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竹文化是以竹为载体的文化复合体。竹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国传统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篇1

  浅谈华夏竹文化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恐怕竹子占据重要一席。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得好,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是竹的故乡,全世界有100属1000多种竹子,而我国有37属约500种,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也一样悠久。

  安吉竹海 四川蜀南竹海

  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的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着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 竹与文字

  竹与中国文字结缘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象形符号。在甲骨文金文中也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竹有关的文字。古人用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穿起来编结成书,这就是所谓的“韦编”。

  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人们皆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写在竹简上。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

  “竹”的各种书体(《书法字海》) 《孙子兵法》残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

  二、竹与音乐

  在中国,有了竹才有了竹乐器有了音乐。在《汉·律历志》中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皇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中国便有了萧笛等乐器。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萧实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我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都离不开竹。从那牛背上的牧童吹响动听的竹笛和苗寨传情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那悦耳的演奏,可以说,中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演奏的乐曲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

  竹笛 排萧(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三、 竹编

  竹编是中国人的最早发明,新石器时期便有了竹编器具。浙江钱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200余件竹编器物说明当时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有了较娴熟的编织技能。古时人们外出以竹笠遮雨,竹鞋踏泥。东汉时有了竹布,唐代岭南一些州县将漂亮的竹布作为贡品进献皇宫。随着社会发展,文化生活的不断进步,竹器种类花样翻新,日益增多。坐有竹椅、竹凳、竹沙发,卧有竹躺椅、竹床、竹席、竹枕,住有竹楼、竹屋,穿戴有竹衣、竹鞋、竹笠,贮藏物品有竹柜、竹箱、竹匣,装饰美化客厅的有住屏风、竹帘、竹花瓶、竹灯笼,存放食品及餐具的有竹橱、竹篮、竹桶、竹盒、竹碗、竹筷,供书写用的有竹桌、竹座椅、竹笔筒、毛笔,农家常用的有竹萝、竹筐、竹筛、竹篓、竹簸箕、竹扫帚、竹芭、竹扁担,以及人们手中的折扇 团扇,以及老人用的手杖等。

  四、 竹与饮食

  竹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增色添彩。竹笋以嫩脆鲜美的风味受人青睐,代文人名士皆爱竹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食笋》诗云:“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折故锦,素肌掰新玉。每日逐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躇,南风吹作竹。”诗人对竹笋的嗜好及怀念之情是如此的强烈。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路过于潜县金鹅山时被竹林所陶醉 即兴赋诗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诗未成,于潜县令便用“笋焖肉”款待他。苏东坡食后赞不绝口情不自禁地又吟完后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近代作家梁实秋的散文《笋》更是引人入胜。他怀念北京东兴楼的“虾子烧冬笋”春华楼的“火腿喂冬笋”等名菜。说他从小最爱吃冬笋炒肉丝。大师林语堂妙论食笋,说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睐,是因为嫩竹能给我们的牙齿以一种细微的抵抗,品鉴竹笋也许是别有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腻,有一种神出鬼没般难以捉摸的品质。人们还以竹米酿酒,味清醇甘冽。庾信诗云“三杯竹叶酒,一曲鹃鸡鸣”。

  竹还是药用植物,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堇竹、淡竹、苦竹的药用价值。

  五、 竹与园林

  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那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禹贡》中记载:“东南之美 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早就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岗引种竹子到咸阳。这是竹子用于建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 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作为战略物资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状态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的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加速了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礴从于泉侧。《洛阳伽蓝记》纪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起来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了地方风格。

  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围墙建筑结合成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的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

  六、 竹与中国诗画

  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青青翠竹郝然在列,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诗经》中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各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在叙竹诗画时我们又无疑要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了。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局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可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而东南西北风”。

  郑板桥竹画

  他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造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徐渭,清代的石涛、郑板桥、浦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师,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这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也是画竹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各个朝代的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的画竹都十分传神而逼真,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毅有声”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的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他不仅留有许多绝妙的翠竹图,还留下了《题画竹六十九则》,他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七、 竹刻

  中国的竹刻工艺原来只是“奇技淫巧”,只是当文人和艺术家与之结合后竹刻工艺品便成了文人的案头清供与掌中珍玩。竹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时间是在明中期以后。由于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气节”“隐逸”“君子”等文化内涵符合当时知识界的思想需求,因而得到特别的青睐。一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的雕刻家投身于竹刻创作,吸收书画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高品位的竹刻作品,改变了人们以往视竹木一类雕刻工艺为“奇技淫巧”的观念,而已得到了名家制作的竹刻作案头清供和掌中珍玩为风雅之事。

  八、 竹与科技

  竹在科技方面的应用引人入胜,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已发明使用竹钻,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时,便带领民众修筑了世界上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是用竹子制作的。古时称为“笕”。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汉代时人们已使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度达1600米的盐井。到19世纪这种竹缆绳打井技术才传到欧洲。1859年美国在宾尼夕法尼亚州钻出了第一口油井。

  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造纸术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竹枝是上等材料。久负盛名的湖笔已发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类250余个品种,既是人们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又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算盘是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成果,而它的前身“筹算”就是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随着火药的发明,南宋时人们采用竹管制造出突火枪。元代,有人在椅子的四条腿上各绑一个大竹筒,里面装上火药,点燃后利用火药喷射的反作用力将坐在椅子上的人送入空中。虽说有点异想天开,然而,也不能不说他是最早的“载人火箭”。明代,人们用竹筒制作成一种“二级火箭”,名叫“火龙出水”。发射升空时极为壮观。

  九、 竹与中国文人 竹 ,以神姿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又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情操相契合。故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这又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吻合。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会伦理范畴,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竹,那“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成了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礼记·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 ,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也,故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这里将竹人格化,并引入了社会伦理范畴”。《圣经•卫风•淇奥》中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赋予了竹以人的精神道德和情操。正因为竹如此引人,古代不少文人名士远离人欲横流的红尘凡间,隐居深山僻壤,满野竹林成为了理想的解脱之地。他们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晋代的阮籍、嵇康、刘伶等竹林七贤,唐代的孔巢父、李白等竹溪六逸。文人们托身浪于广袤的竹林,朝夕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枝疏叶柔,清丽俊秀典雅的婵娟风姿,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令风流名士如痴如醉,沉溺其中。赋竹吟竹赞竹为竹作谱,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王徽之仰天高吟“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晋代王羲之在兰亭修稧,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神来之笔描绘出“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的壮景。

  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于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 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枝叶柔柔,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清秀俊逸的修竹之美不知倾倒了多少丹青大师为之挥毫泼墨。唐宋以来,以竹为题材的画竹名家辈出。一幅幅竹画各以神姿仙态光照人寰。竹林这一通身流溢着恬淡虚无和幽幽灵光的伊甸圣士孕育出的竹子文明给人以感染和力量,使人去品味人生顿悟人生。爱竹咏竹画竹,实在是爱人咏人画人。苏东坡的“萧然风雪意 可折不可辱”,郑板桥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秀竹,秋风江上作钓竿”,这里以诗言志,借竹的形象抒发自己不媚权贵,恪守淡泊正直的人格和情操。

  竹,就是那高风亮节的象征。“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情操的写照,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深深浸透着竹的印痕的原因。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

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

竹文化是以竹为载体的文化复合体。竹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国传统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篇1 浅谈华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2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