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英语论文 > 英语相关 > 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

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

  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商务英语翻译既是该学科中的关键一环,又是教学考的难点。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篇1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刍议

  摘 要: 突破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出精通国际商务知识并具有高翻译技能的实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是目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改革目标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 翻译教学

  1.引言

  目前,国际间经济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更加需要复合型外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便是适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研究的就是运用英语解决商务实践问题,是商务知识与语言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复合型学科。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商务翻译人才已成为翻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更强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今年,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标准尚未确立,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2.我国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2.1教学模式陈旧,教师角色有待转换。

  传统翻译教学普遍以教师为中心。正如豪丝(House)在其著作中描述的:“翻译课程的老师,常常是一位说目的语的人,发给学生一个篇子(为什么选了这篇文章一般是不解释的)。这种篇子中满是陷阱,也就是说,教师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培养学生从事复杂、难度较大的翻译的技巧,而是迷惑他们,让他们出错……在以后的几节课上,全班同学逐句讨论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最后由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林克难,2000:56)陈葵阳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在台上一板一眼,学生在台下四平八稳。面对精妙之译,没有惊叹欣喜的喝彩;面对平淡之译,没有一显身手的欲望;面对蹩脚之译,也没有弃之重译的热情,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互动与合作。”(陈葵阳,2005:78)商英翻译教学重严密性和科学性,但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只注重语言点的讲授,没有结合文化背景与学生的应用能力,加上教学基础设施简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2.2缺乏教学大纲,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高职商英翻译教学一直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至今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缺乏正确的指导。首先,现存翻译教材“质”与“量”增长不平衡,教材数量激增的同时品质愈加堪忧。“虽然市场上出版的翻译教材数量增长极快,表面看去令人眼花缭乱,一派‘繁荣’景象,可教师们依然抱怨难以选到合适的教材,各种教科书名目繁多,内容体例却大同小异……大量教材存在着抄袭剽窃、堆砌例句、缺少分析、参考译文质量低劣、不注明出处随意引用等问题”。(穆雷,2004:26)其次,现存翻译教材理论与实践搭配不合理。在现存的大多数翻译教材中,纵然不乏精彩妙译,但重头戏还是翻译理论。“尽管这些理论曾产生于一定的场景和语境,或某种特定的境遇,也曾是蓬勃鲜活的,然而经过整理加工后,呈现在书本中的状态是:有条理性却显刻板,有确定性又过静止,有指导性又少趣味。所以,即使教师能做到诲人不倦,也不能保证学生学而不厌”。(陈葵阳,2005:80)最后,现存教材多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大多数教材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很多内容已与时代脱节。有些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东拼西凑,体系性不强,更没有按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务进行合理安排。

  3.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目标与方向

  3.1明确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就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言,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一线需要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当前高等学校的翻译教学和口、笔译翻译人才的培养都是跟不上我国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在不少方面,很有改革的必要”。(卢思源,2008:41)许钧指出:“由于翻译学科的独立地位得不到保证,中国基本上没有真正的翻译教学。”目前达成的共识是翻译学既不是语言学,又不是文艺学的分支,而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这就是要求制定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崔向红,2006:103)

  3.2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目前,我国高职商英翻译教师主要为各校外语专业教师,他们外语语言能力过硬,但大多缺乏系统的商务知识。而单纯的外语语言教学不能满足商英翻译教学的需要。我们应该加强商英翻译师资建设,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实现商英翻译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翻译教师应始终坚持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每一位语言教师,都是一位语言学习者,不应该日复一日的照本宣科。其次,翻译教师应把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相结合,“系统的翻译教学必须是成功的翻译教学法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辅之以语言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对于职业化翻译的实际研究”。(林克难,2000:57)再次,鼓励英语教师学习商务专业知识。教师自己制订培训和进修计划,获取第二学位或相关证书以充实商务翻译教学队伍。最后,从外企选调英语功底扎实,商务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丰富的人员到高校任教并在商贸业务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指导。或选派现有的青年教师到外贸企业实习,积累商务实践经验,积累第一手翻译材料,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推广校企合作,在职跨专业培训或者教师进行进修弥补教师商务专业知识的不足。

  3.3丰富教学方法。

  3.3.1语篇教学法

  语篇教学法就是以语篇为分析单位的教学方法。传统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与语篇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至少有三点差异:一是前者认为意义由词句决定;而后者的重点是整个语篇,认为意义通过语言结构体现;二是前者把翻译对等的概念建立在词、句层面上,而后者建立在语篇和交际层面上;三是前者的研究对象只是语言,而后者的研究对象还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张美芳,2002:4)商务翻译的对象普遍具有较强的语篇性,在商英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超越字词的翻译教学,以语篇为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引导学生以语篇为基础,熟练掌握商务文章中的篇章结构规律、商务文化背景和语体规范,等等,根据语篇语境确定原文词句的准确含义,选择符合原意的句子结构和译文。

  3.3.2市场导向教学法

  市场导向教学法强调教学应具有市场针对性。教师不能把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等同,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市场调查,在充分认识翻译教学性质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不仅要看课堂上教学互动的过程,而且要看用人单位和市场的反馈,从而真正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学校应尽力为教师和学生的市场导向教学和实践提供场所;教师须掌握行业的相关动态,如市场需求和评价标准的变换,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生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提供的相关市场环境中接受考验”。(张法连,2010:50)根据沈茜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小企业接收高职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已经超过总招收人数的一半。因此,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巨大的翻译市场作为学生的翻译实践基地,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翻译教学中注重培养实用型及复合型翻译人才,使市场需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3.3.3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季羡林曾分析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学外语时)从学字母起,教员教一句,学生念一句……学生从来不需要主动地去查字典……仿佛一个小孩子,从生下来起就吃大人在嘴里嚼烂的饭,一直吃到长大起来,还不能自己嚼饭吃,以后虽然自己想嚼也觉得困难而无从嚼起了”。(季羡林,2010:3)纽马克也持同样的观点:“要想通过教学让某人成为出色的翻译家就像企图通过教学让某人成为语言专家一样的困难。你所能做的只能是给学生一些启示,一些实践……作为教师,你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水平。”(林克难,2000:56)由于翻译课程的实践性强,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际“译”的过程中学习翻译技能。应用语言学的著名学者纽曼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与其他的课程设置的关键差异在于,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把学习视为一种互动过程,其中学生既不是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又不纯粹是学习系统中的独立个体,而是基本的社会结构,因此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协作习得社会组织的语言和行为的过程。(赖德福,2009:96)此外,采用互动教学法,还可让学生参与教材的选择,或者由学生自主选择翻译的原文,或者翻译自己的文章。

  4.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国际商务贸易日益频繁,传统的单一型外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培养既熟悉国际商务知识又具备外语能力的跨学科人才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国内各高职院校应勇于创新,努力提高商英翻译教学水平,明确商英翻译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切实把我国的高职商英翻译教学工作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3):78-81.

  [2]崔向红.论英语翻译教学改革[J].学科教育,2006,(36):103-104.

  [3]季羡林.季羡林读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赖德富.应用翻译理论下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4):94-98.

  [5]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000,(2):56-59.

  [6]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41-43.

  [7]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25-26.

  [8]沈茜.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56-57.

  [9]张法连,盛楠.法律翻译教学刍议[J].中国翻译,2010,(3):48-51.

  [10]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3-7.

  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篇2

  浅谈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

  [摘 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作出适当的调整,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地再现。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说:“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所以,从事商务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对等是有限度的。

  一、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cat(猫)这个词,在汉语中有俗语“猫有九命”。此外,中国人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但是cat在西方是人们宠爱之物(pet),不过在英语俚语中,cat的含义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这又是我们中文里没有对应语意的。总的来说,似乎是中国的猫可亲,西方的猫可恶。再看dragon(龙)这个词,传统的文化使它带有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象征,我们素来自称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而很多与龙相关的词语也被赋予了美好的意义,“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则指豪杰之士。更不用说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卧虎藏龙这些四字成语了,都是褒义。在封建社会,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仍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称自己的国家为“东方巨龙”。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的“龙”完全不同。

  所以,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亚洲四小龙”被翻译成英语为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因此,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便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

  再如,我国有个电池品牌是“白象”,若是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是实现了,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很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文化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候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汉民族似乎对蓝色有莫名的好感,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洋总能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未来的无限遐思和憧憬。然而在英语国家,蓝色有忧郁、沮丧、悲观的含义,比如美国就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之说,意思是心情不好的星期一,指人们在度过愉快的周末后,星期一要上班或上学,心情不好。埃及人和比利时人则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Blue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的人驾驶Blue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人非常青睐红色,其代表着喜庆,因此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的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能“开门红”;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给他发“红包”等等。可是在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他们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因此结婚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至于商务英语中的in the red,就表示“赤字、亏损、负债”。

  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绿色,觉得它代表了春天,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和希望。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比如在商务实践中,对于经验缺乏的人,可能会听到你的外国客户说你是个“green hand”。

  三、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即弟子犹大所害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并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我们应尊重别人的习俗,也正是从这点出发,北京饭店没有十三层,电梯载客过了十二层便是十四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9”因为与“久”同音,所以“9”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9”,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还有我们很熟悉的“999”牌药品。可英语中的nine(9)则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再譬如“7”,在欧美国家它具有积极的意义,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7-Up”的饮料翻译成汉语为“七喜”。还有7-Eleven(连锁店)的商标。而在我国,“7”只是个普通的数字。   除此之外,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四、翻译中的不对应及其调整

  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时常会引起不对应的情况。首先,英语中的指称对象在中文里不存在、少见或被忽视。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either off 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其次,英语语言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中文却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例如,英语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最后,英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英语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

  总之,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只是这里的“对等”不能机械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完全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奈达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必要的调整:

  1.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必须对译文作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如前面所讲dragon的例子。

  2.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

  例如,我国名酒“杜康”,若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根本很难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与酒有关的联想。

  3.一篇原文的翻译,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

  例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她,身上长有双翅,拿着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Nike作为体育用品的商标,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的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可见,在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了。

  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不同,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刘醒吾.经贸英语口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 李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 王学文.新编经贸口译教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299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