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初中物理优秀论文

初中物理优秀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初中物理优秀论文

  初中物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优秀论文范文一:初中物理课堂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多元化起来。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将物理课堂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为学生探究物理奥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既能促进学生的主动认知,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因此,文章将围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机械地讲解本节的重点知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则会对物理失去兴趣,丧失积极性。基于此,在开始新课前,借助信息技术课件引入与新课相关的例子,再从例子中提取出本节课要重点讲解的知识,有助于明确学习方向。例如,在探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卖个关子,根据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去猜想:鸡蛋会沉入水底还是浮于水面上呢?学生很快活跃起来,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该实验,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现象的发生:第一,把一只生鸡蛋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此时,能观察到鸡蛋沉于水底:第二,再把这只鸡蛋投入到浓盐水中,鸡蛋却浮于液面上了。通过投影仪在大屏幕上看到反差如此之大、出乎自己想象的实验现象,学生也都个个感到惊奇,跃跃欲试。这样的教学也为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既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又能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习知识,同时还使其收获了成功的愉悦,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有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与实验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初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都是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因此,实验教学与演示实验则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以及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模拟实验,模拟一些现实实验很难完成的实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而且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如果用常规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受多种因素所限,会导致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不会很明显,实验误差也比较大,有时候会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理解不透彻。但是,在做这一实验时,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可以将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清楚地演示出来,将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呈现给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学生也会对该实验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也会记忆深刻。

  三、利用信息技术深化知识的理解

  对物理知识建立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条件。例如,在讲解简单机械知识(如锅炉安全阀装置)的相关内容时,由于缺少感性认知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它的自动控制的工作原理,但是,如果把“锅炉安全阀”装置的挂图改为动画的课件则能详细地描述工作的整个过程,也就使学生能很容易理解因锅炉内的气压增大对锅炉压力增大这一原理:将阀门塞子向上推动,使杠杆转动达到新的平衡,锅炉内的蒸汽每释放出一次,锅炉内气体对侧壁的压力则会相应减小。此外,教师再演示因杠杆上挂的重物过大,锅炉内的蒸汽不能得到有效释放,最后导致锅炉内气压超过它所承受的最大压力产生爆炸的事故,将锅炉安全阀门装置的工作原理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既直观形象,又可为学习增加更多动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明白安全的重要性。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针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通常会通过板书的方式画图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理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黑板上书写或者画图,这样也会浪费掉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有时候,教师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画图或者板书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导致学生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多媒体技术具备图文并茂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在教案准备时将教材上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这样既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探讨兴趣,还能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的意识普遍增强,这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玲.以电子白板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

  [2]卫津,蔡长运,曾维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寻求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契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0).

  初中物理优秀论文范文二: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节点掌握思考

  节点是各个章节知识点有效衔接的关键部分,对于知识点的相互衔接起着引导或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点的节点,可以掌握整个知识的脉络结构,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单元教学为契机,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内容,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中的节点,进而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与记忆的效率,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借助知识结构图,指导学生明确知识的实际联系与结构关系,促使学生抓住单元知识的节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课程,缺乏物理基础知识的积累,进而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基础性.虽然初中物理注重基础教学,其实际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并且带有显著的应用性,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机械化的讲授,以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则学生很难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最终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无法真正实现,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物理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单元知识的节点,并进行有效的记忆,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单元内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并汇总成结构鲜明的知识结构图.通过知识的总结与教师的指导教学,学生就能够明确地抓住声音定义、声音特征以及特殊声音等知识的节点,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或者是声音的响度、声色、音质等知识节点,进而有效地对单元内的前后知识进行记忆,并凭借记忆框架把握好章节知识的实际排布,以深入理解物理单元的知识内容.

  二、借助知识应用的推理过程,以难点映射出知识的节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外,知识应用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在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借助随堂的习题来对学生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指导.这一过程中,习题分析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点,而这些应用技能的掌握需要借助习题与知识点的密切结合.在章节知识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习题思路推导等方式,为学生查找出解题的难点与关键点,进而以难点和关键点来映射出知识应用的有效节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保障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应用.例如,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引入杠杆的表示、滑轮的设计、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大小的计算等习题,让学生逐步明确知识运用的主要方法,并以解题的思路与难点来指导学生对杠杆三要素、杠杆平衡条件、定滑轮动滑轮的判断、滑轮阻力以及力的方向等关键的知识点,再借助知识结构图的有效总结来明确这些知识点作为简单机械知识运用时关键节点地位,促使初中物理知识的高效运用,并提升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三、借助物理实验的开展过程,以实验的注意点和易错点展现实践知识的节点

  除了物理习题的有效解答外,初中物理教学中单元内的物理实验同样是物理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单元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样会指导学生注意实验的重要步骤,并结合课程的实际知识以及实验的安全知识来进行实验,力求达到理想化的实验效果.整个单元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的重点步骤、实验成败的关键点以及实验的特殊注意点都是整个物理单元知识的节点,对于知识的系统化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以课标与教材目录作为大范围知识的节点,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延续,需要借助教师积极的课堂总结和巩固.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重点地对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借助课标以及教材的目录,为学生设计出知识的引导节点.在单元知识总体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借助这些节点的引导,能够深化知识的总结,保障物理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而能够摆脱课本的限制,将学习内容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总之,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知识储备的提升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强化有促进作用,而每个单元知识节点的有效掌握是学生单元知识理解和记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有效运用、习题解题思路的分析、实验流程的运用以及知识总结大纲的使用等来帮助学生找出最佳的知识节点,并进行有效的掌握,进而推动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不断强化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以突显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优秀论文相关文章:

1.初中物理论文范文

2.初中物理教育毕业论文

3.初中物理小论文范文

4.关于初中物理小论文范文

5.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

6.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119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