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基础教育 >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

  幼儿教育是人受教育时期中的重要阶段,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许多事物都是初次接触,因此幼儿阶段是培养其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方法,才能保证其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较好的效果。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篇1

  浅议幼儿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幼儿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幼儿教育结合新知识、新技术的变革,是教育行业在新时期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的创新及未来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信息技术主要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知识、技术设计、安装、开发、实施应用系统或信息软件,具有将传统相对抽象的理论或技能转化为更加具象的表达形式的特点和优势。而幼儿作为人类生长发育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儿童侧重于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要求其接受的教育也需要具有相对直观、形象、准确、生动等特点。因此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之间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契合,也就使二者之间的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一、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下的幼儿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传统模式相对单一、陈旧的手段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对比之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变革,其更深层的意义乃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根本性变化。融合信息技术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使教育跟上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既体现在教学水平的现代化创新,又体现在幼儿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高以及对信息环境的快速适应与接受。

  二、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可行性

  从硬件条件看,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不断深入已经使时下绝大多数幼儿园配备了多媒体显示屏、电脑、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其中之一甚至兼而有之。这些设施设备的应用其实已经成为幼儿教育行为过程中十分普遍的标配用具,差异之处只是不同教师对其应用的广泛程度而已。从软件上看,时下包括PS技术、Windows系统等已经为多数幼儿教育了解、掌握甚至熟悉,越来越多幼儿教师具备了大专甚至本科学历,多数幼儿教师也有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经历。因此,从师资力量方面说,融合信息技术的幼儿教学全面推广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不仅如此,几乎百分百的幼儿对于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教学均表示出了强烈的欢迎态度和学习热情。因此从师生双方看,幼儿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可行,甚至已是时下乃至未来幼儿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举措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传统幼儿教育形式中,教师的陈述、板书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即使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利用包括彩纸、画笔等诸多辅助工具,但教学内容基本维持在平面、静止状态中。这种强烈依赖教师口头讲述的教育形式对于幼儿注意力的维持时间相对较短,根本原因在于相对单一的刺激因素容易产生疲乏感,因此往往出现教学进行到中途时幼儿开始出现精力涣散、走神等现象。相比之下,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教学形式综合了图像、图片、动画、漫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尤其能够将平面二维的静止事物转化为立体三维的动态形式。而幼儿天性中强烈的好奇心面对动态事物时往往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关注度并维持更长的注意力。因此,幼儿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借助信息技术将书面内容制作成动态课件,以便在教学伊始既提高幼儿对教学的期待值,通过激发其兴趣促使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最大限度延长其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时间。

  (二)实现教育从抽象到具象,提高幼儿认知与理解能力

  人类在幼儿阶段的形象和直观思维决定了其在逻辑思维、认知和理解方面能力的相对欠缺,特别是在开展数字、数学等抽象知识教学时,不少幼儿会出现反应迟钝、难以理解的问题,此时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此类幼儿教育难点的最好时机。比如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认识到抽象的数学计算本质上的规律特点。举例来说,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学习加法“2+3=5”时,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座小山坡,山上有两只猴子跳舞,山下有三只猴子跳舞,让幼儿数一数屏幕上总共几只猴子。之后让猴子跑掉,再让两只山羊在山上吃草,三只山羊在山下吃草,让幼儿看看一共有几只山羊。通过这个演示向幼儿说明数字及其运算表示的是事物数量多少,与事物种类的变化无关,不会因为猴子或山羊的变化而产生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免除了纯粹的口头讲解无法建立起更加具象、感性认知的缺点,能够实现教育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由此培养幼儿初级、浅显的逻辑思维,继而提高幼儿认知与理解能力。

  (三)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具象和感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实现双向思维。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画面上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家里要来客人,去准备盘子邀请客人吃饭。一个客人准备一个盘子,今天要来三个客人。”于是孩子跑到厨房拿来三个盘子摆上餐桌。画面转换,餐桌上出现了五个盘子,妈妈微笑着问孩子:“宝宝知不知道今天要来几个客人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幼儿,以此训练幼儿简单的双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四、结束语

  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幼儿教育除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利用先进的网络与电脑软硬件优化传统教育模式、使幼儿教育在趣味性、形象性诸多方面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对于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符合时代与行业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信息技术之于幼儿教育其实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是通过具体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实现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这既是对幼儿个体教育效率与效果极大的提高,更是对幼儿教师教育思想和意识的促进。

  参考文献:

  [1]杜玲.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2):19

  [2]孟红艳,孔祥会,钱玲.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北省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2

  [3]张晓霞.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妙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27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篇2

  浅谈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的体现

  目前国家对幼儿教育越来越关注,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文件。在这些文件中提出了注重在教育过程融入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指的是一种自由精神,融入在教育过程在,学生就能够自动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游戏,并且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从而达到生命的自由。游戏精神也能够将幼儿内心的快乐体现出来,学生参与到游戏过程中,能够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得到提升。基于此,就需要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游戏精神进行探究,从而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将游戏精神有目的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设置幼儿教育目标的时候,要基于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来进行设置,将幼儿本真、自由自在以及幼儿特色体现出来,幼儿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与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就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主要是幼儿的性格、能力以及兴趣都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擅于发现幼儿的这些特点,然后引导幼儿的健康发展。

  比如在上绘画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大森林,教师为了避免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不需要给学生设置较多的限制,而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绘画。整个课堂的教学目标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画出富有创造力的作品。这样幼儿在绘画的时候就将自己眼中丰富多彩的森林展示了出来,有的幼儿将树木画成了粉红色,有的幼儿眼中的大象是长在树上的,有的幼儿眼中的兔子比人还要高……总之幼儿眼中的世界是多彩多样的。尽管幼儿画出来的东西可能在现实中不存在,但是这是幼儿最真实的想象,教师要保护幼儿的这种想法,给予幼儿以表扬,保护幼儿的这种想象力,这样幼儿在以后的思考事物的时候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二、优化教学互动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也积极与幼儿之间进行互动,将幼儿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和幼儿之间进行自由交谈,逐渐从管理者、保护者向合作者、支持者的角度进行转化。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幼儿,党幼儿提出一些疑问的时候,教师要积极解答幼儿的疑问,在互动中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这样幼儿在情感交流中才能够获得安全感。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幼儿进行交流,如果是幼儿不感兴趣的内容或形式,教师要及时进行转变,保证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到其中。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变化,如果仅仅是通过图片或者文字教学的话,对于专注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感到无趣。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春游活动,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了解在春天的时候万物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在春游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兴奋,幼儿观察完以后,教师和幼儿之间进行积极交流,了解幼儿的观察成果。有的幼儿说看到了发芽的数目,觉得嫩嫩的树芽十分可爱;有的幼儿说看到了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幼儿幼儿说看到了许多化开始长出了花骨朵,非常想看到花朵盛开的样子;有的幼儿说看到河水已经开始流动了,水流哗哗的声音非常悦耳。幼儿在讨论的过程,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其中,比如有的教师说春天的时候空气都变得十分清新了,每天早上起来也不再那么寒冷了。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幼儿就会了解教师和自己其实是可以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再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够积极和教师进行探究。

  三、完善教学评价

  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的时候,同样也需要基于游戏精神来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将游戏精神的创生性与多元性体现出来。在具体的评价过程,需要将广度、深度以及梯度体现出来。广度主要是指评价方式的开放性,不仅是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而且吸引幼儿之间互评或者对幼儿进行评价;深度主要是指评价过程要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态度表现、性格气质以及行为习惯等;梯度主要指要关注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异性,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幼儿,要制定出梯度化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例如在班级上有的幼儿比较内向,在遇到问题并且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也不会主动求助于他人,因此学习能力提升就比较慢。

  教师针对幼儿的这种现象就需要与幼儿进行单独交流,幼儿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对幼儿提出帮助,例如折纸的时候遇到不会的步骤的时候,教师主动帮助幼儿,逐渐幼儿就放下自己的戒心,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主动求助老师,或者是求助于其他的幼儿,教师观察到学生的这种变化,就需要对学生的变化进行积极表扬,让幼儿了解求助于他人并不是不好的事情,正是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才能够促进幼儿的共同提升。再比如一些幼儿上课的时候特别喜欢说话,教师无论说什么,他都能够在后面接两三句话,教师就需要让幼儿了解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打断别人说话师很不礼貌的行为,在课堂上随意说话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师,也会影响其他幼儿的学习。

  此后该幼儿在课堂上就学会约束自己,教师讲课过程也不再打断教师,在自由讨论的时候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幼儿的这种变化,教师就需要积极给予幼儿以表扬。综上所述,游戏精神作为一种自由、创新以及充满活力的精神,符合幼儿的生命精神。在幼儿教学过程,教师要积极将游戏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在教学不仅知识储备得到提升,而且精神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发散性也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晔,张首文,孙璐,刘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视域下的幼儿园体操活动[J].幼儿教育,2016年Z3期

  [2]范海霞,卢清.对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审思[J].幼儿教育,2010年30期

猜你喜欢:

318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