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茶文化方面论文

茶文化方面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茶文化方面论文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饮茶史。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茶文化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茶文化方面论文篇1

  浅谈茶文化中的茶礼

  【摘要】“仓廪实而知礼节”,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知礼节”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据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之句,可知至迟在西汉就开始有饮茶活动。唐代陆羽撰写成《茶经》茶文化形成开始,茶便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又是礼仪之邦,茶与中国的礼仪的结合物――茶礼,也是茶文化领域当中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同时茶礼也丰富了茶文化。

  【关键词】茶文化;茶礼

  礼的表现方式有多种,《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这里提到的礼有冠礼、昏礼、丧祭礼等。而我们所说的茶礼作为另一种礼的表现方式,似乎更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发挥了很大的功用。这和茶的本性和茶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如我们日常接待客人要敬茶;下聘礼娶妻要定茶;甚至还以茶祭祀,以茶丧葬等等,这些生活中的茶礼也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

  茶文化形成并向外传播的基础上,茶礼也随之外传,并影响其他民族从而形成新的茶礼仪。

  一、待客之道――敬茶

  有这样一个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其来源是一天郑板桥去茶馆喝茶,老板看他的穿着不像富人,于是就漫不经心地说了声“坐”,对下面说,“茶”;当郑板桥拿出银锭的时候,店老板就便改了脸色,改口说,“请坐”,对小二喊,“上茶”;后来有人认出郑,过来打招呼,店老板知道后赶紧鞠躬说,“请上坐”,同时提高嗓子对下面喊“上好茶”。郑板桥喝完茶要走时,店老板恭恭敬敬的请他留个墨宝,他无奈下答应了,便写下了这幅对联,用以讽刺像店老板这种狗眼看人的人。这当然也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我们在待客之礼中坚决反对这种傲慢的偏见,而应该是人人平等。唐代刘贞亮曾总结出过茶之“十德”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之茶德,这不正是茶礼的很重要的方面吗?

  中国自古就有好客礼宾的优良传统。当客人亲自到家里来拜访时,做主人的必定要热情的迎接招待,《论语・学而》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不管主人的家庭好坏,总要泡上一壶热茶,作为尊敬之意。来客敬茶成了一种最基本的待客之礼。每当来了客人便要敬茶,以茶敬客,情深义长,双手敬茶,客人双手接住。茶要浅,俗称“茶七酒八”,如果斟得太满,便是对客人的不敬,客人要在告别时应将茶喝尽,表示对茶的赞赏。

  在餐桌上待客敬茶也有一定的敬茶礼,尽管是最好的朋友,当对方给他斟茶时他也一定要两手指轻叩桌面,以示跪谢,俗称“叩指还礼”,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传下的规矩。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与当地的官员周日清上茶楼喝茶。皇上自己斟上茶之后,又顺手给周日清斟上茶。周日清立时受宠若惊,也不敢下跪谢龙恩,恐怕暴露了皇帝的身份。在左右为难之际,他急中生智,用双手屈扣,在桌面上叩点三次,以代替跪谢之礼。由此,这一礼俗流传于民间,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谢谢”之礼。这虽然只是传说,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敬茶之礼俗。

  二、婚礼之道――下茶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古代男子在行冠礼之后,便有了婚配的资格。古语婚礼的作用《礼记・昏

  义》:“昏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事也,故君子重之。”婚礼有一整套程序,根据《礼仪・士昏礼》可知,士娶妻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仪节,称为“六礼”。而“纳徵”也称“下茶”是其中决定婚姻成败的最重要的仪节,“徵”者成也。“纳徵”也即相当于后世的订婚。在纳徵中,茶是婚姻的见证,是不言语而意无穷的“第二媒婆”。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载:“又送官会银铤,谓之‘下财礼’,亦用双缄聘启礼状。或下等人家,所宋一二匹,官会一二封,加以鹅酒茶饼而已。名下财礼,则女氏得以助其虚费耳。”这里就提到了下财礼时用要用茶。就连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陪嫁物中也有大量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这种习俗在古代小说中也有所反映,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和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不给我家做媳妇儿?”也是借此习俗派生出的双关语。

  这里我们有必要从茶的自然本性来做一番解释,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身价来参与神圣的婚礼?

  茶之所以用它来订婚,是取它不可移植的自然本性。古代,人们以为茶树只能用茶仔繁育,故婚娶的习俗,多用茶为聘礼。男家为“下茶”而女家受聘为“受茶”,寓意传宗接代,人丁兴旺。明代许次纾《茶流考本》云:“茶不移本,植必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置予之意也。”明代嘉靖进士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也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鉴此聘妇必以茶为往还,义固有所取也。”就是说茶之不可移植被古人比附成了女子受聘,既然接受了对方的聘礼,就当从一而终。没有再“移植”即反悔的余地了。”茶在这里。象征着纯洁,坚贞和多子多福。“茶性最洁”表示爱情纯洁无暇,“茶不移本”表示爱情坚贞不移,“植必生子”表示子孙繁盛、家庭幸福。因此,茶得以深深地介入婚俗之中去,茶礼也成为一种流传至今的风俗。

  三、中国茶礼的外传和日本的茶礼

  在这里我们先要提及的是中国茶礼的对外影响。茶礼的外传和对传入国的影响,首先肯定是以茶的物质实体为载体的,受中国茶礼影响最大的要数我们的东邻国日本了。

  茶最早传入日本是在隋朝,到唐朝时为规模扩大期,其间是以官方的遣隋使、遣唐使为传播的关键纽带。“随朝廷出于远交近攻的外交的需要,大和朝廷出于迫切学习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和教育的需要,致使两国的交流由此出现了第一次高潮。607年至894年日方曾派遣隋使5次,遣唐使19次之多。”饮茶之风弥漫全国并成为全社会的生活习惯,始发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杨华《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封燕的《封氏见闻记》卷六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勿于不寐,又不夕食,皆特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可见,唐初,寺院饮茶比较盛行,直至中唐寺院茶礼逐步形成。于此相对的对中日茶文化交流有重大贡献的自然就是遣隋遣唐使中的僧人了,他们来中国便自然会在寺院内活动,讲经习法。其中以最澄、空海和永忠三位僧人为主,他们在学完回国时不同程度的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的传入也必定伴随着饮用方法和礼节的学习。

  南宋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就是明显的例子。径山寺位于杭州东北52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径山寺兴于唐,盛于宋,特别在南宋时,日本官方不断派日僧到径山寺求取禅理,其中以圆尔辨圆(1202―1280)对茶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为最大。他于1235年―1241年在南宋巡礼求法,在径山寺不仅学习了种茶、制茶,更细心地观察体验了径山寺的茶礼,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日本茶道的礼法。

  我们知道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亚洲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日本也不例外,其中日本的茶道礼法也受儒家的长幼尊卑有序的影响。

  在习得径山寺的茶礼法后回国的圆尔辨圆便结合日本的实际仿效径山寺茶晏礼的茶礼制定了相应的礼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寺僧茶礼的细腻与繁琐。这和中国的茶礼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援引腾军先生的话,也许可以作为原因。“在日本人看来,茶文化是隶属于艺术的,甚至是哲学范畴的东西,日常性的饮茶是不能列入茶文化的。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这种区别也许在日本目前的茶道礼法中体现的更全面。因为礼法在日本的茶道中非常的重要,具体包括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礼;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人与物之间的礼等。总之,是用一整套严密有序的位置、动作、顺序等将这一饮食行为系统化和规范化。它对茶席上出现的人和物都给予尊重。在主与客的关系上,主人对客人的尊重甚至体现在茶浓淡、冷热的细微之处,同时,客人也要以吃光喝完主人的茶饭为受尊敬的回应;客人之间以首席客人为最尊贵,客人吃茶用点心时也要向他人道礼;人与物之间的礼法体现在人对于物(主要指茶具)的珍重和仔细欣赏。另外,还有有言礼、无言礼、约定礼。但是有言礼在整个茶会中只占很少的部分,这也和中国的以茶会友,谈诗论画有别。但总的来说两者都是在尊卑等级有序的儒家礼仪之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对客人的尊敬。

  作为茶文化一部分的茶礼是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在其发展的同时会结合不同的文化(如: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等)形成自己的形态。但茶礼的文化本质和内涵是永不变的,那就是以茶表敬意,以茶诉真情。这也是茶礼一直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玲著. 中国茶文化[M]. 北京:中国书店,1992.

  [2] 余悦编. 中国茶文化丛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 黎小萍,陈华玲. 茶礼与婚俗[J]. 蚕桑茶叶通讯,2001(1).

  [4] 陈功. 中国的茶礼俗[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

  茶文化方面论文篇2

  浅谈唐代茶文化与陶瓷茶器

  摘 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春秋、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等都有不少对饮茶的记载。至唐,唐统治者统一了南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饮茶就成了举国上下必不可少的一种风尚。所谓饮茶必有器,陶瓷茶器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陶瓷茶器象征着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更象征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陶瓷茶器

  一、唐代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繁荣安定的社会为茶事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封氏闻见记》说:“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饮茶兴盛与茶圣陆羽的《茶经》也是密不可分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茶的专著,体现了陆羽的茶学理论体系。

  陆羽在《茶经》中“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摘工具、制茶、煮茶的用具和方法、饮茶的方法以及茶事的历史记载、茶叶的产区。“四之器”中的“二十四茶具”是举行茶道的必备之物,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才可以省略其中某一部分;其中“五之煮”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并对这三种水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六之饮”中“膏薪厄炭非火也,一飞湍雍潦非水也”;可见唐人饮茶对用具用水用火颇为讲究。使用上品茶,如煎时用水用火不当,则茶味大减,为茶道所不取。可见陆羽对饮茶活动的热忠,见解详细而生动。《茶经》亦对唐代茶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文人热爱饮茶,从茶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文人的饮茶盛况和他们寄托在茶事上的情感。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唐代佛教兴盛,因为茶有提神,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自然成了佛教僧徒们的理想饮品。

  同时,朝廷的对饮茶的重视,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普及和需求的增加,种茶业、制茶业开始专业化。

  二、陶瓷茶器

  唐代,由于饮茶的兴盛,陶瓷茶器的品种也有很多,主要的有青瓷茶器、白瓷茶器、黑瓷茶器、彩瓷茶器。

  (一)越窑青瓷茶器

  在唐代,烧制青瓷的窑场很多,但最著名的是越窑。越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 “越瓷类玉”,“越瓷青而茶色绿”,认为越窑青瓷的釉色如玉一般温润,同时也能更好的显现茶的汤色。从出土的越窑青瓷茶器来看,当时主要的青瓷茶器有茶碗、执壶、茶瓯等。烧制上重视造型和釉色,因此纹饰少,大多为素面。初唐时,茶碗的造型较单一,中晚唐时越窑茶碗造型极为丰富,碗口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种花形口样式,碗腹曲折起伏,玉璧形足、圈足。这使得茶碗兼具了审美功能,增添了饮茶时的趣味。唐代的茶瓯,又名为托盏,是茶碗的一种,很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在唐代生产的青瓷茶器中,还有一种不同凡俗的秘色瓷茶器的存在。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从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其釉色之美。

  (二)邢窑白瓷茶器

  在唐代烧制白瓷著名的窑场有邢窑,定窑,巩县窑等。最负盛名的是邢窑。陆羽称邢窑烧制的茶器“类银”,“类雪”。 可见白瓷茶器体薄釉润、光洁纯净之美。同时胎骨紧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李肇《(唐)国史补》说:“(邢州)内丘白瓷既、端溪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邢窑生产的器皿数量之多,且有粗有精,粗者为人民所用,精者则为官僚地主所需,精美者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唐代邢窑出土的白瓷茶器,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壁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短颈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等,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 装烧更趋科学, 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性,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

  (三)黑瓷茶器

  唐代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并不影响黑釉的存在,唐代黄堡窑为宋元耀州窑的前身。唐代黄堡窑黑瓷的精美程度在同时期窑场应该说位于前列,也是黄堡窑历代烧制的黑瓷中最精美的。黑瓷茶器,出现在晚唐。从出土的黑瓷茶器中看,器型有碗、盏、盏托、执壶等。

  (四)彩瓷茶器

  南方青瓷窑系的长沙窑,是开创我国古代釉下彩绘先河的一个著名窑址。在唐代也生产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荼”。这类碗敛口,口唇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酱色书“荼”字,外罩青黄色半釉。这里出现的“荼”字,通茶。这带字的茶碗是长沙窑生产茶具的最有力的见证。青花瓷茶器也属于彩瓷茶器之列,是彩瓷茶器中的一个重要的品种。青花瓷茶器始于唐代,兴于元代。在唐朝,陶瓷茶器在南青北白的局面下,青瓷茶器和白瓷茶器的发展是最为兴盛的。而宋朝,由于斗茶的流行,才使得黑瓷茶器发展兴盛,华丽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彩瓷茶器则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饮茶方法的改变,制瓷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进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纵观各个时期的陶瓷茶器,陶瓷茶器跟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唐朝陶瓷茶器的发展,在唐朝茶文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有着其独特的一面。唐朝茶文化和陶瓷茶器对后世的茶文化和陶瓷茶器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缪.唐宋饮茶风尚与陶瓷茶具[J].东方博物,2005,3.

  [2]姜霞.唐代陶瓷茶器文化探究[J].ART EDUCATION,2011,05.

  [3]郭伴溪.唐代茶文化概说[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1,2.

  [4]赵鸿声.类银似雪的邢窑白瓷[J].山东陶瓷,1995,(18卷),3.

  [5]杨瑞余,刘政.唐宋时期的黑釉耀瓷[J].收藏家,2010,12.

猜你喜欢:

317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