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 > 中国低碳经济论文

中国低碳经济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低碳经济论文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低碳经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低碳经济论文篇1

  浅析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林业因其巨大的碳汇功能和生物质潜力而在低碳经济建设中得到重视。对于林业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外主要集中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其评估(IPCC报告等)、森林生物质能源[1]与林业碳汇[2]等方面,对林业本身如何实现低碳经济也进行了一定研究。

  国内学者虽然在上述领域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森林碳汇和生物质能源问题的研究领域。除此之外,经中国期刊网检索并筛查只有不到60篇该领域的学术文章,而且大部分是关于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应充分重视成本低、易操作和综合效益好的林业措施,并把其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3].只有少部分文章对低碳经济下森林经营与森林低碳旅游等问题进行探讨,而以国有林区作为研究对象的则更少。

  1、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一直存在着一个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那就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在林业领域则表现为乱砍滥伐森林或森林资源利用不充分,由此造成了巨大的“森林赤字”.林业因其巨大的碳汇功能和生物质潜力而在低碳经济建设中得到重视,只有加快转变、彻底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发展林业低碳经济,制定完善的林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有利于我国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3].

  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有林区仍然普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三危”问题:可采林木资源危机、林业企业经济危困、林业职工生活危难;而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为主题的低碳经济为国有林区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空间与新的前景。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国有林区的低碳经济升级发展,是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林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志

  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是森林生态经济调控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构建与完善的主要内容,实现低碳运行是林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符合的衡量标志,如图1所示。

  2.1森林资源实现永续循环利用。

  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森林资源在生长中循环,在开发中循环,在利用中循环,在利用完后继续循环的永续循环,形成环状循环利用圈,从而保证森林资源能够始终处于最佳的可持续利用和可循环使用状态。

  2.2废弃物合理再利用。

  国有林区应该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建立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与再利用系统,使生活和生产垃圾变废为宝,回收利用,做到环保产业化,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林区内外、林区之间物流的循环。此外,还应该充分发展林木生物质能产业,进一步提升林区废弃物的利用效率。

  2.3合理利用能源,实现节能减排。

  调整林区能源结构,促进林业企业和社会节能减排工作,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林区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鼓励开发和利用生物质等清洁能源,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实现节能减排。国有林区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发展生物质能源、减少高碳资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要加大生物质能源技术的投入和合理的政策安排,国有林区就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2.4林业产业实现低碳运行。

  国有林区企业可以结合林业资源的特点发展新技术,制定新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实现清洁生产,以保持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和低废气,提高国有林区产业生产效益,促进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闭环型物质能量循环流程。

  2.5国有林区子系统间协调共生。

  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如果实现良性发展,则区域内的生态、经济与社会等各个子系统会呈现出各自良性低碳运行,论文格式又相互协调促进的良好状态[4].

  3、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发展森林低碳培育业。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低碳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手段,推进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科学经营。因地制宜地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和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与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营造,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储量。其次,还要注意森林低碳培育过程要从国有林区整体利益出发,力争做到人工生态量最小、耗能最小。要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同时减少排放,提高物资利用效率,在与自然保护的更大范围内取得和谐与协同[5].最后,为了能够保证森林资源的健康水平,要有效避免由于火灾、病虫害和人为等因素所导致的碳逆转现象的发生;森林培育所产生的枝桠、梢头、灌木等抚育剩余物可以收集转化为能源,作为清洁燃料可以部分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可以减少碳的净排放[6].

  3.2发展林木产品低碳加工业。

  林木产品加工业是林业产业链价值增值的主要环节,但目前国有林区中有50%以上木材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不达标,绝大多数林区企业的环保指标不符合要求。因此,林区企业应本着“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林产品生产的科学技术含量。国有林区应该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林产品加工业,通过各种管理创新手段、技术创新手段及必要的经济手段等来深化资源新陈代谢过程,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污染。在林产品生产的每一阶段都要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求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林产品的设计阶段,要融入“生态友好”的思想和理念,选取无毒无害的林业资源;加工阶段要融入清洁生产的理念,采用绿色生产制造技术以及物质生态化集成技术。要将生态友好、清洁生产的思想和循环经济的“3R”原则贯彻在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中[7].

  3.3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不仅可以通过工业化的经济方式和利用途径,将富含油脂、木质纤维及非食物类果实淀粉的林木生物质材料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源产品和生物基产品,而且可以通过直燃发电替代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资源的消耗,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能够使纯度较高的二氧化碳得到循环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不仅可再生,而且环境友好,为国有林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国有林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陆地林木生物质资源总量在180亿t以上,可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是平茬灌木、薪炭林或林业“三剩物”等,每年可提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量为3亿t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t,如果全部得到合理的利用,则能够减少1/10的化石能源消耗。[论文网 LunWenData.Com]

  要促进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还需要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资源政策是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要对能源林进行等级划分,对其发展进行预测、规划以及项目设计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为能源林种植提供一定数额的直接补贴,同时对农民提供一定优惠的贷款。鼓励1强技术创新与发展,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3.4发展森林碳汇交易。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t碳,其中的1.15万亿t碳是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林木每生长1m3,可以吸收1.83t二氧化碳,放出1.62t氧气。保护现有森林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向大气中的排放。

  目前,我国碳汇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成立了专门的碳汇管理部门。另外,森林碳汇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林业碳汇项目的试点工作取得进展。但是,目前我国碳汇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增加森林碳汇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应该从构建森林碳汇市场、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完善碳汇计算方法、深化林业产权改革以及扩展碳汇资产经营等方面采取增加国有林区森林碳汇的对策[8].

  3.5发展非林木低碳产业。

  非林木低碳产业主要包括林副产品采集及低碳加工、林下资源开发、低碳畜牧业、低碳养殖业、低碳种植业及其他低碳服务业。发展非林木低碳产业是国有林区保护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有林区不仅拥有非常丰富的林木资源,还有十分丰富的食品药品、森林低碳旅游等非林木资源。非林木产品的利用为林区人口提供了一定的食物与药物来源,对于促进林区居民增收、吸附林区富余劳动力和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在目前条件下,非林木资源利用是森工企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也能够带动整个国有林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9].

  林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产生的新兴的旅游产业,它是遵照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食、住、行、游、购、娱每一个旅游环节都要节约能源,降低污染[10].森林低碳旅游是将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将保护环境和人类享受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旅游形式,其目的是实现森林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森林旅游企业要实现低碳化运营,森林旅游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投资环境是旅游业重要的竞争手段。森林旅游企业要主导低碳消费方式,应该具备节能减排的责任意识,并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系统选择低碳运营方式,提供低碳节能的旅游消费产品[11].

  绿色食品产业也是发展非林木低碳产业的一个重点。国有林区应该深入实施依托绿色环境,生产绿色产品,提升绿色产业,形成绿色食品种植、采摘和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形成以木耳与蘑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和加工基地、以松籽、榛子、山核桃为主的坚果类种植与加工基地、以山葡萄与五味子为主的浆果种植基地等。

  国家应该在政策上支持国有林区森林工业企业开发辖区矿产与绿色食品等非林木资源,加大对非林木资源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可以给予专项贷款、财政贴息和资源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非林木产业发展,增强森林工业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林业职工收入,带动林区农民致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要培养全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不仅需要专业媒体的宣传,更需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弘扬低碳消费文明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低碳消费的浓厚氛围[11].

  4、结束语

  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国有林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林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并为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决策建议。

  中国低碳经济论文篇2

  浅论低碳经济与水利发展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水利来说也是一个新鲜话题。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在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水利不能缺位。

  关键词:水利建设 发展 低碳。

  人类社会的演替和发展以及相应的水文化都离不开自然生态水环境所提供的客观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世界经济发达地区都在水源富足的大河流域,如欧洲是莱茵河、多瑙河、非洲的尼罗河,北美洲的密西西北河和南美的亚马逊河都是城市的密布,工厂林立,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外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祖国众多的城市无不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滨,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济宁市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山丘、平原、洼地、湖泊分别占总面积的 19.5%、49.1%、16.7%和 14.7%。济宁市跨黄河、淮河两大水系,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从北部梁山县穿境而过。流域面积 3.17 万平方公里的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的调蓄水库,总库容 47 亿方。境内水库,河流众多,已建成大中型水库 5 座,小型水库 247 座,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道 93 条,繁忙的黄金水道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号称“江北小苏州”,多年平均降水量 700 毫米,水资源总量平水年为 48.98 亿方,其中地表水 33.71 亿方,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6.26 亿方,可利用水资源 30.37 亿方,其中地表水 17.44 亿,地下水 12.93 亿方。天然水资源与可利用水资源的单位面积拥有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丰富的水资源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已成为当前的趋势,水利低碳经济将成为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将发挥经济和环境保护相统一,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内涵。

  低碳经济还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少的使用矿物能源和通过新技术来有效使用再生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以保护水环境不受污染,保证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必须要高度关注的课题。

  发展低碳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清水工程、小水电建设的开发利用都是为低碳经济兴水的一个新课题,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区域性、工程型和水质型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认识到,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最终方案。一方面,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与碳排放量增长脱钩的重要途径。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碳交易、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都非常有开拓前景。低碳产业是当前和今后永久性的发展主题,各行各业围绕低碳经济谋求发展,各行各业也正在加大投资力度,济宁水利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推广低碳水上旅游,是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促进水上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不要把节能减排投资看作是外生的追加投入,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源性、增长性和战略性投入。这些政策支持中,金融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战略性思维,综合考虑,立体推进。使经济朝着有复原能力的、可持续的、绿色复苏的目标迈进。面对水资源的污染,我们将推动向清洁、创新、资源有效和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方向转型。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但又超出了气候变化本身。低碳经济以能源的变革为核心,但涉及到人类居住行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主要又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部门有关。低碳经济就是要对这些部门进行“减碳”的改造和转型,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是通过人类的经济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增强人类活动可持续性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不保守,循环而不回归,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科学发展模式。它不但能够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可以促进经济与人文、物质与精神、发展与幸福的和谐,已成为人们新的目标追求。

  不管怎样,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市长远发展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问题中,将会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最终实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方面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湖泊萎缩、加剧面源污染和土地退化、加重旱涝等自然灾害,进而引致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对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矿产资源的生产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过高的生态环境代价。研究表明,森林植被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从减缓的方面说,增加森林植被就能增加碳吸收,可以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反过来,破坏和减少森林植被就会增加碳排放。从适应的方面说,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建设防护林体系,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选种选育等,能够增强森林自身和人类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因此,建议今后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整合资源、资金,整体推进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整治工作,突出恢复森林植被,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为低碳水利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气候变化加剧了水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又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当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干旱时,会导致农作物及花草树木的干枯、死亡,这些植被一旦不能正常生长,必然会严重影响植被的固碳作用;同时,干旱缺水还导致水电站发电减少,进而加大燃煤发电的比重,加强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可见,碳排放与水资源危机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循环加重的关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发展低碳水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因为抓住了这个主题,就抓住了“牛鼻子”。具体操作上,要继续贯彻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所强调的几个方面工作并争取新突破:在任务上,要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控制用水总量,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在重点上,农业节水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工业节水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市场准入及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城市节水继续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强化城镇生活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多种水源,强制使用节水及计量设备和器具。非常规水源利用,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开发利用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增加可供水量,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在内容上,要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综上所述,水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命脉。城市也像人的机体一样要进行新陈代谢,她需要从外部吸收能源、食物、淡水、资源,并以能源转化为中心,进行化学的、物理的、生物化学的物质转化,并生成新形态物质。一部分自需,一部分输出交换之;同时排放废弃物,然后再吸收物质,再转化物质,再生成物质,再交换物质,再排放物质……如此循环的过程就是城市代谢的过程。其循环过程是时时处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能保证城市代谢功能的正常运转,并使之充满生命的活力,反之,则走向衰落与消亡!

猜你喜欢:

319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