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行业经济>

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苗种生产是水产养殖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发展渔业的基础,没有苗种,水产养殖将成为 无米之炊。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发展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篇一

  《 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瓶颈及破解路径 》

  一、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瓶颈约束

  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瓶颈约束有很多,王国敏教授曾从“人口众多与耕地面积锐减的矛盾”等八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瓶颈约束,然而,不同地区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鉴于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特殊之处,我们以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外部条件不利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依次经历了从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到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到中部崛起的过程。中部崛起战略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其在农业、工业、科技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自2006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的GDP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六省首位,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309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但是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等问题。在全国各个区域普遍撒网、重点发展的大环境下,中部崛起以及最新提出的中原经济区战略显然失去了先发优势。面对沿海地区在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明显比较优势,中原地区又没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具备的外部条件便十分不利。

  (二)家庭分散经营与土地零碎化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河南省的基本省情。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河南省近十年人口数呈现平缓增加的趋势,常用耕地面积在平稳中有上升趋势。尽管河南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一直保持在0.07公顷(约合1.05亩),但是仍低于山东(0.08公顷/人)、河北(0.084公顷/人)这两个农业大省的人均耕地面积,而且主要采取家庭分散经营、农户小规模经营的模式,这与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大规模经营的要求不相符合。又因为耕地有肥沃与贫瘠之分,为了使每户所分的田地肥瘦相当,各个地方基本上是把一大块区域的土地分割成若干小份,分给各个农户承包经营。这种做法是必须的,它保证了每个农户利益的平等,但是却造成了土地零碎化的问题。以河南省林州市为例,该市背靠太行山,其中山坡、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86%,一家农户拥有的土地分别分布于山地、丘陵和平地,平均为8~9块。土地零碎化、分散化经营一方面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业集约化经营。

  (三)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农村劳动力缺乏

  根据2010年河南粮食生产成本调查分析,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600个农户粮食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的调查显示,农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年,得到的收入是每亩663.7元。加上近几年河南省干旱洪涝时有发生,种田面临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颗粒无收。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待在农村,觉得农民处于社会底层,农业是低人一等的职业,向往大城市的繁华,一年的种地收入进城打工一个月就可以赚回来,而且进入城市,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可以享受与农村不同的生活,因此很多人选择了弃农务工,甚至全家进城打工,承包的土地搁置不理或者交由别人耕种。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家里老人和妇女大多无力耕种田地,当打工收入可以满足生活时,他们便不再种地,而是让它闲置起来,随着进城务工时间变长,经验积累增加,部分家庭便集体搬到城镇居住,造成了农村空心化,无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缺乏,阻碍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四)农民思想保守,文化水平偏低

  农民是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整体文化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河南省处于内陆地区,近代历史上受新思想影响较少,当地农民多数保持着勤俭、朴素、善良的传统美德,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尝试变革,较难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存在着严重的内陆意识,现代化意识不强。还以河南省林州市为例,笔者曾到当地农村进行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的问卷调查,当我们说明来意之后,他们大多是婉言拒绝,甚至稍带惧意。

  对于新事物的习惯性排斥,使当地农民的耕作知识绝大部分来自于代代相传的经验,经祖辈证明过的、看得见的实惠,他们更容易接受,相反,需要冒险的未曾尝试过的东西,他们很难被劝动和接受。毛泽东说过:“经验主义只是看到表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819在农民群体中的以经验为耕作方法的思想,如不及时改进,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另外,农业科技人才欠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过低。如表2所示,近几年,河南省每百个农民中,初中文化程度占一半以上,2010年高中文化程度(含)以上的占了18人,为图示最高比例。农民文化程度低并不代表耕作技术差,但却适应不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市场化的现代社会,现代化生产工具和方法的使用必须依靠文化知识,所以农民应该去尝试接受并学习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河南省农村随处可见“农民职业技术学校”的牌子,它们一般挂靠在各个农村小学,这确实是一个很有益的探索,使农民在农闲时间可以进“学校”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但事实上,它仅仅是个牌子,没有专业老师指导,没有固定学习时间,并没有发挥其实际作用。

  二、破解上述瓶颈的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试对如何突破这些瓶颈约束的问题加以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议。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瓶颈及破解路径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

  中部崛起以及中原经济区的提出,使河南省发展步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但是河南省的优势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潜在优势,人口多并不意味着人才多、粮食产量高不代表农民收入高。在先发与后发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河南省应该根据自己的省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子。中原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建设中原经济区应该注意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的协调发展。农业应该是最大的财富,虽然农业本身是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但是可以农业服务化。比如说河南的生猪产量很高,可以进行肉食加工,河南漯河便有一个双汇集团,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发展中小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本身价值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转移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为此,应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体制创新,把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首先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确认农民产权,颁发产权证,农民拥有产权证,财产性收入多了,积极性也就高了。其次要大力兴办教育。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但是河南的知名大学寥寥无几,河南省应该着力建设国内知名院校机构,并把重点放在农业专项研究和创新上来,建设一批专业技能学校,把提高农民职业技能落到实处。农民技能水平提高了,种粮积极性以及运用现代化机械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

  马克思在《论土地国有化》中说:“大规模的耕作……证明比小块的和分散的土地耕作远为优越。”128针对中原经济区人多地少以及土地零碎化问题,我们可以积极探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10年河南粮食生产成本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农民每户夏粮种植平均为5.3亩左右,秋粮种植在4.8亩左右,加上国家的种粮补贴,计算得出,2010年河南农民每户靠种粮得到的收入为3300元左右。一户农民一年的种粮收入仅仅相当于一个农民工外出两个月的打工收入。因此,各个地方需要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农民的收益。外出打工者闲置的土地、因无力耕作荒废的土地以及集体所有的未利用的土地,都可以交给有耕种能力的个人承包经营。一方面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承包者通过规模化的土地经营,可以提高种粮收益。由于土地零碎化,使得在耕作期间使用大型机械十分不便,实行规模化经营之后,可以大面积实行机械化耕作,节约劳动力,提高农地耕作的机械化水平。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河南省处于内陆地区,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域内河流及自然降雨,针对近几年频发的干旱、洪涝灾害,河南省应该加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及重要水源工程建设,逐步建成布局科学、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利用黄河两岸的背河洼坑建设蓄水调节工程,提高应对洪水、干旱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农村地区应该大力建设水利设施,一方面疏通灌溉水渠,另一方面建设机井等防旱基础设施。

  农村灌溉水渠应该覆盖各个主要的农地片区,并随时保持畅通,干旱时可以通水灌溉,洪涝时可以排水。国家建设的抗旱机井,应该得到合理的保护和使用,而不是建成之后搁置不用甚至被垃圾填埋。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加强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设气象信息沟通体系,及时沟通交流气象信息,做到村村通,时时通,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耕作,并对气象灾害做出预警和防范,减少农作物受害程度。

  (四)提高农业地位,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原经济区要建设成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实现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的战略目标,应该不断提高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提高单产,实现增产。在提高农业地位的同时应该尊重农民地位,使其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更能提升精神上的幸福感。《人民日报》2012年8月15日头版刊登了题为《谁说俺种地不幸福》的文章,讲述了从十六大到现在,山西的一个农民从完全依靠手工劳动耕作到机械化种田,从种田收入低到现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历程,并说挺喜欢这份职业,要努力做一个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国家实行种地免税、种粮补贴政策,重视农业地位的今天,种地已经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物质回报,在满足生活必须的条件之后,这一群体的幸福指数也得到了提高。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是最大的民生,确立农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是党的宗旨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必要实施农民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鼓励支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创新。要按照发展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偏远贫困地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充分发挥农民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河南省农村每百个就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中,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二、三产业比例很小,虽然近几年第一产业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在不断上升,但是后者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2/3,美国高达77%,第一产业比重最低,而我们国家则相反。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建设和转岗就业能力,179使农民在农闲时节从事第二、三产业相关工作,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所从事的非农产业工作,接触新事物、新思想,进而促进其思想解放,接受现代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约束,对于这些约束因素,我们可以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制定对策来解决。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充分重视人的作用,确保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我国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作者:郭新榜 郝淑静

  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篇二

  《 论农业现代化中的金融机构改革转型 》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金融机构转型农业现代化,维系公平增长是必要条件

  金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必须让过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的农村弱势客户群体与其他社会团体一样享受金融服务,这才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推动全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才能帮助贫困群体对抗疾病、死亡、失业等冲击,并保护他们免受高利贷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自身注重强身健体,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业务转型,重视拓展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减少银行机构对大额存款的依赖,更好地管理流动性风险,避免资产负债的错配风险,加快中间业务发展。

  (一)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在“三农”和民生领域的投入,为金融机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一方面,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包括取消农业税,增加四项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助和农资综合补贴)的金额和范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出台种养业扶持政策,强化农村水利枢纽、大型灌区改造、水库治理、水电开发、农网改造等大型项目建设,推广农村集中供水、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及地膜覆盖等旱作技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高产化、信息化、集约化,创建高科技示范区,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等等,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问题也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在一些试点省份,已经开始对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行为进行财政补贴和增量奖励。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贴息,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进行水利建设融资租赁试点,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借款融资,发展洪水保险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完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鼓励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开展优势农产品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因此,金融机构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服务“三农”和支持民生方面更加积极和主动。

  (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加快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机构改革转型,强化金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在构建多元化、广覆盖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民间金融的业务互联与统筹发展。资金互助社等民间金融组织在满足农村地区相对小额、分散的金融需求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业务互联将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不仅促进民间金融改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而且有助于降低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促进资金流向农村。

  要加强金融机构与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之间的联系。针对我国边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可通过设立便民服务点、流动服务站、扩大支农联络员队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可供选择的业务联络员模式包括:非政府组织、微型金融机构、退休银行雇员、退役军人、退休政府雇员及医疗站、个体商店业主、个人公共呼叫办公室(PCO)操作员、小型储蓄机构和保险公司代理人、拥有加油泵的个人、退休教师、其他自助组织都可作为业务联络员。

  要注重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使用银行卡等便利性高、成本低的现代化金融工具,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当前农村手机和固定电话普及率比较高的情况,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广使用惠农卡等现代化金融工具延伸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着力提高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并降低成本。农村金融机构还可向涉农个人扩展提供惠农信用卡、地震灾区农民住房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产品,向公司客户提供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等产品。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还应注重强化金融教育和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创新,注重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注重拓展农户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结合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开展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进社区等活动,使大众了解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使用金融服务的好处;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我国金融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的作用,加强与金融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以及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加快金融教育志愿者师资队伍建设和农户培训教材的编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继续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增强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知识致富的能力,促进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的改善。

  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的“三农”需求特点,把握好创新重点与突破口,开发出手续更加简便、收费更加透明的储蓄、信贷、保险及理财产品;以惠农卡为载体,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信用户联保贷款;配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农房用地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以农村集体土地、农房产权、集体林权作抵押的贷款试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环保、便民商业、集中住房建设及镇办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丰富“三农”信用增级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金融的助推器作用。

  二、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的金融机构转型

  新型工业化建设就是要遵循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原理实现区域行业结构的均衡发展,避免对某一区域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避免使某一区域纯粹成为资源的输出地,而是促进区域在离原料产地最近的地方能有与之相接的深加工企业,使产业链的优势得以发挥,并减少长途运输中的损耗或消费,使资源与深加工和先进技术的结合不仅在全球、全国的层次上能够体现,也能在区域资源输出地得以体现,铸牢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得以长期健康稳健发展的根基。

  (一)大型商业银行要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交互运动中调整信贷资产结构。随着传统业务利差持续收窄,存贷利率调整的非对称性进一步约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脱媒下企业议价能力提升,信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型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利差盈利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在传统业务监管超严,新兴业务监管松绑的背景下,一些体制灵活、产品多样、定价有竞争力、能细分市场与专业化服务的银行全方位地冲击着大银行,有了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和升级这一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法宝,大型商业银行则不仅可以为承接转移的示范区提供信贷支持,占据先发优势,选择梯度转移中有潜力、成长性能好的客户予以支持,还可以为转出地区引进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提供信贷支持,更可以为产业转移中的企业兼并、重组和规模经营提供支持,调整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在信贷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交互运动中推动产业升级,带来银行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对多样化金融需求和多元化金融主体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成长性能好、已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企业,往往选择到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要求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如并购重组、咨询顾问、项目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市场资信等;有能力并购同类企业或并购上下游企业以达成规模经营或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则需要银行为之提供授信方面的安排;一些经营灵活、专业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更渴望得到供应链融资方面的金融产品,如订单融资、动产融资、仓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融资、保单融资、法人账户透支、保兑仓融资、金融仓融资、电子商务融资等系列产品。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多元化的金融主体为大型商业银行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无疑为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强化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银行经营理念、战略规划能力、营销体制、业务流程、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并提高大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比重。梯度转移借助于政府政策、市场机制、自然环境和技术创新等元素之间的互动,会使当地资源利用更为合理,产业链形成更为科学,整合效应得以提高,产业布局更为理性和合理,并带来连锁式的正向“振动效应”,为银行的持续竞争力形成提供广阔空间,是对银行经营理念、战略规划能力、营销体制、业务流程、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是对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考验。不仅需要银行的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设备重置和改造升级贷款,而且需要银行的现金管理、结算管理和理财等服务,并改革发展44金融广角在渠道上更多地从柜面转向运用电子银行服务,为教育、医疗、社保、环保四大民生领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高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比重,实现经营理念创新。

  不仅要求信贷政策尤其要与区域政策密切配合,对区域的资源状况、产业布局状况、可承接的产业与自身融合度状况、环境与生态状况了解深透,提升战略规划能力,而且要求银行要有好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政策制定能力,要有严密的信贷流程和强大的风险计量分析系统,要有为客户设计合理融资方案、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收益分析、为客户创新适合其风险偏好和承担能力的产品。具有成长潜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往往会寻找经营稳健和具有卓越风险管理能力的银行作为自己的融资伙伴,以便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优势和能力,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无疑对银行的内部控制能力、资产组合手段、风险管理水平和持续盈利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大型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强化组织架构、客户经理团队、业务产品及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大型商业银行在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更要关注传统产业转出地区,即实施“腾笼换鸟”策略的沿海地区产业改造升级的进程,调度金融资源大力支持他们促进装备制造业中的技术升级、高科技产品和新兴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引进,力争形成产业集群优势,银行的信贷支持必须具体到企业、项目,绝不可以是大而化之的所谓“项目群规划”,工作要做深、做细、做实、做到位。

  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定向保理新产品,就是要依托核心企业的龙头作用,向上辐射具有稳定供货关系的中小企业,以核心企业的评级向其增加信用等级,从而使其便利地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并具有批量营销、集约办理的功效;又如交通银行建立的“蕴通账户”,先后推出组合账户、人民币现金池、双利投资等现金管理产品,农业银行构建的“行云”现金管理品牌,中国银行打造的国际企业现金管理品牌,都为客户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服务,在国际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等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福建海峡银行打造出的服务小企业的“企明星”品牌业务,它集房产抵押100%、小组成员联保贷、担保公司担保易、法人账户透支一账通等新产品为一体,体现“专”、“新”、“快”、“群”的品牌形象,通过设立重点专业行、创新信用评级“计分卡”,与新产品、简化审批流程与提供快捷服务、搭建营销平台与批发式营销为小企业业务发展提供特色服务。农业银行建立了855家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通过小企业简式快贷、智动贷特色产品,打造出了“金光道”品牌,为小企业融资余额达4027.13亿元;中国银行成立中银信贷工厂专营机构,通过订单质押、存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特色产品,向1.67万户小企业融资余额1771.57亿元。

  (五)大型商业银行在促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不仅要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创新体制与产品,更要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一是要继续强化业务结构调整,重点是咨询顾问业务、企业投融资业务、对公理财业务。二是要强化银行的业务综合经营,增强业务的专业化能力,提升业务的精细服务能力,要把银行打造为核心业务突出、各类业务协同发展的现代全能银行。三是要通过构建客户综合贡献度模型、利率定价模型,强化传统信贷业务精耕细作。四是要深化银行组织体制改革。

  具体的组织体制改革内容包括: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提升客户价值、增加客户利益、提高客户满意度的营销理念;完善营销体系,明确分层营销职责,提升营销层次,缩短营销流程;充实营销队伍,建立分层客户经理体制,针对客户贡献度提供差别化产品和服务;拓展营销渠道,充分利用电子银行、企业网银等开展低成本业务营销;强化综合营销,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应覆盖整个金融链条;实施交叉营销,实现公司业务与私人业务协调发展;以事业部制为突破口,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满足跨地区、跨国家业务成本管理需要的流程银行。

  五要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要从花旗银行业务经营风险教训中总结经验,强化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念。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不仅应加强各业务内部的风险管理,也要对板块之间的风险叠加予以重视,建立有效防火墙,防止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的传染,从而危及整个集团的稳定性。

  作者:梁环忠 梁博恺

有关农业发展论文范文推荐:

1.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农业经济发展大学课程论文范文

3.农业毕业论文范文

4.农业经济本科优秀论文范文

5.农业推广课程论文范文

6.农业推广发展对策本科生论文范文

1713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