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初中历史小论文

初中历史小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初中历史小论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教学方法不合理等原因,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直不容乐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教育的重要时期,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逐步成熟,情感与表达逐渐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生动再现,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历史故事中蕴含了诸多哲理,将会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指路明灯,令学生受益无穷。本文由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阐述历史教学法的内涵,并提出几点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能够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 历史教学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

  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悠悠华夏五千年,人类文明千百载,先人们的智慧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借助于历史学的眼睛,我们得以探究古人眼中的世界;借助于历史学的双手,我们可以触摸岁月留下的斑驳刻痕。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应对考试的需求,更是一个人提升内涵、丰富思想的有效途径,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历史故事是彷徨者的向导。

  一、故事教学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科不仅具有严谨性与逻辑性,更充满趣味性和探究性,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强调应试的教学目标,强调答案的唯一性与精确性,本该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缺失,只是机械地记忆各种历史事件与人物,课堂效率较低,远远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人文价值。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也会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况下使用历史故事来佐证一些理论或是活跃课堂氛围,但这与我们所提倡的故事教学法仍有许多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故事运用的随机性。

  传统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常常是教师无意识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是认为在某一部分插入一个故事就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或是证明某些史实,在运用过程中未能认知到故事教学法蕴含的教学与史学理论,故事教学难以发挥其真正功效,只是课堂的一味调剂。

  2.教学形式单一化。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形式单一,大多局限于讲述故事本身,而未进行有效拓展,选取的内容也比较随意,有些时候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故事教学未有相对完善的体系与理论支撑,未有人探索怎样巧妙选取贴合教学内容而又生动形象、富含哲理的历史故事,此外,历史影视资料的应用也存在类似问题。

  3.故事教学目标过低。

  由于缺乏理论支持,故事教学的目标定位也过于简单,主要是为了调剂课堂氛围,舒缓学生压力,这种教学目标下,所讲述的故事并不一定是历史故事,如同在学生昏昏欲睡时讲述一则趣闻一般,只是希望避免学生开小差。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希望通过故事的引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所选内容不甚恰当,学生往往记住了故事但未能记住相关知识点,未能实现故事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以灌输知识为目标的故事教学难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且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与审美情操的提升。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与推广,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与情操陶冶功能逐渐进入教师视线,教师更为广泛地采用故事教学法,为此,应明确历史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架构,以某一主题为标准对通史进行分割,便于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但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对通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这对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故事教学法着眼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关于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述与解读,从自身认知水平与角度出发,可以有多种理解,极具开放性,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点,学生的个体意识与自我意识趋于成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此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是关乎学生发展的大事。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阅读,多思考,不仅可拓宽视野,也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历史故事的阅读与理解更是如此。通过了解各种历史人物的相关故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诸多美好品格,与贤良为伴,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堂能否具有较高的效率,与课堂导入内容的设计密切相关。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富有悬念的故事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利用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述古希腊政治制度时,以亚历山大大帝少年驯服骏马的经历作为导入故事,学生由此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大帝机敏过人、心地善良的品质,进而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想要了解这样一位英雄建立的王国究竟是怎样的,并由此进入到课堂情境中。

  2.再现历史情景,深化历史知识认知

  历史事件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失去了背景,历史事件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这也正是社会环境不能重演的原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历史情景,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感受处于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心情,进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员顾维钧的故事,为了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可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巴黎和会谈判的情景,看似严肃的会场、形形色色的各国代表人、中国外交员铿锵有力的陈词却得不到一丝回应,学生认知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外交地位,对影片中中国同胞的心情感同身受,深入理解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唤醒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情怀培养作用。

  3.突破重点、难点,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历史学专业名词,而这些名词通常与学生所知相去甚远,学生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比如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其他历史语言来解释,学生会更加迷惑,此时,教师可以一些历史事例加以说明,北京至大沽炮台的拆毁使当时的中国丧失武装反抗能力;各国派兵驻守铁路沿线控制了当时中国的交通命脉;在北京城区内划定界限不许中国人居住侵犯了国人的主权等等,通过这些事例,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中国虽然形式上具有独立的主权,但政治、经济等命脉所在均被帝国主义把持在手中,没有独立自主权的状况。课堂学习的难点巧妙地化解于历史故事中,学生也将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4.多角度解析历史,启发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意识,二是批判性的思维,此处我们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课为例。历史意识是人们对现象本质的认知,而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教师也可借助于多媒体影片,如《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的电影片段,通过剪辑,将主要条件如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保路运动等一一呈现,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解读,将时代主客观条件进行归类。而对于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教师可播放《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为学生构建形象的历史过程,当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与纪念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此外,针对于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教师还可请学生独立排演历史剧,在史实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依照学生的理解再现历史细节,这对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更是一项极为有益的锻炼,有助于学生深入揣摩历史人物心理,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从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以辩证性的观点去反观历史,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历史故事反映了当事人品质与心理状态,展现了时代背景,又蕴含了诸多哲理,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将其应用于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学生美好品格的形成与道德情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邱聪伟.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学周刊.2014(31)

  [2]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

  [3]安爽.浅析故事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风.2012(19)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二: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

  一、兴趣———主动学习的源泉

  历史课堂,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大都爱看、爱听,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利用这些故事来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老师就可以设计举行一个成语故事会,让学生讲故事,表演故事,根据动作猜故事,等等,学生有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十分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是随处可见的,一首歌、一个故事、一个剧作、一段经历,都是历史最好的见证。经常把学生有兴趣的,和历史内容相关的东西引入课堂,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很有趣。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建立起历史与今天的联系,培养洞悉社会的历史观察力,涵养历史文化底蕴。时间久了,学生会很喜欢历史这门学科,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强烈冲动,鼓起了解历史真相的勇气。而“有了这样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历史学习自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有一位学生惊奇地发现半坡原始居民所使用的的瓶是尖底的,他一讲,其他学生的一个个问题便随之问出来了:“为什么它的底不是平的而是尖的?这是干什么用的?”一开始学生的答案距重点较远,笔者没有着急,不断地引导他们讨论,一起找到了原来这个尖底瓶是半坡原始居民不自觉地运用了重心原理而制成的打水用具。这个时候,作为老师,不要因为课堂出现的骚动而训斥学生,重视学生所提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讨、去分析,寻求正确的答案。其实,我们老师在上课时,最怕的不是学生不懂不会,而是学生不思考,提不出问题。在教学中,当学生提到问题时,老师不应忽视或讥讽,应予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学生能够懂得去问问题,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学生如果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且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中。鼓励学生敢问问题,并善问问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言:“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提问,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消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先应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们所给出的答案。对出现的错误不要急着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另外寻找其他的途径,让学生发现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在学到唐朝这一段历史时,笔者的学生给出这样一个观点:女人祸国。并举出了历史上的一些史实加以证明:商朝的妲己,因为她商纣王沉溺酒色,最后亡国;西周的褒姒,因为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也亡了国,因为杨贵妃,唐朝由盛转衰。真的是这么简单的吗?当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而是把这个问题留成家庭作业:找一找商、西周亡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当第二次上课时,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已经不容乐观,再加之纣王、幽王、唐玄宗他们的所做所为,而这几位女性,最多起了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假如在教学中经常一开口就指出学生分析的不准确、不完善,久而久之,你的课堂会变为死水一潭,学生更不会喜欢你的这门学科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乐于发表见解,进而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四、多看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学生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也要使评价语言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鼓励他们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施其长。老师用赏识的心态使学生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品尝成功,进而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学习。

  五、换个思路激励学生

  遇到学生上课不带书,你会怎么处理?你可能会很生气,会训斥他;你也可能会惩罚他,杀一儆百。但依然还是有不带书的学生,怎么办呢?笔者的做法是:首先会把书借给他使用,其次,笔者会请这位同学在下节课上课时为大家讲一则历史小故事,借以来活跃课堂气氛。这种“惩罚”的方式,效果挺不错。首先,当堂课的内容,这位同学肯定会认真学习,因为他毕竟用了老师的书,有点不好意思,投桃报李,一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另外,这种方式学生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还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会精心准备历史故事的。其实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很愉悦,但笔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一定记得下次把学习用具带齐。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把尊重、信任和理解留给了学生,学生会释放心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此以往,师生间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局面,这种局面对教学是极其有利的。

初中历史小论文相关文章:

1.初二历史小论文

2.初中历史教学小论文

3.初二历史小论文范文

4.有关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5.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6.初中历史教研论文

118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