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传统文化>

茶与茶文化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是茶的故乡,先民们很早就开始喝茶。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茶与茶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茶与茶文化论文篇1

  茶文化中的茶礼

  【摘要】“仓廪实而知礼节”,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知礼节”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据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之句,可知至迟在西汉就开始有饮茶活动。唐代陆羽撰写成《茶经》茶文化形成开始,茶便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又是礼仪之邦,茶与中国的礼仪的结合物――茶礼,也是茶文化领域当中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同时茶礼也丰富了茶文化。

  【关键词】茶文化;茶礼

  礼的表现方式有多种,《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这里提到的礼有冠礼、昏礼、丧祭礼等。而我们所说的茶礼作为另一种礼的表现方式,似乎更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发挥了很大的功用。这和茶的本性和茶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如我们日常接待客人要敬茶;下聘礼娶妻要定茶;甚至还以茶祭祀,以茶丧葬等等,这些生活中的茶礼也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

  茶文化形成并向外传播的基础上,茶礼也随之外传,并影响其他民族从而形成新的茶礼仪。

  一、待客之道――敬茶

  有这样一个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其来源是一天郑板桥去茶馆喝茶,老板看他的穿着不像富人,于是就漫不经心地说了声“坐”,对下面说,“茶”;当郑板桥拿出银锭的时候,店老板就便改了脸色,改口说,“请坐”,对小二喊,“上茶”;后来有人认出郑,过来打招呼,店老板知道后赶紧鞠躬说,“请上坐”,同时提高嗓子对下面喊“上好茶”。郑板桥喝完茶要走时,店老板恭恭敬敬的请他留个墨宝,他无奈下答应了,便写下了这幅对联,用以讽刺像店老板这种狗眼看人的人。这当然也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我们在待客之礼中坚决反对这种傲慢的偏见,而应该是人人平等。唐代刘贞亮曾总结出过茶之“十德”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之茶德,这不正是茶礼的很重要的方面吗?

  中国自古就有好客礼宾的优良传统。当客人亲自到家里来拜访时,做主人的必定要热情的迎接招待,《论语・学而》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不管主人的家庭好坏,总要泡上一壶热茶,作为尊敬之意。来客敬茶成了一种最基本的待客之礼。每当来了客人便要敬茶,以茶敬客,情深义长,双手敬茶,客人双手接住。茶要浅,俗称“茶七酒八”,如果斟得太满,便是对客人的不敬,客人要在告别时应将茶喝尽,表示对茶的赞赏。

  在餐桌上待客敬茶也有一定的敬茶礼,尽管是最好的朋友,当对方给他斟茶时他也一定要两手指轻叩桌面,以示跪谢,俗称“叩指还礼”,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传下的规矩。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与当地的官员周日清上茶楼喝茶。皇上自己斟上茶之后,又顺手给周日清斟上茶。周日清立时受宠若惊,也不敢下跪谢龙恩,恐怕暴露了皇帝的身份。在左右为难之际,他急中生智,用双手屈扣,在桌面上叩点三次,以代替跪谢之礼。由此,这一礼俗流传于民间,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谢谢”之礼。这虽然只是传说,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敬茶之礼俗。

  二、婚礼之道――下茶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古代男子在行冠礼之后,便有了婚配的资格。古语婚礼的作用《礼记・昏

  义》:“昏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事也,故君子重之。”婚礼有一整套程序,根据《礼仪・士昏礼》可知,士娶妻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仪节,称为“六礼”。而“纳徵”也称“下茶”是其中决定婚姻成败的最重要的仪节,“徵”者成也。“纳徵”也即相当于后世的订婚。在纳徵中,茶是婚姻的见证,是不言语而意无穷的“第二媒婆”。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载:“又送官会银铤,谓之‘下财礼’,亦用双缄聘启礼状。或下等人家,所宋一二匹,官会一二封,加以鹅酒茶饼而已。名下财礼,则女氏得以助其虚费耳。”这里就提到了下财礼时用要用茶。就连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陪嫁物中也有大量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这种习俗在古代小说中也有所反映,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和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不给我家做媳妇儿?”也是借此习俗派生出的双关语。

  这里我们有必要从茶的自然本性来做一番解释,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身价来参与神圣的婚礼?

  茶之所以用它来订婚,是取它不可移植的自然本性。古代,人们以为茶树只能用茶仔繁育,故婚娶的习俗,多用茶为聘礼。男家为“下茶”而女家受聘为“受茶”,寓意传宗接代,人丁兴旺。明代许次纾《茶流考本》云:“茶不移本,植必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置予之意也。”明代嘉靖进士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也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鉴此聘妇必以茶为往还,义固有所取也。”就是说茶之不可移植被古人比附成了女子受聘,既然接受了对方的聘礼,就当从一而终。没有再“移植”即反悔的余地了。”茶在这里。象征着纯洁,坚贞和多子多福。“茶性最洁”表示爱情纯洁无暇,“茶不移本”表示爱情坚贞不移,“植必生子”表示子孙繁盛、家庭幸福。因此,茶得以深深地介入婚俗之中去,茶礼也成为一种流传至今的风俗。

  三、中国茶礼的外传和日本的茶礼

  在这里我们先要提及的是中国茶礼的对外影响。茶礼的外传和对传入国的影响,首先肯定是以茶的物质实体为载体的,受中国茶礼影响最大的要数我们的东邻国日本了。

  茶最早传入日本是在隋朝,到唐朝时为规模扩大期,其间是以官方的遣隋使、遣唐使为传播的关键纽带。“随朝廷出于远交近攻的外交的需要,大和朝廷出于迫切学习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和教育的需要,致使两国的交流由此出现了第一次高潮。607年至894年日方曾派遣隋使5次,遣唐使19次之多。”饮茶之风弥漫全国并成为全社会的生活习惯,始发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杨华《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封燕的《封氏见闻记》卷六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勿于不寐,又不夕食,皆特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可见,唐初,寺院饮茶比较盛行,直至中唐寺院茶礼逐步形成。于此相对的对中日茶文化交流有重大贡献的自然就是遣隋遣唐使中的僧人了,他们来中国便自然会在寺院内活动,讲经习法。其中以最澄、空海和永忠三位僧人为主,他们在学完回国时不同程度的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的传入也必定伴随着饮用方法和礼节的学习。

  南宋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就是明显的例子。径山寺位于杭州东北52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径山寺兴于唐,盛于宋,特别在南宋时,日本官方不断派日僧到径山寺求取禅理,其中以圆尔辨圆(1202―1280)对茶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为最大。他于1235年―1241年在南宋巡礼求法,在径山寺不仅学习了种茶、制茶,更细心地观察体验了径山寺的茶礼,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日本茶道的礼法。

  我们知道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亚洲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日本也不例外,其中日本的茶道礼法也受儒家的长幼尊卑有序的影响。

  在习得径山寺的茶礼法后回国的圆尔辨圆便结合日本的实际仿效径山寺茶晏礼的茶礼制定了相应的礼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寺僧茶礼的细腻与繁琐。这和中国的茶礼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援引腾军先生的话,也许可以作为原因。“在日本人看来,茶文化是隶属于艺术的,甚至是哲学范畴的东西,日常性的饮茶是不能列入茶文化的。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这种区别也许在日本目前的茶道礼法中体现的更全面。因为礼法在日本的茶道中非常的重要,具体包括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礼;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人与物之间的礼等。总之,是用一整套严密有序的位置、动作、顺序等将这一饮食行为系统化和规范化。它对茶席上出现的人和物都给予尊重。在主与客的关系上,主人对客人的尊重甚至体现在茶浓淡、冷热的细微之处,同时,客人也要以吃光喝完主人的茶饭为受尊敬的回应;客人之间以首席客人为最尊贵,客人吃茶用点心时也要向他人道礼;人与物之间的礼法体现在人对于物(主要指茶具)的珍重和仔细欣赏。另外,还有有言礼、无言礼、约定礼。但是有言礼在整个茶会中只占很少的部分,这也和中国的以茶会友,谈诗论画有别。但总的来说两者都是在尊卑等级有序的儒家礼仪之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对客人的尊敬。

  作为茶文化一部分的茶礼是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在其发展的同时会结合不同的文化(如: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等)形成自己的形态。但茶礼的文化本质和内涵是永不变的,那就是以茶表敬意,以茶诉真情。这也是茶礼一直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玲著. 中国茶文化[M]. 北京:中国书店,1992.

  [2] 余悦编. 中国茶文化丛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 黎小萍,陈华玲. 茶礼与婚俗[J]. 蚕桑茶叶通讯,2001(1).

  [4] 陈功. 中国的茶礼俗[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

  茶与茶文化论文篇2

  茶文化与武夷岩茶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先民们很早就开始喝茶,但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是唐人陆羽和他的《茶经》。中国茶文化其核心是“和”的思想,它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当今中国十大名茶的武夷岩茶,自有其独特的韵味,茶人在细细品味武夷岩茶的同时,或许于人生能多少有些感悟人生。

  关键词:茶文化 生活艺术 “和”的思想

  一、陆羽的《茶经》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人所共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的先民很早便开始饮茶了,但在唐以前,茶往往要和大米、牛奶、桂皮等香料和在起煮,所以说,这是一种很原始、很粗糙的饮茶方式。饮茶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是要到八世纪中叶,时当唐朝,中国出了个陆羽,他写了本《茶经》,将文化注入饮茶中,才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缘何一般的饮茶到了陆羽手里则成为生活的艺术,这跟唐朝的时代精神有关。唐朝尊奉道教为国教,同时唐帝国又是十分开放的帝国,胸襟开阔,具有很强的包容力,对各种文化能做到兼收并蓄,除了道教,也并不排斥儒教和佛教。正是在这种三教合流的大的时代背景下陆羽撰写了《茶经》,终于将饮茶提升到一种生活艺术的高度。下面我们来看看三教对饮茶是怎样的态度。儒家者流以茶性喻人性。儒家孜孜以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基础或出发点在于修身,他们认为茶性俭,有助于道德君子的修养,是以儒教中的儒家思想,对饮茶是提倡的支持的。佛教是反对饮酒的,认为饮酒乱性;同时,佛教也反对食肉,这样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能提神的茶有助于佛门弟子在古寺青灯里念经礼佛。此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先苦后甘的茶与佛教的教义是相契合的。佛教认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本质上是空的是苦的,我们只有礼佛做善事,才有可能死后超脱生死轮回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里人有食欲和淫欲;在色界里人已没有了食欲淫欲二欲,但还有色欲,即有形的物质障碍;到了无色界,也没有了一切外在的有形的物质障碍。),进入永恒的佛的境界。基于此,佛教也是提倡和鼓励饮茶的。再来看看道教。道教讲究乐生,讲究法自然,讲究要顺应自然地生活,在道教徒们眼里,茶是自然而然的,职此之故,道教对饮茶一事也是提倡和推崇的。这样说来,中国的茶文化在唐朝有一个大发展,产生了后来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和他的后来被奉为茶的圣经的《茶经》,就不是一件纯粹偶然的事,而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换句话说,正是儒、释、道三教在唐朝的合流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假陆羽之手,将此前粗糙的原始的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二、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

  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关于“和”的思想。

  中国茶文化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所谓“茶禅一味”,它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茶文化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和”又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和”还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练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达成了共识与认同。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弘扬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品武夷岩茶,感悟人生

  举凡嗜茶的人对茶都有自己的偏好,坐在一起时对不同的茶的孰优孰劣就不免要起争执。其实,这是一个如俗语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对自己喜好的茶,谁都可以说出一番理由来。由于长年游食于闽北,这里自古是产茶的地方,我个人最喜喝且喝得最多的是武夷岩茶,理当借此纸端对它说几句好话。

  武夷岩茶作为茶中精品,唐代被载入史册,宋代鼎盛辉煌,元明时期成了贡品,清代远销海外,现代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我将它比作少妇,她的优点是内敛的,她的美是有如秋林环绕着的一口水塘那样的美,一种沉静的美。领略这种内在的美是急不来的,须得一定的时日慢慢地品尝。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

27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