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山西民俗文化相关论文有哪些(2)

山西民俗文化相关论文有哪些(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山西民俗文化相关论文有哪些

  山西文化论文篇1

  论山西民居木雕艺术的文化意蕴

  【内容摘要】山西作为中国保留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其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美学成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其保留了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大批传统民居,其中木雕艺术更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从山西木雕艺术形象入手,系统分析其所带来的精神文化特质,展现其独特的文化意蕴之美。

  【关键词】木雕艺术 传统民俗 文人精神

  中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无比辉煌的历史文化成就,其中传统建筑更是留给世人的一笔不朽的艺术文化财富。中国各地风俗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独具一格的传统民居。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的山西,拥有一批修建于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大院。这些院落的出现,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不同审美意识的再现。如果说建筑是一篇成熟的乐章,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细细倾听,那么其中构成这“凝固音乐”的音符――建筑部件,则更需要我们去感悟其艺术的本真。作为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木雕艺术是其建筑发展中的一个见证、一个缩影。山西木雕艺术的精华就在于其散发出浓郁的文化韵味,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和文化思想以艺术的手法展现在观者面前,使他们由景入境,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中国艺术自古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表达一种“物我合一”的人生态度。李约瑟曾说:“对自然的谦恭的情调和崇高的诗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①作为中国艺术精髓的传统书画艺术是一种“表现”艺术,其具有“线点结构”造型的独特审美属性,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一种通过凝练世间万物来抒发内心的独有艺术。观之山西木雕艺术,无论是在雕刻技法还是物象造型上,都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点线技法运用到抽象世间万物的木雕装饰上来,利用线的形态和走向来雕琢客观对象的结构透视变化和形态造型差异,在一笔一画间尽显抽象美和具象美结合的美学特质。

  一、儒、佛、道的继承与宣扬

  透过这种传统美学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儒、佛、道之源的文化继承与宣扬。这些思想时刻影响着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宗法制度,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生活、艺术的各个层面,山西木雕亦然。无论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之礼、佛家主张的“四大皆空”之心,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之境,山西木雕从多角度、多方面深入浅出地以各种形式传承着,并借用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表现出来。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内容“忠孝礼义”,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传统美德,可其仍属于一个抽象的意识范畴,处于一个虚幻的无限空间中,而山西木雕却以一种生动语言来“寓教于刻”,以有限的空间来表达传统思想,使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契合。如“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夫”的感人故事情节,就被匠师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细腻生动地刻画在了山西民居的隔扇裙板上,这些雕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人们的思想意识,规范了社会行为,极大地丰富了民居生活的艺术氛围。

  二、传统民俗的表现与追求

  正如《说文解字》中提道:“富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由此可知,万事顺心、吉祥如意自古以来是人们一直向往与追求的生活状态。在山西木雕中,基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信仰,其民居建筑以传统民俗为背景,将木雕装饰图案与“福禄康宁”的美好愿望结合,因此其装饰题材中出现了如功名利禄、招财进宝、长命百岁等吉祥话题。这些题材的展现与表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将吉祥用语借以图案的方式表现,另一种则是用谐音的方式将文字语言替代化,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手法来表达艺术观念。如在山西常家庄园石云轩的听雨楼,整个雀替采用的是透雕的手法,采用的左右对称的构成形式,这种有序的空间构图带给观者以稳定的视觉平衡感,并且它用蝙蝠比拟福贵,花瓶借喻平安,铜钱象征富有,意取“平安富贵”之意,整个雀替保持木材天然本色,格调质朴雅致,使功能性与装饰性达到一种完美统一,带给我们独特的视觉审美享受。

  三、文人精神的抒发与推崇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雅士立足于当下,保持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态度,追求的是一种安逸和平的清雅生活。特别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思想尤为顽固,处于社会底层的山西商人,其深受文人雅士的精神感染,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而很多山西商人走上仕途,在读书中获得心灵的洗涤与熏陶,这也反映到其民居的木雕装饰上。在山西许多建筑木雕中,“岁寒三友”是最为常见的表现元素。如建筑的梅竹纹雀替,即在雀替上雕刻梅和竹子的纹样,匠师们通过其精湛的技艺将梅花和竹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展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傲气,又凸显出青竹“破土凌云节节高”的风姿,纹样设计简约且富有内涵,含蓄地表达出了屋主人那份超然于外物的文人雅致。

  细观山西传统民居中的每一件木雕装饰作品,可谓“集先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言,颂山川之壮美,铭处世之学问,咏鸿鹄之大志”,②这些民间艺术品不断地在形态、装饰等方面发生着改变,逐渐演变成一种将力学和美学相融合的建筑构件。它以一种生动且富有形象感的方式和潜在的实用功能,巩固并提高着建筑整体的艺术文化氛围。山西木雕艺术不单单是中国传统哲思的核心继承,地域民俗的集中体现,更是道德社会价值观的弘扬推崇,因而了解研究山西木雕艺术不单要分析其在形式材料上的外在美,更应该学会品味岁月留下的那一抹沧桑,感受其带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注释:

  ①冉健.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髓及精神之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

  ②范志萍.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雕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徐铛华.中国传统木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冉健.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髓及精神之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4]范志萍.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山西文化论文篇2

  浅议山西柳林年俗文化

  摘 要:山西柳林县的年俗文化丰富多彩,有盘子会,九曲,秧歌,各种年俗活动营造出祥和欢乐的过年气氛。在洋节文化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21世纪,柳林县在保护传统年俗文化方面为沿海大城市作出了榜样。

  关键词:柳林;年俗;文化遗产

  2010年春节,我们来到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这是山西省西部地区与陕西省交界处的一座县城,距离太原市有200多公里的路程。,道路蜿蜒前行隐没在大山深处,山川与黄土坡交相辉映,参差起伏,连绵不断。柳林县位于晋陕峡谷的东岸,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是黄土高原民俗风情比较典型的区域。这里早在2006年就举办过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众多国内外民俗专家参与了会议。这次文化节举办得非常成功,参观者除了考察了当地民俗民风以外,还有当地的年俗文化活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柳林县的乡村还保留着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古村,古街,古庙,古桥以及古老的纺纱,织布,螺丝,造纸,造纸等原生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有活态的,淳朴的年俗文化,这实在是不可多得。

  柳林地区年俗活动不仅隆重而且热烈,时间延续长,内容丰富多彩。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二十五,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筹办阶段。进入腊月,所有的人家开始忙着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必须在过年之前值办妥当。“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胡拾翻;腊月二十四,裁下对则写下字;腊月二十五,赶上一回集;腊月二十六,割下几斤猪羊肉;腊月儿时期,婆姨汝则都洗脚;腊月二十八,吃的献的都蒸下;腊月二十九,倒上二斤好烧酒;腊月三十吃早饭,今天的营生做不办,吃力黑间饭,拦出把门炭”。这首民谣生动得描写了年前的腊月里老百姓忙年的景象。

  2.过年阶段。从除夕早上开始到正月初七是过年阶段,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热烈浓重的年俗活动,比如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等,走亲访友也是在这个阶段进行。在初五被认为是“破五”,即在初五前不能打扫卫生和洗浴。初七为“人日”,在山西柳林民间有补大年的说法,在吃饭和禁忌等方面的风俗与大年初一相似。

  3.高潮阶段。从初八开始到元宵节是高潮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民俗活动的群众参与性很强。年俗活动从家庭走向社会社区,主要形式有闹秧歌,转九曲,听演唱等。在柳林县范围内,元宵节都非常隆重,几乎家家都参与,热闹非凡。特别是县城区域一带的盘子会和转九曲,更是盛况空前,可谓“东方的狂欢节”。

  4.收尾阶段。元宵节过后到正月二十五为收尾阶段。年俗的尾声阶段,比较隆重的一个活动是正月二十五的添仓节,家家都要用玉米面捏蒸一种叫仓官的面塑,面塑除有全家人的属相以外,家中各处都要捏相关的东西。在柳林县孟门镇的民俗博物馆里,就展示着许多面塑的作品,挂在天花板上,显示出晋北的民俗特色。

  柳林年俗从形式上来说,隆重而热烈,丰富多彩,有盘子会,听弹唱,扭秧歌,转九曲,垒旺火,贴窗花等,节日期间人人参加,热烈祥和,精彩纷呈。盘子会是山西柳林地区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活动,通常以社区为单位,在元宵佳节举行。所谓的盘子其实就是一个人造的木制小阁楼,在春节活动期间,当地人围绕着盘子扭秧歌,转九曲,由于当地是产煤区,所以在盘子前会把煤块堆积起来并点燃,同时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十分热烈,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弹唱是一种综合性说唱艺术,表演时为男女对唱,以弹奏伴唱,通俗朴实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元宵节的晚上,县城里的戏台前人头攒动,当地百姓都来观看弹唱表演。这在21世纪的今天,东部大都市里根本看不到。

  秧歌是柳林年俗文化中极为普及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同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一样,柳林秧歌也充分展现了其多样性。在县城内,秧歌的流派众多,形成了以三头秧歌,水船秧歌,高跷秧歌,竹马秧歌等多种秧歌。转九曲是柳林人民非常喜欢的春节娱乐活动。由361根木杆围成一个正方形的阵图,内设彩灯,五彩缤纷,并将中国传统农历的24节气融入其中,参与者手持一束香从东门进,西门出,别有风趣。转九曲预示着满年通顺。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年俗活动丰富多彩且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柳林年俗文化的整个过程重在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不论是过年前的准备工作还是过年时的狂欢,都十分热闹。尤其是闹秧歌时,不论贫富一律同台竞技。充满着愉悦和欢乐。

  2.天人合一,是柳林文化的核心。柳林人民把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到年俗活动中,比如在最有代表性的转九曲灯会中,中国农历的24节气就融入其中,在九曲阵里,每隔一段就会显示出一个节气,从立春一直到大寒。达到了天地人的完美统一。在元宵节盘子会中,各种神灵同时供奉,体现了人们兼容向善的心理和柳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3.不忘根本是柳林年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每逢过年,不论老幼贫富,柳林人都回家过年,不忘根本。在外打工的游子,长途跋涉赶在除夕前回老家。淳朴善良的柳林儿女不仅敬天地,敬鬼神,更注重饮水思源,敬祖孝亲,他们仍然保持着祭祖,磕头拜年,给压岁钱等古老习俗,这一切诠释着传统伦理道德和“百善孝为先”的真正内涵。

  柳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柳林人民厚重的民族感情,在西方洋节文化严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柳林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民俗民风,这在沿海大城市中十分少见。对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以柳林为榜样,为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陈 竟,主编.《民心雕龙――黄河黄土高原年俗文化研究》,凤凰出版集团,2009年.


猜你喜欢:

1.山西文化论文参考范文

2.传统文化论文

3.山西文化方面论文

4.山西晋南文化论文

301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