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心理学类 > 有关发展心理学论文

有关发展心理学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有关发展心理学论文

  在心理学领域中,发展心理学是国际心理学界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其研究取向在我国现阶段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发展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1

  浅谈我国心理学发展现状

  摘 要:我国心理学在心理学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在进行基于中国文化、政治背景下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坚持走“中国化”的道路。当前,我国心理学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心理学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关键词: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全球化

  艾宾浩斯在多年前说过:“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这句话适用于西方心理学,同时也适用于中国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在中国出现之前,我国古代就有讨论哲学、道德、教育的典籍中的许多有关心理学的论述,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并未能直接演变为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1]。1917年,我国心理学家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诞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心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心理学走过了不太长却颇为曲折坎坷的道路。我国心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阶段一:1949年以前的中国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的三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心理学思想而没有心理学科,中国现代心理学是由西方引进的。例如:1889年颜永京翻译出版的《心灵学》、1907年王国维翻译出版的《心理学概论》等,这一时期中国心理学主要是照搬欧美的行为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等,这些学说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同时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杜佐周(1930)和陈汗标(1936)进行的汉字心理的研究、郭任远(1934)进行的动物心理学研究等。1949年以前也有少数学者(潘菽、郭一岑、曹日昌等)在马克思主义和苏俄心理学的影响下进行研究。

  (二)阶段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心理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给心理学提出的巨大任务,使心理学有了广阔而正确的发展前途。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教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都相继开展,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956年全国科学规划将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中科院心理所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十五年规划》和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中的《心理学学科规划》,并以此开展研究工作,使中国心理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呈现蓬勃生机与繁荣景象[2]。至1959年全国有近百所师范大学、学院和有些体育大学都有心理学教师或心理学教研室。

  然而在1958年,康生与中宣部负责人发动批判心理学运动,由此开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发起的并波及全国的“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的运动。造成心理学界的混乱局面,使全国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在1959年逐步纠正了 “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的这一错误运动,中科院心理所与中国心理学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共同主持制订新的研究规划,为心理学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直到““””来临,心理学被诬蔑为“伪科学”而再次被打到,心理学遭到全盘否定,心理学教学、科研机构被撤销,并停止了所有心理学课程。由于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1973年中国科学院通知恢复组建心理所,1977年国务院批准重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又开始了新生。

  (三)阶段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心理学

  1976年10月粉碎“_”后,心理学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7年6月24日国务院领导做出“恢复心理所是很有必要的”重要批示,心理学科研机构正式恢复。1977年8月在北京平谷召开的全国心理学学科座谈会是推动我国心理学发展进程的标志性会议。1978年12月的保定会议恢复了心理学的名誉,使心理学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心理学在经历了恢复重建阶段,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近些年国家对心理学发展的重视更是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999年国家科技部把心理学列入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心理学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现在有的高校已有了心理学的国家一级学科;2006年国务院把当前心理学的主干“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列入了国家8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在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全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纷纷建立并逐步完善,心理学的制度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我国心理学的现状

  (一)中国高校心理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心理学课程,这是科学心理学第一次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第一个心理学系是由陈鹤琴等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建立的。在1924年春在郭任远的倡导下,中国第一所心理学院在复旦大学诞生。但是,旧中国的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很难开展,如“前中央大学的心理系在抗战前的十五年之中招生人数不足五十人,学生毕业后大都很难找到适当的工作”[3]。1978年以后,由于学位制度的逐步健全和心理系的纷纷创建,我国心理学在高校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学位制度越来越健全,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

  1.学位点建设

  在1985年前,全国高校只有4个心理学系,分别是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在研究生教育方面,1981年,中科院心理所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2000年,心理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不久,心理学成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2.科研建设   许多心理学单位都建立了国家级、省、市级的研究基地,它们承担了国家“863”和“211”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市级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获批)等。很多高校的心理学院系都添置了各种探讨脑机制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如脑电(PET)、相关电位(ERP)和核磁共振(FMRI)等[4]。

  (二)中国心理学的组织

  国家级的心理学组织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领导、倡议并制定一个标准化的体系,促进心理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中国最早的国家级心理学组织是创建于1921年的中国心理学会。随后出现了多个与心理学相关的学术组织,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行为科学学会等。

  (三)中国心理学的学术期刊

  中国第一种心理学学术期刊是创刊于1922年的《心理》杂志,第一任主编是张耀翔。在1932-1937年之间先后出版了六七种心理学专门刊物。中国现在的心理学学术期刊有《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以及《心理研究》等杂志。这些杂志是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心理学

  从1978年开始,中国心理学恢复了与国际心理学界的联系,在国内举办过各种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在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应邀派徐联仓等出席澳大利亚心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1979年,荆其诚出席美国心理学会第八十七届年会;1980年,我国心理学家陈立、徐联仓、刘范和荆其诚等四人参加了第二十二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该次会议接纳中国心理学会为第四十四个成员国,从此开始了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化进程。同时,许多中国心理学家担任国际心理学组织的重要职务,更是为我国心理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心理学学术会议是心理学家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对心理学学术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一些国际性心理学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加强了我国心理学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以及中国心理学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地位。2004年,北京举办了第二十八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这是中国首次主办国际心理学大会。随后一系列心理学国际会议在中国举行,如第十七届国际跨文化心理学大会(2004,西安)、第十三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2009,南京)等。一系列国际性心理学大会在中国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心理学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影响力。同时,许多中国心理学家担任国际心理学组织的重要职务,更是为我国心理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报告发表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其中许多被SSCI、SCI收录,甚至还有的研究报告发表在Science、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5]。同时,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例如,1982年,陈霖院士在Science上发表的关于知觉的拓扑性质加工的研究[6]。这是我国心理学中知觉领域提出的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

  最后,我国心理学在心理学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在进行基于中国文化、政治背景下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坚持走“中国化”的道路。当前,我国心理学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心理学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宫火良.心理学发展在中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薛攀皋.高端权力介入与中国心理学沉浮[J].炎黄春秋,2007,(8).

  [3]汪凤炎.当前中国心理学发展中值得反省的四个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林崇德.中国心理学三十年[N].光明日报,2008-12-20.

  [5]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会.中国心理学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学报,1982,(2).

  [6]黄希庭.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心理学卷)[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2

  浅析儿童发展心理学

  摘要: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国外对孤独的研究比较多,我国对孤独的研究最近十几年来发展比较快。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发现: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便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关键词:同伴关系;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孤独感

  1研究目的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同伴关系都是儿童社会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是每一位儿童青少年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的状况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适应产生重要影响。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在孤独感领域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间的相关关系,最终为缓解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增加在孤独感研究领域中对儿童的探索和研究。

  2研究设计

  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四个水平:个体特征水平、人际交互水平、双向关系水平和群体水平。

  本研究选择了同伴关系水平中的双向关系水平和个体特征水平作为考察同伴关系的指标。友谊质量处于双向关系水平,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情感联系;社交自我知觉处于个体水平,是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主观评价。

  3研究过程

  3.1 被试在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各平行班级中分别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在每个班级中按照同学成绩的上、中、下水平,在各水平中随机选取11人,即每个班级抽取33人,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级,共99人。发放问卷99份,施测后得到有效问卷97份。其中四年级33人,五年级33人,六年级31人;男生48人,女生49人(见表1)。

  3.2 研究工具

  3.2.1 儿童孤独量表

  Asher等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3.2.2 儿童自我知觉量表

  PCSC量表(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是Harter 1982年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

  3.2.3 友谊质量问卷

  采用《友谊质量问卷》(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的简表,共l8个项目,原量表有40个项目 。

  3.3 施测程序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老师做主试,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必要时给予个人指导以确保被试正确理解问卷。

  3.4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4研究结果

  4.1 儿童孤独感的整体分布儿童孤独感问卷每个项目按照五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数从1-5分,这样16个题目最高分为80分,最低分为16分,分数越高表明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烈。本次调查结果见表2和图1。

  由图1可见,较多的儿童集中在分数低的一端,即体验到较低孤独感的儿童比较多。按照Asher的分类方法,现将所得孤独分数标准化,据Z分数将儿童分为三类:高孤独型(Z>1),一般孤独型(-1≤Z≤1),低孤独型(Z<-1),如果Z>2,表明儿童具有严重的孤独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体验到低孤独感型儿童占13.4%;一般孤独型儿童占73.2%;高孤独型儿童占13.4%;3%的小学儿童体验到严重的孤独感。此结果与Asher和我国学者邹泓调查结果相近。

  4.2 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见表3)表明: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t=0.66,p=0.511>0.05),也就是说,男女生之间孤独感体验差异不大。

  研究结果(表4)显示,儿童孤独感不存在年级差异(F=1.403,P=0.251>0.05)。

  4.3 友谊质量的整体分布《友谊质量问卷》共18个项目,评价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这6个友谊维度,该量表为5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将冲突与背叛的项目反向记分后,再将l8个项目相加得到友谊质量总分,分数越高则友谊质量越好。本次调查结果见表5:

  4.4 儿童友谊质量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友谊质量及其六个维度在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见表6):在友谊质量的亲密与袒露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亲密与袒露程度要高于男生。男女生的友谊质量总分也差异显著,表现为女生的友谊质量要显著高于男生。在其他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

  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7),儿童友谊质量及其六个维度在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5 儿童自我知觉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社交自我知觉是选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中的一个维度,该量表为4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4分,计算该维度所有项目的总分,得到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分。社交自我知觉分越高则社交自我知觉水平越高。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8)男女生社交自我知觉差异不显著(T=1.580,p=0.117>0.05)。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9)社交自我知觉的年级差异不显著(F=2.209,p=0.116>0.05)。

  5结论

  ①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交自我知觉较高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较低。②积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儿童的友谊质量越高则其体验到的孤独感越低。③儿童社交自我知觉这一主观指标与孤独感的相关比友谊质量这一客观指标与孤独感的相关更显著。④社交自我知觉除了与友谊质量的消极维度(冲突背叛)不存在显著相关外,与其他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和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为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则为显著负相关。⑤友谊质量的亲密袒露维度得分以及友谊质量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亲密袒露程度和友谊质量显著高于男生。⑥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潘玉进,金笑笑,杨青影,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108-120.

  [2]“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8,10:39-44.

  [3]Asher S.R,Hynel S.&Renshaw PD,Loneliness in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84,55:1456-1464.

  [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第一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发展心学论文”

312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