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教育理论 > 浅谈大学教育学教育论文

浅谈大学教育学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大学教育学教育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地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地逐步深入,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逐步从社会的边缘步入了社会的中心,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日益凸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教育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教育学教育论文范文一:民国期间私立大学教育捐赠经验借鉴

  摘要:20世纪20、30年代,一大批成果卓越的私立大学脱颖而出。这些大学利用社会客观条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广泛开拓经费自筹渠道,获取了丰富的社会捐赠的经验。这时期的私立大学教育捐赠经验有助于研究者从历史的角度去深入剖析探究本国高等教育捐赠历程,而非一味寻求借鉴他国经验,由此分析和总结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效捐赠体系。

  关键词:民国;私立大学;教育捐赠;经济;政策;经验借鉴

  1前言

  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必然引发高等教育经费短缺这一现实难题。不属于政府财政支持内容的教育捐赠不仅满足了教育经费多元化要求,同时能够极大缓解高校资金不足的窘状。然而在高校社会捐赠问题的研究上,研究者们往往求助于国外,尤其是对美国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却忽视了本国同样具备先锋意识和卓越成效的本土化历史实践。20世纪20、30年代,风起云涌,军阀混战,政权更迭,社会经济、教育发展历经沉浮。在当时,公立大学由于资源局限,难以满足国民高等教育需求,于是在一批爱国教育人士的带动和努力下,私立大学异军突起。由于国民政府财政资金常年被庞大的军费开支所占用,除维持基本的公立大学经费开支外,无力为私立大学提供物质保障,因此争取社会捐助成为各私立大学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2获取社会捐赠的客观条件

  2.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培育经济土壤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叩关,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瓦解了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改变了国人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创设了条件。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间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在中央设立实业部;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创办实业团体,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如《商业注册章程》,为工、商业兴起提供政策导向与保障。1919年,爱国运动爆发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潮,进一步优化了民族工、商业发展环境。1927至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统一财权,整顿税制,关税自主,大力扶持金融业、工商业发展。因此,工、商业迎来了短暂的高峰式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实业家,以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张謇为代表,其自1899年创办大生纱厂以来,1921年资本累计已达360多万两。在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下,他致力于发展教育慈善事业,同年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等。在1914年到1922年间,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盛发展阶段,全国捐资兴学的发展趋势渐渐稳定,每年的捐资人数均在100人左右,而捐资经费也多在20-60万元之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发展为民国时期私立大学的成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对比当下实际,我国到2013年为止国民总收入已达566130.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568845.2亿元,相比民国动荡不安的经济背景,当代稳定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完全有更广阔的高等教育捐赠实施背景。

  2.2政府政策支持保障制度环境

  1913年7月17日,民国政府考虑到科教救国的迫切性,同时针对民间兴学的现实情况,推出了由教育部草拟的《捐资兴学褒奖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人民以私财创立学校或捐入学校,准由地方长官开列事实,呈请褒奖。”同时对民间私人或团体捐助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教育类馆所,同样予以褒奖。按不同的捐赠数额分别给予捐资者不同等级勋章奖励。这是民国政府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对捐资者的褒奖,极大鼓励了人们捐资兴学的积极性。①由于该条例内容中关于华侨、团体和遗产捐赠方面未做明确规范,于是在对条例进行部分修改增补后,于1914年10月31日再次公布《修正捐资兴学褒奖条例》。此后,南京国民政府相关部门依据现实发展对该条例进行了多次修改,对捐资兴学者的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广泛提高了民众对教育捐赠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进一步扩大了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规模。此外,1915年至1938年间,国民政府先后公布了《遗产税条例草案》《遗产税暂行条例》及其施行条例,为课税财产、减免税范围、税率、征收程序等制定了规范的章程。条例第七条第五款指出“捐赠教育文化或慈善公益事业之财产未超过五十万元者”予以免纳遗产税。②据统计,1929年至1938年间捐资兴学的人数达约636人,捐资总数32317735元。③有法可循,有例可依,合理有序的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了私立大学社会捐赠的途径和程序,使得民间捐资兴学得以更长远的发展。

  3获取社会捐赠的主观因素

  3.1校长是争取教育捐赠的中坚力量

  民国政府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后,列强环伺,军阀割据,社会仍动荡不安,民众惶惶惑惑,于是各界寄希望于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改造人才,改造社会。正如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所说:“要救国,救法是教育。救国须改造中国,改造中国先改造人,这是总方针。方法与组织,可以随时变更。方针,是不变的。”一马当先的是私立大学的校长们。作为私立大学的创办者或组织者,他们多方奔走,或倾其所有,或借用自身的人脉资源和品格魅力募集社会资金,奋力撑起民国教育的脊梁。如华侨实业家、教育家陈嘉庚1921年出资4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办学期间其事业遭遇世界经济危机仍坚持“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变卖名下资产以维持厦大正常运转。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一生办学,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尤为私立南开大学耗费心血。在筹措经费方面,创学之初,张校长同严修风尘仆仆奔北京、山西、保定、南京多地,向各地游说政商两界,广泛募捐,先后得到包括徐世昌、黎元洪、阁锡山、孔祥熙、曹锟等在内的军政要员及交通总银行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银行界与商界的资助,总额共达8500余元。此外,他还组织成立校董会,聘请当时社会各界名流如胡适、李组绅、范旭东、颜惠庆、卢木裔、蒋梦麟等加入,借助知名人士的人脉资源争取经济捐助。再如复旦大学校长马相伯捐银募银,清正自律,等等名士不胜枚举。

  3.2社会各界达成教育救国共识

  募捐的成功除了要感谢募捐者们的无私奉献外,同时也离不开捐资方的响应与配合。民国时期捐赠主体构成复杂且广泛。早期,捐资者多是事业有成的资产阶级爱国实业家,到中后期,相关条例日臻完善,私立大学捐赠管理更加规范化,随基金会和校董会的成立,捐赠主体不再局限于商界,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包括政界军阀,如黎元洪、徐世昌、阎锡山、张学良等,甚至借助海外基金会吸纳国外援助,如南开大学于1931年前后共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30余万元的资金捐赠。

  4获取社会捐赠的经验借鉴

  4.1生于忧患,积极募捐

  不同于公立大学经费来源多倚仗政府财政拨给,私立大学经费构成主要来源包括:1.学杂费;2.校产收益(如土地地租、债券基金等);3.政府补助(始于1931年);4.社会捐助。其中,社会捐助是私立大学最为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之一。从南开大学1931年经费收入状况来看,社会捐助一项收入额均大于校产租息及学杂费(学生缴费叫上杂项)收入额,虽不及国家财政拨款,但一则政府对私立大学补助始于1931年,前期主要依赖学杂费及社会捐资;二则国家财政开支受政局影响波动较大,对私立大学教育拨款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在不明朗的政治经济局势下,私立大学经费常年紧缺,教育者们秉持忧患意识,为保障学校顺利长久的运行,并不一味依赖政府,而是开拓进取,多方募捐,在经费筹集渠道上呈现多元化特征。

  4.2胸有乾坤,有效募捐

  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筹集社会捐赠物资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得到各私立大学的肯定之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募集更多资金成为摆在募捐者们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为提高募捐效率,募捐者们对外组织联谊,联系校友,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对内塑造大学精神,打造办学特色,满足社会需求。为保障募捐后续工作公正公开和长久运行,募捐者们注意到及时反馈信息的重要并予以实施。张伯苳校长常对国外捐资10000元以上的捐赠者回赠金鱼一条,期望南开的经费来源与南开的发展壮大能像鱼儿和水的关系一样;或通过对所捐物资赋予命名权来表达对捐赠方的谢意与鼓励,如银行家康心如董事长慷慨解囊35000元建设“忠恕图书馆”,卢木斋的“木斋图书馆”等。

  4.3放眼海外,扩大募捐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大肆侵略。另一方面,战争作为一种另类的交流方式给仍落后的中国带来了当时先进的资产主义思想。同时大量外资的流入,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巨大的社会变革诱发教育思想的革新,带来教育方式的改变。私立大学应运而生,为经费短缺而焦头烂额的筹资者们在争取国内资源之余,将目光转向海外这片沃土,借助海外校友、华侨、富豪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力量,办学兴学。据统计,1929年仅上海市由外国人独资办学或中外联合办学的私立大学就有11所,其中日本3所,德国1所,美国4所,法国2所,英国1所。此外,1929年南开大学在美国成立专门的募款委员会以解决该大学在美国募款事宜,除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赠外,亦成功得到太平洋国际学会等的捐助。私立大学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捐赠的范围,超越国别,为本国风雨飘摇中的高等教育添上一层经济防护。

  注释

  ①周秋光,曾桂林.民国时期慈善法初探[N].光明日报,2014-01-27.

  ②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处.国民政府公报,第64册,第18-19页.

  ③陈平亭.中国教育筹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0.

  ④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第137页.

  参考文献

  [1]李梦琪.1912-1937年间民国私立大学教育捐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李永贤.我国近代私立大学兴盛的原因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

  [3]王彦才.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经费来源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0.

  [4]王彦才.中国近代私立大学获得社会捐助的原因分析[J].民办教育,2006.

  [5]李承先,韩淑娟.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融资渠道与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

  大学教育学教育论文范文二:传统文化大学教育论文

  摘要:传统文化道德书籍,如《四书》、《五经》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教育思想,是古代有关中华教育的典型代表。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主流,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要著,使人在修身养性、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至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教育

  一、中国如今掀起一股复古风、怀旧风

  有些人对现代社会道德感到失望,尤其对人情冷漠、诚信缺失、女性独立自主等问题提出质疑,社会和教育界应反思是否丢弃了最基本的东西。人们重新对儒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在寻找思想寄托,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道德理念对失望的人和寻找社会正能量的人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有意补充。如今随着中国崛起和国力强盛,特别与邻国的一些领土争端,引发一些国家的担忧,遏制中国论由此甚嚣尘上,作为亚洲传统文明古国的中国,我们应该让邻国认识和回忆中国大国崛起历史,古代中国并非靠武力,而靠仁义、礼仪和文化成为亚洲中心、汉文化圈的中心,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都受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熏陶。现代中国不仅应在经济方面超越其他国家,更应该是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中国社会制度和教育息息相关,有教无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研究教育问题,向学生传授道义,教育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信义”为先,遏止社会道德腐败堕落之风,重振华夏文明。

  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增强,国富民强

  与日本重视国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中国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却与之不相匹配地出现倒退现象。尤其中国教育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全面、更完善地发展,造成国进民退、国人素质不高的问题。这表现在中国人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旅游、移民时,出现文明、公德心和遵守社会秩序方面的冲突和摩擦,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现在的教育以大学教育为最高等教育,自中国近代化以来,大学教育都是培养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途径,知识分子一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和精英。但是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学术腐败,大学教育功利化、职业化,缺少人文精神和学术信念。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自古就将受教育看做修养身心、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学习儒学经典,明志明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古人以道德为教育之本,古今对照,读书人应有的德行我们是否有所传承?从教育角度分析社会道德问题,思考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讨论社会文明是否依靠重振中国人传统道德保持,已经是当务之急。

  三、结语

  传统文化道德书籍,如《四书》、《五经》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教育思想,是古代有关中华教育的典型代表。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主流,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要著,使人在修身养性、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至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因素,在现代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错误观念和误区,因此儒家经典中体现出的儒家教育精华思想,对现代教育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儒家思想在整个思想史上是伟大的,是值得中国人传承和弘扬的宝贵思想,是中华文明最引以为傲的瑰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教育中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教书育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甘阳;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7-10

  2、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赵淑梅现代教育科学2004-11-30

浅谈大学教育学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教育学论文范文

2.本科教育学论文

3.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4.关于教育学的论文

5.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1254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