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公司研究>

跨国公司方面论文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大,跨国经营的势头随之愈演愈烈,跨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跨国公司方面论文发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跨国公司方面论文发表篇1

  浅析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2002年以来,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由于内部贸易本身的特征及由此所带来的统计上的困难,我们无法获得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内部贸易的确切数字,但下面几个简单的数字足以让我们看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在我国的巨大规模: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约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2;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对作为投资的设备及相关物品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而且近些年来每年具体数字相当于当年引进实际外资额的1/2。各迹象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义及特征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的国际间流动,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同一系统子公司之间跨国界的贸易关系。

  内部贸易主要是在转移定价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以商品的内部调拨形式存在。在内部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仅在企业的内部流动。一个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在世界范围内由其子公司以及附属机构所组成的内部交易体系中将公开市场上的交易转化为公司内部交易,从而避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以及环境差异造成企业面临不完全竞争或有缺陷的公开市场而难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二、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进行现实分析

  1、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原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自然导向型投资、节约成本型投资、开拓市场型投资、防御型投资、绕开贸易壁垒型投资、全球战略型投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正是基于以上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而形成的。同时,技术进步、国际分工的发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导致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现状分析

  跨国公司空前壮大,其以雄厚的资金支持、强大的技术力量、多变的市场策略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后盾,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中,技术贸易占大部分,由于在公开市场上存在风险以及高成本支出问题,跨国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往往采取内部交易的方式完成。研究表明,技术密集程度与内部贸易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越是高技术产业,其贸易内部化程度越高。在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部门,跨国公司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5.5%,其中电子行业为9%,化学品和药品行业为7.3%;而在技术密集度低的部门,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0.9%,其中食品部门仅为0.6%。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其跨国公司贸易内部化率成正比。例如在电子机械产品行业,发展中国家平均内部化率为75.2%,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高达97%,墨西哥为95.6%;在非电子机械产品行业,来自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平均内部化率为63.5%,而新加坡高达90.5%,墨西哥为87.8%,马来西亚为83.2%。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主要特点在于实行计划管理与转移价格。而这两大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机制是围绕投资决策以及转移价格制定的。

  在考察转移型内部贸易方式时,我们发现,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观察就可以得出内部贸易决策的结论。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到跨国公司各子公司对于同一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函数如下:

  PC(x)=Mc+Fc(x)+Lc(x)+Me(x)+Ac+Cd(x)

  其中:PC为生产成本;x为子公司代号;Mc为原材料采购成本;Fc为原材料及产品运费;Lc为人T~z

  [Z;Me为制造费用;Ac为投资分摊成本;Cd为附加的零件及产品进出口关税成本。

  我们常用成本加权法来计算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并通过实际生产成本进行调整。从企业宏观角度来看,由于转移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子公司所在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母公司在全球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需要方面所制定的,而不受市场价格影响,因此商品的价格并非重要因素。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4、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贸易直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根据对有关国家跨国公司的抽样调查推算,内部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瑞典为36.1%,德国为34.6%,英国为29.6%,日本为17%,欧盟平均为29.6%;二是内部贸易在一定程度E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使得国际贸易总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贸易大大减少了贸易壁垒从而降低了成本。

  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内部贸易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制成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日益突出。

  另外,内部贸易模糊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关系。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生以后,由于转移价格的运用、进出口国地位的改变、东道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制定等,使国际贸易利益关系变得模糊。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利益的负面影响

  首先,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我国经济利益。由于转移价格机制的运用使得商品价格脱离了市场供求关系,改变了正常市场秩序。据国家税务总局估计,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使我国每年税收减少约300亿元。

  其次,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垄断限制我国技术引进。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技术转让 75%的份额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90%的份额,为了防止技术泄漏和竞争者模仿带来的利润损失,跨国公司采取的技术内部转让模式使得我国在支付高额的专利费之后却限制对我国最新科技技术的出售,约制了我国技术的发展。

  再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建设阶段,跨国公司利用我国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到位以及话语权不平等等劣势因素,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型工业转移到我国,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后,跨国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我国的生产贸易,影响了我国的经济主权。跨国公司凭借其垄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生产和出口贸易。

  我国对海外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制成品工业的生产和出口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其中贸易利益的损失不言而喻。

  四、我国政府应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采取的对策分析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的—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内部贸易提升我国加工贸易水平,通过给予跨国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扩大我国出口。另一方面则要采取一定政策法规限制调整加工贸易原材料采购、技术转让、环境监控、出口返销的比例等,加强

  对跨国公司的监督和 管理,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转移价格的运用加以监控。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三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进行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其中相当大部分属于内部贸易,这就为转移价格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据有关部门 的 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境内三资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高达75%,令人深思的是,许多长期亏损的三资企业中,外商却在不断增加投资。可见,三资企业的“亏损”往往只是一种假象,亏损的是我国,赢利的是外国投资者。因此,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及 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税制,出台相关法律,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价格予以监控。利用日益成熟的 网络技术,建立国家的反转移定价数据库,为国家监管机构提供充分、全面的外资信息。与此同时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合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针对技术垄断,我国要合理有效地引进高新科技,在引进高新技术时要注意从产业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利润最大化原则,避免竞争者学习模仿其垄断技术,不会将最前沿技术直接 转让给我国,我国则应想办法将产业中的技术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同时也应加强科技产业自主开发,并与转让技术相结合,提升我国研发水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只有跨国经营企业,而 发展我国本土跨国公司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

  二战后飞速发展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各国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研究也在向更深—步发展。

  内部贸易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会让跨国公司将内部贸易进一步扩大。同时,内部贸易所带来的垄断加剧以及转移价格对一国 经济造成的损失也会使得政府对跨国公司的这种行为进行约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将会进一步壮大。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接受国,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因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积极作用,抓住机遇,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并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应出台相应的税制和法律法规以消除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跨国公司方面论文发表篇2

  浅探跨国公司文化管理

  摘要: 现代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所面对的是与母国 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及在很大程度上由这种文化差异所决定的跨国经营 环境。跨国经营的范围越大,面临的文化冲突就可能越多。能否有效解决因文化冲突产生的 管理难题,将文化差异转化为 企业 的资源,已成为决定现代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文化差异 文化冲突 跨文化管理 文化认同

  1 现代跨国公司成长的环境

  现代跨国公司是为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企业 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是现代制度的最高组织模式。跨国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包括母公司和设在海外的分公司、子公司和附属企业等,其 法律 地位及权利义务各有不同。现代跨国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十分复杂的跨国经营环境,一般包括 自然 、 政治 、 经济 、法律、 社会 文化环境等5个方面。其中,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人口、自然资源和气候等因素;政治环境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状况、政府政策以及国际组织的 影响 等因素;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东道国的经济 发展 状况以及跨国公司所面临的直接市场(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等因素;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和跨国经营的国际惯例等因素;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东道国的 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教育 水平、宗教信仰和社会阶层等因素。跨国经营环境中的文化影响在于它的差异性。

  2 现代的依据和机制

  2.1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最初意为经过人类耕作、培养、教育、 学习 而发展的各种事物或方式。文化是由人类社会特定群体成员共同形成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对于存在、价值和行为的共识。因此,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往往是不同的。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可从多个层面体现出来。

  2.2 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文化要素的内在结构及其变化 规律 的表象形态。由于 历史 、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国家在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和相关群体等方面存在差别,即各国的文化模式存在差异。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文化差异影响海外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并使其管理变得更为复杂,还影响到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式是美国管理模式和日本管理模式,它们都是以其民族文化为基础的。

  2.3 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管理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 哲学 和管理风格。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有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为:有产品的企业;有形象的企业;有文化的企业;有哲学的企业。企业文化一般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整合和辐射等功能,可以作为用共同价值标准培养企业精神的手段,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士气,树立企业形象,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2.4 文化与管理具有共生性

  管理是伴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管理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是文化的积累,又可以创造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在生产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

  3 现代的基本机制

  3.1 识别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风险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而进行跨文化管理首先要 分析 和识别文化差异。一位美国管理专家告诫美国商人:“国外经营的成败,取决于国际企业管理人员对文化基本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取决于他是否愿意把美国文化观念当作超重的行李留在美国境内。”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我分析法、劣势或优势分析法、 心理需求满足法等来分析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化对管理行为和 实践的影响,对于进行跨文化管理的管理人员来说十分重要。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 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

  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管理人员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只想了解东道国文化的差异而不想了解自己文化的差异是不够的。不同类型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措施克服。因管理风格、 方法 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解决,但需要较长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把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区分开来,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3.2 选拔适应 文化差异的 管理人员

  跨国公司的海外管理人员必须能够贯彻总部的战略,忠实代表和维护总部的利益,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 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具备在多元文化 环境下 工作所必需的特定素质。因此,在忠诚和才干的标准之外,海外管理人员的选拔,应侧重于考察其能否承受异国文化的冲击,是否善于控制和调节自身去适应不同的民族文化,即对不同文化的适应和协调能力,包括民族优越感倾向、对多元文化的体验、认识承受能力、行为承受能力、专门的文化知识、一般的文化知识、文化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敏感性等。海外管理人员的选拔不外乎有三个渠道,即从母国外派、从东道国选拔和从第三国选拔,三种方式各有利弊。

  3.3 文化敏感性训练

  文化敏感性训练的目的是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具体做法包括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文化培训、实地考察、情景对话、角色扮演,以便打破每个人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文化敏感性训练有两个主要 内容 :一是系统培训有关母国文化背景、文化本质和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主要特点;二是培训外派管理人员对东道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 分析 能力。 实践证明,比较完善的文化敏感性训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代替实际的国外生活体验,使外派管理人员在 心理上和应付不同文化冲击的手段上做好准备,减轻他们在东道国陌生文化环境中的不适应或痛苦的感觉。在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中,文化敏感性培训通常采取多种方式。主要包括:

  (1)文化 教育 。即请专家以授课方式介绍东道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指导学员阅读有关东道国文化的书籍和资料,为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提供思想准备。

  (2)环境模拟。即通过各种手段从不同侧面模拟东道国的文化环境。模拟培训的目的是把不同文化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可能面对的情况和困难展现在学员面前,让学员学会处理这些情况和困难的 方法 ,并有意识地按东道国文化的特点思考和行动,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3)文化 研究 。即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讨论的形式, 组织学员探讨东道国文化的精髓及其对管理人员思维过程、管理风格和决策方式的 影响 ,提高他们诊断不同文化交融中疑难 问题 的能力。

  (4)外语培训。 语言交流与沟通是提高对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语言培训不仅仅要使学员掌握语言知识,还要使他们熟悉东道国文化中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如手势、符号、礼节和习俗等。

  (5)组织各种社交活动,让学员与来自东道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系统的文化敏感性培训虽然可以提高学员对东道国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但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在东道国有效应付不同文化的各种冲击。外派管理人员必须学会以尊重和接受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切忌用本国文化标准随便批评异国文化,更不能把本国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东道国公民。而且,在遇到挫折时要善于忍耐和克制自己,把自己当作东道国文化的承受者,灵活地处理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各种摩擦和冲突,在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

  3.4 建立跨文化差异的共同价值观

  经过前几个步骤,管理人员提高了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并将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公司总体跨国经营战略相一致的文化。这种文化把每个员工的行为与 企业 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加强国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 联系,增强企业在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显然,成功地建立这样一种组织文化,要求企业通过文化的识别、选择与认同,把带入企业的不同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文化选择的一般 规律 是选择那些与自身文化相契合的东西,同时兼顾选择和吸纳外来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在海外企业中,只有融合不同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文化认同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文化群体的粘合剂和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文化认同是跨国公司跨文化差异的价值观形成和 发展 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

  1 原毅军.跨国公司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曙明,杨忠.国际企业:风险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3029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