新时代,改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国外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预言,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不在科学技术,而在新型的学校教育。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曾提出“电脑应从娃娃抓起”。有些地方教委也引起了重视,已经把计算机这门学科提到与传统学科同等地位列为中小学的必修学科。作为一名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计算机教师,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如再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就难以培养出智能充分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因此,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手段、方法,对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者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牵着学生亦步亦趋的进行计算机理论和实践,一松手,当学生面对与此类似或其他的问题时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教育工作者应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
  在计算机教育中,理论固然重要,如果只有丰富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多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的作法应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例如在学习DOS命令时,把先由老师讲解理论,改为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边实践、边学习;在学习Windows时,更是每堂课都离不了计算机。例如在讲解Word软件时,首先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旁,使每一位学生都面对Word软件的界面。老师先让学生熟悉Word界面,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了解所有的操作都离不开菜单,当然在熟练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常用工具栏以提高工作效率。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实验,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学习的气氛应让课堂上互相交流。在文档设计中,学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使得版面非常美观、精致,很多老师看后都赞叹不已。在十节课的Word软件学习中,学生们不断进行着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最终不但能全部掌握要求的内容,而且对学生来说,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学生今后能独立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了基础。
  当然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变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其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能为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供有利的支持。应该让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学习的正确方法,在学习中锻炼自身创新能力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它突破了计算机与多种电教设备的界限,融电脑、电视、录像、录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根据需要可随意处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信息,形成智能化的多媒体终端,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高效、交互、实时的操作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多媒体教学不仅在计算机学科上,其他学科也不甘落后。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产品的性能不断提高,价格的不断下降,教育领域里的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校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新事物,与传统的教学理论、形式、方法等既有相互融合之处,又产生一定冲击。搞好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去指导这一新型技术的运用。这要求我们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使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在计算机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利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一般可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是一种无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要求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计算机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深化教学改变的重要课题。
  3.1 抓好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给所任的计算机班进行课外辅导时,经常进行编程提高的训练。这时,我就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育,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
  3.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课堂教学在形式上虽是集体授课,而实际上则是学生的集体化学习。课外活动小组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即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
  计算机课外活动的内容有编程训练和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指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人才,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理论和技术,以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新军.《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 颜凤云.《浅谈小学计算机教学》.
  [3] 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
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