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金融证券论文 > 银行管理 >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 李雁新 谢跃玲1 分享

  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风险是一定会存在的,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就显得极其重要论文。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论文篇1:《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创新》

  【摘要】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模型,集合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各类风险因素,来设计有关风险因素与风险后果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关键词】 金融创新风险 管理 风险防范

  一、金融创新风险

  1、金融创新风险概述

  金融创新风险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措施不能顺利实施,或者是创新收益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二是金融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金融创新风险不同于产业创新风险。首先,产业创新风险主要存在于新成果的市场认可度及潜在收益的获得程度上,而金融业不仅具有产业创新的风险,还具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特殊的行业风险,金融创新在追逐利润时也制造出了新的风险。其次,金融创新无法申请专利,具有广泛的可模仿性和可推广性。只有通过被模仿和推广的活动,创新才能真正被社会所接受,否则将会由于市场规模不经济、接受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量过小、创新成本过高,从而发生市场缺损、作用缺损以及价值缺损,使得创新者很难获得全部潜在的收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后,金融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金融创新风险要比产业创新风险具有更广的影响面和更大的影响力。

  2、金融创新风险的构成

  (1)设计风险。设计风险是由于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的可能性。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是指市场价格变动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价格,主要是指基础资产的价格。不同的衍生产品所涉及的市场风险是不同的。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履约风险,是衍生交易中的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找不到适当的对手时,只能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风险。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运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

  (6)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而出现的判断错误、记账错误、结算错误、交割错误以及和约错误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7)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投机而导致的风险。

  (8)伙伴风险。伙伴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而导致的风险。

  (9)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交易合约不具备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而给交易主体带来的风险。

  (10)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由于操作失误,不按时履约,违反相关法律和法规或其他原因,而给组织金融创新的机构或交易中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

  2、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

  (1)金融创新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首先,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应的主体。传统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供应的职责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担负。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商业银行则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创造和收缩货币。金融创新以后,这一格局被打破。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诸多与活期存款类似的新型负债账户就具有较强的存款派生能力。而且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也利用电子资金转拨系统开办支票账户、可转让存单、电话付款、证券化贷款等业务来创造货币,虽然其创造货币的能力不及商业银行,但它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增加了银行控制信贷的难度。在利益驱动下,银行与非银行机构还会不加限制地扩大信贷,使货币供应量增多。

  其次,金融创新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金融电子化是金融创新的特征之一,金融机构应用电子技术使其业务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变成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多功能信用卡、自动转账服务、银行电话付款等新工具的普及明显缩减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

  (2)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数次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机、美国奥兰治事件、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香港股灾等等,都是金融风险过大,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所致。因此,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当局,都普遍推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把风险防范和保持稳定性放在首要位置。

  (3)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种类明显增多,各式各样的准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生产国际化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对全球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加之持续不断的各个金融领域的创新,促进了跨国银行这种金融机构的发展。而且在金融机构业务和组织创新的基础上,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交叉和渗透,传统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分工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金融监管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机构,还要监管各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不仅要监管国内的金融机构,还要监管跨国性金融机构;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业务,还要监管新兴业务。这样就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相互关系来看,金融监管制度总是针对现有的金融业务及经营范围制定的。然而,金融机构为了摆脱或逃避金融当局的管制,便通过创新来增强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反过来,当这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或金融当局的目标构成威胁时,政府或金融当局又会采取新的管制和干预措施,于是又引发新一轮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监管的创新滞后于金融业务或工具创新,从而使得现实的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

  1、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

  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是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国内外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运用相关的方法和手段,对金融创新风险进行识别、测量和控制的行为体系。该体系由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目标、防范主体、防范客体和防范方法这四个要素组成。

  第一,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也就是构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内外金融创新风险所带来的和可能带来收益减少的损失和成本增加的损失。

  第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承担者,包括行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也就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和创新者。在风险防范的实践中,这两个层次的主体是难以分开的。

  第三,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是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作用对象,也就是金融创新风险,它包括设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投机风险、伙伴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第四,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是指对金融创新风险客体实施控制的技术措施,这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所在。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的回避、风险的分散、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在金融创新中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不同的金融创新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和防范,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损失。

  (1)金融创新风险的回避。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影响预定目标达成的诸多风险因素,结合决策者自身的风险偏好性和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做出的中止、放弃某种决策方案或调整、改变某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风险回避的前提在于金融创新主体能够准确对自身条件和外部形势,以及对客观存在风险的属性和大小有准确的认识。

  正确的金融创新风险回避策略并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回避风险,而应该在恰当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回避风险。金融创新风险回避应该是一种策略性、艺术性、技巧性的回避。当金融创新主体的自身实力无力承担可能的损失,而且确实无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时;当金融创新主体有多种项目、领域可供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可能具有不同的风险;当金融创新主体没有必要去涉足某领域或是冒险时,均可采取风险回避策略。

  (2)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风险分散是同一投资主体投资于不同的项目,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多数企业通常采取投资组合、项目组合、多元化经营这三种方式来分散风险,而用于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则可采取投资组合以及多元化经营这两种方式来分散风险。

  首先,投资组合。金融创新由于自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使得非系统性风险远远大于普通的金融业务,因而可能的投资收益也大于普通业务,创新者正是看中这部分超常收益而宁愿承担较大风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创新投资者必须慎重考虑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

  其次,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的一个优点在于减少了利润的波动,因此金融创新主体应力争作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组合。创新主体应选择在价格上是负相关的创新组合,这样就有利于分散风险,而高度相关的创新组合不利于分散风险。但是,也不能高估了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作用。多元化经营不仅分散了用于金融创新的资源,而且它对创新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对风险的灵敏嗅觉,就会提高创新成本,导致金融创新的失败。

  (3)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分摊不同于风险的分散,风险的分摊是多个投资主体参与同一个项目的投资,使风险在多个投资主体中分摊。显然,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各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是递减的。不仅如此,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总体风险也是递减的。

  风险的转移是指风险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承担主体转移,风险的转移可分为风险的财务转移和非财务转移。风险的财务转移是风险活动的承担者不变,只是财务损失主体发生了转移,譬如采取投保或担保的方式来转移风险。风险的非财务转移即实体转移,是风险活动连同其财务责任全部由一个承担主体转移到另一个承担主体,譬如采取委托、发包、招标或出售的方式来转移风险。然而,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并不同于一般的项目风险转移,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多数是通过金融衍生物来实现的。

  (4)金融创新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有效的风险预警预控管理是确保金融创新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通过监测可能产生金融创新风险的动向与征候,可以及时为金融创新提供决策依据,阻止金融创新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金融创新风险预警预控管理主要是预警预控指标的选取和预警预控系统的操作。

  金融业是一个技术性强、利润丰厚、竞争激烈的高风险领域,无任何风险的金融运行体系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能事先预测出风险的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并及时化解风险,就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可以采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预警子系统相结合的垂直风险预警预控管理。其中,宏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宏观金融风险,即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和一个国家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中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国内各经济区域内金融体系面临的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一定金融环境下微观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这三个预警子系统要协调动作,自上而下地实行监控。

  2、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策略

  (1)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防范。首先,完善立法。对金融创新活动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以消除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其次,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金融监管机构要派专人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全面了解金融创新的过程,准确掌握其产品的风险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和教授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全面论证并审定能否进行金融创新。

  再次,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除了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作出规定外,还要根据其资本量、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及当前的市场波动状况给出一系列的风险监控指标,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最后,加强各国金融政策的相互协调。传统的监管机构基本是国家化的,各国政府一般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制定金融政策,由于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大规模投机资本为了寻求套利套汇,频繁出入各国的金融市场,放大了金融风险。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协调货币政策,从而把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金融创新主体的风险防范。第一,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金融企业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必须在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使他们明白,在充满风险的经营环境中,一味地回避风险是不可能的,只有面对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二,明确风险管理原则。金融机构在创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切勿盲目从事,急于求成。金融机构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避开高风险业务,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第三,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作出正确的风险预测。此外,金融机构还要保证本系统内信息的上下畅通,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修补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预控系统存在的漏洞。

  第四,加强内部监管。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监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加强表外业务的管理。金融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的规模、资金、能力等确定表外业务占全部资产额的比例,并把握好表外头寸。同时,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要分开管理,建立完善的表外业务报表制度,加强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二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稽核。及时发现表外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要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要有集中、统一的调节和控制,要对其规定业务范围及各类业务的规模和审批权限,加大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资金流动的管理力度。三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对金融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

  三、结论

  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它们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金融创新的整个过程。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通货膨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除此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也是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之一。因此,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国情,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基本的立足点,以市场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创新时要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体制的特点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或引进国外的创新成果,避免一刀切。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获取利润,因此在金融创新之前,要运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为创新成功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向虹: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会计,2008(8).

  [2] 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6(5).

  [3] 王丽、杨斌:浅谈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2008(11).

  [4] 楼文龙: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J].经济管理,2007(2).

  [5] 陈小平:国际金融衍生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杜,2007.

  [6] 李社环:整体风险管理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M].中国政治经济出版社,2008.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论文篇2:《浅谈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摘要】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但是它对全球的影响到现在都没有退去。这次危机中美国有推卸不掉的责任,让全球的金融市场受到不同程度危害。雷曼兄弟破产,“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事实告诉我们这次危机影响是空前的,全球的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受到重创。危机爆发后,需要国际间的精诚合作,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只有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及时制定防治措施,才能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风险管理 金融创新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宽松的信贷条件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任期内带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取得了辉煌成果,他果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经济在面临科技股泡沫和亚洲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得以迅速摆脱萧条状态。美国政府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这就是导致宽松的信贷条件,经济困难的人也加入到投资房产的队伍中。人们对房地产市场期望过高,导致房价持续上涨,形成巨大泡沫。他们没有考虑房价不再上涨的情况会是怎样。当房价不再像预期那样飙升,贷款者也就无法偿还银行债务,这样次贷危机就爆发了。

  (二)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以及存在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侥幸心理

  美国近几年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很快,其复杂程度日益加剧。一般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把按揭贷款作为一种优良的资产赚取利息及银行资本成本之间的利差。这样获取利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然而这类产品并不是一开始就适合在华尔街运作,直到按揭款通过证券化产生担保债务权证(CDO)后,它们才开始受到华尔街青睐。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划分因CDO的出现而更加细致。华尔街为最大化利益,对原始产品进行分拆组合,创造出了多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并根据不同投资偏好将其销售给了个人及金融机构,但在此过程中风险并没有被降低。后来的投资者只能根据投行的数据了解这些金融产品,难以判断其质量如何。投行、商行以及保险机构都大量持有CDO 债券。无论是海外还是美国本土,都对此疯狂追逐。美国房地产泡沫也通过此类衍生品蔓延全球范围。

  (三)监管机构的失职和政策失误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没有监控和限制次级贷款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品的规模,其对监管的松懈和对金融市场潜在风险的忽视都体现出其监管不力的问题。美国向来都主张宽松的监管政策。美国央行将抵押贷款标准降低,使得部分生存状况不佳或信用较低的人得以用低成本贷款买房。又由于美国监管机构没有严格监管市场评级机构,使得评级机构在对次贷相关金融产品进行评级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次贷相关产品评级的大范围降低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从而使投资者更加恐慌,并最终蔓延到了全球范围。

  (四)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

  次贷危机之前,标普、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对次贷产品评级过高导致了次贷市场的过度发展。由于评级机构不需投资者负责,其收入完全来源于证券发行商,这便造成信用评级过高。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自身的使用率,而其定价及交易则依赖于准确的市场评级。一旦市场评级出现问题,则会立刻导致信用危机。对信用评级的信任使得投资者买入大量次贷产品。但是没想到曾经3A级的债券一夜之间变成了垃圾。

  二、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逐步提升对外币债券投资的关注度

  高风险外币债券正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之一。现今阶段,一方面需要择机适当减少高风险债券的持有量以预防和缓解存量债券的投资风险,选取评级在投资级以上债券进行投资,对新增外币债券的风险进行严控;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外币债券投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长效的外币债券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计,对外币债券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二)不断进行新产品、新业务以及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虽然金融创新能使市场效率大幅提升,并带来新的利润来源,但如果是不加监管的滥用,就会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所以,金融机构应以此为鉴,在金融创新的全过程中合理安排风险管理,尤其应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销售以及运行等环节的风险评估加以重视。每次推出新产品前,都应先行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及监管措施。另外,还应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注意重点的突出,重点评估高风险领域及其相关环节,并在相应的监管控制方面采取更严的措施。

  (三)提高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关注度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看到的是短期利益,没有考虑在巨大利润背后潜藏的危机。正是因为高层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度不高,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导致机构破产或者被并购的局面。因此需要吸引更多对风险管理具有充分认识的专业人员到金融机构来任职,有助于掌握各细节风险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四)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对宏观形势的预测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完善的内控体系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内控。要合理配置资产,做好流动性监测和风险预警。由于我们正在走向国际化道路,逐渐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对国际环境进行科学的判断,特别要判断国内外宏观环境和各类宏观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由于各种风险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相互转换,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对各类风险相互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匿名.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世贸人才网.2009-06-24

  [2]财政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和风险管理的意见.2009-05-31

  [3]匿名.浅析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010-09-13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论文篇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日益蓬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亦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与此同时,“三农”问题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入手,对其发展现状及当前风险管理模式等进行探讨,通过对其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策略。这对于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拓宽我国小型金融机构商业化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创“双赢”局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风险模式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同时“三农”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已建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这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之举,但作为新生事物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仍面临着各种制约因素,如政策支持力度、运作机制、风险防范能力、金融监管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模式

  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没有建立起较为规范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系统,而且其贷款对象主要集中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并且无差异。因此,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不是很适用。但在实践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通过不断地探索,开发出了一些适用于农村贷款对象的风险管理模式。

  1.发展农户联保贷款,构建联保小组内部监督机制,降低信用风险

  农户联保贷款,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有贷款需求且相互熟悉的农户组成联保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贷款,并且出现问题时,所有成员均会因为惩罚而受到损失。由于联保小组内部互相了解,通过互相监督、分担违约风险从而降低了信用风险。因此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广泛采用。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内部管理控制,降低流动风险

  村镇银行为了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其流动性,不仅积极开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存储资金的来源,同时还加强与人民银行和同业之间的联系。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处理流动性风险时,主要是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控制。此外,还有一些农村资金互助社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等措施来加强内部管理,防止出现流动性风险。

  3.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健全民主监督机制,降低操作风险

  为了控制经营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了内部人员的相互监督机制,设置调查岗、审查岗、贷款跟踪检查岗,并规定每个岗位承担贷款的连带责任。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制定了奖惩制度,旨在调动信贷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出现“道德风险”。此外,其股民大会有权罢免和重新选举理事会成员,大力发扬民主监督的积极性。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建设的主体薄弱,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发前景不容乐观。虽然当前的风险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新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的了农村金融市场前进的步伐。

  1.服务对象较特殊,信用风险较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量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他们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也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更没有相关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因此,信用风险亦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一些贷款户的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逃、废、赖债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信贷资金安全面临较大风险。

  2.经营成本较高,盈利风险大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多数是农民,他们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贷款较多,利润率低且风险较高。同时,农民居住具有偏、散、远的特点,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成本比较高,影响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然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微型化、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等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导致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无疑增加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风险。

  3.监管压力加大,监管风险增高

  当前,银行监管部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管理模式,适当降低金融机构和开展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同时,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短、经营压力重,在人员素质和内控建设等各个方面还有待提高,贯彻监管政策和落实监管要求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导致逃避监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

  三、防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对策建议

  由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较多的风险问题,这对金融体制的完善存在较大的阻碍。因此,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切实做好相关工作,服务好“三农”,仍需深入建设。

  1.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打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新型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中,关于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要基于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政府也应该在信贷方面,放宽担保方式,普遍农户的小额信贷和联合担保的信贷机制,为被动中的农民获取更多信贷的机会。这对于全面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具有良好的作用,也是打好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

  2.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信用风险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因此,必须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尽快完善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以此来决定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其次,推动建立全国农村统一的乡镇企业和农户信用代码、信用征集、信用评级、信用担保、失信惩戒制度。再次,制定严格的贷款管理制度,可以要求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可靠的担保人,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最后,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和担保模式。

  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担保体系和信用制度尚未建立,加之新型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收入较低的低端客户,受经济状况限制,这类客户很难拥有传统的抵押担保品,使得机构开展业务时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因此,新型金融机构应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在放贷过程中采用比其他机构更灵活的担保形式,赢得服务群体的同时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如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用“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农户”模式,通过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由农业企业作为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担保中介,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以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企业可以优先以协议价格收购农产品,最终农户利用作物销售收入偿还贷款。

  参考文献

  [1]简朝霞.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时代金融,2012(7):181.

  [2]刘萍萍,唐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生成机理及管理模式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39(3):64-69.

  [3]曹冀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06-06.

  [4]王建英.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06-09.


猜你喜欢:

1.金融风险与管理论文

2.风险管理论文参考

3.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4.风险管理论文选题

5.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