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2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讲授语言文化逐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思维意识、审美情操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以及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可以加以改善的部分。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对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独立的人格意识与思维意识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大比重,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需要大量的阅读储备。行为意识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在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热情,寻找到正确的操作方法。下面从课外拓展、媒体教学等多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制于阅历与年龄,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采用创设情境法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用朱自清的《背影》这一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作者在描写父亲为儿子购买橘子时,通过细节描写,让父亲疼爱儿子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父子两人在车站分别时,父亲走过铁道时的背影中作者加入了大量细节描写,比如说身材、外貌、走路的姿态和爬月台时的艰难都通过作者详细的描写建立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很好地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意。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作者这样使用的真实含义,当学生对于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对于感受父子对孩子的爱就会轻而易举。可以让学生模拟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初中生普遍年龄偏小,对于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针对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个性特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模仿、情境再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比如在《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情节,让学生进行表演,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帮助学生很好地揣摩角色的内心情感,更加直观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腐朽之处。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对语文这一人文学科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获得不错的学习成果。所以,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力推广。

  二、多媒体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归根结底是一门语言文字的艺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可以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结合人物的生平,了解时代特征,将人物的无可奈何放在时代的宏观背景之下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物的心路历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防微杜渐,对于杰出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在其事迹中学到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极具个人特征的人生观、世界观。比如,在课文《钱塘湖春行》中,教师可以不必局限于对文本的字词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文章相宜的影视资料,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生命历程,也可以播放轻音乐进行课文朗诵,既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又能通过对学生的视听刺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不再局限于文本的表层意思,而是深刻理解文本背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感度,发散思维。具体来说,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文本的语言优美细腻,详细描写了作者在济南所见到的美景,目之所及,红妆素裹,给作者内心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叹,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视野范围不再集中在简单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网络上大量的教学资源,更有选择性地吸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建立全方面、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三、广泛阅读,拓宽视野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建立思维意识的过程,阅读者需要沉心静气,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忍受寂寞的侵蚀,在沉思中成长。加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对于更新知识体系,拓宽思想境界有着不可多得的益处。课外阅读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与拓展,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专长,在不断地选择中修正自己的目标,确定值得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目标。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持续引导,大量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兴趣爱好,丰富文化内涵。在更加专业化、多元化、开放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盛宴,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一场灵魂的触碰。初中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上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但对文本的理解只是阅读教学中的初级层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后的思想内涵,这一理解的过程所代表的实质就是学生建立独特的思维意识,能够对问题作出独特分析。理解文本的本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思维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自己的生活经历,观察周边的人事物,以敏感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老师需要留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与其交流沟通,倾听学生真实的感受,在双向互动中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通过增加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不断阅读中使学生的思维意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进而了解人生在世所存在的真正意义,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世界中建立丰富的精神世界,寻找脱离于生存之上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2]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4).

  [3]余虹.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赵丽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当代教育科学,2010(16).

猜你喜欢:

332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