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战略 >

浅谈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质量和水平(2)

时间: 若木1 分享

  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论文篇2

  浅谈中国电信制造业国际化经营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成为全球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战略选择。本文在全球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背景下,介绍了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使用SWOT分析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推进我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关键词]电信制造业;国际化经营;SWOT;中兴;华为

  一、中兴、华为国际化发展历程

  中兴通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中兴通讯A股于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12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凭借有线产品、无线产品、业务产品、终端产品等四大产品领域的卓越实力,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性、客户化的产品和服务。1995年,中兴就启动了国际化战略,是中国高科技领域最早并最为成功实践“走出去”战略的标杆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是全球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于1996年正式开始国际化经营。

  (一)播种阶段。

  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初期,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为了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一般选择国际跨国公司尚未涉足的国家和地区,有意避开发达国家市场,凭借低价格战略,重点选择发展中国家市场,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作为目标市场。1997年华为将国际市场开拓目标锁定俄罗斯和南美地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获得突破。1999年开始大规模进入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而中兴于1997年参与了孟加拉电信公司的投标项目,获得150万美元金额合同。1998年与巴基斯坦电信公司正式签约。自2000年,中兴开始进入俄罗斯和印度市场。到2005年,中兴陆续打开了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刚果、埃塞俄比亚、马里、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市场。

  (二)扎根阶段。

  在逐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之后,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开拓发达国家市场,购建完善的从低端到高端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华为于2004年与荷兰Telfort公司签订了超过2亿欧元的WCDMA合同,2005年获得全球前20强的电信运营商西班牙电信认证,并选择华为作为其3G和宽带领域进行业务创新的战略合作伙伴。欧洲市场的突破使得华为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而中兴亦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打开了欧洲市场。2003年,中兴与希腊电信签署了雅典奥运会项目合同。2005年中兴在上海与跨国运营商葡萄牙电信集团签署了备忘录,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截至2008年底,华为和中兴的营销及服务网络已遍及全球,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

  (三)深入阶段。

  为了更加完善国际化经营策略,中国电信制造企业采用收购、合资、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打造全球同步的多元化国际生产研发体系。截至2008年底,华为在美国的达拉斯和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俄罗斯的莫斯科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和南京等地设立了12个生产和研发中心。通过跨地域、跨文化的团队协助,全力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品生产。到2008年,华为合同销售额约233亿美元,同时国际市场销售收入比例达到75%。与此同时,中兴的全球生产研发中心分布于中国、美国、瑞典、法国、印度等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创造新专利、应用新技术,生产供应全球用户的产品。2008年中兴营业收入达到442.93亿元,其中境外收入占中兴总收入的比重达60.6%。

  二、中国电信制造业国际化经营SWOT分析

  (一)优势

  1.政府为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建立良好平台。

  国际知名通信设备企业发展历程都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美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微软、思科、高通、摩托罗拉、朗讯等国际巨头,日本的崛起成就了NEC和索尼的辉煌,欧盟经济的复苏奠定了阿尔卡特、诺基亚、爱立信等在全球通信市场的领先地位。中国政府不断通过完善企业对外投资法规,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鼓励、支持和帮助中国通信设备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在政府出口推进政策、政策性的买方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下,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全面突破,走向国际市场。

  2.企业瞄准前沿技术,拥有优异的高科技自主研发能力。

  通信业是高科技行业,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技术的竞争能力。近年来,中兴与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都保持在年收入的10%以上。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研发的投入规模也迅速扩展,2007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2.6亿美元,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并且,中兴与华为在海外建立十几个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也是企业研发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坚持自主研发和拥有众多专利技术,中国通信制造业能够更加灵活地按照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全面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产品质量和成本的控制能力,使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3.国内人力成本优势,价格竞争成为焦点。

  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全球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的极限。中兴、华为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研发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管理人员成本、工程安装、测试、网络优化、营销费用以及售后服务成本等环节上,从成本构成的差异上看,成本的主要优势在于人力成本、劳动密集型设备以及日常运营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

  从西门子公司内部统计分析的数据来看,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00~1400小时,而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却达到了2750小时;欧洲企业研发的人均费用大约为20-30万美元/年,而中兴研发的人均费用为2.5万美元/年,华为3.5万美元/年。因此,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利用国内较低的人力成本另辟蹊径,不断研发新产品,简化功能和配置,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

  4.服务优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赢得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通信业步入更充分的竞争时代,运营商投资建网、采购设备,不仅会考虑单次交易的有关因素,而且会考虑网络长期运行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质量、稳定性、售后服务、设备可维护性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供应商的持续服务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只有产品具有高质量、先进的技术、合理的价格、到位的服务和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才会得到运营商的青睐。高性价比的产品,加上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是我国通信制 造企业屡屡获得海外运营商订单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机遇

  1.行业巨头发展放缓,为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在新一轮电信设备的调整过程中,由于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价格竞争策略已从新兴市场发展到了发达市场的全面争夺,导致欧美跨国企业盈利能力下滑、增速放缓。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电信运营商面临收入增速减缓、融资成本上升、投资回报下降的多重压力,电信运营商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融资条件且具有价格优势的设备供应商。从融资环境看,本轮金融危机对欧美国际银行影响巨大而对国内银行甚微,中国企业更多选择国内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融资优势;另外,在设备价格方面中国企业较欧美厂商具有明显优势,这无疑加大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机会。

  2.中国电信重组强化电信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

  在中国国内3G项目启动,对于中兴、华为等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面临的机会不仅仅是市场增大带来的潜在机会,更重要的是,3G竞争格局的历史性转变。中兴在TD领域处于第一阵列,CDMA2000设备供应商优势日益明显;华为在WCDMA领域频频突破欧美市场,也处于该领域的第一阵列,同时在CDMA2000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电信重组后,预计未来3年中兴、华为在国内市场每年将新增无线系统订单超过100亿元,新增3G手机订单30亿元,新增净利润近15亿元,这为中兴、华为在海外市场大幅拓展提供了收益保障和现金流来源,将进一步强化中兴、华为在海外的竞争优势。

  (三)劣势与挑战

  1.面临行业巨头与其所在国家市场封锁。

  在国际化进程中,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为了实现市场结构的优化,不断加大在发达市场的投入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通信设备企业进行全面竞争,这种竞争影响到海外跨国电信公司的战略布局,影响到这些公司所在国家的国家战略安排,中国企业正面临这些跨国巨头和其所在国家的市场封锁。

  2007年华为在北美销售收入不足1亿美金,这除了因为当初华为与思科知识产权纠纷阴影影响外,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受政治影响,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对的是美国市场的全面封锁。而在欧洲,中国电信制造企业的发展策略是以高端挑战高端,尽管中兴、华为在固网设备和手机领域在欧洲发达市场已有所斩获,但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兴、华为面临被运营商和政府封杀的现状。如今全球金融危机来临,各国更注重增加内需、刺激需求、保护本土厂商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2.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管理薄弱,自身经营性风险加大。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规模较小,国际竞争力较弱。思科、爱立信和阿尔卡特朗讯2008年销售收入分别为395亿美元、252亿美元和215.7亿美元,而华为、中兴2008年的销售额仅为233亿美元、63亿美元,企业规模小,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将承担较大的风险。

  中兴海外市场经营风险来自于:全球供应链管理风险。

  库存占销售成本比例过高,供应链管理落后。2007年中兴库存占销售成本的比例高达62.21%,而爱立信、阿朗、华为2007年库存占比分别为19.71%、20.58%和31.61%,与全球电信设备的库存水平相比,中兴库存管理水平急需改善。而华为海外市场的最大经营风险来自于:较高的应收账款比例。从各区域应收账款占总收入比例看,非洲、亚太(除中国外)、欧洲、美洲分别为6.33%、7.6%、3.38%和1.69%,目前全球经济大幅下滑,缺少资源或能源的新兴市场如中非、西非和南亚等地区的应收账款将面临坏账比例增加风险。

  3.国际市场竞争逐步从多头转向寡头垄断,中国电信制造企业规模差距拉大。

  2008年,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和摩托罗拉持续亏损,爱立信和思科同样出现收入增速趋缓、利润下滑迹象。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运营商投资结构转型的双重影响,客观上将促进优势设备制造商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实现业务转型,导致全球电信设备业将进一步突出核心业务,规模化兼并重组,市场结构进一步集中,逐步从多头竞争向寡头垄断演变。预计,未来1-2年内全球设备业将面临兼并重组热潮,2011年后,市场结构将呈现高度集中态势,预计前三位收入占比超过60%,并将垄断行业80%以上的利润份额,两极分化会更加明显,中兴、华为等国内电信制造企业面临规模差距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

  4.全球经济下滑,世界电信运营商必将面临缩减资本开支的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居民消费购买力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将抑制发达市场的运营商对网络升级与新业务投资冲动。一方面运营商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不得不缩减对新业务补贴或推广的力度,这将导致用户选择新业务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也将抑制需求的释放。

  三、加快我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建议

  (一)建立全球研发网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很快,企业如果在技术上不能与全球同步,被市场淘汰就是必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紧跟国际发展步伐的同时,如果能掌握具有颠覆性的技术,那么其发展将出现质的飞跃。多数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优势主要在于成本。但企业要持续增长,就必须在技术上在全球有一定发言权,掌握一定核心技术,否则成本优势很快会被技术的劣势所覆盖,最后只能县花一现。研发是通信制造企业的生命线。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可以充分利用海外人力资源和最新技术成果,也更能了解当地的需求变化并做出调整,为大规模进入东道国市场做好准备。

  (二)积极引进国际化公司管理机制,减少拓展国际市场的进入成本。

  职业化管理和国际化的人才,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要条件。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总结中兴、华为多年在国内技术、服务、招投标规范等方面积累的经验,按照国际公司标准,建立以全球IT体系为标志的程序化规范条例。在质量体系上,与国际质量认证机构合作,执行国际规范的质量认证标准;在财务管理上,建立国际标准的财务评估与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上,超前储备和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

  (三)国际品牌的建立。

  对于当前正处于国际化进军中的中国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地实施品牌战略,成功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既是企业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的标志。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市场进入能力和弥补品牌劣势,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虽然要与强大的跨国设备商进行竞争,但也存在合作。因为跨国设备商有不同阵营,技术专长也不一样。

  良好的合作,可以使相互间实现产品、技术和品牌上的互补,增加在竞争中胜出的机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起码在品牌和对国际市场规则认识上有一定劣势,如果能与其他跨国厂商进行战略合作,就可以减弱这两方面的劣势,对切入国际市场和提升品牌都有重要意义。

  (四)国内运营商和制造商携手开拓海外市场。

  国内运营商也在进行国际化探索,如果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能与国内电信运营商联手开拓海外市场,这将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国内设备商可以向国内运营商提供国际化的运作经验,有助于其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合作上也易于沟通,而国内运营商开拓海外市场,又能给国内设备商更多在海外销售设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Low, Brian. Huawei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fromlocal dominance to global challenge? [J] . 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2007. Vol. 22 Issue 2.

  [2]安筱鹏,乔标.我国通信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阶段的进程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J].经济前沿,2008,(8).

  [3]孙燕飚.华为、中兴:扬帆“海外”[N].第一财经日报.2008-07-03.

  [4]祁陈利,王寅.浅谈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国际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4).

  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论文篇3

  试谈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

  摘要:通过对跨国经营相关理论的回顾,深入分析了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发现经典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出去”的所有因素,其中认识误区、人才短缺以及文化冲突等影响因素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广东制造业;国际化: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通常指企业围绕将资源配置范围由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活动。根据产品市场定位不同,企业国际化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⑴。内向国际化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俗称“引进来”战略,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外向国际化则指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俗称“走出去”战略,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限于研究目的,本文将国际化的内涵及研究的重点限定为外向国际化,主要立足于企业的视角,考察影响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的关键因素。

  一、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一)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境外投资业务经历了一个规模从小到大、逐年加速发展的过程。从在香港设立广东省第一家境外企业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目前已经在境外8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企业累计达1404家,协议投资42.8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2.06亿美元(以上数据均包括境外企业再投资)。如康佳、格力、美的、华为、TCL、中兴通讯等企业在美国、巴西、墨西哥、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建立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截至2004年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净额,不包括再投资)在全国各省市中独占鳌头。

  1.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集中在家电、通讯设备和服装等行业。其中的佼佼者有TCL集团、康佳、华为、中兴通讯、格力、格兰仕、美雅、金蝉等企业。

  2.境外投资的主体和投资方式呈多元化趋势。投资主体从以国有外贸企业为主向以具有自有品牌的各种所有制生产制造企业为主转变,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增长点。近几年,民营企业由设立贸易公司向建立生产企业转变:由个别企业“走出去”向多家企业“走出去”转变。外向型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地从开始在香港设立贸易窗口到走向周边国家建立销售网络和办厂,再向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扩展,逐渐形成向世界发展的趋势。

  投资的方式也从以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向参股、并购、股权置换等多元化方式转变。如TCL于2002年收购德国彩电企业施耐德公司:2003年上半年,收购美国渠道商GO-VEDIO公司:2003年末,宣布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并合资成立全球最大彩电企业;2004年4月,公司又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合资成立手机研发、生产与销售平台。

  3.境外企业的类型趋向多样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类型从早期较单一的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到科研、资源开发、投资控股等多种类型。投资规模从2001年的27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42.83亿美元,三年间的增幅达58.6%。

  4.大型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已具有一定规模。如TCL、中兴通讯、华为、美的、格力、健康元等知名大企业通过在境外投资设立销售网络、研发机构、控股企业,并开展跨国并购,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格力电器、国光电器、德豪润达等企业在国内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在境外投资的项目均取得成效,部分还进行了增资扩产。

  (二)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来看,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已经进入了快速、规范的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行业和自有资源等条件的不同,他们所选择的进入市场的模式也有些不同,但同处于广东这块土地上,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1.投资规模偏小。从海外投资项目的规模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规模为600万美元。与之相比,广东对外投资的项目规模明显偏小,多数项目的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民营企业中的境外企业平均投资额仅为47.4万美元,最少的在香港地区的投资还不足l万美元。

  2.境外投资主体不断扩大,但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不强。广东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500强相比,在经营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3.企业仍然依靠个体力量“走出去”单打独斗,尚未形成集群效应。广东制造业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呈现产业集群的态势,出现了分工明细、配套齐备的大型“家电城”、“陶瓷城”、“灯饰城”、“服装城”、“纺织城”等.但这种优势并没有扩张到海外市场,各企业间尚未建立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先行“走出去”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企业在境外经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资源未能惠及其他企业。相反,一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不能以长远利益为重来开展合作交流,反而互相挤压,大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结果是产品质量降低,企业声誉受损,乃至最终失去海外市场。

  4.缺乏国际品牌,研发投入不足。广东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等)投入来维持经营,自有知识产权少,研发投入不足,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仍然靠低成本来抢占市场,而像华为、格兰仕这样在国外市场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还不多。

  二、影响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因素分析

  由于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幻莫测,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除了一般国内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之外,还要承受包括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在内的国际风险,因而跨国企业必须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东道国立足并图谋发展。从企业层面来说,影响广东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观念误区 广东省外经贸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广东企业对“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在观念上存在相当偏差①。

  企业的认识偏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认为国内市场已经足够大。在国内经营好就已经不错了,没有必要到国外市场冒风险投资;

  二是虽然在广东已经有不少企业认识到“走出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怕承担风险,认为不了解国际市场环境、法规政策和国际惯例,又没

  有跨国投资经验,保险起见还是不“走出去”为好;

  三是企业的等待心理,突出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担心技术不过关,管理跟不上,其中85%的企业认为目前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希望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跨国经营。

  企业在跨国经营问题上存在的畏惧、等待和不屑一顾的心理影响了广东企业向外扩张参与国际竞争。

  (二)缺乏独占性的生产要素垄断优势根据海默(Hymer,1976) ⑵的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在于它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特别是拥有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在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依此衡量,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存在如下不足:

  1.海外投资经营规模过小,集约化程度偏低,不具备规模经济优势。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难以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极易被他人挤垮。

  2.企业资金实力明显不足。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因此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否则,企业进入目标市场的初始投资能力和抵御东道国政治、经济风险的能力都将大大削弱 ⑶。广东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同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相比,明显存在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外汇短缺、税收债务负担沉重、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已严重束缚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些企业尽管拥有在海外市场很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技术,也因资金约束而无法走出国门;而那些已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也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不少企业在进行初期规模较小的试探性投资后就无后续资金再扩展投资规模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工作。

  广东的工业企业的平均总产值和工业平均销售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其中大型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只相当于2003年世界500强排名第500位的川崎重工当年销售收入101.731亿美元的4.1%。2002年,广东工业50强平均每家营业收入为101.7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中148家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3.9%。特别是一些行业,如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环保机械行业、建材行业等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行业内低水平产品重复生产、缺少骨干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等问题 ②。

  3.销售渠道网络不畅。广东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多数是以外汇作为出资物的直接投资,而以设备、技术、管理折股投资的间接投资很少,投资水平较低,再加上企业对国际化经营中销售渠道的特点不太了解,销售管理经验也不成熟,营销网络国际化程度不高,最终导致国际化经营失败。TCL收购法国和德国的企业,一方面是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用他们原有的销售渠道。但合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技术。合资前汤姆逊彩电业务不必支付专利及品牌使用费,但合资后的公司每年却要向汤姆逊交纳这两笔费用。有人称之为“变相的贴牌”。由此可见营销方式很粗犷。

  4.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投资决策过于草率。企业在进行实地考察时,由于受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或因怕错失机会,考察团往往是走马观花,草草决策,有的甚至为了图省事,就只是找华侨或者驻外使馆作些简单的咨询和调查工作,回国后就匆匆起草考察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造成立项不当,决策失误,投资决策过于草率。例如TCL在收购德国施耐德后发现原有企业存在很多事先没有看到的问题,给收购后的整合和经营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公司没有进行详细调查,在收购完成后施耐德品牌的推广过程中,TCL发现施耐德这个品牌在一些国家已经撤了出来,品牌的使用权和当地的代理商是有纠葛的,当TCL重新要做这个国家业务的时候,发现他们首先要面临的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法律问题。这充分暴露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三)企业制度落后 目前,广东制造业企业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按国际惯例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海外企业在组建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方面仍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运营模式的烙印 ⑷。而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在企业的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制度建设方面与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相去甚远,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性欠缺,削弱了在国际化进程中与同行的竞争实力。

  (四)人才缺乏成为国际化软肋据《中外管理》杂志于2004年11月对600多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国际化人才的短缺”被认为是“实现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显然,人才问题也是广东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目前广东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际人才的缺乏使企业很难有效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根据调查,即使是华为、TCL这样的大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也因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缺乏而进展不顺。TCL和法国汤姆逊的合资公司TTE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中法双方的工作人员语言不通、公司奖励机制难产以及欧洲工厂运营支出过高等等。因此TCL集团在宣布与汤姆逊合并后不久,旋即开始大规模招聘海外人才,计划在全球招聘2200名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TCL这一举动恰恰暴露了TCL缺乏国际化人才的软肋。

  (五)文化冲突与组织内的文化协同障碍我国的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一般是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的形式,因此所构成的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共同经营的跨国界、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企业。于是,这些跨国合资企业及其母公司的经理人员、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质量与数量等方面的认识是相异的,于是就出现了不同形态的文化或其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这就是跨国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为了缓解和消除文化冲突,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管理,建立中外管理人员共同确认的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共同一致的企业管理观念和企业文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组织内的文化协同过程,它必然导致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上升,成为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

  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在并购后整合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一方面,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差异加大了整合难度。从中国企业的文化特征来看,中国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低,倾向于远离权力中心,导致中国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但是用这种方式管理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被并购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十分成熟的企业环境,他们往往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企

  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其结果只能是“貌合神离”。

  TCL在收购汤姆逊后,尽管RCA处于经营亏损的状态,但RCA仍然拒绝接受TCL提出的有关产品结构调整的中国设计方案,TCL-汤姆逊合资公司TTE首席财务官Vincent Yan曾在合资公司成立多个月后对海外媒体表示:“合资公司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正式运营之后,我们发现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要远远超过预想。”而TCL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在中国,如果领导说某件事情是对的,即使他错了,那么员工也要服从他。但是在外国公司里,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文化。”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企业间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将面临更艰巨的文化整合。

  三、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调整并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企业制度 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建立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精简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产权明晰化、管理科学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行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企业利益受损。当然建立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除了明确产权关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组织制度改革外,还必须按国际惯例强化企业的科学经营和管理,以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二)不断创新和把握独占性的生产要素垄断优势,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在技术、管理、资金、品牌、创新能力、市场控制能力等领域的创新,依托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意识,创自己的品牌。目前,广东不少制造企业采取了贴牌生产的策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这一方法有助于促进出口。但当相当一批企业在其专业领域内已颇具知名度的今天,应及早结束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尴尬局面,创出自己的品牌,强化研发环节。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锐意创新,积极进取,才能保住和进一步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

  (三)培育企业“走出去”的人才队伍一是要注重培养、吸引、聚集一批熟悉国际经济运作的高级人才:二是采取措施聘请世界各国的人才(初期可聘当地职业经理人)充实到跨国经营的企业和机构中;三是组织高、中层骨干参加国内的有关教育培训,选送人员(主要是高层人员)到国外学习;四是广纳贤才,有效利用华人资源。实践经验表明,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对企业海外经营的成功至关重要。丰富的华人资源既熟悉当地市场又传袭了中国文化,是将企业与市场结合在一起最为便利的桥梁。

  (四)充分了解东道国有关政策法律,认真进行项目认证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派专职人员观察市场动态,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加强研究,提出具体的抗风险措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既要关注当地政局是否稳定,也要了解东道国对外来投资的态度及政策。最大程度地争取优惠条件;要重视项目资料的可靠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不可轻信合作方的介绍和提供的资料,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

  (五)实施逐步推进的战略一是先拉美后欧美,从企业“走出去”的经营、组织与交易成本及进入门槛考虑,对于目前综合实力较弱的企业,应先进人拉美、非洲等发展中的国家,然后再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二是先贸易后投资,即从国际贸易人手,掌握当地市场动态和文化、法律环境后再投资设厂;三是先合资后独资,即先与国外企业合资,站稳脚跟后再搞独资;四是先利用后开发,即先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待具备雄厚资本和实力后,再发展技术开发型生产和经营。不论在何处投资,如果与当地企业合作,必须对合作对象的经营能力、资金实力、办事信誉作深入全面了解,切忌盲目投资。

  (六)利用中间商开拓市场海外企业远离祖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需要得到符合国际惯例的避险、担保、融资、会计、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因此,需要建立和健全各种中介机构,如对外投资企业协会、海外投资信息中心、对外投资保险公司、对外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为海外企业提供高水平服务,这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措施。同时发挥侨胞优势,由海外华侨商会、协会、同乡会搭桥引线,发挥他们的中间商作用,共同开拓市场。


猜你喜欢:

1.中国制造2025全文

2.什么是制造业

3.2017年秋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试题

4.探究我国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战略

5.国际经济学论文选题最全

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