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而建筑文化则是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的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筑文化3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篇1

  试谈建筑文化

  【摘要】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建筑文化是这种财富的代表之一。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建筑活动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建筑;民族;文化

  建筑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层面――指城市、乡村、建筑物、园林、道路等人为的空间环境实体;2精神层面――指通过物质(即空间环境实体)体现出来的建筑理论、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哲学观等。

  现代建筑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然而西方现代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受益于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现代绘画讲究变形、讲究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就可发现;现代艺术重视抽象的形体美,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兴盛一时,成为现代艺术的象征,而在中国在晋代文人士大夫就开始了对抽象形体美的重视,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园林中的孤山假石都带有抽象艺术的意味。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莱特就把前述的《道德经》上的话作为自己建筑设计的座右铭,他的“有机建筑”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可以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波特曼所倡导的“共享空间”旋转餐厅是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空间及“步移景异”设计思想的变异。

  中国传统空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间”,由“间”组成“幢”,再由“幢”组合成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一般的民居,庭院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邻里关系的很好体现,讲究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国传统的“大”建筑不是庞然大物,而是虚实相间的建筑群,设计时既要考虑实的部分也要考虑虚的部分,组合方式十分自由灵活,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导向性;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多是砖石结构的,其建筑内部空间要求越多,建筑的体量也就越大,室内外空间相对独立而缺少联系,建筑形式着重于形体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和形式美。现代建筑所追求的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以及空间的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精华。但往往现代建筑以现代的材料、工业化的建造方式、简捷明快的造型以及设计者的个性体现现代化建筑文化,却忽略了本土民族文化。才有了现在众多新颖、造价高昂却不接地气的建筑。

  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建筑文化是这种财富的代表之一。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建筑活动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建筑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民族建筑文化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类型。“建筑记载历史,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在今天的建筑开发中运用和传承民族建筑文化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城市发展快速化、建筑开发的商业化的冲击下,各种观念、文化相继涌入中国,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族建筑文化收到严重影响和危害。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的境外设计公司和设计思潮进入中国,给我们带来很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样式,以此为基础的建筑文化和风格席卷了大江南北的城市。欧陆风、西洋风…一味片面的追求国际化和现代化,致使这个国家几乎是千城一面、千城一孔。建筑的趋势性使不同城市本来的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个性几乎遗失殆尽。可以说如今国内建筑文化仍然徘徊于“文化休克”阶段。如北京的CCTV新大楼、国家大剧院都耗资巨大,违反了中国实际国情,只是一味追求国外建筑的新、奇、怪,对现在的西方建筑文化没有客观审视,盲目追从西方建筑文化,一味追求所谓的大都市。但如万科第五园、苏州本岸别墅能较好地将中西建筑文化相融合。

  第五园大家都众所周知是中式房产的典型代表。万科苏州本岸别墅是继第五园后万科倾心开发的第二个现代中式别墅项目。其显著特点是满足现代居住者的生活喜好和审美观的基础上,在项目设计中对民族建筑文化采取了适当的运用传承。万科选择苏州这个极具历史悠久、民族建筑文化深厚的城市开发现代中式别墅,可谓实至名归。苏州的园林、居民、人文、城市发展水平,加上万科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其建筑文化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和母体。在现代建筑中更好的运用和传承民族的建筑文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并不是某一方主使下就能一蹴而就的。在苏州当局者领导的重视和明确的制度保障下,苏州的古城保护意识从很早就建立起来。所以苏州自身的建筑文化氛围很浓郁,这片土地能够滋养出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筑。同时,设计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设计师是建筑的始作俑者。其是否重视和熟悉项目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对项目最后定型至关重要。设计师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袭跟风,应在辨析、梳理与评判的基础上汲取精华,保持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和灵魂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重构,从中拓展出新的理念和境界。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开发者、投资者对于产品的文化定位。决策者的建筑文化意识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区、整个建筑群甚至整个城市的建筑文化积淀。只有融入本土的文化,反映民族的哲学观、审美观,符合传统的民居生活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富有生命力。

  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欣赏同人们对美的欣赏一样有三个层次:对建筑物本身的欣赏好比对“果实”的欣赏,是物质美的享受;对建筑设计方法和创作思想的的欣赏好比对“花”的欣赏,是精神美的享受;而对创作思想所包含的哲学观、审美观等的欣赏则好比对“种子”的欣赏,是更高级的哲学美的享受。“种子”是最关键的,有什么样的“种子”才生长什么样的“花”,有什么样的“花”才产生什么样的“果子”。

  参考文献:

  [1]建筑文化-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关键词金磊

  [2]试论房地产行业中的建筑文化攻略

  [3]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形特征:2000年后建筑创作中的思考与探索

  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篇2

  浅谈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

  摘要: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环境

  一 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自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 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禅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三 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建筑文化处于全球“大文化”系统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曲。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

  几千年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渊源流长。佛教文化本来发源于印度,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传经,佛教影响中国2000多年。但是,佛教的内容,佛祖的像貌,佛庙的形制与中国文化交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出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多数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当时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观念和中国国粹主义建筑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强调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点在建筑风格上,第一次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批精品,开创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新纪元。例如由第一批留美建筑大师吕彦植先生20年代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确起到了石破天惊的影响,推动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政体、机制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50年代“社会主义”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一次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经济管理模式,模仿“欧陆风格”、港台建筑,后现代主义几乎风靡全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建筑文化。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均要受到当时当地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约束,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什么样的交融和交流具有生命力,经受得起时空的考验?只有那些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合为本民族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 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

  古今交融,古为今用,用什么?必须分析“古”与“今”在建筑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文化观念、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引发的必然结果。正如吴裕容先生在评价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艾菲尔铁塔时指出的:“人们试图让每一种艺术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所有的人类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所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古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问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种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创作建筑艺术美的问题经历过多少次探索和讨论。经历了解放初期模仿“大屋顶”的怀旧复古时期;经历了批判复古主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阶段;经历了“”批判洋奴哲学,推行“干打垒”穷过渡的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崇尚西方,风靡“欧陆风情”时期。经过反复摸索的艰难曲折以后,中国建筑师开始走继承传统,适应功能,采用高新技术,探索古今交融,实现建筑创作现代化的正确之路。

  本文所谈建筑文化的环境与交融只是初步探讨,许多深层理论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交融进程。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

275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