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英语论文 > 英语相关 > 本科英语学期论文

本科英语学期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本科英语学期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兼有专业技术和英语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引起了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高度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英语学期论文,供大家参考。

  本科英语学期论文范文一:关于英汉翻译中引喻的等效保值问题

  [摘要]引喻是人类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它能生动简洁的表达人们的思想,有时也能起到幽默,张现个性的效果。但是,在许多英语中出现的引喻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方式翻译,是否能够向读者传达到与原文等值的效果却是一个难题。本文就英汉翻译中引喻的翻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英汉翻译,引喻,等效保值

    一、引言

    引喻(allusion)在牛津的字典里面解释为“indirect reference”,翻译成汉语意思是“间接提及、暗指、典故。”平时在我们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许多陌生的加引号的人名,地名,仔细联系上下问推敲它的意思也无法得知它的含义,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作者引用了英语中的典故。关于引喻的解释还有很多:英语中的引喻(allusion)具有“引”和“喻”的双重特点:引用读者熟知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等作喻体,来说明本体。如果引用的是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英语里称做“literary allusion”,相当于汉语中的“典故”。请看下面这个例子:He is called “Rip Van Winkle” for he often dozes off in class.在这个句子里面就使用了引喻,我们知道,Rip Van Winkle是美国小说家及历史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的名篇<< Rip Van Winkle >>里面的主人公,在一个山谷中沉睡了二十年。这里把这个上课爱打瞌睡的学生比做“Rip Van Winkle”,就运用了引喻的修辞手法。在各种各样的中英文的文章里面,引喻这种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引喻的使用常常能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使读者产生由引喻引起的联想,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引喻常常能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形象的展现出来,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的生动活泼。但是我们发现,许许多多的带有引喻的句子需要进行翻译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下面两节将会讨论英汉翻译中常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修改方案。

    二、英汉翻译中引喻翻译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2.1 读者无法弄清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引喻不会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直截了当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引用典故依靠读者对其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从而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是,引喻又不是简单的引用和比喻,而引喻又较之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读者在原文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对于作者所描绘的对象的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的话,这种时候读者无疑对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一知半解的。作为一名翻译者,即使自己弄清了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在翻译成另外一种文字的时候,却忽略了读者可能无法得知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情况。这样同样导致翻译的失效,没有达到原文作者通过引喻想要表达的效果。

     2.2译者错误的表达了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

    引喻大都是通过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而大多数情况下,引喻的词语往往不只一个特点,这时如果译者错误的理解了原文作者使用引喻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字同样也只会错误的传递信息。就用引言中的例子打个比方。He is called “Rip Van Winkle” for he often dozes off in class.“Rip Van Winkle”可以解释为1. a person oblivious to social changes.(时代的落伍者)。2. a person who sleeps a lot(嗜睡的人)。但是在上句话里面把“Rip Van Winkle”翻译成“时代的落伍者”,很明显就违背了原文作者的意思。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列举许多,如:He is “Yao ” of our basketball team.这里的“Yao”可以有许多解释:1.very tall; the tallest basketball player of our team.(我们球队中最高的球员)。2. Center of our team.(我们球队的中锋)。3. good at jump-shot and free throw(擅长跳投和罚篮)。4. good at scoring(擅长得分)。“Yao”具有以上的特点,但是原文作者使用引喻描述的对象可能只具有“Yao”的其中某一个特征,而译者怎样翻译就必须联系上下文做出相对应的翻译。

    2.3译者的译文解释阐明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译文却失去了原文通过引喻想要表达的效果

    在弄清楚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情况下,译者就需要联系引喻的背景以及上下文,从而做出相对应的翻译。但是许多时候尽管解释清楚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翻译出来的译文却失去了原文的色彩。比如,International Milan experienced “Waterloo” in the last round of Italian Football League, Series A,01-02.翻译为“国际米兰在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01-02赛季的最后一轮遭到了失败。”众所周知,“Waterloo”(滑铁卢)指的是比利时中部城镇,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在这里遭到了彻底惨败。现在“Waterloo”通常被用来比喻“惨败”或者是“毁灭性打击”。这里将“Waterloo”翻译成“失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我们联系实际的情况来看的话,在意甲01-02赛季,国际米兰一直在最后一轮都保持3分的领先优势,最后一轮只要在打平的情况下就能够夺取冠军,但是遗憾的是,国际米兰在2度领先的情况下却以2:4输给了拉齐奥,最后痛失了冠军。因此这里仅仅把“Waterloo”翻译成“失败”,程度远远不够,但是2:4的比分也不能算惨败,所以翻译成“毁灭性打击”比较妥当,而且最好把输球的结果补充说明一下,所以我认为译文翻译成这样似乎更加贴切:“国际米兰在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01-02赛季的最后一轮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痛失了冠军。”

    三、一些就此的修改方案

     3.1 直译注释法

    因为在许多时候原文作者使用的引喻词语是来自英语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或者事件,直译过来的时候也常常使不知道引喻不背景的读者感到十分的困惑,这时我们就需要注释,象“Rip Van Winkle”、“Waterloo”这样特殊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使用注释来交代清楚的引喻的来历,故事背景。在许多情况下,受到上下文的制约,使用直译注释能够更好的向读者传递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扫清由于引喻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一方面,使用直译能够保证原文的语言纯洁性,达到读者使用引喻修辞手法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对直译过来的词语,加上注释加以解释说明,可以补足引喻的语义和背景。比如,“He is “Vincent Van Gogh” in the domain of letters.”翻译成中文就是“他是文学界的文森特·梵高”。

  这里我们可以把原文直译过来,再对“Vincent Van Gogh”标记并加以解释:Vincent Van Gogh(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这里使用引喻,借用“凡高”来形容“他是文学界的天才。”但是明显这里使用直译注释法使用意译为“他是文学界的天才”要更好地保持原文使用引喻的效果。

    3.2 意译法

    不可否认的是,使用直译注释能够地保留引喻的形象以及喻义色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受到句型,译文读音或者是引喻的背景知识的影响,直接将引喻对应翻译也不定是翻译引喻的唯一选择。有时直接使用直译还容易造成误解,引起读者理解上的障碍。比如,“The news of victory is doubtless penicillin to his fever.”这里直译过来就是“胜利的消息对他的发烧来说无疑就是盘尼西林。”注:“盘尼西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霉素,抗生素的一种,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这里直译并对其加以注释,译文让人读起来十分别扭。这里使用意译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胜利的消息无疑是治疗他发烧的良剂。”同样,有时直译会使读者感到困惑,注释又稍嫌冗长,罗嗦,容易引起读者的厌烦。在译文中使用意译,可以简洁明了的传达原文的含义。

     3.3 对应代替法

    因为引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赋予特定意义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作者使用语言的历史里面。而翻译出来的文字却是另一种语言,所要面对的读者也将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时使用注释又会显得十分的冗长,罗嗦,这时在对应的译文语言中寻找一个相对应的能表达出同等含义的词语也是一个可行之策。这是意译法的一种引申,既能省略了冗长的注释,有时对于引喻的翻译也能同样能够达到等效保值的效果。比如“Harpagon is the only image I can remember him for he never paid me one dinner or even bought me something on my birthday.”这里直译为“阿巴贡的形象是我唯一能记住他的东西,因为我过生日时他从没请我吃过饭或是送我什么礼物。”阿巴贡是莫里哀喜剧《悭吝人》的主人公,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这里如果使用直译注释的话会显的十分的冗长,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对应的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找一个相对应的吝啬鬼的形象。将引喻“Harpagon”翻译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严监生便同样可以很好的表达出这种效果。

    四、结语

    引喻是语言中最为生动,简洁的表现手段之一,正是有了这些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语言才会变的如此的丰富多彩。在各种中英文文章文献里面,引喻这种

    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引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变化,在形式和意义上继承了历史上经典的典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构成了引喻的渠道。因此,在对待引喻的翻译问题上也显得十分的重要,翻译引喻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保持译文的等效保值,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考虑,翻译的时候也应该对应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的语境,做出既能让读者满意,又能传达作者原本语言效果的翻译。

  参考文献:

  [1]陈明瑶.论报刊英语引喻极其翻译[J].福建外语,2001(1).

  [2]关孜慧. 20世纪英语引喻探源[J].北方论丛,2003(2).

  [3]刘全福.关于二十世纪英语引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1).

  [4]刘振江,陈淑媛.谈英语引喻的汉译[J].中国翻译,1995(5).

  [5]王恩冕.翻译补偿法初探[J].中国翻译,1988(5).

  本科英语学期论文范文二:英译汉教学中的翻译方法探论

  摘要: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的翻译能力培养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从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标准出发,对英译汉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一些翻译基本技能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对外语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翻译,原则,技巧,意义

    无论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都包含了英译汉这一必不可少的题型。英汉互译是“听”、“说”、“读”、“写”、“译”五项全能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和英语学习中的基本功。英译汉主要考核学生对英语书面材料的确切理解能力和中英两种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前者最重要的基础就是阅读理解,即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获取信息。但检验这种获取的信息正确与否的最佳途径无疑就是将原文翻译成自己的母语。一方面,倘若外语语言知识差,理解能力低,译文必然表达出错误的信息。另一方面,有时即使领悟了原文的语义信息,但由于缺乏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对母语的不熟练掌握,拙于语言表达,也难以产生准确的译文。因此,适当的英译汉训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使学生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准确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汉语表达能力。

    虽然翻译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在于实践,但对具有指导作用的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不应忽视,二者应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中。

    一、翻译的基本原则

    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比较多,除了被译界奉为“圣经”的严复的“信、达、雅”外,翻译界还出现了其它诸如“等效翻译”、“动态对等”、“化境”等理论。诸如此类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翻译实践影响很大,对指导翻译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翻译的实质上是语际间的意义转换,使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和人民得以方便地交流思想。它要求译出的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所包含的信息,符合语言习惯,能为操译语者所接受,要“文贵适体”。翻译原则和标准均不能离开文体而论。大学英语在教学要求上以适用型为主,所接触的多数为说明文、叙述文、论述文和科技文体。与文学体不同,这些文章需要的是准确的语言表达,而非抒情的艺术美,不需要激发读者的情感,而是讲求逻辑上的条理清晰和思维上准确严密。所以,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英译汉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遵循“准确、通顺”的原则,不必追求译文华丽的风格。所谓“准确”,指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而“通顺”,指译文中词的选择搭配、句子结构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和习惯,含义明晰、行文流畅。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两者在概念、命名和思维形式运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翻译中,我们有时不得不在语义、语序和句法等方面进行变通。这样,译文才不会牵强附会和晦涩难懂。下面笔者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探讨一下英译汉训练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练习实践。

    二、词义的选择与表达

    同汉语一样,英语中许多词都会是一词多意,所表示的各个意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与汉语中不同的词或词组对应。所以,在翻译时应根据所在语境来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此外,有些词在英语中可以搭配,而在汉语中不一定能很好地搭配,可根据它的本义进行推演和引伸,从而避免生涩难懂。

    例1. Researchers have established that when people are mentally engaged, bio-chemical change occur in the brain that allow it to act more effectively in cognitive areas such as attention and memory.

    研究人员证实人们在动脑筋时,头脑里会产生生化变化,使脑在注意力和记忆力这类认知领域中更加有效地活动。

    “establish”有“建立、安置、制定、证实”等含义,此句中应选择“证实”这一词义。“mentally”的释义为“精神上、在内心、智力上”,“engage”为“使从事、保证、雇佣、使订婚”。如果生搬硬套,逐词死译,译文势必会生硬晦涩。引伸一下,译成“动脑筋”,既准确地表达了原意,又符合汉语习惯,

    三、词类的转换

    英译汉时,动词、名词之间的转换最为频繁。这是因为英语里较多地使用名词,而汉语中则较多地使用动词的缘故。英美不少学者都指出英语有过分使用名词的习惯。名词使用多了,富有活力的动词就相应减少。所以,在翻译时,很多时候是要将名词转换为动词,使其表达更加充满活力,符合汉语习惯。其它的转换还有名词转换成形容词或副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或副词,副词转换为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等。英译汉时,词类的这种灵活转换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不违背原文的深层概念,个符合汉语的达意传神的习惯表达法便可。

    例2 Laser is one of the most sensational developments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applicability to many fields of science and its adaptability to practice uses.

    激光是近年来最轰动的科学成就之一,因为它可以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也适合各种实际用途。

    例3 The hills, like the great hollows among them here and there, were creations of the wind.

    这些小山丘和布满山丘之间的山谷一样,都是风所形成的。

    例4 Most university trash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background of the upper---- middle class.

    大多数大学中的破坏者的特点是他们出身于中上层产阶级。

    例5. And someone with a history of doing more rather than less will go into old age more cognitively sound than someone who has not had an active mind.

    习惯于多动脑筋而不是少动脑筋的人,在进入老年后,要比一个从来不积极动脑学的人认知能力更为健全。

    例2 中的“applicability”和“adaptability”,例3中的“creations”,例4中的“background”等词均由名词转换成动词。例4中的“characterized”则是由动词转换为名词。例5中的“cognitively”由副词转换成名词。以上句子经过词类转换翻译,译文显得十分流畅,毫不别扭。

    三、增词和减词

    增词与减词是在翻译中根据译文语言的需要而采用的增加词或减少词的处理方法。

    在译文中,为使译文通顺达意,常常需要增补某些在修辞上、语言结构上或词义上必不可少的词。

    例6. Would you rather be well brought up and badly educated, or opposite?

    你是愿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受不得良好的学校教育,还是希望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

    例7. Some of the materials which were pushed up to the crust from the molten core of the earth formed water. Others formed the gases of the atmosphere. The water evaporated to form clouds. These rose into the sky to form rain.

    某些物质从熔化的地心被推到地壳上,形成了水,另一些物质则形成了大气层的气体。水蒸发后形成了云。云升入高空形成雨。

    例6译文中增补“家庭”和“学校”两个词,对“opposite”则重复前面的一部分结构。语义清晰,原文中的“内隐成分”被重复表达出来。例7属结构重复,因为汉语倾向于重复名词而避免使用代词。

    四 it引导的习惯用语

     It 在英语中使用的非常广泛,它常作形式主语来替代主语从句,汉语已有固定的译法。翻译时可顺译也可倒译,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句型。

    It is a fact that…事实上…

    It is a common knowledge that…总所周知…

    It is apparent that…很明显…

    例8.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相比较,他们认为这些思维过程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It 是一个先行代词,主语是由两个that 引导的名词从句。It is imagined by many…可译作“许多人认为”这一较为固定的译法。

    五、定语从句的翻译

    定语从句的译法有直译、分译和转译三种。直译,指直接按照汉语的“……的”习惯结构放置在被修饰部分之前。分译,指重复先行词,或用“他、它、他们、它们”等把长而复杂的定语从句翻译成并列的分句。转译,指把定语从句压缩成词或词组,或者把表示原因、目的、结果、让步等表示状语意义的定语从句译成偏正复合句。

    例8. He wanted a strong word that would be registered as a trademark, something that everyone would remember and associate only with the product which he proposed to manufacture.

    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词。它既能够作为商标来注册,又能使人人记得住,而且只能与他要生产的这种产品产生联想。

    例9. It has always been a mystery to me why city dwellers, who appreciate all these things, obstinately pretend that they would prefer to live in the country.

    城市的居民,尽管都很喜欢这一切,都顽固地假装宁愿住在乡村。这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一个迷。

    例10. The warm milk that comes from the cows goes through tubes to a large vat where it is cooled.

    挤下来的温热的牛奶通过管子流进一个大桶里冷却。

    例8中的“which he proposed to manufacture”和例10中的“that comes from the cows ”译成“……的”结构使句子很紧凑。例8中的“that would be registered as a trademark”用“……,它”的句型译成并列分句,避免冗长。例9中的“who appreciate all these things”转译成让步状语从句,其逻辑更清楚。例10 中的“where it is cooled”转译为一个词,译文顿觉洗练流畅。

    在对非定语从句进行翻译时,将表达主要意思的主句与被修饰的词分开翻译成两句。这样分译法在译文的处理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11. This trend bega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 several governments came to conclusion, that the specific demands that a government wants to make of its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can not generally be foreseen in detail.

    这种趋势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一些政府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要向科研机构提出的要求通常是无法具体地预见到的。

    在例11 中,由“when…”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the Second World War”。将它们分成两部分翻译,译文就显得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六语序的倒置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词序上有时相差很大。因此,在翻译时,英汉语序要颠倒。

    例12. The true measure of the danger is represented by the hazards we will encounter if we enter the new age of technology without first evaluating our responsibility to environment.

    如果我们浸入技术新时代而不首先评估我们对环境所负的责任,我们将遇到公害,这些公害将表明危险真正达到了什么程度。

    在例12中,译文对原文语序进行前后倒置,这样便于对原文进行翻译处理。如果我们按照英语的语序进行直译,一是不好处理译文,二是译出的内容晦涩难懂。我们在翻译时对原文语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七实践和评讲

    英汉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基本语言技能。除了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翻译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实践练习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以提高翻译技巧。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学生练习,集中讲评的形式,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原文,如何处理译文。让学生对比参考译文分析自己译文在理解、语言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译而不是那样译。

    例13. One of the priests from the nearby church found the lodging for her after he discovered that she was entitled to a small disability pension which she had never claimed.

    当一位神父发觉她从未申请她完全有权得到的抚恤金之后,他发现她的住所就在教堂附近。(学生译文1)

    附近教堂的一个神父发现她的住所之后,他指出这个女士有权利享受一点伤残抚恤金,但她却从未去申请。(学生译文2)

    附近教堂的一个神父在发现她有权享受一份从未认领的伤残抚恤金之后为她找到了临时住所。(学生译文3)

    附近教堂的一位牧师发现她有权利享受一份小小的残疾人津贴,而她却从未去要过。于是,他便替她找了这一住所。(参考译文)

    学生的译文对于“from a nearby church”和“for her”在句中所作的成分,“found”释义的解释,“after”引导的状语从句以及“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在句子中的逻辑关系未能准确地理解,所以要么表达了错误的语义信息,要么句子冗长且不符合逻辑。其译文就未能准确、恰当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练习,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深刻领会来找出差距,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总之,要提高英汉翻译水平,必须首先打下坚实的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基础,了解和掌握英汉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通过不断努力,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的交替上升,学生的英汉翻译水平定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

  [3]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4]林佩汀等.中英对译技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保清、荷之.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和技巧[M].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

本科英语学期论文相关文章:

1.本科生英语论文范文

2.大学英语论文范文

3.本科英语论文评语

4.英语专业学期论文

5.英语教学本科毕业论文

6.英语专业学年论文范文

7.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13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