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代发表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代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代发表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里,新的挑战与困难源源不断,但新的挑战就会有新的机遇。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代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代发表篇1

  浅析中国假日经济发展状况

  摘要本文在借鉴各个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假日经济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论述以及假日经济的产生条件、研究目的和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各个省市假日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得出假日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产总值密切相关以及发展假日经济可以缩短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结论。

  关键词假日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潜力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假日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导致人们假日集中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鉴于假日经济包含所有节假日的消费行为,所以假日经济含义应为:所有节假日期间由于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经济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大众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和闲暇等消费,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作为一种节假日特有的经济现象,与常规经济形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分别为集中性和消费性。

  (二)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假日经济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假日旅游为龙头地位,以旅游、餐饮、零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假日出游盛行

  曾几何时,旅游在中国人眼中曾经奢侈的事,但是随着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节假日逐渐地也为人们提供了出行旅游的机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假日经济的众多产业中,旅游业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2.购买力迅速扩大

  每逢重大节假日,全国的各大城市几乎所有的商业街、大商场都会出现人流如潮、疯狂购买的场面。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商家大做营销文章,大打“价格牌”、“服务牌”,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3.假日文化活动活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单纯以观光、度假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正逐步渐向文化、知识层转变。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旅游地的风土文化,以民俗风情为内容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

  二、假日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一)问题概要

  我们以假日经济的典范旅游业为例,根据国际经验知道,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1000 美元

  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而达到 4000 美元以上时,产生出国旅游动机;当超过 10000 美元时,将会产生洲际旅游动机。那么,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国内居民普遍产生了国内旅游的需求。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证明,对中国 1999-2009 年人均 GDP 和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 GDP 的单位是元,国内旅游收入的单位是亿元),分析结果见下表

  由表1可知,人均 GDP 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即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人们的旅游花费将增加;但是旅游花费的增加在滞后一阶的条件下不是人均GDP增长的原因,它们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三)回归分析

  人均 GDP 变化引起旅游收入变化量的多少,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可得: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很高,F统计量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也通过了t检验,表明方程拟合的比较好。人均GDP的系数是0.4296,说明人均GDP增加1元,将引起国内旅游收入增长4296万元。从中国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来看,可以预见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将有很大地增长。

  具体分析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消费向着教育、文化、娱乐、保健等休闲领域倾斜。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的忙碌,假日经济成为什么闲下来后的优质选择。食物消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显著增长,并且已成为仅次于食物消费的第二大消费内容。那么在未来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可以预见:人们用于假日休闲的消费将持续增加,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将得到明显丰富。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分别对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定量讨论恩格尔系数下降对人均旅游花费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下降 1%,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将增加17.31 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加 10.22 元,其中城镇居民的模型拟合较好。目前中国家庭消费支出食物仍然占较大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支出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人均游花费将有大的增长。

  三、促进我国假日经济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发展假日经济,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收入的增长水平跟上假日的延长程度,假日经济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应进一步合理化、公正化,尽量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恩格尔系数,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共享假日。

  创新假日制度。假日经济的软件建设可从制度创新着手。专家建议可实施假日制度创新的理念。比如工作单位可以采取带薪休假制、半天工作制等,由工作人员自选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6.16:256.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6.16:449

  [3]国家统计局网站

  [5]赵海燕,邓子兴.浅谈假日旅游现状、成因及发展对策.中国商界.2008(8):35-37.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代发表篇2

  谈中国现代物流业与经济发展

  处在迅速 发展 中的 中国 物流,存在诸多 问题 ,需要处理好诸多的关系,协调发展。从而,有许多政策性问题需要解决。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加强我国物流业的协调发展,使物流业真正成为我国 经济 发展新的增长点。概括地说,发展中国的物流业需要采取“协调发展、稳步前进”的八字方针,并采取以下的八大协调政策:

  一、 现代 物流业的基本内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产业界后,其内涵一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充。短短几十年间,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长为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产业,并已进入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所谓现代物流业,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 组织方式和 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 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进行一体化管理,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 企业 利润的目的。因此,国际上通常把降低物资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把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带来的利润称为第二利润源泉,而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润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著名管理权威P.F.德鲁克则把现代物流业称之为尚待开掘的“黑大陆”。

  二、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存在已久,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第一,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 社会 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二,现代物流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第三,现代物流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三、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二是信息化趋势。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 应用 ,在运输 网络 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 电子 化,物流业正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三是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精干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够发挥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合理化,从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仓储现代化表现为高度 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则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传统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但现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三流合一。

  四、我国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政策

  基于上述 分析 ,发展中国的物流业需要采取“协调发展、稳步前进”的八字方针,并采取以下的八大协调政策:

  (一)发展物流业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协调的政策

  物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实现这一客观经济 规律 的要求。物流业的跨部门和多环节以及服务业态和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具有其内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设备制造业、物流信息业等诸多产业部门,还涉及物流经济活动中的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货运代理业、物流咨询服务业等诸多行业,涉及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内在要求:

  一是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根据产业结构的 理论 ,不同的产业结构有着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大力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过程,有计划地进行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在更高的水平上稳步发展,促进中国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现。

  二是物流产业内部各种相关产业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和资源整合优势的发挥。经济学大师们对产业组织有过多方面的深入 研究 ,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马歇尔对产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分析,美国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张伯伦对产业内的竞争与垄断进行了研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贝恩对产业组织的市场效率进行了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现产业内的最佳资源分配状态是产业组织的目标。物流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产业,其产业组织的目标就是使物流产业内部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必须反映这两方面的内在要求,使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服务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发展物流与工 农业生产相协调的政策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处在由小康社会向 工业 化社会、信息经济 时代 全面过渡的发展新阶段,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阶段,工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物流业不仅是连接工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连接工业生产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现代物流经济活动,应该能够有效、及时、准确、快速地把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化肥、农药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到乡村,把工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农产品工业原料、各种工业中间产品配送到工厂企业,使我国的物流产业能够真正成为有效地连接工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在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协调,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形成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使物流产业的成长与我国工农业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在为工农业提供有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的同时,也将使本身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际上,从经济分析的意义上说,产业经济学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经给我们描述了现代物流产业进化的未来。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政策

  我国的“十·五”计划已把物流业作为“十·五”时期着重发展的服务业。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根据“十·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物流的战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大政方针,对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产业进行了规划,特别是对大规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规划投巨资建设大、中型物流枢纽、物流中心,成十亿、上百亿元投资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比比皆是。应该说,对于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物流的热情和大动作是需要首肯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问题和关系。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具有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物流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在于,大批物流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究竟是不是合适,它们究竟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充分发挥物流整合资源的优势,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投入产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物流产业现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如何确定,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的投入产出模型如何构造,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相关性和数量关系。这些物流发展中的宏观问题和数量关系,需要我们去认真的进行宏观经济数量分析。至今为止,我国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模型还没有建立。我国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和参数估计问题,已经 影响 到我国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实际上,我国各地现在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大批的物流基础设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发展预期基础上的,普遍缺乏全国物流发展的理性预期和有效协调,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论证和宏观数量分析的政策指导。这样,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重复建设,结果很可能导致中国现代物流的投入产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适度,要有统一规划,要进行中国物流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和论证,需要有全国物流“一盘棋”的动态规划及决策。应该看到,加快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设一定数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观的需要,关键在于,这些物流中心的建设,对于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预期,是切实可行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贯彻这样一种“充分理性预期”原则,促进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资源整合的协调发展。

  (四)促进我国城乡 物流协调 发展 的政策

  中国 城乡物流的协调发展是客观的需要,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仍然是一个 农村 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同志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农村 问题 。邓小平同志告戒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现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物流业界 企业 ,对于利用 现代 信息技术发展现代物流、对于在大中城市大规模地建设物流中心、大力发挥大中城市物流中心地位,都表现了极大的投资倾向。但对于如何加快农村物流的发展,如何使中国城乡物流协调发展,却少有人加以关 经济 分析 的意义上说,产业经济学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经给我们描述了现代物流产业进化的未来。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政策

  我国的“十·五” 计划已把物流业作为“十·五”时期着重发展的服务业。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根据“十·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物流的战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大政方针,对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产业进行了规划,特别是对大规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规划投巨资建设大、中型物流枢纽、物流中心,成十亿、上百亿元投资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比比皆是。应该说,对于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物流的热情和大动作是需要首肯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问题和关系。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具有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物流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在于,大批物流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究竟是不是合适,它们究竟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充分发挥物流整合资源的优势,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投入产出的 理论 告诉我们,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物流产业现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如何确定,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的投入产出模型如何构造,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相关性和数量关系。这些物流发展中的宏观问题和数量关系,需要我们去认真的进行宏观经济数量分析。至今为止,我国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模型还没有建立。

  我国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和参数估计问题,已经 影响 到我国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可信度。实际上,我国各地现在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大批的物流基础设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发展预期基础上的,普遍缺乏全国物流发展的理性预期和有效协调,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论证和宏观数量分析的政策指导。这样,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重复建设,结果很可能导致中国现代物流的投入产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适度,要有统一规划,要进行中国物流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和论证,需要有全国物流“一盘棋”的动态规划及决策。应该看到,加快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设一定数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观的需要,关键在于,这些物流中心的建设,对于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预期,是切实可行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贯彻这样一种“充分理性预期”原则,促进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资源整合的协调发展。

  (四)促进我国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的政策

  中国城乡物流的协调发展是客观的需要,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仍然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同志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农村问题。邓小平同志告戒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现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物流业界企业,对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物流、对于在大中城市大规模地建设物流中心、大力发挥大中城市物流中心地位,都表现了极大的投资倾向。但对于如何加快农村物流的发展,如何使中国城乡物流协调发展,却少有人加以关注,或是还未列入其议事日程。仿佛在中国农村,不存在现代物流的需求,不需要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事实上,不仅从我国农村人口的大量消费品需求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来看,而且从我国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来看,中国现代高 科技 农业的发展,已经列入了我国“十·五”规划之中。发展中国现代高科技农业,离不开中国现代物流的支持,离不开现代物流对高科技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现阶段,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了农村、不能离开了农民。中国的农村人口约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是中国最广大的市场,也是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最广大、最具潜力的市场。

  在中国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有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最广阔的空间,有中国现代物流的巨大需求。发展中国的物流产业,必须使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政府在加快各地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十分注意不要忽视各地农村物流市场的协同发展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制定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的物流产业政策,激活中国最广大的农村物流市场,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美国知名 社会 学家、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专家埃·M·罗吉斯, 在其《乡村社会变迁》著作中 研究 不发达国家现代化问题时,曾经指出“现代化不同于‘欧化’或‘西化’。虽然,现代化来源于欧洲和西方国家,但现代化本身是旧的方式和新的方式的综合”。现代物流可以接近人民的生活,容易为乡村广大农民所接受,容易实现农村“旧的方式”与“新的方式”的综合。在广大农村传播现代物流的思想,培育广大农村现代物流市场的思想基础,对于激活中国农村未来的现代物流市场,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五)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 金融 业协调发展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三种“流量”,是紧密 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这三种“流量”在一国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数量、质量状况、流动成本及其协调成本,相应的物流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指标和测度,将是现代信息经济 时代 评估一国国民经济系统状态的重要参数和指标。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体系,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的测度体系,从宏观上把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量”和投入产出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 参考 。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金融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它们是维系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有效运行、健康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将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金融业将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我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客观上需要有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和金融业的协调共进,使我国国民经济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三种“流量”的数量、质量状况、流动成本和协调成本具有最佳的状态或运行模式。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反映这种客观要求,促进中国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金融业的协调发展和进步。

  (六)我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体系、标准相协调的政策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也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种复合型的产业,其产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有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现在,我国各地基本上没有物流标准,已有的也各不相同,制定国家物流标准,统一我国的物流标准,是中国物流发展 实践的需要。中国物流联合会,1997年编辑出版了一本统一“物流术语”方面的书籍,对物流的国家标准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 工作。物流业界企业家,对物流信息技术的标准化问题,已经日感紧迫,物流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已面对标准化的障碍。现在,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已经需要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同时,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我国已经加入WTO、我国的物流发展与国际物流体系日益融合的客观实际, 使我国的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体系、物流标准相协调。值得注意的是,要广泛加强与国际物流界的交往和行业协作,充分发挥中国物流行业协会在我国物流标准制定及其与国际物流体系、标准相协调中的作用。

  【参考 文献 】

  [1][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著《物流 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 工业 出版社,1998年8月版。

  [2]张伯伦著:《垄断竞争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6月中文版。

  [3]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

  [4]贝恩著:《产业组织》,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

  [5]谢康著:《世界信息经济与国家知识优势》,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6]骆温平著:《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上海社会 科学 院,2001年3月版。

  [7]何明珂:《建立中国物流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条件》

猜你喜欢:

319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