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教育理论 > 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理教育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篇1

  浅析地理环境对客家民系文化性格的影响

  摘 要: 本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的几个显著特点,从客家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深入探讨和分析客家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原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家人应继承和发扬其文化性格中的优秀因子,摒弃其文化性格中的不良因子,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关键词: 地理环境 客家民系文化性格 影响

  一、客家人和客家地区地理环境

  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语言、建筑、风俗、文化性格与心理等多方面的独特性与其他汉族民系相区别,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从时间而言,当以赵宋为起点。客家居地,大体言之,以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后及于所再迁之各地。

  由于南迁较晚,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已被其他民系占据,客家人只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带寻求发展,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闭塞贫瘠的山地。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区繁衍生长,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俗话说:“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山区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闽、粤、赣边区大三角地带不只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岭山脉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这些山脉的最高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因此,闽、粤、赣边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客家人的聚居地与畲、瑶相邻。畲、瑶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边的丘陵地区,通常也叫山区。这样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话来说,叫“老、少、边、穷、山”。相对而言,这样的自然环境有这样一些非常不利的条件:一是物产不丰富;二是交通不便,讯息闭塞;三是耕地有限;四是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就是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

  二、客家人文化性格

  我所说的客家民系的文化性格主要指的是客家族群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性格特征。具体说,就是在文化倾向、价值观念的取向上的认同感,以及习惯化了的行为反应与情感,也就是说脾气与习性。

  1.勤劳节俭,刻苦自强。

  长期频繁的迁徙、重建家园的艰辛、贫瘠闭塞的环境、有限的耕地、生存的不易造就了客家人奋发图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淳朴民风和优良品格。

  客家人是非常勤劳的族群,无论男女,游手好闲的人受到普遍的鄙视,即使他的家世很好也无济于事。除了读书从仕从军以外,别的民系不愿意干的职业,客家人干得很起劲。过去广州的理发师几乎全是客家人,现在广东各地的石匠、钟表匠等手工艺人也大都是客家人。

  刻苦耐劳、自立自强还集中地体现在客家妇女身上,并在20世纪初就名扬海外。妇女天足是客家女人勤奋耐劳的重要表现。旧时,在客家地区相亲,要挑大脚女孩,大脚表示能劳动。客家妇女没有缠足的习惯,究其原因:一是历史原因。缠足之风起于南唐。当时客家正在第二次大迁移过程中,缠足不便于长途跋涉。二是社会原因。客家妇女不分贵贱,又耕又织。岭南客家妇女美名“四头四尾”: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繁重的劳务,没有天足无法应付,这是因为客家文化有“男读女耕”的分工传统,另外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谋生,客家妇女不得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承担田间和家务劳动,成为里里外外一把手。从她们每日劳动的强度上就可看出,天蒙蒙亮就起身挑水、洗衣、煮饭,然后上山砍柴、下田劳作,直干到日落;掌灯后切猪菜、煮猪食、缝补衣裳……可以说从天黑干到天黑。尽管如此劳累,还常常能听到客家妇女从山窠传来的山歌声,表现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以上可见,客家妇女刻苦耐劳的精神的确是十分突出的。

  客家人还重视对子女的磨炼,从小培养刻苦耐劳的精神。从下面这首童谣中我们可见其一斑:“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捡柴爷娘烧,四岁学织麻,五岁学纺纱,六岁学绣花,七岁绣出牡丹花……”这首童谣虽然有点夸张,但我们可从中看出,客家人由于大多从小受到艰苦磨炼,他们很能吃苦,不怕困难。从以下谚语还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是自信与乐观的:“没有过不去的沟”,“天无绝人之路”,“东门不开,西门‘笔杀’”(笔杀是客家话,意为裂缝),“鸡来鸡啄,鸭来鸭啜”(“啄”指鸡有啄食的本领;“啜”在指鸭有啜食的技巧)。

  客家人的饮食、服饰、家具、建筑,也都无不显示出他们质朴无华、讲究实际的特点。

  2.重视文教,尊师重道。

  客家地区是山区,经济落后,仅靠农业生产,难于生养不断膨胀的人口。“迫处五岭间,犹不屈己从人”的客家人自然不会向环境屈服。他们要生存要发展,除了继续迁徙外,读书似乎是唯一出路。更何况,“耕读传家”本来就是中原汉人的生存之道,客家人虽漂泊异乡,但心系中原大地、固守中原文化传统。因此,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情节大不相同,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然成风,客家大本营梅州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在旧时代,客家男人出外谋生,家中依靠妇女持家教子。有些妇女为了供孩子上学,常靠打担(当挑脚)挣点学杂费。她们常常这样说:“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不读诗书,有目(眼)无珠。”“不读书不成器。”所以靠打担也要教子读书,还认为即使讨食也要缴子读书。她们知道孩子长大要出外闯荡,如不识字、不会算,会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教育孩子爱读书,客家人还把读书和娶妻联系起来,在童谣中唱道:“蟾蜍婆,蟾蜍婆,罗咯罗,唔(不)读书,无老婆。”为了保障后代子孙有书念,宗族长辈常把办私塾当成一件大事,规定祖偿田中拨出一笔稻谷支付私塾先生的教书薪金。旧时客家地区把教书人尊称为先生,把教书先生的妻子尊称为先生娘,人们信奉“天、地、君、亲、师”的信条,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尊贵的。客家人普遍尊重教师、尊重知识,“识斯文,敬斯文”是他们的口头禅。从女诗人洗玉清到梅州时写下的诗句也可见其一斑:“学舍最多文教盛,满街儿女挟书囊。”从重文化教育这一习俗,还可以看出客家人是有眼光有见识的。

  客家人不论家里再穷再苦,都要让孩子上学。客家各宗族,往往置有相当数量的学田,将学田田租的收入,作为该宗族子弟读书的补助费用。有钱人家分家时,也一定要分出相当数量的田地作为学田,以作为子孙读书的资产。哪个宗族发现有读书冒尖的子弟,全族人还会自动出钱送他上学。客家人只有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刻苦读书,才能走出山门,走出穷困,走向幸福。

  由于重视教育,读书成风,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如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宋湘,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黄遵宪,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曰昌,著名华侨实业家姚德胜、张弼士,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文豪、考古学家郭沫若,国学大师陈寅恪,国画大师林凤眠,著名的数学家李国平,国际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我国热带医学奠基人钟惠澜,等等。从清末至1985年,仅梅县一个县,出国留学获博士学位有73人,出任国内外教授者155人、副教授者141人。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广东有21人,梅州地区就有10人。目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梅州籍的有20多位。在经济如此落后的地区,竟能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精英人物,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由于重视读书,一些外出的客家人,一旦事业有成,回乡要做的不是兴办实业,而是兴办学校。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浓郁的读书之风的浸润下,客家人为人处世、接物待人充满了文气。中国民俗学泰斗与奠基人钟敬文教授,是广东的客家人。他曾说:“客家学生一进校门,就能一眼认出来,因为他们个个文质彬彬的。”

  客家山歌蜚声海内外,而多出于客家妇女之口。诗人黄遵宪在辑录其家乡梅州流传的山歌时,曾感叹道:“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辑录此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岗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在读书之风的熏陶下,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客家妇女,也能出口成章,文采飞扬。

  3.冒险进取,勇于开拓。

  客家和中原故地的汉族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开拓精神。客家人一向喜欢向外拓展,称得上是个外向型的民系。开拓、进取是客家人的一大特点。他们是流民的后裔,定居地又是如此贫瘠,没有什么能让他们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祖先走过的道路仍然在后辈脚下延伸,在离家的路上,客家越走越强壮。

  且不说客家人远祖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开发史,即在近世的一两百年间,又有多少客家人“一条裤腰带”闯荡世界,飘洋过海南渡东南亚,远航南北美洲,成为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有客家民系。客家人都有向外开拓的志向。他们普遍认为,外出做事比在家里有出息,守在家里就永无出头之日。这是有客观原因的,那就是客家地区山多田少,几乎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劳动力大大过剩,个人只有到外面才能施展,才能得到发挥。客家的长辈常常是这样告诫子女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扭紧眉毛做赢人。”(指超过别人)因此,对外出孩子总是再三叮嘱:“再苦再难也要忍,不可半路‘转水’,而被旁人看衰。”乡人们也确实常把事业上不顺利而返回家乡的人讥之为“转老屋食老米”。

  所以有志的客家青年常常暗自立志:不混出个人样来,不回来见大家。他们常常用客家地区流行的谚语格言鼓励自己,如“人穷志气高,情愿过水不过桥”,“穷人自有通天志,船到滩头水路开”,等等。离开家乡,向外寻求出路,开拓奋斗,的确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也是客家人的特征之一。关于客家人的特性与品质,臧泽宣在《民族性与教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客家人生性好动,普通男子,无论贫富贵贱,都在外经营各业,如所营成就,则更以出外为荣;若所营不遂,则以为将为社会所薄,不敢轻易返里,必定想法在外自立;客家人更生性冒险,只知进取,只知出路,至于前途如何完全不管,他们所怕没有路走,生死时常不计,所以他们常说:‘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灶炉。’”

  4.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客家地区的经济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闽南地区、珠江三角洲比较起来,差距却越拉越大。这当然有历史原因、地理原因,但精神因素不可忽视。其中一条就是重农轻商的观念。在客家人思想深处,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最末位的。客家人也经商,但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旦有了机会,客家人总会选择农业的道路。

  5.深厚的中原文化传统。

  (1)群体和宗族观念

  客家地区大都是处于山峦重叠、沟岭纵横的地理环境中,旧时代交通极其不便,人们基本上与外界形成了隔绝状态。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他们大多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观念特别强。历史上,客家人每迁徙一地,因为人地之争经常与当地土著和外面族群争斗,养成了极强烈的族群自我保护意识。旧时客家民居中,盛行土围子式的围屋(围楼屋),一座土楼往往居住一个家族,它像个堡垒,抵御外来入侵者。土楼除了防御作用,还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土楼形成了客家人对家族、祖宗的依赖心理和排斥外人的狭隘心理,强化了客家人“屈强介立”独特性格和家族、宗族观念。客家人建造了土楼,土楼也“建造”了客家人。有人说土楼是物化了的“屈强介立”的客家人。

  (2)乡土意识和寻根意识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客家人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客家人经常举办的世界性和地区性的恳亲大会就是很好的说明。

  (3)“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客家先民始终保持和遵循着“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中原望族南迁的客家人,“以郡望自矜”,念念不忘先祖的荣耀,续修家谱、族谱的热情很高。谱中记载祖先的望地、世家、官职、功勋、煊赫地位以及南迁过程。例如,梅县王氏堂号“三槐堂”,纪念先祖王羲之从山东迁会稽定居时,在家门手植三棵树。宋时辗转迁到梅县以“三槐堂”为堂名。为了加强宗族凝聚力,防备外人干扰,客家人聚族而居,修建规模庞大、结构特殊的聚落。“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逢年过节,客家人在围屋醒目处贴有堂联,慎终追远,不忘先祖。除此之外,客家人还很重视修建祠堂祭祀祖先,对客家人来讲,最神圣和最重要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

  客家人在辗转南迁中,九死一生也要背负着先人的骸骨,遂有了“二次葬”的风俗。这风俗千年不衰,一直保持到现在。客家人普遍相信风水之说、勘舆之说,认为祖先坟茔的风水,对于子孙的繁衍、家业的昌盛有着重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客家人性格的形成,是累积世代相传的经验而形成的,也是客家人生存环境中造成的心态的表现。客家民系因为有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它不但具有长久的历史,占有广大的地域,而且较早地走向了世界。一般地说,民族、民系生存环境不变,其性格也不改变。但是,世界在不断变化,中国的改革大潮汹涌而来,客家民系的确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挑战。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加上交通的日益发达,客家人与别的民系的接触越来越多,为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新的地理、人文条件,客家人应继承和发扬客家优秀的文化性格,推动地区社会经济进步,如大力弘扬客家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还应摒弃一些不合适宜的落后的人格缺点,如大力破除迷信,克服保守、固步自封思想,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锦云.论客家人的性格.客家文化研究辑刊,1993,(2).

  [2]客家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史刍议.客家文化研究辑刊,2004,(1).

  [3]谢重光.客家人人文性格刍议.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王恩涌.中国文化地理.科学出版社,2008.

  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篇2

  浅谈路基的工程地质勘察

  【摘要】路基的工程地质勘察对查明各条路线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为以后道路的安全使用打好基础。本文结合实际,浅谈路基的工程地质勘察。

  【关键词】路基;工程地质;勘察

  1概述

  路基包括路堤、路堑等。在平原地区修建路基比较简单,工程地质问题较少。但在丘陵区,尤其是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修建道路时,路基工程量较大,往往需要通过高填或深挖才能满足线路最大纵向坡度的要求。因此,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路基边坡稳定性问题、道路冻害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问题等。

  2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1路基边坡稳定性问题

  路基边坡包括天然边坡,半填半挖的路基边坡以及深路堑的人工边坡等。边坡都具有一定坡度和高度,边坡岩土体均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在重力作用、河流的冲刷或工程的影响下,边坡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形与破坏。其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滑坡和崩塌。

  路堑边坡不仅可能产生滑坡,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引起古滑坡复活。由于古滑坡发生时间较长,在各种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其外表形迹早已被改造成平缓的山坡地形,若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当施工开挖使其滑动面临空时,易引起处于休止阶段的古滑坡重新活动,造成滑坡灾害。

  2.2道路冻害问题

  道路冻害包括冬季路基土体因冻结作用而引起路面冻胀和春季因融化作用使路基翻浆。结果都会使路基产生变形破坏,甚至形成显著的不均匀冻胀和路基土强度发生极大改变,危害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道路冻害具有季节性。冬季,在低气温长期作用下,路基土中水的冻结和水的迁移作用,使土体中水分重新分布,并平行于冻结界面而形成数层冻层,局部地段尚有冰透镜体或冰块,因而使土体体积增大(约9%)而产生路基隆起现象。春季,地表冰层融化较早,而下层尚未解冻,融化层的水分难以下渗,致使上层土的含水量增大而软化,强度显著降低。在外荷载作用下,路基出现翻浆现象。翻浆是道路严重冻害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不仅与冻胀有密切关系,而且与运输量的发展有关。在冻胀量相同的条件下,交通频繁的地区,其翻浆现象更为严重。翻浆对铁路影响较小,但对公路的危害比较明显。

  防止道路冻害的措施有:(1)铺设毛细割断层,以断绝补给水源;(2)把粉粘粒含量较高的冻胀性土换为粒粗、分散的砂砾石抗冻胀性土;(3)采用纵横盲沟和竖井,排除地表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路基土的含水量;(4)提高路基标高;(5)修筑隔热层,防止冻结向路基深处发展等。

  2.3建筑材料问题

  路基工程需要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较多,包括道渣、土料、片石、砂和碎石等。它不仅在数量上需求量较大,而且要求各种建筑材料产地沿线两侧零散分布。在山区修筑高路堤时却常缺乏土料;在平原和软岩山区,常常找不到强度符合要求的护坡片石和道渣等。因此,寻找符合要求的天然建筑材料有时成为道路选线的关键性问题,常常被迫采用高桥代替高路堤的设计方案,提高了道路的造价。

  3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阶段与其工程设计阶段是相配合的,相应地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初步设计勘察阶段、详细勘察阶段。

  3.1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

  本阶段勘察要点主要是研究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水文气象等自然特征。应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调查为主,并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勘察的深度应根据公路等级、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按不同的要求进行。配合规划设计,解决大的线路方案的选择问题,重点研究跨越大分水岭处,长隧道,跨越大河和大规模不良地质现象等关键性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提供有关地震、天然建筑材料和供水水源等地质资料。最终以工程地质观点选出几个较好的线路比较方案,为选线提供地质资料。

  3.2初步设计勘察阶段

  可分为路线初勘与路基初勘。

  (1)路线初勘应重点查明与选择路线方案和确定路线走向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特殊性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分布,路基填筑材料的来源,并预测可能产生工程地质灾害的地段及对工程方案的影响。当区域稳定条件差,有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性岩土存在,山体或基底有可能失稳时,应评价地质条件对工程稳定、施工条件和安全及营运养护的长期影响,合理选定路线方案。

  (2)路基初勘对于一般路基,应查明与地基稳定和边坡稳定及设计有关的地质条件,包括岩石性质、产状、风化破碎程度与厚度,土的类别、密实程度、含水状态,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活动状况等;对于高路堤,重点调查地层层位、层厚、土质类别,查明地下水埋深、分布,确定土的承载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判定在路堤附加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和滑移的稳定性;对于填筑在等于或陡于1:2的斜坡上及存在可能沿斜坡滑动的陡坡路堤,应查明其沿斜坡或下卧基岩面滑动的可能性,调查斜坡上覆盖土层的层位、层厚、土类,斜坡下卧基岩岩石的倾斜度、岩性、产状、风化程度,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情况,确定土层和岩土界而的抗滑、抗剪指标。

  3.3详细勘察阶段

  查明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危害程度,提出处理意见;搜集因施工困难或其它特殊原因而改变设计方案或增加建筑物所需要的工程地质资料,并根据施工实际开挖情况,修改补充原有设计图件的工程地质内容;对存在疑难问题的工点做好工程地质预测,或布置长期观测等。

  查明沿线的地质构造、岩土类别、土的物理性质、基岩风化情况、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和地表水活动情况,确定路基基底的稳定性,边坡结构形式及坡度;对已确定存在沉降和滑移问题的高填路堤的初拟处理方案.应查明其有关地层层位、层厚、岩土类别、分布范围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有关地层进行测试,掌握设计所需的各种物理力学指标数据,特别是固结和抗剪指标;对已确定存在不稳定问题的斜坡路堤的各种初拟处理方案,应查明有关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对有关地层可能滑动的岩土界面进行测试并掌握其各种物理力学指标,重点是抗剪、抗滑指标,以满足设计的需要。

  4结语

  在选线中,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各比较线路方案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出最优方案。线路一经选定,对今后的运营则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一旦发现问题而改线,即使局部改线,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283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