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教育理论 > 2017最新教育创新论文

2017最新教育创新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2017最新教育创新论文

  教育创新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激发人的热情。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17最新教育创新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7最新教育创新论文篇1

  浅谈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作为高等院校,如何结合素质教育,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异常迅速,这就迫使所有国家必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推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科技成果。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创造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各种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新时期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新时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然和根本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使教学成为被动的、机械的活动,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思维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只有具备创新的心理品质,才能发现新奥秘,探索新方法,只有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才可能不断涌现灵感和新思想。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对于学生意识思维的培养缺乏重视,忽视了创新意识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影响。因此,院校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科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教育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陈旧,忽略了学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如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偏重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个性化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专业单一,学科间互不相融,再加上在大学课程中,传统内容较多,前沿内容、交叉内容等新课程太少,讲授性课程较多、讨论研究性课程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思维,缩小了创新的空间。这在知识日益交叉、渗透的今天,这种知识和能力结构显然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创新型学生的培养,首要是加强师资建设。有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有一个提倡创新的教育环境,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作为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当根据科学知识的进展,及时的把前沿知识讲授给学生,做好知识更新,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理科的学生,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让学生通过科研过程,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高校要重视创新教育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软硬件设备,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创新的思想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去激发、去孕育,它是产生兴趣、激发灵感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

  定期 组织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 报告,组织学生与老师间的学术探讨等,这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可以较好的孕育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2.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参与各种课外 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此外,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学生能够通过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发现科技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触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既提高人文素养、知识涵养,又健全性格和人格。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科学的协作精神、坚韧不拨的意志。可以说,院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是符合素质 教育本质要求的。

  2017最新教育创新论文篇2

  浅谈高校创新教育

  摘 要: 本文从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出发,研究了影响高校创新教育的因素,并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内容 意义 影响因素 实施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科学技术靠人才去发现、去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整体素质的核心。因此,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各高校的热门话题[1]。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都与其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2]。

  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任。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3]。在制订教学目标、编写教材,以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个性,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目标。

  1.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高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人格,使其成为对社会作出极大贡献的创新性人才[4]。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主旨和轴线,以培养个性、培养创新思维、培养时代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而传统教育重视的是知识的传递,以精准为目的,抵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变化,致使传统型的人才也沿袭了这个模式,只会在既定的模式中解决问题。而当今社会需要另外一种人才来适应时代的变革,甚至是让他们去改变这个时代。需要决定变化,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同时,针对当前的大学生教育,创业教育也是教育变化中的一个关键点,良好的创业教育将架起大学生与未来和社会的桥梁,缩短大学生与社会的磨合期,减少由定位上的误差所引起的选择上的弊端。变化引起变化,但无论怎么变,让教育跟上变化的时代,甚至领导时代的变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5]。

  2.影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因素

  2.1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合理,缺乏特色。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设置、质量、实施效果,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知识的积累。目前,大部分院校所采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基本相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以专业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得教育缺乏特色和个性化,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如何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不仅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而且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对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分层结构的明晰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的出现,迫切需要高等学校结合学校、学生、社会等实际情况,优化课程体系,从专业发展、社会需求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只有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满足个体的发展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如果能从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课题等因素出发,给予学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上的自由,将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

  2.2教学形式单一。

  在教学形式上,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教学状态。该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学生只能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变成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这种单纯教授书本知识的方式缺少与学生的实际交流,教学方法和手段未能因材施教,阻碍了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忽略了对学生自我思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易使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6]。这势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灌输式教育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使学生失去了批判意识,只能成为现实世界的适应者,而不能成为世界的改造者。灌输式教育抑制甚至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2.3创新师资相对缺乏。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相对年轻,大都是刚毕业就直接步入教学岗位的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的创新意识将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的需要与动机,也就不会有创新活动。当然,更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强化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不仅仅在于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创新师资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更加困难。

  3.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3.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创新机制。

  教学模式是由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实现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载体。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求其课程体系、教材内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其落脚点也是重点、难点,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行个性化教育,为学生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课堂环境。在教学手段上要重视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及时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去,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这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方式。从教学过程上看,教学创新的教学关系体现为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相互认同的和谐地位,其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同时,在教学评价上,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导,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

  3.2转变教育理念,形成创新教育方式。

  转变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必须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它要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2]。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规模化教育使学生知识结构雷同,缺乏个性与创新。这恰恰与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教育观念是创新素质培养的最大束缚。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展。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的,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最终以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主体为中心,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高校应将创新教育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加以对待,通过对教育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

  3.3教育过程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教育的创新,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采用所学原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意识到自己在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灌输知识,自觉形成强烈的创新意愿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智能。其次,教师要重视求异思维。创新是指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事物的过程。求异是创新的本质。在创新性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体现出求异精神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组织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用。关于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应大胆地标新立异,同时注重思维的综合性。创新性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作为创新能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调一种,忽略其它,思维培养的片面性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既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既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又要培养聚合思维能力。

  3.4改革课程教材体系。

  创新,要么是与现有知识内容不一样,要么是在现有知识体系与框架之外生长。这意味着,它常常是不合现有规范的,甚至是不合常理的。也意味着,现有的课程与专业不可能涵盖这些创新,甚至可能阻碍创新。因此,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留下广泛的思维空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各校实际,鼓励和形成教师的个性教学与特色教学。各校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与特点,明确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走特色教育之路[2]。

  3.5教育方法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教学方法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贯穿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纽带。为了使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改进“注入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等落后的教学方法,发扬以启发、引导、教与学的交流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要相互促进。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切方式方法的总和;教学手段是指教学活动中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各种器材或物理载体。近几年,高校采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这在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节省师资等诸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7]。

  现代教育以资源为主,如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让学生自主地从资源中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比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总之,为了实现创新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也应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质疑、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黄清世,周传喜,肖志宏.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5(4):75-76.

  [2]王元钊.浅谈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报,2010,24(2):59-62.

  [3]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95-97.

  [4]宋晨晖.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理工高教究,2006,25(6):47-49.

  [5]徐循,何增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3.

  [6]李思熳.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J].人力资源管理,2010,(3):70-72.

  [7]杨文杰,孙秉秀,郎爱华.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育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102-104.

猜你喜欢:

3376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