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金融证券论文 > 保险学 >

中国养老金模拟方案结果及分析

时间: 翟凡?王燕?徐滇庆1 分享

  养老问题是我国人民都比较关注的焦点,最近中国又有哪些关于养老的新方案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中国养老金模拟方案结果及分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养老金模拟方案结果及分析内容

  试谈中国养老金模拟方案结果及分析

  (一)目前养老金体系的赤字

  基准情景的结果由表2给出。它提供了未来50年中国经济和人口变化的总体画面。基于对未来的一些基本假设,这一标定出的基准情景提供了与后文各模拟情景相比较的基础。基准情景表明未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下降,中国的劳动力在2020至2025年间停止增长,并在此后下降。但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仍继续增长。因此,老人赡养率将从11%上升到2030年的25%和 2050年的36%。系统赡养率将不低于目前的30%,即3个工人供养1个退休人员,该比率将在2030年迅速达到69%并在2050年达到79%。现收现付制在2000年有60亿元的很少一点盈余,但养老金收入与支出的缺口将显著扩大。在以后的几年内,积累的养老金储备将变为负数,并在2050年达到 102,730亿元(参见表2)。很显然,不断扩大的养老金赤字对财政稳定构成了威胁,并给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必须通过改革税收或发债予以解决。

  要维持养老金体系的财务运转,必需提高工资税率。但是,平衡缴费率(即能使收入与支出平衡所要求的缴费率)将从2000年的23.3%上升到 2020年的37.7%。在此高峰之后,缴费率虽会略微下降,但仍保持在35%左右。毫无疑问,养老金体系的高缴费率将严重地抑制投资和降低经济增长率。从基准情景所得出的结论是:现行的现收现付体制在财务上不可能持续。

  如果现行体系在2000年终结,由于假设旧体制的覆盖面在2000年扩大到全部城市国有部门,养老金隐性债务将高达GDP的71%。此后,由于工资增长率比所假设的GDP增长率低,所以尽管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绝对值会继续增加并达到很高的水平(在2050年达到371,390亿元),但其占GDP 的比重会逐步下降。

  (二)现行养老金体系下的政策变化

  如果中国目前的养老金体系不能持久,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能否不对现行体系作任何根本的改变,而只是通过提高退休年龄(降低系统赡养率)和将养老体系的覆盖面扩大(增加缴纳资金的统筹规模)到所有国企和城市非国有部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试验1·1中,现收现付对所有国企、城市非国有和非个体部门的覆盖率从1995年扩大到2005年的100%。在基准情景和试验1·1中的养老基金年余额由图1中的最下面两条曲线给出。由于养老金体系的缴费基础扩大了,所以在头几年中养老基金余额会有些盈余。养老金体系的财务状况在2000至 2035年间有所改善。但由于老年人口增长非常迅速,在长期内,扩大覆盖面的途径将使得现收现付体系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养老金的年余额在2050年将有 7,662亿元的赤字。养老金体系沉重的财务负担将无法承受。

  有几种方法可以提高退休年龄。退休年龄可以一步提高,也能分几步提高。我们模拟了几种提高退休年龄的情景。在试验1·2中,我们只是在 2010~2015年间将女工的退休年龄逐步提高了5岁。在试验1·3中,男女工人的退休年龄都在2020~2025年间再提高5岁。从图2可以看出,提高退休年龄将降低体系赡养率,并有助于减少养老基金年余额的赤字。例如,赤字将由384亿元减少到2015年的140亿元。但是养老金体系的资金短期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养老基金在2050年的赤字不低于536亿元。如果所有工人的退休年龄在2020年都提高到65岁,则根据试验1·3,养老金体系将保持盈余。

  然而,提高退休年龄的可行性是个问题。美国用了12年的时间才将退休年龄提高了仅仅2岁。而且,即使提高了退休年龄,增加的劳动力供给也未必能全部为经济所吸收。我们的模型假定各年龄组的劳动力具有相同的边际生产率,且所有工人均充分就业。其结果是:当退休年龄提高使劳动力投入增加,GDP也增加。但事实上,如果退休年龄明显提高,一些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会降低,已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可能无法为老年工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通过大幅度提高退休年龄减少养老金体系赤字的方法在现实上可能是不可行的。

  图2给出了第一套模拟对GDP的影响。扩大目前现收现付养老金体系的覆盖面可以在中短期提高总储蓄水平,从而促进投资和经济的增长。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龄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出迅速上升,养老金逐步会由剩余变为赤字,导致总储蓄和投资增长的放慢。图3表明虽然扩大覆盖面可以使GDP在2000~2040年期间高于基准情景0.2%~0.3%,但在2040年以后,GDP将低于基准情景。如果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在2010年从55岁提高到60岁,由于劳动力总量的增加,GDP与基准情景相比可在2020年增加 1%。然而,提高退休年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一次性的,它随人口结构的改变将逐渐消失。在2030年后,GDP增长率将保持基准情景下的水平。在试验 1·3中,所有职工的退休年龄均大幅度提高,如果这一改变可行的话,这将在长时期内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基准情景相比,GDP可在2050年增加5%。

  从以上模拟可以看出,即使在可能的提高退休年龄和扩大覆盖面到城市非国有部门的情景下,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在财务上也是不可持续的。显然需要对现行养老金体系进行更根本的改革。

  (三)改革现行养老金体系和支付转轨成本

  我们的改革现行养老金体系的模拟假设目前的名义个人帐户将从2001年开始逐步淘汰掉。新的体系包括一个小规模的公共统筹现收现付支柱,外加一个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在2001年前参加现行现收现付体系的在职和退休人员被一个过渡性的帐户(名义帐户)覆盖,而新职工将不能从过渡帐户中得到养老金。因此,覆盖所有职工的公共养老金将缩小为规模较小的支柱1(替代率为20%)。但是改革前的退休人员和以前向现行体系缴费的工人将同时被支柱1和过渡性帐户所覆盖(总的替代率为60%)

  我们模拟了通过各种税收支付2001年之后养老金赤字和转轨成本的情景。在试验2·1、2·2、2·3和2·4中,养老金赤字分别由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销售税支付。

  给出了将目前的名义性个人帐户过渡为小规模的公共统筹现收现付支柱外加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的转轨成本。它表明这一支出负担是可以承受的,在2000~2020年它约占GDP的0.6%,到2050年将降至GDP的0.3%。

  给出了在用不同税种来为养老金转轨成本筹资的假设下GDP的变化情况。从结果可以看出,无论用哪一种税收来弥补过渡帐户的赤字,采用新的小规模现收现付支柱以替代现行的养老金体制都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因为养老金帐户赤字的削减保证了总投资的增长。但不同税收的影响大小不同。使用个人所得税来弥补养老金体系的赤字是对经济增长是最有利的,而销售税次之,增值税再次之,而企业所得税最不利于经济增长。

  (四)改革之后:较小规模的现收现付体系的可持续性

  在所建议的改革之后,政府不再对新建立的完全积累的商业化管理的个人帐户负有财务上的责任,而只是对较小规模的支柱1——社会统筹的现收现付体系负责。两套模拟将用来考察提高退休年龄和扩大养老金体系覆盖面的影响。在试验3·1中,从2000至2005年,支柱1对城市非国有和非个体部门的覆盖率将逐渐达到100%。试验3·2则假设覆盖面扩大到农村企业,在2005年至2010年间逐渐扩大到50%。在这一试验中,我们假定养老金储备的利率为零。试验3·3则假设政府为养老金征收社会保障税。由于不清楚当局对所考虑的社会保障税的实际设计,我们假设社会保障税将是替代当前支柱1的缴费的国家范围的税(而非省级范围的税)。其征税对象是正规部门的所有企业,包括农村和城镇的集体企业和城镇的个体私营部门。这将统一国家的养老金体制并使所有地区实行一致的税率,改变目前的分割局面,并提高工人的可流动性。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假设是工资的12%,并由工人和企业各付一半,即各负担6%。我们仍假设转轨成本由各种另外征收的税来负担。由于支柱1的目标是保证略高于贫困线的生活标准,替代率将保持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为平均退休年工资的20%。支柱1若过分慷慨,将加重政府的负担,减少在个人帐户储蓄的积极性,从而不能真正实现多支柱的养老金体制。

  表3给出的养老金年余额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所建议的改革之后,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是有保障的。在不提高退休年龄的条件下,无论扩大覆盖面与否,支柱1都能保持盈余。如果征收新的社会保障税,原先的分割的体制将变为全国统一的,即使税率比国务院 26号文件所规定的费率低,改革后的支柱1在财务上也可持续。

  第三套模拟下的平衡缴费率连同作为比较的第一、二套模拟之下的平衡缴费率都在表4中给出。它表明,如果现行的现收现付体系不改变,那么即使在扩大覆盖面和提高退休年龄后,平衡缴费率也会高达工资总额的25%至35%。在试验2·2中,在结构改革和以税收支付转轨成本之后,支柱1的平衡缴费率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在2005至2050年间介于9%至12.5%。这意味着,只要有11%到12%的工资税,这个小规模的现收现付支柱1(20%的替代率)就能处于财务平衡。在第三套模拟试验中,平衡缴费率保持在10~12%的范围,这与我们对社会保障税率的假设相一致。

  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差异会逐步缩小,扩大支柱1的覆盖面在获得更多缴费的同时,其对新覆盖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也将增加。因此扩大覆盖面对于支柱1的养老金余额和平衡缴费率影响很小。但扩大覆盖面由于会增加养老金支出和总体的缴费负担,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轻微的负面影响(图 4)。但考虑到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小规模社会统筹现收现付支柱会为全社会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有利于收入的平等和劳动力的流动,它对经济增长的轻微负面影响将是可以接受的。

  (七) 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各种改革设计方案对养老金体系本身的可持续性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考察了相关的国际经验后,我们利用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养老金的改革方式,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养老金体制的改革是富有希望的:

  在基准情景中,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变缓和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力在2020~2025年间将停止增长,并在此后开始下降,但是65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却在继续增加。因此,老人赡养率将从11%稳步上升到2030年的25%和2050年的36%。养老金系统赡养率目前高达30%,2030年迅速上升到 69%,到2050年上升到79%。养老金体系的赤字将在2000年之后逐步扩大,而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在2000年可能高达GDP的71%。

  模拟情景1假定目前的体制(现收现付和名义上的个人帐户)保持不变。模拟结果表明目前的现收现付体系是不可持续的。扩大现行体系的覆盖面在短期可以改善养老金体制的财务状况,但在长期却会导致财务状况更加恶化。

  模拟情景2假定用各种税收来支付转轨成本,在2001年建立起一个新的完全积累的商业化管理的个人帐户,并逐步取消个人空帐户。我们考虑用不同税收收入来支付转轨成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销售税,并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影响。转轨成本在2000至2010年间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0.6%左右,并在2050年下降到0.3%。使用个人所得税支付转制成本能最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减轻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模拟情景3分析在注入财政资金支付转制成本后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它表明改革后的较小规模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在财务上将变得可持续。如果支付为平均工资20%的养老金,则只需10%至12.5%的缴费率就可使基本养老体系达到当年平衡。如果采用一种新的社会保障税替代当前对支柱1的缴费,养老金体制将是在全国范围统一的和财务可持续的。

  本文的模拟结果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有用的参考,并表明CGE模型能够成为评估各种养老金政策的有价值的工具。然而,有几个重要的局限必须提到。首先,由于没有包含一个明确描述的金融市场,所以该模型可能高估各种养老金改革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总的国民储蓄,包括养老金储备,根据假定自动地变成总投资,这意味着存在着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而这与中国的现实相去甚远。第二,模拟结果可能低估或高估各个以税筹资政策的实际作用,因为模型中没有考虑税收成本。最后,模型假定充分就业,据此,提高退休年龄因而增加的劳动力供给能被劳动力的需求所吸收,而这是不现实的。为数据和时间所限,我们也没区分公务员和工人的养老金体系,也未能考察农村——城市人口流动的影响。因此,所得到的模拟结果必须谨慎诠释。

  我们正在继续完善和修改本文所使用的模型,并计划做更多的政策模拟试验。下一步,我们将考虑不同的覆盖面和税率,对社会保障税的各种设计进行模拟。我们也将考虑用债务支付转轨成本的方案。在将来,我们将考察组合了中国的税收、工资和养老金改革的综合改革计划的影响。

  中国养老金论文篇1:《试谈基于我国养老金财务平衡与可持续性》

  伴随着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回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养老金体系、养老金缴费、保值增值以及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金融体系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会可能再次面临依靠财政为其解决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实现对养老金缺口的财政补贴常态化,关乎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持续,对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一、基础养老金缺口的财政支付能力分析

  许多国家和地区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先后进行了养老金制度筹资模式的改革。用预算管理手段引导养老金正确使用,将养老保险收支纳入政府经常预算或者专项预算,建立养老保险财政制度并为养老保险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从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践来看已经是国际通行惯例。政府必须扮演最终保证人,充当养老保险公共利益的角色,基于国家认同和公共职责,对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负起全部责任,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安排,运行一个财务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最终才能确保制度良性运行和合理发展。

  (一)当前我国财政对养老金缺口支付现状

  为防止基础养老金被挪空,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由各级财政对养老金缺口进行“实缺实补”。而个人账户养老金缺口仍然是目前财政支付的主要方面,但由于国家财政责任隐性化,虽然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进行“明补”和“暗补”的形式, 但归根结底这种短期财政支付行为不能与财政本应承担的责任相称。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养老金累计结余达19496.6亿元,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收入连年大于支出,状况十分乐观,究其原因是省级统筹的制度设计造成的,只是在总量上表现为收大于支,而各地区养老金收支情况差距非常大,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仍存在潜在的重大财务危机,因此,政府财政应当建立有效机制来对养老金缺口进行补贴。

  (二)对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测算

  了解我国财政对养老金未来时期财政支持能力,预测财政收入规模,这对于促进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选择国内生产总值为解释变量(记为GDP),财政收入为被解释变量(记为CZSR),样本区间为1978―2012年。首先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来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对CZSR和GDP分别取对数,分别为DlnCZSR和DlnGDP,lnCZSR和lnGDP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项。

  经检验,变量为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变量,采用E-G两步法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以lnGDPt作为自变量,lnCZSRt作为变量,采用OLS方法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下:

  lnCZSRt=0.933466+0.9214721nGDPt+et

  R2=0.963 R2=0.965 t=34 F=869

  经检验lnCZSRt和lnGDP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残差序列μt为平稳序列,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在95%的概率水平下存在;通过进行滞后多阶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滞后度为1,显示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二者存在因果关析,GDP与理论分析比较拟合,是财政收入的格兰杰原因,也符合现实情况。二者从检验结果看具有高度相关性。GDP对财政收入的ECM模型在运用EViews6.0软件后得到如下:

  DlnCZSRt=0.0674+0.467859DlnGDPt-0.04146ecmt-1

  R2=0.611 R2=0.569 DW=1.932

  通过上述估计表明:财政收入并存在反向误差修正机制,其变化不仅取决于取决于上一期财政收入自身的变化,还跟当期 GDP的影响有关。本文采取指数平滑法对2013―2050年的GDP进行预测,由于预测第t期的lnCZSRt时需要第t期的DlnGDPt值,再代入上式便得到未来年份的财政收入。

  (三)针对缺口的财政补贴方案设计

  按照债务偿还“以缺定需”的原则,测算养老金缺口出现在 2023年,补贴方案的设计只考虑2023―2050年。可以以下列三种方式进行解决:当期缺口,当期解决方式(方案1);债务分摊、均衡消化方式(方案2);缺口分段、负担分段方式(方案3)。

  1.按照方案1进行解决,债务负担比率约占当年财政收入的4.76%,从2023年开始逐渐上升,在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该方案补贴负担率与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趋势比较明显。与国家当前“实缺实补”的补贴方式相类同,采用当期缺口由当期解决的债务分担方式如果缺口规模测算与制度实际运行出现差异化, 将会对缺口年份的政府财政预算造成巨大困难。

  2.按方案2进行设计,债务负担比率约约占当年财政收入的3.96%,如果均摊2023―2050年这28年的养老金累计债务,每年则平均需要消化9460亿元,2023年将成为财政补贴负担额最高年份,以后逐年降低,2050年成为补贴负担额最低年份,补贴负担率为0.88%。该方案间接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前期会对国家财政造成一定负担,但后期会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提高而降低财政负担。

  3.按方案3进行补贴,将2023―2050年这28年时间分为6段,从2023年开始逐渐上升,在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占财政收入比重约为5.85%/年,以后逐年降低。对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各年度财政支出来说,该补贴方案也会造成一定压力。   上述三种常规方式会导致不同时期的财政补贴负担倚轻倚重,而2.34%是若上述三种方案下养老金缺口的财政补贴负担率的平均值。假定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规模大体平衡, 未来时期国家财政实现平衡预算,此时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与财政收入负担的缺口比例接近平衡。因此,2.34%的比例是比较符合未来时期财政每年需负担的养老金缺口,而如果进行测算未考虑其它变动因素,实际比值将会大于2.34%。

  二、应对未来时期我国基础养老金面临的财务缺口的建议

  首先,目前,中央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直接负责,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运营固定拨款机制形成的储备金。在2001―2011年11年中,社保储备基金在理事会的管理下年投资收益率高达9.17%,如果在扣除2.14% 的年通货膨胀率后,投资收益率保持在7.03%,净收入增长十分明显。故未来时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仍就可以对养老金的专门补贴机制形成的战略储备养老金进行管理, 并负责基金的具体运营和投资。

  其次,建立稳定的养老金补贴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未来时期养老金缺口根据测算约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34%,这就证明了财政支付养老金缺口方式可行。而目前我国现阶段财政主要采取“实缺实补”对养老金缺口进行补贴方式也间接导致参保职工选择退保或提前退休,容易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养老金拨款机制,从财政合理支付的角度出发,形成储备养老金,做到未雨绸缪。

  第三,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机制。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机制,从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是社会保障发展与完善、政府公共预算的客观要求。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是目前我国由社会统筹形成的,财政支出项目中列支的社会保障支出被分散到各个项目当中,养老金等社会保险基金只是尚未纳入预算内管理。近年来,湖北、广东、河北、福建等地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的操作上取得一定突破,进行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探索,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因此,设立养老金专门账户并实行收支独立核算是未来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方向,这样有利于对养老金盈亏部分合理调配利用。

  第四,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渐向国家级统筹过渡。当前全国有14个省份养老金出现收不抵支,各个省份和地区由于省级统筹导致的养老金收支差异很大,例如2011年黑龙江有182.8亿元的基金缺口,而广东实现基金结余518.6亿元,但全国养老金收支却总体结余。因此,较低的统筹层次不利于发挥养老保险的统筹调剂功能,应当及时解决养老金收支地区差异,尽快将统筹层次提到国家层面,增强养老金在地区之间的调剂能力,避免未来大规模缺口的到来而将导致养老金财务机制面临更大的危机。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中国养老金论文篇2:《浅谈我国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家开始实施一些措施,如延迟退休政策、养老金投入股市等。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颁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实行中央集中运营,市场化投资运作的管理方式,并决定在内部组建专门对养老基金进行投资管理的部门,通过借鉴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政策来规定我国养老金投资的领域以及措施。

  一、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要改善养老基金面临的财政问题,首先要尽快实现养老基金的全国统筹,其次要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渠道。目前最主要的是养老金入市,而入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股市波动较大,解决的途径是要完善与养老金投入股市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综合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将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存在的问题或风险分为以下几个:

  (一)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对策

  我国金融市场真正开始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时间较短,具体表现为金融市场稳定性差,管制过紧,发展规模小,制度不健全,存在金融抑制,甚至内幕交易和违规操作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了养老基金投资存在很大风险,投资工具少等问题,且不利于养老基金选择多元化的投资工具来分散风险,难以吸引养老基金投资者。

  关于应对措施,多数学者认为金融市场的风险只能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尽量分散风险,政府应采取“稳健的分散投资”,以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同时涉足股票、证券等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适时扩展到直接股权投资和信托投资,同时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以便养老金能根据市场的风险状况作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也有学者基于《办法》指出养老金入市应该选择的领域如下:低估值的蓝筹股、优先股、各项基金品种。

  (二)投资运营管理不善及对策

  目前,我国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过度依赖银行和国债,但这两种方式的收益率比较低。2013年我国养老金银行和国债的投资收益率为2.03%,远低于当年2.7%的CPI指数。在我国,过分强调养老基金投资的安全性,且规避风险的观念过于保守,导致我国养老基金在银行和国债所占的投资比例到70%-80%之间,而在股票、证券和债券方面所占的比例极低。

  关于应对措施,有学者认为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的高风险投资工具较少,主要有股票以及企业债券、金融债等有价证券,这些投资渠道对基金收益率贡献不足,应该开发新的投资品种和工具。而应对养老基金投资比例失调问题,可以在法律上降低对高风险金融投资工具的限制,将高风险金融工具投资比例限制在40%左右,其次要克服以往厌恶风险性的投资文化和观念,通过精算,制定最优化的投资组合方案。

  (三)顶层设计和管理不完善及对策

  顶层设计和管理的不完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碎片化,养老基金投入股市涉及众多的法律关系,需要建立《养老保险法》、《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来明确养老基金的统筹范围,养老基金的缴纳和发放,以及确定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的机构及其权利和义务等①。二是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泛行政化,我国现行管理机构是政府部门下设的基金管理中心,属于行政机构,充当着基金监督、管理、投资运营“三位一体”的角色,这就造成集权化和泛行政化并存。

  关于解决措施,一是社会保障立,养老基金法律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进行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立法,立法理念应坚持“高压性”与“宽容性”并存②。二是解决泛行政化的最好方法是制度的理性化,养老金管理的部分职能应该交由市场,如基金的日常管理应该交给受托人,投资运营交给投资管理人,投资比例和工具的相机调整交给市场,而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规则制定、资格审查和监督等职能。

  (四)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

  现代风险管理已发展到以量化管理和模型分析为主管理技术,而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还停留在以主观经验来判断和指标的分析为佐证的层面上,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全面落后,其次还缺乏用来规避和转移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使得风险来临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③。

  关于应对措施,有学者提出现代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是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将企业所有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为考察对象,综合分析企业现在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充分利用所有风险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性质,借助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等一套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及时有效的发现和控制那些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挖掘和利用潜在的发展和获利机会。目前,VAR以及情景分析法和压力测试法已发展成为现代风险量化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方法。全球大多数养老基金和法规制定者开始把VAR方法当做全行业衡量风险的一种标准,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风险控制和业绩评估④。

  二、基本养老金运营模式和工具国际比较

  根据受托人参与的程度,可以将养老金基金运营模式分为:直接投资管理模式(美国)、部分委托管理模式(新加坡)、全部委托管理模式(英国)、集合管理模式(澳大利亚)等,每个模式的有其优点也有不足。养老金的运营模式体现了养老金当事人的捆绑程度,捆绑程度越深,越可以提供更综合的服务,还能节省管理成本,但也会增加基金的运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但几个模式相比较而言,部分委托管理模式较好的平衡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运用⑤。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投资运营的工具较多,每种投资工具都各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最大的特点是无风险,具有完全的资产流动性,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其收益率都可能成为负值,难以抵消通货膨胀的贬值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可以采取对银行存款的社会保险基金以保值补贴和增值补贴;或是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幅度,将现行的单利计算改为复利计算方式。

  2、有价证券,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投资基金、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购买债券最大的特点是信誉较高,可以获得固定的、高于存款利率的预期收入,变现能力也强,但与股票、产业投资等相比,其收益率还比较低;以享有分红权利的不同,股票可以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投资股票的优点是收益率高,流动性强,在通货膨胀时期易达到保值,缺点是没有政府、财政和银行作为后盾,承担经营风险较大;指数化投资是投资基金最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的降低非系统风险,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较低,这种方式能更大程度上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的幅度与社会生活水平进步的幅度大体上一致,国家应该适时推出国债基金、货币基金等多种类型,供养老保险基金选择;而期货和期权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杆放大作用,投资风险很大,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不适合作为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工具⑥。

  3、委托金融机构投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金融机构有长期投资贷款的经验,能把握基金投资对象,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人能利用制约力加强对资金利用者的监督,有利于把握投资方向。

  4、直接投资于生产与流通领域,在操作中应该选择;流通好、变现快的短期项目或是效益好、稳定安全的中长期项目。

  5、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新加坡的公积金,大量用于投资机场、港口、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风险小,但是流动性差,投资回收的时间长。

  6、投资海外市场,有些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国家会选择那些监管完善、发展成熟的国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三、各个国家养老金投资运营的启示

  日本政府组建的公共养老金管理结构,由其专门负责养老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日本实行的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的基金管理模式,同时采用民间投资公司具体负责投资管理。而韩国实行的是“中央政府行政负责,专门成立养老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养老金投资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民议会”,负责相关法律的制定,宏观层面监督养老金基金的年度发展和长期战略规划,韩国中央政府下属的“卫生福利部”则具体制定养老金基金的发展的具体计划,养老金投资与积累的目标等。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主要做法有:建立权威的中央政府养老金基金管理构架,加快养老金基金全国统筹;建立政府监管、机构投资、人大监督的竞争性养老金运营模式;扩大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的养老投资品种和领域;提高养老金投资运营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力度⑦。

  拉美国家的养老金改革主要集中在“现收现付(DB待遇确定型)”转变为“部分或者完全个人账户(DC缴费确定型)”,现收现付具有代际转移、以支定收的特点,是在职的一代赡养已退休的上一代,很难应付老龄化的问题,为此拉美国家在养老保险中引入了强制性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并且由专门性的私人基金公司来营运和管理,账户可以投资运营,而个人退休的待遇取决于账户基金的积累额。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也在经历着相同的改革⑧。

  智利的养老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智利非常注重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国家只允许对实行基金积累制的养老保险进行投资运营,智利的养老保险是建立在个人战虎基础上的强制性缴费确定型。智利的养老保险覆盖面也很广,包括工人、农民、公务员、企业雇员等各行各业的人员都一视同仁,都可以参加养老保险,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合二为一。在智利,雇员缴纳全部的养老保险,雇主不承担费用,国家财政承担保障性的最低养老金的保障责任⑨。

  四、评论与展望

  从这些文献来看,笔者认为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研究大多学者都是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来探讨,这些研究就像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多是一些方法和原则,很少涉及具体措施,加之缺乏实际的案例,这样的研究显得很空泛。

  第二,在进行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国际比较上,多数学者停留在对各个国际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机构、模式和方法上的介绍上,确实,像新加坡、智利、美国等国家在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上都做得很成功,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成功的吸取到经验教训,还是一个难题。

  第三,由于当前养老金入市还只是停留在政策上,并未真正入市,且关于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也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所以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多少有点纸上谈兵。养老金入市养老金入市具体该怎么操作,以及入市之后收益如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学界关于如何投资运养老金的呼声基本体现在了最新颁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上,而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效益如何,还得看这项办法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笔者认为,关于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养老基金入市之后也会随之带来很多问题,学界在这方面可以跟踪研究,继续提出各自的看法,要更多的借鉴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的经验。

  笔者认为,智利养老金投资运营是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最好的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智利重视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国家授权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Ps)筹集和管理职工的缴费基金,投保人有权选择自己信任的养老金管理公司让其代为投资自己的养老保险金,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二是智利法律规定官方机构不能成为养老金的管理机构,而且养老金必须与相关企业的资产分离。三是智利养老保险中的最低回报率保证制度,在这项制度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建立收入波动储备金和法定强制准备金,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用这两种资金来弥补缺口。最后,如果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宣告破产,由政府出面弥补资金缺口。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由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局(SAFP)来监管,同时也要接受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

  中国养老金论文篇3:《浅谈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改革》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将贯穿21世纪,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将愈演愈烈。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正确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养老金保险制度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现在正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对养老金会计的改革也就成了会计热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企业养老金计划及会计处理比较

  在对美国养老金制度设定提存制计划和设定受益制计划的参考与借鉴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两种类似的养老金计划,即确定给付型计划和确定缴费型计划。

  (一)两种计划的简述

  1.确定缴费型计划。确定缴费型计划需要先确定养老金缴费率,再根据实际的缴费资金和其投资收益的积累额来确定养老金的给付金额。确定缴费型计划的特点表现为:其一,用个人账户的缴费率来预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其二,用目标退休收入的替代率来确定个人账户缴费率以及投资收益率;其三,个人账户缴费率和累积期决定了企业补充养老金的替代率。

  2.确定给付型计划。确定给付型企业补充养老金主要由退休金、伤残金和解约金三部分组成。退休金是基于多种风险模型确定的,包括各种风险发生概率、职工工资增长率、养老保险金投资回报率等。伤残金是由职工发生伤残时收入的总额决定的。解约金是由职工离职或死亡等原因造成的。

  (二)两种计划的会计处理

  1.确定缴费型计划下的会计处理如下:

  上缴社会统筹费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向个人账户划拨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若两者有差额,则计入应付养老金/预付养老金)

  2.与确定缴费型计划相比,确定给付型计划就显得复杂了。确定给付型计划下养老金费用的计算一般涉及服务成本、负债利息、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和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数。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发生服务成本和负债利息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预计福利负债

  划拨资金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银行存款

  养老金投资产生收益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确认养老金计划的服务成本时:

  借:前期服务成本

  贷:预计福利负债

  摊销服务成本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前期服务成本

  实际支付养老金时:

  借:预计福利负债

  贷:养老金计划资产

  综上所述,确定给付型计划不但给付更稳定,保障性更好,安全性更高,而且技术的提高使得其更科学、更合理。所以,为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对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就应该致力于推行和发展确定给付型计划。

  二、我国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工作主要围绕养老金开展的全过程,包括对养老金的记录、反映、监督和管理等。无论是由企业负责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的基本养老金,还是企业补充养老金,都应该在企业的账务上作相应的会计处理并在企业报表上有所体现,然而目前我国养老金会计制度与其工作职责要求相去甚远。

  (一)缺乏完善的养老金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进行养老金核算等管理工作的依据就是养老金会计准则,这足以体现养老金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企业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制定相关会计准则,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在进行养老金的会计处理上没有规范的准则作为核算依据,也致使企业对养老金费用的计算不准确,进而影响了会计报表的准确性,难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以界定企业养老金费用的构成为例,我国现在的养老金制度对此规定不明确。根据权责发生制,养老金费用应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期间加以确认,而其中就包括前期服务成本、利息费用和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在确认前期服务成本时,按照国际惯例需要在养老金计划修改当年一次性确认为当期费用,或在以后期间进行摊销,但我国职工的养老金是从社会统筹中领取的,在职职工和已退休职工提取比例不能明确划分开,采取现收现付制的方式,使得在职职工和已退休职工的部分养老金混在一起,这导致了会计处理难以区分,而前期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也间接使得利息费用和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难以准确核算。

  (二)对补充养老保险会计处理缺乏统一规定

  我国在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研究方面较其他发达国家稍晚,所以在会计处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同国际惯例也存在差异,这些原因使得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不同企业的信息时要进行一定转换,这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那么在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会计处理进行的改革中,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统一。从养老金计划的类型来看:确定缴费型所需的账户管理成本较高,需要对每个职工都建立个人账户并分别管理;而确定给付型对账户的统一处理,使得账户管理成本降低;确定给付型下,职工不仅能得到基本生活上的保障,还能得到其他的辅助养老金,也就是说确定给付型的保障功能比确定缴费型更强;从养老金数额的准确性来说,确定给付型不仅考虑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还对一些影响因素作出了假设,故所得金额也更加精确;确定给付型下职工的养老金风险大部分由企业承担,所以对于职工来说,确定给付型下的养老金的安全性比确定缴费型下要高。尽管确定给付型对退休职工更有益,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出于简化企业会计处理、减少技术成本及承担更少风险,对企业补充养老金保险的会计处理多采用确定缴费型。   (三)养老金会计账户的真实性有待提高

  就目前我国养老金现状来看,不少企业在对养老金费用的计提上“偷工减料”,将养老金费用的缴纳拖延至职工退休时一次性缴纳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对于一些聘请兼职人员的企业,会出现资产虚增的现象,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企业不需要承担兼职人员的养老金费用,而在相同情况下的正式职工却是需要计入的。除此之外,养老金账面反映的不真实还体现在受托机构在收到企业的养老金后和实际发放养老金时都没有作相应的会计处理,没有让养老金资金的运动在账面上得到相应的反映,这些问题导致养老金会计账户缺乏真实性。

  (四)养老金会计信息未得到充分披露

  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需要的信息。目前企业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途径少,不仅使得职工对企业养老金的运作情况难以进行了解和监督,也不便于审计部门对养老金的监督管理。同时,养老金属于“管理费用”等费用科目的二级科目,在资产负债表里没有相应账户对其进行直观的反映。另外,缺乏表外披露的补充信息,例如未披露养老金计划、精算假设等内容。

  三、我国养老金会计处理改革的建议

  随着我国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基于上述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养老金会计只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适应企业对养老金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

  针对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养老金会计处理制定具有规范性的会计准则及其带来的会计信息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养老金准则这一途径进行解决。对于我国职工退休养老金数额全由国家决定这一问题,其根源是收付实现制,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应从企业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上去解决,将收付实现制逐渐过渡到权责发生制上来。总而言之,我们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养老金制度完善的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养老金会计准则,并通过具体的准则来规范养老金会计的相关内容。而具体的养老金会计准则应当就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自身的特点,分别对它们的相关会计处理加以规范,使各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都更加合理,进而使与养老金相关的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得到真实准确的反映,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逐步推行确定给付养老金计划

  我国在养老金计划选择上没有统一的规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养老金计划的不统一使得企业对养老金运作的会计账务处理也有所不同,进而导致信息使用者在对不同企业的养老金信息使用时要进行信息转换这个过程,不仅加大了成本也加大了国家的管理难度。我国在企业补充养老金会计处理上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方式上统一采用确定给付计划,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而由养老金计划修改引起的对职工以前年度基本养老金的补偿问题应进行补提,以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组建更专业的精算师、养老金会计等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确保确定给付养老金计划方式的顺利运行,这也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三)优化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

  养老金会计信息是企业的重要信息之一,因为其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福利待遇,这也间接地反映出它的经济效益,所以无论对企业职工还是企业投资者,养老金会计信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养老金费用被掩埋在“管理费用”中,这不仅不符合国际惯例,同时也增加了信息转换的工作量。所以,对此我们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能直观、清晰反映养老金资金变动的科目,如预付养老金或应付养老金等;在损益表中对本期的养老金计划成本进行记录与确认,并且养老金相关重要事项,如养老金运作的收益或损失等都应进行披露;完善对有关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确保对养老金运作情况、投资收益(损失)等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养老金计划的类型、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工会职工的情况、员工离职率、养老金成本内容、预期工资的增长率和其他精算假设等。除此之外,应该在企业不受损害的基础上,对企业养老金的会计信息进行强制性、频繁性的披露,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动态。

  (四)加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力度

  在专制成本和隐形债务危机日益加剧的现状下,结合我国生产水平低且养老金社会统筹比重较大等自身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提高职工的养老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而就目前情况来说,国家的相关政策对职工和企业都难以起到激励作用,进而导致职工对个人账户的缴费和企业对社会统筹的缴费率都缺乏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必须对养老金保险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和普及,并且大力倡导和鼓励,甚至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以起到激励作用,比如可以规定企业每年在已完成向国家上缴一定税款后,可以从税前列支一定工资比例,超过这一比例的部分不允许计入成本,在税后利润中计提,相信类似这样的政策对企业的积极性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客观而言,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养老金制度都普遍存在不足,而我国受到老龄化的影响严重,加上正处于制度转变的时期,同国际存在距离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就我国的国情及企业相关环境等因素而言,要求所有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都按确定给付计划进行业务处理还不太现实。因此,我们还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对企业养老金会计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从养老金计划类型的选择、养老金的运用和筹集、养老金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逐渐向确定给付型过渡。


猜你喜欢:

1.2017年养老保险计算退休工资

2.2017年上海退休工资计算

3.养老金上调最新消息

4.2017年养老保险金新规定

5.老年人养老保险有哪些政策

6.2017年养老金新规定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