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 > 循环经济策略论文

循环经济策略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循环经济策略论文

  循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循环经济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

  循环经济策略论文范文一: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一、前言

  “十二五”时期集中力量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是实现经济现代化重要阶段。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发展现代循环经济,注重资源能源的高效、安全、循环利用,建立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体系,逐步缓解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经济增长压力。

  二、循环经济内涵及实施规则

  1、循环经济发展历程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Boulding在其论文《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中首次提出有关“循环经济”的构想。1990年,DavidPearce和KerryTurner明确提出“循环经济”一词的内涵。上世纪六十年代,强调经济发展应注重生态平衡的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正是由于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扩散为循环经济概念和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利用生态学规律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潮。随着循环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世界经济逐步转向循环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替代传统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在思维方式革新方面其影响堪比文艺复兴运动,在环境演化功效方面其历史地位能够与两次产业革命相抗衡。1998年,国内生态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率先引进循环经济理念,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困境,“循环经济”的概念理解和阐述不断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发展为国内绿色发展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以及社会实践的关注焦点。

  2、循环经济概念及本质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来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及其能量循环利用的总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有效结合的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经济生产消费系统高效、有序地组成“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的反馈式运作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生产的“低能耗、高利用和低废弃”。循环经济旨在利用前沿开发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利用效率,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和废弃物、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到生态环境承受标准范围之内,从而达到“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和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的理想境界。循环经济是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二者协调发展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规划,促使不同产品生产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或副产品互换的方式进行产业有效组合,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生产废弃物进行再生产,提高产业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以及能源在经济循环中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目标。区别于传统经济“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主要依靠高科技减少生产环节物质流转换和能量循环消耗,提高单位资源生产效能,降低资源消耗力度和废气物排放增长速度,进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与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循环经济实施规则一是减量化。此原则属于系统输入端或减物质化方法,主要通过减少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原料及能源投入达到既定任务量,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增长速度。二是再利用。此原则属于系统的过程性方法,要求产品生产企业一方面要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扩大产品使用范围,保证产品可以初始形式进行重复利用,另一方面要提升产品服务期限,降低资源消耗,解决一次性产品污染问题。三是再循环。此原则属于系统的输出端或终端方法,主要是指初次生产的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以资源回收再利用方式再次进入新一轮的生产,通过产品循环利用的方式提高单位能源效率,降低资源生产消耗量。循环经济的实施层次分别在企业、区域与社会层面上运用了“3R”原则,这不仅可以有效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而且也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体系,更有利于我们向循环社会早日迈进。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鼓励、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从政策优惠及政府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大力支持,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公布的数据,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效果显著,废弃物回用和污染物处置指数稳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效应持续增加。

  1、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国务院陆续颁布多项绿色经济保护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各地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建设,根据本地行业发展优势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目前,部分地区循环经济建设已初见成效,如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依托便捷的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和先进科技优势,集约效能、坚持绿色循环理念,最大限度挖掘资源潜能,经过十余年发展,陆续获得“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等称号,为本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示范效应。

  2、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法制环境为保障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全方位、多角度顺利推广,2008年8月29日,全国人大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立足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主体,针对生产、包装、使用、回收等众多环节制定约束和激励措施,明确权责划分,强化国家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管控,倒逼企业产能升级、优化运行机制,从法律层面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加以保障,进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产生有益影响。此外,国务院陆续颁布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配套实施细则与措施,为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全面开展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3、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各地政府积极推进高污染企业整顿改革,重点解决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开发利用问题,针对产能落后、市场萎缩且环境危害巨大的产业和企业,环保机构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停产整治,鼓励企业引进高水平环保生产设备,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深入发展。《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能源消耗目标: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国务院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于2013年1月颁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指出2015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0%和45%;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也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80%,现已基本形成了技术先进、集约高效、链条衔接及其布局合理的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体系。

  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1、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从国内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形势来看,与发展循环经济客观需求相符合的配套制度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困境而言,其还面临现行循环经济制度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低、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等障碍。例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及消费者责任制度等法律规章制度在实施和执行方面缺乏实践操作依据,加大了法律制度执行和落实难度。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也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企业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有效技术支持机制和资源节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相关制度还不成熟,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上下位法衔接不畅的情况时有发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注重追求提高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高效利用,“高开采、高消耗与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悖于当代经济发展客观需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所以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迫在眉睫。

  2、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落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缓解国内能源供给不足造成的巨大经济发展压力。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水平低是导致国内资源高消耗、低效能以及高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影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国内部分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虽然积极进行科技研发突破一些关键技术,但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发展水平相比,国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总体发展程度水平不高。此外,国内循环经济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还不成熟,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尤其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沿技术革新方面,很多企业硬件设施不达标,也不具备相关技术研发能力。

  3、人民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循环经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深刻反思的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更是转变传统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仍有部分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涉及清洁生产和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自己没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循环经济建设;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科技研发水平较低,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应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解决贫困问题;对国内资源种类及存储程度不够了解,片面认为自然资源可以再生,不会出现枯竭问题,看不到自然环境和资源存储已不能负荷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发展压力,认为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因此政府应侧重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发展循环经济还为时尚早。人民群众对经济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进入了误区,严重影响了社会大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五、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障碍问题,我们需要从宏观、微观双重角度进行思考。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同“出拳”,其中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效应为辅助,三维度多层次覆盖循环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各方面。

  1、政府方面: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引导

  (1)用政策来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本身的正外部性及现有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的缺陷,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因而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领头羊,各级政府应率先改革行政供需计划,政策标准倾向绿色、低碳、环保,带头拉动循环经济市场需求。同时,地方政府应结合地域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出台相关倾斜经济政策,引进先进技术方案,根据行业特征引导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制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利用规划。

  (2)经济激励手段的运用。目前,涉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企业还未享受政府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高投入、低回报严重制约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发展。例如,废弃物(粉煤灰、工业废渣等)回收利用企业一方面需要向废弃物生产者支付高昂购买费用,另一方面还需高额投入处理废弃物,高投入、低回报的利益差距严重打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政府要引导企业参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就必须通过政策优惠、税收调节等方式提高绿色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如开征新税种和优化循环经济税收征管机制、扩大鼓励性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再生资源生产环节以及资源再利用的盈利模式,政府需要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以提高循环型生产企业盈利额,促使企业自发落实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此外,国家财政和税收部门对于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在税收减免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再生资源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其他生产企业自发进行清洁生产改革,夯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基础。

  (3)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环保法律规定,更不能依靠“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来解决环境污染、废弃物大力排放的问题,应该首先从生产环节出发,最大限度提高单位能源效能减少废弃物生产量,积极推广“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落实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建,确保经济良性增长,确保社会良性发展,确保环境得到保护,具体可以参照国际公认的减量化、再生、再循环的“3R”原则,立足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细化循环经济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重点健全相关责任制度,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及相应法律责任。

  2、企业方面:主动参与循环发展实践

  (1)积极担当循环发展使命。三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满足了人类对于财富积累的渴望,但是这种无节制的攫取,使自然界的资源、生态修复系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作为国民经济活跃的细胞,企业必须明确资源和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念,主动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用绿色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2)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更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核心所在。技术进步对于提高企业单位资源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量,缓解自然环境保护压力意义重大。就国内经济发展现状而言,技术水平低不仅是导致中国能源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高污染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拉大国内外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因素。因此,生产企业应集中力量加快前沿技术研究进度,重点研发提高效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并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3、社会方面: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氛围

  (1)拓展全民参与的途径。我们必须立足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全面、有效拓展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具体而言,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定期开展绿色教育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逐步提高社会大众环保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将环境保护相关知识以多种形式纳入学校教材和教育培训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理念。此外,政府必须定期公布环境质量检测报告,举办环境污染案件、环境污染与防治工作、减污治霾工作听证会,并加大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环保活动的力度,从而引导民众积极地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

  (2)强化舆论宣传的广泛性。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低碳经济的科学发展理念相契合,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传媒广泛传播的优势,加强绿色循环理念的宣传,转变社会大众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的传统经济发展观念,树立符合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清洁生产观、绿色消费观,通过政府倡导、媒体宣传、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等途径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树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全民意识。

  六、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更是有效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提高全民绿色环保意识,充分调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政府通过完善政策体系、运用经济手段、健全相应法规,运用“看得见的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企业要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增强技术创新,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社会逐步形成理性消费观念,营造大众了解参与循环经济的氛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循环经济策略论文范文二:循环经济金融创新策略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一)循环经济具体内涵及实施方式

  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涉及生态经济领域,并能把经济、社会和环境统一的整合在一起,以“轻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基本运行准则,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及能量的梯次使用,从而上升到资源、能量、信息在时间、空间及使用数量上的高效、科学、合理而持久的循环往复,最终实现人类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实施方式上可细化为三种形式,即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及最终在社会层面实现的大循环。具体的,其可以从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开始,到区域引进先进系统进行资源的优化链接,直至社会通过法律支持及现代化理念的倡导教育,进而实现循环经济的社会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等的滚滚涌动,从而凸显传统经济不可比拟的显著优势。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由于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严重,各级政府也充分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在循环经济中投资水平不高、投资效率不强、资金渠道来源较为单一等各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国家现行体制、经济因素、思想观念等的束缚,使得政府间往往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所以,当下势必要加强和改善上述制约因素,才能更好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二、金融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关系

  循环经济是当代人们正确处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实现低开采、低排放及高利用的实际效能,还能迎合世界经济环境发展的主题,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容置疑的是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利支持。之所以强化金融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内在联系,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性。一方面,循环经济由于涉猎范围广,综合性较强,其前期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才是真正资金供给的角色扮演者,所以,实现金融创新,才能有利于金融体系的职能发挥,并进一步实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未来导向;另一方面,若循环经济实现了稳步的发展,则它更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实现方式的改善提供丰沛的金融资源,这样一来,循环经济的实现不仅能够促进资金的流通,还能进一步刺激金融资源的市场创新与整合,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有序的经济循环,这才是政府及民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未来发展走向。

  三、循环经济背景下的金融创新策略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现行手段,是实现循环经济深入履行的重要支持,但在探索有效的金融创新策略方面,必须要以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的逐步进行,才能满足循环经济对资金投入的相关诉求。本文着重从宏观及市场运营角度分析循环经济背景下实现金融创新的主要策略,详述如下:

  (一)宏观角度分析

  1.国家政策导向我国实现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长足发展,势必要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政策导向,发挥政府职能,在财税、投资、信贷等多方面进行合理引导,将循环经济纳入到政府预算中来,加大对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政策优惠,建立示范类生态工业园等,从而在政策层面为金融创新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关支持。

  2.制度体系创新金融创新离不开相关制度体系的支持,国家若想真正实现金融创新及发展循环经济,应进一步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制定财政补贴的实行方案,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并积极加强保险公司风投基金的制度保障,进而以多层次的市场体制格局强化金融体系的创新。3.法律保障跟进法律、法规、现行规章制度等的适时跟进是实现金融创新的法律保障,只有以强化立法强制性要求来实现金融创新的规范化,才能树立威慑力及切实保障金融体系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二)市场运营角度分析

  1.金融理念创新传统的金融理念及金融市场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下的现实要求,各部门必须要在理念上根除传统形式下的制约因素,从思想意识着手进行金融理念的灌输,才能为金融创新的实现提供智力保障。

  2.产业产品创新市场体制下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行业应不断致力于核心产品的创新及加强绿色、环保产品的推进,通过为企业提供专项绿色信贷业务,为新能源开发提供无息贷款、优先贷款等业务,并加强证劵化产品、期权等衍生性产品的逐步市场化,进而强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3.融资渠道创新加强直接性融资与间接性融资的紧密配合,开放对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资本工具及股票融资市场的实际优势,以推动蓝筹股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并注重间接融资的优势,加大政策银行对基建环保领域、环保领域、农村发展领域等的金融支持,且不但要对环保企业制定优惠政策,还要对污染、破坏严重的企业制定高标准、严要求的还款细则,这样,奖惩分明,才能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倾斜,并为金融创新的未来走向提供发展路径安排。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具体创新外,还应加强市场体制的适时调节、金融机制经管水平的合理提升,形成以宏观为导向,以市场为机制,才能实现金融体系更好的创新,以满足循环经济发展中源源不断的资金需求,进而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生态、环保的关注程度,这才是时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


循环经济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

2.浅谈推进家电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研究

3.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4.论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对策(2)

5.行政经济论文

94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