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当代中国 >

陕北汉画像石的文化考释(2)

时间: 吕静1 分享

二、陕北汉画像石的独特内容
陕北汉画像石与其它地区画像石比较,在反映墓主生活、神活幻想、历史故事、反映人类的智慧和勇敢、宣扬封建的仁义道德、描绘祥瑞等内容方面都是相同的。但由于陕北当时自然环境开发未久的社会背景和榆林历史上与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关系往来密切这些缘由,陕北汉画像石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农耕、畜牧、狩猎的内容占有很大比重,而神话题材则较为简单,历史题材只有数例。陕北汉画像石的独特内容表现在:
(一)有表现匈奴等游牧民族生活内容的题材
神木大保当画像石中的“驯象图”、“牵驼图”中,有头戴胡帽、身着异服的人,明显为北方少数民族形象。这是‘“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匈、汉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的又一见证,也是东汉初年南匈奴附汉后,该地区出现的汉画像石在短时期内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得到迅速发展所需的安定优裕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土壤的一个历史图画记载。
《二)有反映漠北才可能有的野骆驼及狩猎场面
绥德延家岔出土一狩猎图案的画像石,所绘被围猎的对象是一只在漠北才有可能作为猎物的野骆驼。除此外,表现狩猎场面是陕北汉画像石中富有特色和极为广泛的一种题材。米脂出土的二牛君狩猎图”里,出现了18个猎手,这是其它地区的汉画像石无可比拟的。陕北画像石中狩猎题材突出的主要原因,一是边郡驻兵的军事需要。《汉书地理志》:二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是对此的最好诊释。另一是受匈奴.‘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生活习俗的影响,陕北汉画像石真实记录了该地区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三)有反映陕北高原田园生活及草原游牧生活的题材
陕北汉画像石中,表现农业、牧业生产、生活等田园情趣的图案,在全国各类画像石中独具特点。如:绥德城郊出土的王得元墓室门媚和门侧石,有表现农田耕作、秋禾成熟、丰收在望、家禽遍地这些农村生活的场景,也有牛羊成群、放牧狩猎的草原生活场面。这种特有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内容题材,符合该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边缘地带的风土人情及特殊风格。
由上可见,陕北汉画像石除了具有表现神仙天国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外,还是一幅幅反映汉代陕北社会风貌和民众生活习俗的现实主义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C
三、陕北汉画像石的文化价值
(一)陕北汉画像石为界定汉画像石的学科范畴提供了一批力证
由于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多运用减地平雕法(浅浮雕)雕刻而成,凸凹面不太明显,所以人们将其称为‘“石刻画”或“画像石”。一些美术理论工作者也顾名思义,将其纳入了平面绘画。但中国历史学家兼艺术史家阎文儒教授在《关于石窟艺术和它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一文(《新建设》月刊1954年7期)中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人们将其视为平面绘画性质,不列入雕塑范畴,也许与旧时代士大夫重绘画轻雕刻的思想意识有关,实际上画像石应属于雕刻范畴。
“山东、河南、四川、山西各地出土的石刻画,虽刻法不一,但在总体上不外‘阴刻法’和‘减地法’,我们还不能说它是真正的浮雕而只说是浮雕的先驱,因而属于中国早期的雕刻”。王子云教授在他的《中国雕塑艺术史》(198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书中亦赞同此观点。对汉画像石学科范畴的科学界定期待着汉画像石考古工作的新进展。1995年,陕西博物馆与陕西省文管会汇集陕北汉画像石115块出版的《陕北汉代画像石》中,记录陕北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用朱绿褚白等色点彩图染的画像石。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过程中,对大保当A类平面阳刻表现技法(即物象以外减地,物象细部不用刀刻,而用墨线勾勒)画像石的发现和确认以及该地大部分出土画像石上都涂有鲜艳色彩的状况,不仅改变了人们对陕北汉画像石的传统认识,而且为全面认识中国汉画像石的艺术全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这种包括了雕刻与绘画两种技法的画像石,为美术界更科学地界定其范畴提供了一批力证。
(二)陕北画像石在诸多学科范围具备的研究价值
陕北画像石除了一些规矩的几何装饰外,更多柔美自然、飘洒多变的线条受到美术家们的啧啧称赞。另外,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中A类技法中出现了一些接近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开始具有现实性的风景描写。它的发现对于探讨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及形成过程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画像石内容和画像石上铭刻的墓主姓名、籍贯、地址、下葬时间及职谓(羽林、监官、校尉、太守、令、尉、垂、椽)等,是一批难得的具有考古、历史等价值的珍贵资料。
另外,陕北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汉代我国北方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生态、农牧、建筑、民族等多方面内容,也受到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农林学家、建筑学家、民族学家的重视和青睐。对探讨和研究汉代陕北的地方历史,当时亦农亦牧的经济生活方式,阅、阁楼、亭子式建筑的形制,佛教在此地的传播情况,民众信仰神灵、乞求祥瑞、崇拜英雄的思想意识,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毛乌素沙地形成的年代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陕北汉画像石的连续发现及集结出版,使该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石兴邦先生认为:汉画像石引起国人的关注较早,在东晋戴延之的《西征记》和北魏哪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对山东石祠汉画像石的记载,使山东汉画像石研究早着先鞭C1914年,西人对四川汉代崖墓、石胭、画像进行的调查,又开启了四川汉画像石研究的先河。1929年出版关百益的《南阳汉画像集》和1937年出版孙文清的《南阳汉画像汇存》,则引起了世人对南阳汉画像石的注目。相比之下,陕北汉画像石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绥德县文化馆曾运交陕西省博物馆100余石,1959年由省博物馆、省文管会编印了《陕北东汉画像石刻选集》一书,才初步揭开了该研究的序幕。此后,随着陕北汉画像石墓的陆续发掘而发表的简报与研究论文,逐渐建立起了陕北汉画像石的研究框架。199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汉代画像石》和200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是对陕北汉画像石较为全面、集中、系统地展示,为进一步认识和深人研究陕北汉画像石和我国汉画像石,提供了一大批珍贵的图片资料与田野资料,使陕北汉画像石的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陕北汉画像石在全国同类文物中占突出地位
陕北的画像石发现较早,数量也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艺术表现力强,地域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文物中占突出地位。其中一些属国家一级文物,一些属国家二级文物。有一部分已由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博部门收藏。一批陕北汉画像石拓片曾到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巡回展出,赢得了国外有关人士的高度评价。
1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