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比较中西方姓名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

  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

  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

  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

  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

  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3.姓名的命取方式不同

  中文名字以字为单位,一般为两到三个字为主,长辈取名时一般会考虑生辰八字与五行,如五行缺木,则会在名字中加入带木的偏旁部首的字,如“林”,“森”等。家人还对孩子的希望凝结在一个字里。除此之外名字中可能还会包涵“伯、仲、叔、季”等字来表示兄弟间的顺序。西方的命名以词为单位,因此所选用的词是有限的范围内挑选的,其中名字的来源多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人物相关,名字所代表的内涵与寓意也是固定的并且与名字的来源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月亮女神Diana代表了贞洁、自由与健康。有一点区别十分独特。在中国,后辈不可与长辈重名,在古代不可与皇帝与圣贤重名,需要对帝王名字进行避讳,如雍正皇帝即位后将他的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换成“允”。而西方可以与长辈圣贤重名。比如英国GeorgeAlexanderLouis王子,George向女王父亲乔治六世致敬,Alexander在英文中对应的女名是Alexandra,取自女王姓名,而Louis则取自爸爸名字中的一节。这些名字与前辈均有重名,英国人正是使用重名来表达对先辈的尊敬和表达对后代的期冀。

  4.姓、名发展的历史渊源不同

  在中国,姓的起源比名要早,而在西方,现有名后有姓。至于美国黑人更是在南北战争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他们的姓是可以经常更换的。[1]

  三、姓名差异反映的文化差异

  1.重集体与重个人的差异

  从中西方姓与名的前后顺序可以看出,中国人“重姓轻名”,而西方人“重名轻姓”。这种姓与名的不同排列顺序是英汉文化差异的明显例证之一,它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2]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维护整个家族成员的关系,他代表的是群体。[3]中国人将姓置于最前,体现了中国人将自己首先定义在整体关系中,然后再整体中才通过名来展现个体。这说明中国文化强调整体为先。而在西方,名置于姓之前,名代表的是个体。同时姓出现的时间较早也说明姓及姓的代表含义比名在中国人心中更加重要。西方人注重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姓代表整体,置于名之后。并且西方名出现的时间比姓要早,并且姓可以更改,说明西方文化中更肯定个人的地位,重视个人的价值。

  2.宗族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重姓轻名在文化观念上的另一种反映是中国人宗族观念强,重宗族意识。宗族世代同宗同姓,姓是一个人宗族归属的一个标签。中国人讲究追根溯源,讲究同一姓氏的发展。而西方则不强调宗族文化。从中名的命名方式上也可以窥探一二。中国中名含辈份名,说明中国文化强调代代之间延续性以及同代之间的联系性。有了辈份名,便是宗族间加强认同感的最好的纽带。西方中名多为母亲的姓,没有反映出同代人之间的关联性,也没有整个家族因素的体现。受儒家思想支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由于儒家提倡齐家睦族,每个人都要尽了对家庭与祖先所应尽的责任,命名的内容大体上多包含理想与希望,那么承先启后延族敬宗自然是理想与希望的一大主流。在命名中,看看史书上所列举的历代人名表,如光祖、述祖、继祖、耀祖等,这些名字都是中国传统宗族思想最明朗的说明。[4]

  3.宗教观的差异

  汉人重儒家礼教观念,如“德、义、恭、文”等,如三国的刘玄德和张翼德等。此外,封建伦理“五教”中的“义、兹、友、恭、孝”和无常之道的“仁、义、礼、智、信”等字也常见于人名之中。西方英美人多信奉____,如男名Chritian,Joseph等,女名Angela,Elizabeth等。《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____圣徒名丰富了英语的姓氏库,这充分反映了基督____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5]

  4.中西方某些特有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起名字讲究生辰八字和五行。数千年来我国的五行和八卦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往往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命中缺少哪一样,然后由名字补上,使缺少的一行发达、昌盛。[6]如五行缺木,则会在名字中加入带木的偏旁部首的字,如“林”,“森”等。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根。[7]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语言也受其影响颇深,表现之一就是西方人的姓名。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有各神,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而姓名也传达出了不同的寓意。在西方尤其是英国,由于君主制的历史渊源,有一些名字本身有皇室名字的命名传统,而英国皇室在给继承人起名字的时候也会从中进行挑选。比如女性的名字有Victoria、DianaElizabeth、Alexandra,男性则有Charles、George、Henry和Richard等。这些名字都十分受欢迎。

  5.婚礼与婚姻观念的差异

  中国古代女子出嫁后随夫姓,夫姓后再加上自己的姓,如李王氏,李是夫姓。当代中国女性的姓名不再有此传统,女子结婚后姓名没有改变。当代许多美国妇女婚后仍改用丈夫的姓,但是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不少夫妇开始采用两人的姓作为新的姓,中间以连字符隔开。如MaryBrown和JohnWilliam结婚,婚后,二人的姓名变为MaryBrown-William和JohnBrown-William。女性姓名的命名方式的变革是一种语言现象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一种标签,标志着女性追求独立平等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8]

  四、中西文化交流与姓名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西交流逐渐增多,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那些来中国的英美国家的留学生有一个中文名字很重要的融入文化的一种方式。从他们取中文名的思路可以看出他们的姓名文化。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取得自己的名字与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一致,比如李白,曹操等。随着他们对中国文化更深的理解,他们的名字也趋向多样化。这种对于姓名上的变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理解,也促进了姓名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对于起名字,我们不应只看语言文字的表面,更应该了解姓名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以及外国人对于这个名字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理解。明白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五、小结

  名是一种记号,亦是文字的前身,人类的文化起于制名。[9]人的名字和姓是一种语言现象,隐藏在它背后的是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语言现象,决定了姓名不同特点。中西方姓名这一语言现象存在明显不同,反映了背后文化的差异。各自的姓名的特点事实上是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论中西,在社会时代发展中,姓名也在变化,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姓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碧蓉.英汉姓名的文化底蕴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

  [3]肖华芝.论英汉人名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5]葛传.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黄碧蓉.英汉姓名的文化底蕴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王升.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华章[J],2014.

  [8]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

  [9]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中西方文化下动物词汇的隐喻差异 》

  【摘要】隐喻性思维受到文化的制约作用,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采取的隐喻方式有所不同,本文以动物词汇为例进行分析,相同动物在中西方隐喻表达存在差异,研究不同文化下隐喻的差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隐喻;文化;思维

  隐喻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每天所产生的语言表达许多都是与隐喻相关的。我国隐喻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已得到各界学者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一、隐喻的含义及特征

  隐喻是一种很常见的比喻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Lakoff&Johnson,1980)但隐喻又不只是语言问题,更是认知问题。各种思维活动,不管它是关于情感的、关于社会的、还是关于人格的、关于语言的或者是关于生与死的,都与隐喻有关。[1]隐喻对于想象和对于理性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Lakoff&Turner,1989)隐喻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即两个概念域之间存在相似的地方,人们通常用较熟悉的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即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隐喻的使用能够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词语本身并不具有隐喻性,但是当人们使用隐喻性思维进行概念表达的时候,就将词语赋予隐喻意义,也就是说隐喻表达是人们思维的语言表征。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隐喻表达就不尽相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动物隐喻

  中西方由于不同文化的影响,隐喻性思维存在差异,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隐喻表达。

  (一)以狗为例

  中国人喜欢用狗隐喻不好的东西,比如走狗用来隐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因为狗通常都会跟在主人后面,听主人的话,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跟在上级后面,巴结上司存在相似性,因此建构成走狗这个隐喻表达。再比如说:狗眼看人低,用来隐喻高傲自大,看不起别人的人,狗仗人势,字面意思是狗依仗主人的威势乱咬人,用来隐喻借权势欺凌弱小的行为,狗咬吕洞宾,用来隐喻不识好歹,诸如此类,狗在中国文化中用于贬义比较多。[2]但是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里面的“dog”通常都是褒义的。比如说:luckydog,用来隐喻幸运儿,loveme,lovemydog,就是爱屋及乌的意思,everydoghasitsday,意思是人皆有得意时,风水轮流转,dog就用来隐喻一个风光的人。同样是动物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这个词的隐喻使用大相径庭,中国人眼中狗是比较低贱的,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小动物,喜欢狗,也有越来越多的爱狗人士,可是即使这样,被别人称为狗还是不高兴的,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外国人通常把狗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倍加爱护,在西方文化里不存在狗低贱这一概念。可见文化差异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影响着隐喻生成。

  (二)以龙为例

  龙是我国的神异动物,我们都喜欢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中国人的思维中龙是有灵性的物种,龙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出现了龙头老大这种表达,用来隐喻某个行业的领头人,两者存在能力强、力量大这个类空间,因此从龙的概念域映射到商业的概念域。除此之外,龙还被中国人看作是吉祥物,进而引出龙头虎跃、龙马精神、龙飞凤舞等隐喻表达,用龙来隐喻欢乐、吉祥等比较积极的概念。龙是中华民族的支柱,是中华人民所信奉的神灵,所以与龙相关的隐喻表达通常都是褒义的。在西方人的思维里面,dragon就是怪兽,所以会用来隐喻令人难以忍受之人,两者存在相似性—奇怪、不正常,进而通过概念整合,引出难以忍受这个概念。除此之外,龙在西方国家还被用来隐喻凶猛的人,专制的力量,凶恶的人等等。[3]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被看成是恶魔撒旦的化身,因此dragon的形象就被丑恶化,所以西方人常常用dragon隐喻一些消极的、可怕的东西。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文化下隐喻表达大相径庭,可见文化对隐喻思维起到制约作用。

  (三)以牛为例

  牛在中国文化中给人的印象就是兢兢业业,谈到牛,人们总会最先想到吃苦能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会出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表达,用牛来隐喻兢兢业业、勤奋能干。有时牛还会被用来隐喻高傲自大,比如牛哄哄,牛气。但是在西方文化里却找不到这种相似的隐喻。西方文化里存在斗牛这种活动,牛在看到红色时会暴躁、窜跳,所以牛会用来隐喻冲动,鲁莽,急躁。而在中国文化里没有这项活动,自然就没有这种隐喻表达,当然两者也有相似之处,比如中西方文化中牛都是特别强壮的,因此都可以用来隐喻身体强壮,比如牛高马大,abullofman等等。总之文化影响着隐喻的表达,文化差异造成隐喻表达存在差异。[4]

  (四)以鹰为例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鹰是特别勇敢的动物,所以会用来隐喻积极的事物,隐喻有气势,有力量,比如雄鹰展翅,鹰击长空,鹰的眼睛是特别明亮的,所以会用来隐喻某人眼光像鹰一样敏锐,但是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owl却大不相同,西方人会说asblindasaowl。

  (五)以孔雀为例

  在中国文化中,孔雀是美丽的象征,人们在进行概念投射的时候都集中在孔雀开屏这一角度,所以就形成了美丽、优雅这一类空间,通过概念整合用来隐喻人们的美好愿望。此外,孔雀开屏的瞬间令人感到惊喜,所以也会用来隐喻吉利的事情要发生。相比之下,孔雀在西方文化里就没有那么受欢迎,我们会听到asproudasapeacock这样的表达,用来形容像孔雀一样骄傲自大,爱慕虚荣的人。

  (六)以老鼠为例

  老鼠看见人就会跑掉,在中国文化中关于老鼠的隐喻就聚焦在这一点上,进而抽象出胆子小这个类空间,所以后来出现了胆小如鼠这种表达,用来隐喻胆子小的人。同时,老鼠通常会为了一点点食物而被人们设计捕捉到,所以会用来隐喻目光短浅的人,比如鼠目寸光。西方文化里,会用老鼠隐喻穷人,比如aspoorasachurchmouse.因为教堂里人们在虔诚地做礼拜,当然没有人在里面吃东西,自然就没有食品橱,所以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到吃的很不容易,所以教堂里的老鼠会挨饿,进而引申到穷这个概念。因为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活动相对于中国更普遍,所以西方人在建构隐喻表达时会聚焦在与宗教相关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文化对于隐喻建构的影响。还有许多动物相关的词语在中西方隐喻中存在很大差异,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除了动物外,其他词语的隐喻也会受到文化的制约而有所不同。隐喻方式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相同事物的聚焦点不同,另一方面是文化遗留下来的概念不会轻易改变。[5]

  三、结语

  本文以动物词汇为例子,阐释东西方文化下隐喻思维的不同,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就是语言表达的不同,隐喻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我们在使用隐喻时是不需要下意识思考的。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人类认知世界起到重要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隐喻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文化是经过人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每一种文化的精髓都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文化对隐喻思维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了解不同文化下隐喻思维的差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Aristotle.Rhetoric[M].Trans.W.RhysRoberts.NewYork:NewYorkRandomHouse,1954.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LakoffG&TurnerM.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9.

  [4]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50.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分析 》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结晶;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智慧瑰宝;翻译是指把一种已知的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即意义的传递),它需要译者熟悉掌握两种语言环境。想要翻译得准确且适宜,一定要明白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一、启蒙教育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心理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在认知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一部分差别。

  (一)宗教信仰

  中西方文化信仰的不同也对其思维方式有重大影响。中国宗教信仰主要是儒教、道教、佛教。西方国家则更信奉____,认为上帝主宰世间万物,西方人在遇到困难时经常会说:"Godblessme."(上帝保佑我)。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精神实质的不同、汉语和英语间的协调转换,切不可失去原文的宗教色彩。

  (二)教育方式

  中国古时候的学校主要是私塾的形式,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为灌输式,即参照书本加以理解、举例、总结和归纳。这其中必定加入了老师个人的思想及情感,甚至会将个人喜好、偏见等传授于学生,较少注重学生对事物的主观思考和意见,而西方国家恰恰反对这种教学方式,老师们更加注重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信息的捕捉,给学生足够机会来自主探索,在思考中权衡利弊,斟酌反思,自主地进行体会领悟。

  二、文化习俗的差异

  (一)打招呼与道别

  在中国,自古以来朋友见面打招呼都喜欢问“吃了吗?”,“去哪啊?”。而英美人的问候通常是”Howareyou?”,”How’sgoing?”或者谈论天气等等。且英美人更加注重隐私,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打个招呼而问他们”Whereareyougoingnow?”,”Didyouhavedinner?”,他们会想“难道是在邀请我共进晚餐?”很可能会引起双方不快,显得奇怪而唐突。在中国,道别的时候,如果你说“我该走了”,随即起身准备离开,那么主人一定会出来送客,并不断说“慢走,下次再来啊。”这时你也会告诉主人“好的,快回去吧。”这一情景放在英美国家,客人通常会提前表达准备离开的意思,十五或者二十分钟之后再起身离开,主人一般也不会将客人送出门外或者楼下,如果像中国人那样说”Donotcomeoutside.(别出来了)”,“Gobackquickly.(快回去吧)”则会显得滑稽搞笑。

  (二)餐桌礼仪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饮食方面更是懂礼、讲礼、重礼,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源远流长。据记载,早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礼记》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国人对饮食非常重视,菜品讲究荤素搭配,色彩搭调,就连选材都很有讲究。西餐则注重效率和质量,不讲求数量。进餐的时候,中国的主人还会主动帮助客人夹菜,把碗装得满满的才能显示出盛情,用餐气氛要十分活跃。但这在西方是完全不可以的。

  三、地理环境的差异

  我国源远流长的几千年华夏文明与地理环境条件密不可分,人们各种活动都需要一个相对宜人温和的环境。西方的地理条件在早时候不适于农耕,土壤不肥沃,但是西方河、海很多,海洋运输方便,可以将周边国家连接起来,进行海外贸易,久而久之,西方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会了竞争与合作。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讲,与水有关的习语更多,例如:”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又如”allatsea(不知所措)”。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大汉民族世世代代靠耕地、养牛来生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肥沃的土地,以当时的农耕水平来讲,牛与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中国人通常将牛加入语言交流之中,如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之多,用“九牛二虎之力”来形容力气之大。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有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人们对寒冷的感受越强,对愉悦的认知越少。西方国家的气候多寒冷,常年湿润,所以人们对愉悦的感受相对较少,这就使得英国人自我意识强烈,自信而勇敢。中国地处温带,人与人之间渴望相处融洽,家家户户和睦友好。但中国的商业并不发达,人们沉醉于自给自足安逸的生活状态之中,久而久之,中国人的奴性逐渐显露出来。且中国疆域辽阔,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就会施加一些残忍的手段,从而规范其子民的生活,这样一来,人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制。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总结,我们不难发现,英汉文化差异真的很大,这就需要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多加注意,在遇到具有源语言文化特点的句子时,应妥当处理,例如:”Heaven,earthandIco-existintheworldandeverythingisunitedinme,loveeverythingintheworldwithoutdistinction,becausetheyareone”1直译为“天地与我共存于世,万物与我合为一体,忽视差异,爱这个世上的一切,因为他们是一体的。”但这句话原译却为庄子的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各民族文化的形成都不是偶然,每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传承,一个个阶段的衍变发展,我们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要注意细节的处理,注意原文的感情意境、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力求做到让译文不断接近原文,尊重原文的语言环境,建筑起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2.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3.本科西方文化学术论文范文

4.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5.浅谈校园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6.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7.校园文化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163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