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教育理论 > 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论文

  在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要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论文范文一: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是本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激情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创造激情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设情景。利用“问题求解”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创造力。“疑问”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原则,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在讲述新课或重点难点的引入时,我们不妨使用这种方法。

  2、兴趣激励法。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最大动力也是创造力量的源泉。利用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然每个人对每件事的感兴趣程度很可能是不一样,那么为了最大程度地找准学生们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关注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就是开发人脑这四个功能部位的潜能。

  1、利用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的感受区,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间,发现澡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感受直觉思维的好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灵感。在学习中因为特定的外界或内部刺激,学生突然会有所感悟,这就是灵感。对于学生平时一时的灵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求学生时常将灵感得来的想法做好记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通常这种想法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好的效果,因此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上丰富的外部媒体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的感受区,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2、全面增强学生大脑贮存区的功能,为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磨练内功。一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大小与这个人本身贮存信息量的大小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足够丰富多元的信息,那么他的创造思维能力就会有很大的局限;如果学生连自己所学习过的知识都不能很好的记住,那么他又如何做到灵活应用和有所创新呢?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曾说过他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取得如此大的科学突破和成就。“巨人的肩膀”其实就是前人的积累,这句话的含义是:前人的科学研究和积累是牛顿取得科学突破和成就的基础保证。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牛顿学习和积累了前人大量的相关研究经验和信息,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创新和探索才最终获得科学上的突破和成就。如果一个人头脑里没有贮存足够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方面的信息和积累,这个人要想获得某一方面的创造和突破是非常困难的。

  3、开拓学生大脑的判断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般来说,学生质疑能力的高低可以衡量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大小。质疑最能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最能反映他们求知欲望的强弱。因此,在课堂中对学生要多给予热情的鼓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勤思考、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数据管理技术模块中,教师在讲授完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去分析自己设计过的或者接触过的一些数据库。

  4、唤醒学生大脑想象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l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想象区调节的,人的大脑想象区能力越强,他的发散思维就越好。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人在这种思维中,思维高度兴奋,才更利于形成良好的多元思维,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在教学中要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训练。扩散性问题,如:“对达到某一目的你有几种做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的正确解法,而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里,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通常不止一种,这也正好有利于学生发挥探索精神,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论文范文二: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意识 培养

  【论文摘要】教学设计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规划。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在高中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且是一门比较实用的学科,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ord、FrontPage、Access、Excel的应用、VB程序设计基础和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各个知识点都要参加省级会考,所以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好各个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都要比较熟练。

  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传统的教学交往活动过程中,大多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针对比较抽象的问题时,主要是依靠老师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解释并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能力去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

  而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我们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做出图文并茂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用这个课件来讲解知识点,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比较抽象的问题时,就可以在多媒体技术上实现直观化,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我们学生的情况是:农村的比较多,城镇的比较少,有很多学生是没有任何计算机操作基础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是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实用性及其能涉及到的广大范围,提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比如:在上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一下,在生活中哪些领域是用到计算机的,而且在这些领域中计算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很多内容是很枯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主导的还是学生,比如:在学习网络基础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因为网络上有很多的信息,老师可以先教学生怎样使用搜索引擎,然后提出一个关于计算机硬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硬件的基本功能,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学习自己想了解的知识。

  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伦理性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化活动的角色。教师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殊身份、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特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所学学科的成绩,更要关注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身体、智慧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尤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三层意思: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一命题具有超时代的不变价值。②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并不一定完全具有必然联系。即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一定的知识掌握并不一定形成相应的能力。特别是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掌握作为教学目标之后就更是如此。③知识作为能力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建构方式。这就如同修建房子一样,知识是屋基,能力是房屋。屋基与房屋不再是简单组合的两部分,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面对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只有转变学生单向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由于本学科的特殊性,我们的教学主要还是要偏重于上机操作,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起到巡视的作用,在巡视过程中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我们做到认真、耐心的指导每个学生,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

  在学生上机操作时,首先以课本上的基本操作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操作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然后开展一些使用计算机制作的比赛,比如:运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简单且有个人特色的网页作品。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多举例,通过多个不同的举例使学生不断的深入了解。比如:VB程序设计,学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学习算法,在学习算法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难理解,所以在学习VB程序设计的时候,就先不学习算法,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小程序来引入算法,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轻松,也能很好掌握知识点。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我们要积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所以教学设计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励,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参考文献

  [1]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6月第一版.

  [2]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第一版.

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2.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3.浅析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良性课堂的策略论文

4.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

13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