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有关民俗文化论文优秀例文

有关民俗文化论文优秀例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有关民俗文化论文优秀例文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民俗文化论文优秀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民俗文化论文优秀例文篇1

  中国石狮民俗文化探讨

  摘 要:即便是在时代变迁的今天,还是有不少人会运用民俗事物来做设计装饰的亮点。可是对于石狮子的历史渊源却所知甚少。作为现代设计中,民俗元素运用最多的石狮子而言,其历史的探究应继续持续下去。通过实地考察及书籍的阅读,从中找寻到研究结果加以总结。

  关键词:石狮子;建筑;园林

  每当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时候,不经意间总会在门前发现石狮子的踪影。它们形象各异,一左一右。即便是在不同的城市,天南海北,石狮子却总是镇守在门前。于是石狮子从古至今延续着它的威严它的职责。

  1 狮文化的起源

  狮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最初生长于非洲,在印度亚洲也有栖息生存着不同种类的狮子。为何产于外国的狮子会在中国的文化中出现?并且会出现狮子的崇拜延续着狮子的文化呢?直到今天我们仍会在许许多多的地方看到狮子的踪影。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之一,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渊源发展及传承。而狮文化在中国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穆天子传》曰:“狻猊”野马,日走五百里,食虎豹。郭璞注曰:“狻猊,师子,亦食虎豹。”《穆天子传》是一本记录了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全书有六卷,此书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尔雅・释兽》中也谈到:“狻猊如�猫,食虎豹。”郭璞也注曰:“即师(狮)子也,出西域”。《尔雅》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传说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总之,《穆天子传》、《尔雅》都是以中国西部地区为背景的传记,所谈论的也都是最早先秦时期关于狻猊的记载,即当时中国最早的狮子。

  《本草集解》里面也对狮子作了解释,“狮子出西域国,壮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金色猱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头铁额,锯齿,弥耳,昂鼻,目光如电,有彤髯,牧者尾上茸毛大如斗,怒则百兽辟意,其乳入牛马乳中,皆化为水,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西域畜之,七日内取其未开目者调习之若稍长则难驯矣。”可见狮子的性情暴戾难以驯服。

  要说狮子的来历,不得不谈到佛教。在《灯下录》中: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可见狮子在佛教中有相当的地位,佛的坐席也称作“猊座”,“狮子座”等,意指高僧之座。据《大智度论》卷七谓:“佛为人中狮子�凡所坐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当佛教传播到中国后,都把菩萨佛像的基座称作“猊座”。

  汉代当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也开始了频繁的来往,对于西域的环境贸易等都有了较多的认识,由此发现了许多中国本土所没有的动物如狮子、符拔、犀牛。《汉书・西域传》云:“乌弋地暑热莽平……而有桃符、狮子、犀牛。”荀悦《汉纪・武帝纪》上也记录曰:“乌弋国去长安万五千里,出狮子、犀牛。” 乌弋即内今阿富汗境的赫拉特,处在中亚南亚之交,这一地区今日还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狮子的重要栖息地和保护区。

  由此往后,从西域进贡而来的狮子,便频频出现在了《后汉书》中。曰:“章和元年(公元78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狮)子。”、“章和二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扶拔。”等等这样的的记载。东汉顺帝刘保在位时,疏勒国(今新疆之喀什噶尔)国王派遣使者到洛阳向我国进贡,贡品中就有狮子。当时的顺帝看到这头威猛雄壮的猛兽时,心里感觉新奇,随即命让人将狮子关置在牢固的铁笼内,放在御苑内并让当朝大臣们一同观赏。

  东汉已是封建社会的尾声时期,人们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希望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当时光武帝刘秀在位,他对内释放宫女刑徒,对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等政策实施,再加之“丝绸之路”的开辟,印度、波斯等国家的商品及艺术文化都与我国交流往来,渐渐西汉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国富增加奋发向上、具有一丝浪漫色彩的精神面貌。其间东汉时期的墓室内墓壁的雕刻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大肆发展起来。它的出现不但体现了当时东汉国民的精神面貌也提现了艺术雕刻家的艺术水平。这是中国第一代狮子的艺术形象,也因为雕刻艺术的蓬勃发展而出现。

  2 石狮外观的演变

  东汉时期,因为狮子并非我国产物,而被人们将它视为神兽。人们以为狮子会吃掉百兽之王老虎,对于狮子的形象便更加凶猛。当时石狮的样子看上去更像虎,和虎比起来会更大些,造型上其给人感觉雄壮大气有气魄。时代更迭到魏晋南北朝时,雕刻石狮的艺术风格演变成追求一种气势上的发展,这种发展尤为明显。雕刻匠人们更注重石狮的神似,石狮子开始出现更多的细节。头部开始有了后市的鬣毛,胸部出现宽厚的胸肌,形体上强健肥硕,线条也流畅起来。此时狮子的雏形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狮子的样子了。

  唐代是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达到兴盛的时期,石狮雕刻也不例外。石狮雕刻此时也达到了它最兴盛的时期。艺术风格不再是从神上要求相似,对于形的要求也格外严谨,所以石狮的造型开始走写实风格。造型也不再是单一的行走式,逐渐演变成为蹲坐式呈三角构图。石狮子的造型完全中国化了,因为运用了传神的创作方式,更强调石狮子内部的精神力量以及精神内涵。石狮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体现盛世之朝的霸气和神气.由此螺鬣成为中国式狮子的明显特征,为后世所沿袭。

  宋元时期,石狮雕刻明显的是从陵墓石狮向生活化装饰化发展,石狮不光是在帝王皇陵中多运用,寺庙、寺观、石窟、甚至是园林都开始用石狮做装点。石狮子的身上的饰品开始细致讲究起来,比如石狮的颈部开始挂有銮铃和缨须项圈绶带,须弥座也开始繁缛起来,狮子的嘴里出现球体,脚下有绣球或是幼狮。石狮子的造型开始显的瘦长任然保有力度,体现出乖巧和人亲近的收敛感。和唐代的石狮子相比,宋代的石狮子没有唐代的傲气盛气凌人、体魄雄伟,但是在也有着健壮的骨骼和生动的造型气宇不凡。

  明清时期,陵墓和佛窟雕塑开始衰败,民间雕刻匠人多开始雕刻石狮子。石狮子雕刻艺术出现了鼎盛时期。它出现于宫殿、园林、官署门前和民宅,多采用的石狮子是蹲立姿势。同时石狮子也增加了守卫大门的功能,也有建筑物、园林中装点的作用。明代后,石狮开始走向民宅,许多民居家中也会摆上石狮子,石狮子成为了祥禽瑞兽给人们带来吉祥安宁。

  3 结语

  石狮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作为装饰物点缀着建筑居所等地。石狮的艺术形象也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建筑中装饰的重要语言,研究和探索中国石狮子在建筑场所中的结构,对设计的发展和创造都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亚峰.传统艺宅门石狮艺术考略[J].徐州职业建筑技术学院学报,2008.

  [2]刘自兵.佛教东传与中国的狮子文化[J].东南文化,2008.

  [3]郑琦.石狮艺术赏析[J].广东园林,2000.

  [4]顾江龙.古建筑中的石狮[J].国学杂谈.

  有关民俗文化论文优秀例文篇2

  试论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各有不同,但是尽管如此,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却较为一致,均体现在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等诸多方面。对于民俗文化艺术价值的探讨,无疑让我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以及其背后的价值有更加充分的认知和了解。

  [关键词]民俗文化 艺术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最原始也是最普通的长期生活作息习惯下所形成的一种惯性化的内容,其并非是官方文化或是正式意义上的风俗内容,其更加的接地气,更加符合人们生活中的各类需求,是一种民间色彩的风俗内容。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他们孕育和滋养了我们,像血液一样养育着一方人民,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内在与外在、伦理与信仰、礼仪与交流的集中反映和写照,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因此,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其体现在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等诸多方面,对于民俗文化艺术价值的探讨无疑让我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以及其背后的价值有更加充分的认知和了解。

  一、艺术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本身体现的就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的是人们的信仰价值和伦理道德,是一种区域文化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内容。民俗文化其文化价值主要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族文化之本

  形式不同、内容各异、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由于不同的地貌环境、生活作息和资源要素等等影响,使得他们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有巨大的差异性。由此,形成了各自的民俗文化,例如傣族的泼水节、旧州的绣球节、台州的风筝节等等,这些都是当地民族文化之本,展现了民间发展过程中人们行为与思想的变迁,并由此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存在范式、审美追求、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

  (二)现代文化之源

  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成为现代文化之源。在现今全球化发展大潮之下,人们逐渐发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民族文化的根本与基础便是民俗文化,其是本土文化的根源所在,所有的现代文化变迁都离不开这一个根源,万千变化不离其中,都是由最初的民俗文化所孕育而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延续的深刻规律,正如美国文化、日本文化的茁壮发展,其都离不开本土民俗文化的滋养。由此可见,现代文化的发展其必然是经由民俗文化变化与延伸而来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伦理道德观念与民俗文化碰撞而来的火花。因此,在我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重视、继承并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素。

  (三)形成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对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又与之不同。文化认同感是在人们长期生活与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价值的统一性。最典型的就是地方曲艺,我国南北人们之所以对于彼此的曲艺难以接受或是难以形成认同感,就在于其本身无法充分反映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我们自身的生活作息以及语言有一定差异性。文化认同本身是民俗文化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人们共同点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只有在统一的民俗文化下,才可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同时,民俗文化最容易使聚居于一定区域的人们形成一种对于文化的认同感。

  二、艺术经济价值

  目前,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并受到极大重视,文化遗产经济学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点,特别是在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除了对于自然山会的开发之外,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其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相对于有形的旅游资源与经济价值而言,民俗文化其本身的内生价值以及无形价值跟高,而且具有更高的挖掘潜力。

  (一)民俗文化可以产业化

  民俗文化的资源效益,最先为旅游业所看重并利用,并由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典型的就是旧州的绣球文化,广西整体的绣球产业在各个区域其绣球生产方式以及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可以借助于这些文化以及内容的差异性,形成区域化的生产方式,利用各自的文化优势和内容创新,从而避免了同质化的现象以及恶性竞争的状态,从而更好实现以及提升了整体产业发展。同时,在绣球文化的带动之下,旧州地区利用“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绣球产业文化公司,专门负责对于公司、协会以及农户三方的协调与生产工作,从实际效果而言,提升了区域品牌内涵以及知名度,同时整合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此无疑能够借助于民俗文化本身的传播,让人们更加充分的认识到现代民间艺术,从而提升民间艺术的传播性。

  (二)文化资源日益资本化

  当一种资源能够保持并能增殖其价值的时候,便具有了资本的属性。对于现有的民俗产业发展而言,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特色和传统绣球文化的差异性,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模式,由此才能够保证良好的销售利润和市场认知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只是一种单一的产品或是产业的发展与生产模式,在资本的计入之后,当代民俗文化本身的价值会被进一步的体现。近年来,不少地区站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挖掘和发挥民俗文化作为无形资本的经济、社会效应,整合利用文化的经济价值,使之成为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价值。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其不再是单一性的,而是整体性的,许多区域在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基础之上,进一步构建了相应的产业链,以旧州绣球民俗文化发展为例,在资本的推动下,其建立了相应的产业链:

  首先,可形成第一产业链,即绣球产业一旅游一带动经济发展。绣球文化产业应该走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绣球文化产业,扩大绣球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可以适当地开发旧州这些丰富的文化民俗资源,开展旅游业。其次,可形成第二产业链,即绣球产业规模化一吸引劳动力一带动经济发展。扩大产业规模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有效吸纳各类人才投入建设中,另一方面间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最后,可形成第三产业链,即产业链三:绣球文化一提升本地知名度一吸引投资一带动经济发展。将产品融入节日、庆典、歌圩等活动中。

  三、艺术社会价值

  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载体、社会团结的纽带,其和谐价值观也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民俗文化是人们彼此之间生活与交流的潜在纽带,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国家的团结和民族的认同感都具有积极地作用与意义。

  (一)形成民族性格,塑造民族精神

  文化对人们的性格的影响,一是调控人们行为的基本倾向、二是规范人们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基本观点。一个民族的性格本身可以直接在民俗文化中体现,在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例如东北人的好爽以及南方人的细腻,这些无一不体现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在民俗文化的发展工,包括文字应用、曲艺、风俗习惯等等有进一步让上述民族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为民族精神与民族和谐提供着无尽的营养和有益的启迪。这些曲艺以及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性格的展现,并进一步通过艺术风格的体现去实现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认知以及了解和发扬光大。

  (二)形成社会规则,维持社会秩序

  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在一区域的民众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其本质是人们对于某一种生活方式、规则制度的认同。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而言,民俗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规矩,其贯穿与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策的同时,也是人们长期所墨守的一种人情世故。

  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往往可以对于我们自身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约束作用与效果,帮助我们形成区域性的核心发展,人们各自的诚信以及社会规则配合以法律规章制度,更好地保证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秩序的维护。在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对于整体文化的培养以及熏陶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让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生根发芽,从而实现文化价值的源远流长。

  (三)寄托民众情感,调节民众心理

  直到今天,我国部分农村依然是封闭自足的体系,人们生于彼长于彼。尽管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可以接触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不过他们的思想在长期的民俗文化影响之下,形成了一种惯性,一种对于区域以及本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无论外部的文化如何改变,他们对于乡土气息与文化的认知依然是其自身的内心慰藉。民俗文化则不同,成为寄托民众情感的载体和调节民众心理的工具,就如海外的游子最终都将落叶归根一样,民俗文化往往成为人们一种精神层面的寄托,如台湾海民对于妈祖的祭祀和祭拜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希望每一次的出海都能够平安。又如人们对于观音和菩萨的跪拜也是希望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好运。因此,民俗文化背后展现的本质是人们对于内心平和以及心理调节的需求,是一种民众情感的寄托。

  文化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基于一定的生产、生活活动而创造的。民俗文化体现的是人们最原始也是最根源的生活方式与习性,是我们民众在生活实践中所总结出的朴素的风俗内容,是人们自我精神满足的方式。因此,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我们当代的生活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软实力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播,可以进一步去展现当代民俗艺术,让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可以就现有的艺术文化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以及认知度,全面展现我国当代悠久的文化内涵,实现整体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发展。因而,在未来我们无疑更加应该不断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强调对于其艺术价值的开发。

295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