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茶文化相关论文发表

茶文化相关论文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茶文化相关论文发表

  在众多的优秀文化中,茶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古以来,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以及茶文化都是我们的骄傲,茶叶以及茶文化都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相关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茶文化相关论文发表篇1

  浅议中国古代斗茶文化

  摘 要:斗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唐代肇始,兴盛于宋朝,元代以降逐渐走向低落,直到明、清遗绪犹存。就斗茶的概念及其流变、斗茶产生的原因和与斗茶有关的风俗的演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代 斗茶文化 茗战 点茶 团茶

  一、斗茶的概念及其流变

  我们将斗茶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斗茶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茶叶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狭义的斗茶就只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制作的茶叶品种,如“团茶”“贡茶”。本文采用了广义的概念。

  “斗茶”在早期是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茶农之间评比各自制作的茶叶好坏的自发性娱乐活动,在民间被戏称为“茗战”。唐人冯贽所撰的《云仙杂记・卷十》,其中就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的记载,这也是我们所见最早的有关斗茶的文献。这里的“建人”是指福建人,由此可以推测,在唐代福建地区就已出现斗茶,只不过在民间称为“茗战”,而好事者冯贽将其书为“斗茶”,实为一回事。一个“斗”字,便增添了许多人文内涵,多了娱乐的趣味,而娱乐又与文化紧密相连。自此以降,文人骚客撰书作诗都用“斗茶”或“斗新”一词,经过笔墨晕染,更是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斗茶”二字遂固定下来。如苏轼《月兔茶》中有“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1];白居易《夜闻贾湖州、崔常州茶山境会欢宴诗》中也有“紫笋齐尝各斗新”的诗句,此处的“斗新”即指“斗茶”。

  斗茶之风在宋代大兴,与宋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地理位置及资源条件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宋徽宗赵佶是个糊涂皇帝,他大概认为他的王朝万事太平,国泰民安,在他亲自撰写的《大观茶论》序言中说,斗茶为“盛世之清尚”。宋朝时,其主要控制区域在长江南北及整个华南地区,此地气候温润,地饶物丰,最宜出茶且多产好茶,故宋朝人喜欢喝茶。北方民族由于饮食习惯常以油腻为主,也需茶叶以促消化,但北方茶叶甚少,所以北方游牧民族日常所饮之茶大都要依赖南方宋朝的提供,从而形成茶马贸易,茶叶成为宋朝主要的输出产品。斗茶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发,当然顺理成章。

  从上可知,所谓斗茶,在初期并不是特指某个品种的茶叶,如铁观音、碧螺春之类,而是茶农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随着南方社会的安定,物质文化的进步,这种常见于乡村田野间的娱乐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这表现在斗茶的制作在宋代逐渐发展出一系列非常繁杂的工序。实际上,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团茶”,斗茶所用茶叶在上贡之前要制成团形,故曰“团茶”。在宋代,斗茶蔚然成风,尤其在宫廷豪商之家,茶经常与酒、乐相伴,成为皇宫贵戚、富商大贾们的极致娱乐体验。所以,无论在斗茶活动上用的团茶的选择上,还是在制作技术、冲泡技术上都比唐代的要求更高。在(宋)王明清所撰《挥麈后录余话卷之一挥麈录》中有一段关于宋徽宗为贺“蔡元长(蔡京,字元长)自钱唐趣召再相,诏特锡燕于太清楼,极承平一时之盛”的全过程。这件事情对于蔡京非常重要,所以蔡京将整个过程作了实录般的记述,其中写道:“皇子嘉王楷起居,升殿侧侍,进趋庄重,俨若成人。臣执中等前贺曰:‘皇子侍燕,宗社之庆。’乐作,节奏如仪,声和而绎。群臣同乐,宜略去苛礼,饮食起坐,当自便无间。执事者以宝器进,上量满酌以赐,命皇子宣劝,群臣惶恐饮�。又以惠山泉、建溪毫�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饮之。”据此,有人推测“龙、风茶盖始于此。”[2]此处的斗茶实际就指“团茶”“贡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斗茶所用之片茶(饼茶、团茶)质量要求非常之高,崇尚建安所产饼茶,即北苑茶,北苑茶为皇家所专有,宋太宗为显示皇家的尊贵,令人专门制成龙、凤团茶,以别于一般人饮用之茶,而冲泡茶叶之水为“惠山泉、建溪毫�”,极为讲究。从中可见由福建所产的“团茶”已经演变成只有皇室或贵胄们享用的特殊茶品,成为贡茶。只不过,宋代在制作团茶的原料上发生了变化,产于福建建瓯的所谓“密云龙”,或叫“龙凤团”“小团”取代了唐人喜欢的阳羡茶,有文记载:“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只谓之草茶而已。”[3]这也为福建地区茶业的兴盛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二、斗茶产生的原因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斗茶文化的生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斗茶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中国漫长的饮茶史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人经历了漫长的饮茶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喝茶经验,唐代发明的茶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斗茶之风,是自下而上的传播还是自上而下的扩散?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螺旋式互动的关系。斗茶,起初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茶农之间的比赛。每当新茶长成,茶农们纷纷将自己制作的茶叶与别人家的进行比较,实际上是制茶、点茶技术的较量。“茗战”之谓由此而产生。[4]它也是茶农在收获后,给自己寻找快乐,释放种茶、制茶之苦的一种娱乐方式,当然也存在对利益的追逐。通过斗茶,茶农制茶、点茶等技术不断提高,从而名品迭出,扩散到社会上层,就出现所谓茶宴的盛行,社会精英对茶叶的更高追求。如五代词人和凝,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鲁国公。他嗜好饮茶,在朝时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汤社”的创立,开辟了宋代斗茶之风的先河。[5]以我们看,茶农为了迎合不断提升的社会需求,又使得民间争相提高茶叶品质,通过斗茶博得名声,斗茶赢家的产品可充作御茶进贡,献茶之人也就能升官发财。一些权贵豪门为了博取封建帝王的欢心,极力参与并鼓励斗茶,因此斗茶之风愈演愈烈。再加上宋人本来就有的饮茶习俗,饮茶斗茶活动就得到了大发展。因此,在全社会直接或间接地、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到与斗茶相关的活动中时,不但促进了茶叶品质的提升和品茗艺术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增加,于是斗茶之风在宋代愈演愈烈。   三、斗茶风俗的演变

  斗茶是茶文化中最为独特的,宋代斗茶文化也达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自宋以降,斗茶文化在各历史阶段的流变不尽相同。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隐士僧人来引导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则已走向社会,真可谓“茶为举国之饮”。[6]有宋一代,随着制茶业的兴旺,饮茶之风遍及城市乡村,在城市中还专门设有茶店,以供人们休闲、聚会、聊天之用。[7] (P.573 )这种从普通庶民之家到金楼玉宇之帝宫,从林间野道到城市茶肆的“举国行为”,无疑为斗茶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厚实的社会基础。宋代著名诗人范仲淹在其诗《斗茶歌》中对当时人们参与斗茶的场景作了惟妙惟肖的描述,其中写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嘲,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问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8] (P.83 )

  元代,饮茶也已成为全国各族、各阶层的一种共同嗜好,但对斗茶,正所谓“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阀。诚生民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9]元代城市中遍布茶坊、茶楼、茶肆。以京师大都为例,“茶楼酒馆照晨光,京邑舟车会万方。”[10]但斗茶之俗在元代逐渐向“煎茶”过渡。“煎茶”是以茶芽和水同煎的饮茶方式,在元代日益普遍,而且显然博得了文人、艺术家的越来越大的兴趣。以宋、元两代的文学作品相比较,在茶的描写上有很大不同。宋代文人有许多关于“点茶”“斗茶”的诗篇,其中如苏轼、黄庭坚、梅尧臣等人的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而元代文人的诗词、散曲中有关“点茶”“斗茶”之作却很少见,较多地则提到了“煮茶芽(嫩茶)”。如:“有客来,汲清泉,自煮茶芽”,[11]又“石鼎内烹茶芽,瓦瓶中添净水”,有人依次判断,说斗茶的风习,……南渡后衰歇。[12]但也有持不同意见的,据王祯所说“宋朝(南宋――引者注)虽产茶,而识此法(点茶――引者注)者甚少”,[13]也有人认为宋代“点茶” “斗茶”风行的同时是黑盏(黑釉盏)流行,而到了元代,青白茶盏增多,这种变化无疑也反映出饮茶方式的改变。[14]个中原由,众说纷纭,各有侧重。我们认为,南渡后宋人之所以逐渐对斗茶兴趣渐淡,这与南宋朝廷吸取徽宗灭国之教训而采取的一系列整饬国风的措施有关。无论怎样,元代煎茶占了上峰,使得斗茶失去了往日的荣耀。虽然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与尊崇,但在民间依然有斗茶遗俗保留了下来,比如斗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点茶。因此,可以说元代是我国饮茶方式的一个转变时期,“点茶”仍然盛行,但愈来愈多地采取“烹茶芽”的“煎茶”方式。[15]

  明清时期,斗茶之风又有复发迹象。明人周�在其《寄杨子东》一诗中就有“钱塘旧友知谁在,万里滇南见子东。夜市斗茶凉雨后,晴湖载酒夕阳中”的诗句。这首七言诗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杭州西子湖畔,市人在夏雨过后、夕阳西斜之时市井斗茶的情景。明人程嘉燧也有诗云“湖头城角雨如麻,宿酒残歌夜斗茶。”[16](第十三上)可见在明代,斗茶之俗依然见于市井巷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日常文化活动。到了清代的鼎盛时期,斗茶之俗更加成为一种常态,清代画家汪承霈所画的《群仙集祝图》,“人物也多达九人,这均要画家细致刻画,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和高超的绘画水平。右边的五位在集体斗茶,他们或仰头品茶,或煮水备茶或专注点茶,或认真点评,每个人都精神抖擞,整个斗茶的场景好不热闹。再看建窑黑盏,有清花茶盏,还有白色茶盏,色彩种类丰富。再看左边,左面一女子提着风炉,旁边一小童提着斗茶用的汤瓶,正向斗茶群集的地方赶去,似在为他们增添器具。身后有一老人,照看着两个竹担,竹担中放满茶罐和喝茶的器具,看着他的装束,应该是卖茶老翁。整个画面动感鲜明,结构紧凑,使人身临其境。”[17] (P.23 )到了晚清,国力衰退,国库入不敷出,斗茶现象也受到时人的批评:斗茶“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18]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斗茶现象贯穿于整个宋代以后至清代漫长的历史中,虽然因时代不同而表现各异,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沉淀下来,成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注释:

  [1]《苏轼集》卷四.

  [2](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别录》.

  [3](宋)葛常之《韵语阳秋》卷五.

  [4]张自中.古代的斗茶[J].文史天地,2003,(6).

  [5]林更生.关于“斗茶”的研究[J].农业考古,1996,(4).

  [6]乐素娜.从宋画看宋代斗茶之意趣[J].茶叶,2011,(3).

  [7]吴怀祺.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8]陈文华.中国茶艺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9](元)王祯《农书・百谷谱十・茶》.

  [10](元)马臻《霞外诗集・都下初春》卷四.

  [11](元)卢挚《双调蟾宫曲》.

  [12]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元)王祯《农书》.

  [14]冯先铭.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J].文物,1963,(1).

  [15]陈高华.元代的饮茶习俗[J].历史研究,1994,(1).

  [16](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窦萍.透视中国画“斗茶图”及其茶文化内涵[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18](清)周凯《厦门志》卷十五.

  茶文化相关论文发表篇2

  浅谈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

  摘 要:在诗词中,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寓,当功名利禄一切皆化作尘土时,唯有大自然永久未变,唯有诗、酒、茶还散有余香。再走出此曲,纵观中国古代诗歌、词曲,茶的意象特别繁盛,似乎在文人写诗作词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奥秘?我们便要看诗词与茶的契合之处以及诗词与茶的那份不解之缘。

  关键词:诗词;茶文化;中国文化

  置一椅于案边,沏一壶新茶,置于案上,手执一书,临案而读,茶香入喉,沁人心脾,书香入脑,明人理智,此情此景,悠然自得。忽又一想,此景若现于古代,定又有一番滋味:早起,于园中摆好几案,面对着园外绿柳红花而坐,执书而读,煎上一壶香茶,茶香伴着花香,书香和着水气,待茶煎罢,置于案头,于读书之余细细品味,书茶合一,境界超然,于兴起时,偶得佳咏,初为几句,进而点缀成篇,怡然自得,便不知有几首传世,更不知后人是否记得这闲咏之人。而观其所读之书,亦可有李义山之“昨夜星辰昨夜风”、柳耆卿之“杨柳岸晓风残月”诸句。于此间,诗词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忽而回到现实,想起我所读之书,有一首元曲,突然进入了我的脑海: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先不论这首曲所要表的意旨是什么,但看其中的字句,便可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于村野之中,自然之间,终此一生,除大自然外,唯以书、酒、茶为伴,于此境界里,我们便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寓,当功名利禄一切皆化作尘土时,唯有大自然永久未变,唯有诗、酒、茶还散有余香。再走出此曲,纵观中国古代诗歌、词曲,茶的意象特别繁盛,似乎在文人写诗作词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奥秘?我们便要看诗词与茶的契合之处以及诗词与茶的那份不解之缘。

  与中国的诗词一样,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诗词中所体现的茶文化,便必有其独特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读诗词时,需了解其中暗含的茶文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迹遇,探究其所要通过茶来表达的意思,和寄托的愿望。于是我在此便妄谈一下。

  一、茶之苦:人生 释怀

  诗词的典雅与茶的清香使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美妙起来。我无法触摸那些文人墨客恣意的潇洒的灵魂,我也达不到诗人词人出口成章的高度,我更不能体会茶道的精髓和哲理,我能做的只能是膜拜那些在茶的清香里留下的墨宝。

  谁都无法忘记,暮春里风雨飘摇的超然台,谁都会铭记下,那句悠然自得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彰显了一代文豪的潇洒旷达之气,使这曲小令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真正透出一股卓立于世的“超然”。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真正放下一切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才是真正的超然,这种超然穿越了千年的空气吹散了我们人生一切的苦闷,这就达到了禅的境界。

  其实茶与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文化和禅文化在某些方面有着奇特的相似之处,都讲究释怀。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 。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做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此诗以茶为吟咏对象,却有无边风月可观,是为佳品,可见,茶与禅有多么的在内在精神上契合。也可见茶之怡人功效,于煮茶品茗之际,便也可想起那些禅理。

  品茶作为一种行为,在人们心中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有时候品茶是一种享受,让你的心情更加舒畅;有时候又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体味纯真的本质,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味道中感悟人生,在平凡淡雅中感受人生的另外一种韵味。古典诗词蕴含的茶文化,就如一杯杯香茗,虽久远,但清香犹存,让我们不断的沉思,不断的追忆那古朴的情怀。

  二、茶之清:君子 隐士

  古代的诗人骚客,多为有志与国家社稷的国士,其中真君子很多,而君子所青睐之物,一为金玉,二为茶酒。为何作为君子喜欢饮茶、品茶?这便和茶的清苦有关,茶入口润舌,虽味微苦,但细细品来,这苦中有着一股沁澈胸肺的香气,越品越香,越苦越浓。而这正与君子所追求精神家园有着密切关联,君子于贫困时,安贫乐道,在清苦之时,不忘诗书,日子虽苦,但内心秉承着儒家的那种人格。而诗人中的君子便看中了茶之清,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蕴十分广泛。清又是茶的精神实质,品德修持,正好契合的诗人创作的需要。茶性清洁不可污,作茗事除了要有清静的环境外,从器具到内心还要表里俱清明洁净。

  “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

  --(蔡襄)这是对茶自身给人清新感觉的探讨。

  “小庭幽圃绝清佳。”

  --(陆游)讲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寂静。

  “清”与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闲、清静是相通的。大量的茶诗都表现出对“清”的探讨,诗作不仅写出茶自身的自然属性和养颜健身之功用,更揭示了茶与文学创作、抒发性灵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诗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诗境,表现出简古淡泊,闲逸悠然的隽永境界。   古之君子又时常为浊世所不容,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人便走入山林成为黔娄一样的隐士,而此时茶与酒便成了他们的寄托之一,茶清苦而幽香不正合乎他们归隐之愿吗,生活清苦,常为衣食而忧,饮酒喝茶时也经常赊欠茶资酒费,但他们却依然对饮酒品茶乐此不疲,源于他们精神上的伟岸,面对困苦,他们依旧有高尚的人格,就像茶香一样,即使茶之苦很浓,茶之馨香也能突破重重阻隔,从苦中透出,让人心旷神怡。隐士们高洁傲岸的人格,不会随着生活的困苦而泯灭,反而越是清苦,越是伟大,一如陶潜、唐寅,于清苦中见其君子浩然正气,不与世同流合污。

  浣溪沙

  北宋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于词中,苏轼在长路之中,口渴难耐,敲门乞茶。于困苦之时,想到了茶中的清苦,便也有希望了,之后还有似梅花般的,彻骨清香。也许,这便是古代君子、隐者的共同的精神寄托吧。

  三、茶之道:察人 交友

  古人对识人、交友特别看重,此时主要的方式即是饮酒、品茶。喝酒易于交心,让自己和对方坦诚相见。品茶,则可见对方对于人生、尘世的看法及待人、接物的举止状态,于品茶中,可见对方的方寸,可见谁平淡超然、从容淡定;也可见谁心浮气躁,轻佻不安。而以茶识人,便也影响着在这次相处之后,对对方的信任与否,更影响着,上级对下级的任用,同伴之间是否能真心相交。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与此诗中,与皎然一同品茶的,竟是我国的茶圣陆羽,全诗不见一处察人之句,却处处流露着对陆羽的欣赏与称道。便可见,所往来的俗人全不知茶中的滋味,独有陆处士,自醉于其中,深解茶香。于此中便也看得出陆羽的不同于常人,见到了陆羽的高洁、超然。皎然很是向往陆羽的性情,便也大加激赏,而陆羽以茶圣之名传世,也足以证明皎然以茶识人的功力之深了。

  古人与友交游,多爱饮酒,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于酒中,友人们忘却了尘世的烦恼,飘然登仙,享受须臾之极乐。而这样的一醉,大多是逃避现实之举,醒来却孑然一身,便也兴味索然了。而于相逢时,共聚饮茶、品茗,却也是文人自诩为高雅的交友途径,而这虽也是逃避,可是能使自己的情致得到升华,让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坚固,不被世俗摧毁,而和对方的友谊也越发坚固,历经风雨,历久弥新。君子之交淡如水,相交之意香如茶。

  茶的精神与儒道两家的思想紧密相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儒家用“仁”来调节人际关系,倡导共同进步,这正是茶的本性。茶深受儒家的影响,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陆羽提倡的茶艺,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和谐精神。在饮茶的美好境界中得到精神的寄托。道家为茶叶提供了茶艺,使茶文化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同时对茶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也进行了阐述。道家要求茶人要有清净、无私、平和的气质。道家为茶文化披上了文明的光环,茶的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相通融,展示了其“真、善、美”的内涵。精通儒道的诗人们将诗情与茶香相结合,自然佳作迭出,而交友时少不得互相唱和,吟咏香茶便也很自然了。

  再一次回到现实,在当今社会,也许我们更需要在某个时候,品品茶,在其中体味人生,品尝世事,怡然于其中。春水煎茶,古人在品茶里有了诗情,传世的诗文里,茶的意向让人流连于其中。想一想,古人写茶,其实也就是写着自我,就是在享受自己诗意的生活。而我们在当今的社会中,是否又会去寻找那一份诗情,是否还会去留意那份清香呢?虽然我们回答不了,但中国诗词中茶文化闪烁着的光芒,却告诉了我们,我们一直没有毁掉这个民族文化中知识分子的甚至是全体人民的精神寓所。

  品一杯香茗,觉一乡文化;读一首诗词,看遍全天下。

猜你喜欢:

317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