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 >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2)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篇2

  浅析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环境保护

  【摘 要】本文先用数据为证描述了农村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的现状,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在农村发展生态经济,首先要发展生态农业,根据目前情况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技术、管理等制约因素,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环境;保护

  随着农药、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长,农村的环境变的日趋恶化,以前的“鱼虾满塘、乌龟横行”变成现在的“鱼虾死绝、乌龟灭迹”。同时,大量的农药、化肥残存在农产品里,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鉴于这种状况,有必要改变以前的经济形式,发展新型的经济—生态农业经济。

  一、农村污染现状

  化肥和农药及地膜等的大量使用,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也牺牲了良好的环境。

  (一)化肥的大量使用污染了环境

  造成我国化肥污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过多的使用化肥,另一方面化肥的利用率低。

  1.每亩化肥使用量多

  我国化肥施用量从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4766万吨,大约增长了4.4倍,每公顷的化肥施用量达367千克[1]。到2011年,根据笔者调查,农村每亩水田使用的化肥约为130斤(其中磷肥为80斤,氮肥为50斤),每亩旱地使用的化肥约为60斤,目前,我国共有水田31667.9千公顷,旱地67144.7千公顷[2],平均算起来化肥使用量达到630千克/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千克/公顷的安全上限。

  2.化肥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为30%-50%,磷为10%-20%,钾为35-70%,氮素的利用率低于美国和日本,美国和日本最高达60%-70%[3],而地域差异和养分不均又进一步降低了肥效。传统的农作方式不但导致肥料资源浪费,同时导致严重的流失污染问题,例如灌溉前将化肥撒入农田,化肥可以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试验表明漫灌方式下春季灌水后和初冬灌冬水时大量随田间渗漏水排出,排出的N和P的量占施肥量的33%和58%以上。年枯水期山丹河上游二坝水库和黑河上游莺落峡氨氮监测值分别为0.401毫克/升和0.385毫克/升,而山丹河下游与黑河下游监测值分别为3.701毫克/升和1.207毫克/升[4]。

  (二)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严重

  现代农业使用农药的量很大,品种复杂,而且地域分布范围广。经济越发达,使用农药越多。目前,世界农药的年总产量已超过200万吨,品种达1000种以上,每年农药使用量已超过180万吨。1983年农药的使用量是862万吨,到2005年就增加到146万吨[5],从1950年到20世纪末,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10倍[6]。农药大多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作物上,只有其中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里,漂浮在大气中。部分地区农药低效率或不合理的使用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而且通过多种途径危害人体健康。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7]。农药的大量使用还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三)农膜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面积已超过1333万公顷,而且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8],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公顷,在发达地区更多[9]。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得不到及时回收,天长日久,农膜、碎片不断积累于土壤,土壤的结构和可耕性遭到破坏,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妨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元素的正常分布运行也被破坏,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

  二、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必须改变农业传统的种植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农村环境,也为农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生态经济与生态农业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和谐、开放、文明的生态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在农业方面,发展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来实现的。

  生态农业产业就是在建设与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生态资源为依托,以提高生态产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是在农业产业基础上,通过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把“农民基地一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一大市场”三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生态实体,建立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农业产业把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协调起来,把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有机的联系起来,把生态农业的优质、安全和无害农产品有序地推向消费市场,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是一种高效益、高质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和新型农业产业理念,生态农业产业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与必然途径。

  (二)现阶段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受到理论、技术、管理体制、人员等因素的制约。

  1.环境制约因素

  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农业经营的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总量供给平衡,但农业的主要成就是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减少、温室效应、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农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技术因素的制约

  当前,支撑中国生态环境产业的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动力不足,很多还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缺乏,例如生物技术、无公害农药环境友好型物料等;二是技术成熟度不足,很多技术还存在缺陷。

  3.管理因素的制约

  (1)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妨碍了生态农业的建立

  目前,我国小农经济的味道仍然很浓,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均有较大影响。我国农户数量为2.4亿户,每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平均为0.4公顷[10]。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我国的户均占有数量的150-200倍以上,欧洲国家一般也达到我国户均占有量的20倍以上,我们近邻的日本在70年代末期,户均耕地面积为1.05公顷,这个数值至今也没有降低多少。显然,依靠农户的小块耕地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非常困难的。

  (2)绿色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产品有了较大发展,但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家政府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还很不规范,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认证在不少地区还比较混乱,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绕开行业规范,只顾眼前利益,生产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坑害消费者,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产品的形象和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3)科技示范的薄弱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机构设置较为繁琐,管理不顺,运行不畅,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与配置不合理,业务经费不足和推广方式落伍等,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另一方面,正在发展的农民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愈来愈为明显,如何理顺关系,将这一新生事物纳入到我国科技推广体系中,仍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4)生态农业组织形式不完善

  但从发展全国生态农业的大形势需求而言,目前生态农业的组织形式还很不健全,产业化经营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农户与企业之间还不够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之间还不够协调,生态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上还存在漏洞和不足,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一)加速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依法实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关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国家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区,如黄河上中游的环境建设投资力度,严格控制各种危害农业生产的污染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科研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在农村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这样既有助于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应结合土地经营形式的调整,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庞大的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增加农技人员的工资,增加和保证推广经费保证农技推广渠道畅通等途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体系,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与使用权的相对集中,有利于规模经营和提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组织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目前较为成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公司基地十农户”,纵向组织形式有企业集团型、工商企业带动型和合同约束型,横向组织形式有社区合作型、专业合作型、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和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带动型等。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一般有公司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带动型等。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建设相结合。生态农业产业化具有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业系列化、产品绿色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等特征,以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化、集约化、生态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因此,生态农业体系对运作形式和管理机制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需要结合新形势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有效地创新。

  在思路上,生态农业产业化必须遵守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产业组织运作,对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联结广大的农户,用农业科技装备生态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利用现代管理手段组织产业系统,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克服分散的小农户生产弊端,实现区域性的社会化大生产,促使生产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在具体做法上,应发挥区域生态优势,把资源潜力和优势转变为商业优势与生态优势发展主导绿色产业和特色产业管理模式创办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延长产业,促进农产品增值,把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和经济循环体系。同时加强生态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联系起来,把龙头企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刘培哲.可持续发展—通向未来的新发展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3):13.

  [4]尉元明,朱丽霞,康凤琴.干早区灌溉农田“石油农业”现状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4):154-156.

  [5]田志,杨志新.城郊区农业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5(1):80-8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林培英,杨国栋,潘涉敏.环境问题案例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8]刘桂平,周永春,方炎,等.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及应对建议[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9(4):17-21.

  [9]陈喜红,姚运先,谢煜.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解决途径[J].生态经济,2007(1):316-31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2.浅谈环保经济相关论文

3.浅谈环境政策与管理论文

4.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

5.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

342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