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证券投资>

浅谈物流金融现状的研究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近年来,物流金融这一新型业务在物流行业中呈异军突起之势,日益成为物流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流金融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物流金融的研究论文范文篇一:《我国物流金融需求浅析》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物流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本文从总体经济、融资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对物流金融的需求情况。

  [关键词] 物流金融 需求

  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6981亿元,同比增长约两成,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6.9%,比2006年上升0.2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4540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受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18.3%提高到18.4%,上升0.1个百分点。从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结构来看,2007年运输费用为24708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比2006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4.4%;2007年保管费用为14943亿元,同比增长21.2%;2007年管理费用为5755亿元,同比增长13.6%。

  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对相应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总量巨大的需求。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仅中小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便超过6.3万亿元,而同期基于物流的融资总额不超过3000亿元。这表明,未来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经济和物流发展对物流金融的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迁移,中国的国民经济稳健发展,自“十五”规划至今,GDP平均每年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2007年我国GDP达 246619亿元,增长11.4%。

  与此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信息,2007年我国年度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8%。自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目前我国是全球铁矿石、铜精矿和大豆的最大进口国,原油的第二大进口国。

  目前,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和最富潜力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而国内企业也开始面向全球采购原料和销售商品。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加快,物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48.1万亿元;2006年达到5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0%;2007年达到7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二、融资企业对物流金融的需求

  从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看,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血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流动资金不足。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销售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库存,虽然合理的库存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应付供货周期与制造周期的不匹配,但是库存就意味着资金占用和物流成本。存货占用的大量资金使得企业可能处于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这种风险在中小企业的经营中更加明显,往往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信贷资金的缺乏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的缺乏使得许多企业产生了利用存货融资的需求。

  在我国,一些采加工类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钢铁、有色、能源化工等行业的一些民营背景的大中型企业,物流融资需求很强。其主要需求有:改变融资方式以改善财务结构,降低债务占比;实现存货变现,腾出资金加速发展;因国家行业政策或银行风险评估和信贷政策的限制,信用贷款受限,需要其他形式的贷款融资。从银行实践也可以看出,物流金融短期融资多集中于钢铁、有色、化工、农产品、汽车、纸品等大宗商品加工和贸易产业链条中,其融资利率大都在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较大的经营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表现出很强的“惜贷”倾向。据最新统计,中小企业数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出口占到全部出口的60%左右,税收占到40%,就业占到社会总就业人数的75%。但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情况日益突出。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两项合计,拒贷率高达56.1%。特别是大量的微小企业因资金需求小、用款时间急、财务资料不全、信誉度不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支持。2007年国家发改委和银监理所会对小企业融资的联合调研结果显示,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最低接近10%,远超过大企业的贷款成本。信贷资金的缺乏和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等其他融资渠道的狭窄使许多企业产生利用存货进行融资的迫切需求,一些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为稳定原料供应、扩大产品销售,也非常欢迎银行介入其供应链,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这为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市场机会。   三、金融机构对物流金融的需求

  对于金融业务来说,物流金融的功能是帮助其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在业务扩展服务上能协助金融机构处置部分不良资产,有效管理客户信息,提升质押物评估、企业理财等顾问服务项目。

  第一,物流金融市场潜力大,综合收益高。据估计,我国物流金融市场规模至少在万亿元以上,目前市场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这能够为银行庞大的资金寻找一个稳定的出口。而且物流金融一体化服务特征使融资业务能够带动多种中间业务互动发展,实现对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第二,物流金融相对复杂的业务结构、较高信息化要求以及规模优势特征,能够有效发挥银行在人才储备、科技水平和经营规模方面的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银行强大的网点、资金和客户资源优势能够实现整个产业链上的全程融资,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融资产品。

  第三,从国际大型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物流金融业务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一个基础性方式,花旗、汇丰、德意志、巴黎银行、渣打银行等大型跨国银行都在物流金融领域具有优势,这对正处于国际化过程中的国内银行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物流企业对物流金融的需求

  物流金融可以缓解物流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随着中国物流企业的迅速发展,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融资瓶颈。银行对中小物流企业的信贷条件远高于对大型物流企业的条件。部分商业银行对中小物流企业信贷管理的要求高于对大型物流企业,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信贷管理的条件更高。中长期融资渠道不畅,中小物流企业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匾乏。目前,中小物流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但中小物流企业需要的是较长期限的贷款,以便用于进行技术改造和基本设施建设。“融资难”己经成为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

  在物流业务中,基础性的物流操作如仓储、运输,其利润率已经越来越低。物流的主要利润来源己经转向各种增值服务。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赢利模式,正在成为业内关注的目标。“未来的物流企业谁能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是UPS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物流金融己经成为该公司第一位的利润来源。跨国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结合,利用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的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金融服务,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物流金融业务是物流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物流金融业务使得物流企业得以控制全程供应链,保证特殊产品的运输质量,长期稳住客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下,企业逐渐转而强调跨企业界限的整合,使得顾客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拓展服务领域,有助于积极争取客户,赢得市场份额,还可以通过这一增值服务收取手续费,提供所加工的信息产品等形式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并为其他的相关服务奠定基础。物流管理从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物流供应商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会大幅度提高,物流金融将有助于形成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熊小芬: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2]于 佳 马天山:建立和谐的物流与金融关系[J].综合运输,2005(8):31

  [3]邹小芫 唐元琦:巫待关注的领域:物流金融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163~165

  [4]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5):13~18

  [5]桂 霖:论物流发展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J].上海金融,2006,(2):70~71

  物流金融的研究论文范文篇二:《国内物流金融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近来,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本文回顾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历程,归纳了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并对其核心思想进行提炼;最后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物流金融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物流金融 融通仓 仓单市场 物流银行 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芃、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物流金融的研究论文范文篇三:《仓储物流企业金融物流运作》

  摘要:文章在介绍金融物流的基础上,对仓储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开展金融物流服务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仓储物流企业开展金融物流的两种主要模式,总结出仓储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物流服务的相应风险及风险防范。

  关键词:金融物流;仓储物流;风险

  一、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完美的结合――金融物流

  金融物流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产物,主要指在供应链中,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金融物流不仅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等。金融物流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在国内,由于中小型企业存在着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融资渠道贫乏,生产运营的发展资金压力大。金融物流服务的提出,可以有效支持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活动,可以盘活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和生产成品的资金占用,优化企业资源。金融物流可以提高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竞争能力、业务规模,增加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扩大企业的经营利润;金融物流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物流服务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甚至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处置部分不良资产。

  二、仓储物流企业开展金融物流服务优势

  (一)仓储物流企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仓储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仓储企业,尤其是大型仓储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其繁荣背后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隐忧,中国仓储协会2007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仓储业在物流市场中的竞争力仍然较弱。无垄断性资源,企业数目较多,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产生价格影响力;负债较多,债务及利息压力较大,无力进行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能力;仓储企业规模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大规模出货需求,不能产生规模效益,缺少为大客户、跨国客户服务的能力。仓储业体制、机制方面的痼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服务能力欠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在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许多地方仓储设施供不应求,因此不少仓储企业将扩容当作了第一要务,而忽视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增值服务的拓展,造成了规模不小、收入不少、水平不高、利润平平的现状。仓储物流企业通过物流服务所能获得的利润不断下降,迫使其必须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物流服务已成为仓储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增加利润的突破口。金融物流相结合,使得仓储物流企业能够全程控制供应链,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提升物流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

  (二)开展金融物流服务优势

  1、连接纽带优势。现代经济中,竞争已从企业层面上升到供应链水平,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找准自己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在产业上、下游的协调运作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降低金融机构的借贷风险,增强企业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就必须实现物流网络的优化。仓储物流企业作为连接供应链各节点的纽带,掌握着包括产、供、销等多方信息资源,对供应链有全局的把握,同时熟知物流专业知识,在物流网络的优化业务中占据有利地位。

  2、专业服务优势。在金融物流的运作中,针对金融企业的操作难点,利用自身业务优势,在不泄露业务对象商业机密的前提下提供相应参数,其中包括货物变现能力评估、变质风险评估、价格波动风险评估、企业信用评价等等。通过参与企业融资过程,与银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增加收入的同时锁住顾客,用服务打造企业的竞争力。当然,咨询服务供应领域不仅局限于金融物流,还包括投资项目策划、企业产品开发、物流成本核算等各方面。

  三、仓储物流企业开展金融物流服务模式

  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不同,把金融物流参与仓储物流企业运作模式分为资产流通模式、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指一些大型仓储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综合实力、良好的信誉,通过资产经营方式,间接为客户提供融资、物流、流通加工等集成服务;资本流通模式是指提供金融物流的服务中间商利用自身与金融机构良好合作关系,为仓储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平台,协助中小型仓储物流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资产流通模式的最主要形式是替代采购,它是由仓储物流企业代替借款企业向供应商采购货品并获得货品所有权,然后根据借款企业提交保证金的比例释放货品,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仓储费和资金利息费。实际运作有两种模式。

  第一,仓储物流企业为发货人承办一批货物时,首先代提货人预付一部分货款;当提货人取货时则交付给全部货款。仓储物流企业将剩余货款交付给发货人之前,产生了一个资金运动的时间差,即这部分资金在交付前有一个沉淀期。在资金的这个沉淀期内,仓储物流企业等于获得了一笔不用付息的资金,仓储物流企业用这笔资金从事贷款,而贷款对象仍为和本仓储物流企业相关的企业客户或者限于有相对应价值货物存放在本企业仓库内的企业主体。这笔资金不仅充当交换的支付功能,而且具有了资本与资本运动的含义,而且这种资本的运动紧密地服务于仓储业务链的运动中。同时由于货物是寄存在自己仓库内的,安全、可控,还可以收取相应的仓储管理费用。

  第二,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要察看货权凭证原件来辨别真伪,这些工作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范畴,这时候银行离不开仓储物流企业的协助。一般情况下,商品是处于流动变化当中的,作为银行不可能了解其变动,安全库存水平也就是可以融资的底线,但是仓储物流企业如果能够掌握商品分销环节,向银行提供商品流动的情况,则可以大大提高这一限额。商品销售的网点分布、单点销量、平均进货周期、结款信誉度,在信誉诚信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这些资料的取得依赖于第一线企业的资料,如果仓储物流企业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就可以使整个资金周转过程透明化,使银行、生产商随时得知商品的现有状况,更好地把握风险。

  资本流通模式主要是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中间商代替中小型企业向供应商采购货品并获得货品所有权,并将货物寄存在仓储物流企业的仓库内,然后根据借款企业提交保证金的比例释放货品。在采购过程中,通常向供应商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并按照借款企业指定的货物内容签订购销合同。仓储物流企业通过与中间商合作,承担货物运输、仓储、拍卖变现,并协助客户进行流通加工和销售。资本流通模式的主要形式是融通仓模式,融通仓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可信赖的质物监管,还帮助质押贷款主体双方良好地解决质物价值评估、拍卖等难题,并能有效地融入中小企业产销供应链中,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仓储物流企业在整个运营过程承担仓库管理和货物发放的工作,与金融物流服务的中间商是合作共赢关系,融通仓借助仓储物流企业良好的仓储、配送和商贸条件,吸引辐射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帮助中小型企业以存放于融通仓的动产获得金融机构的质押贷款融资。融通仓包括有仓单质押和保兑仓(买方信贷),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仓单质押业务先有货、再有票,保兑仓业务先有票、再有货。仓单质押模式的运用一般是指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原材料采购与销售普遍存在批量性和季节性特征,库存往往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通过仓单质押获取宝贵资金,提高其赢利能力。保兑仓是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仓储物流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由银行向生产商(卖方)及其经销商(买方)提供的以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种金融服务。

  四、仓储物流企业开展金融物流服务的风险与防范

  (一)仓储物流企业开展金融物流服务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一方面仓储物流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范围较单一,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往往因政策变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价格波动等因素而无力还款,甚至出现恶意逃债的现象。在针对中小企业而开展的金融物流业务中对于仓储物流企业来说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较为突出。

  2、信息风险。仓储物流企业以存货为担保实现动态质押,这就要求对质押物有全面的了解。仓储物流企业主要负责货物的仓储与配送环节,对货物的了解依靠货主提供相关参考信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货物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快速贬值,有些存货二次出售的价值很小或是根本就难以转让,这就造成仓储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不可能对所有质押物品有完整、翔实的了解,对存货的销售与变现情况很难进行非常准确的估量,这就给金融物流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3、操作风险。抵押项目的选择以及核算比率的确定成为操作过程中的难题。为了尽量降低风险,金融机构和仓储物流企业在选择抵押物上更倾向于价格波动小、易于保管、易于变现的产品,例如钢材金属、成品油、木材等。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存货主要为半成品、产成品,这使得金融物流业务操作难度加大,而且在确定了质押存货后,贷款核算比例的确定过程也很难加以规范,目前一般由审核员根据以往经验判断,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很大。

  (二)仓储物流企业开展金融物流服务的风险防范

  针对上述实际运做中出现的风险问题,仓储物流企业可以通过风险防范来积极应对:

  1、仓储物流企业应与客户及银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建立一整套信用机制。仓储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基础是对客户的充分了解,建立相对应的信用机制,并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效率,防范金融风险。

  2、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提高技术水平。金融物流是金融业与仓储物流业的有机结合,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金融机构要成立专门的部门,通过了解物流的专业金融人员去管理和操作,设立相关的适合金融物流特点的操作模式。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该类金融创新产品的提供也离不开仓储物流的支持。

  3、促进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度。仓储物流企业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只有单一仓储功能的企业,自然信用度也不是太高,由此制约了金融物流发展。当务之急是将仓储物流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定规模后,信用度上升,有利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五、总结与展望

  金融物流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使得“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结合”从概念变成了现实。它在拓展了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小企业与仓储物流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多赢性的金融服务产品。“未来的物流企业谁能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是UPS的发展战略,目前金融服务已经成为该公司第一位的利润来源。仓储物流通过积极参与金融物流活动,既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地位,同时又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仓储物流企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也有突飞猛进的飞跃,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发展需求。在世界领先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后,我国本土仓储物流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大力开展金融物流服务不失为一计妙招。

  参考文献:

  1、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2、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3、顾建强,王锐兰.金融物流――现代物流服务的新领域[J].市场周刊,2006(1).

  4、于洋,冯耕中.物资银行业务控制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J].管理评论,2003(9).

  5、梁虹龙,欧俊松.物流金融初探[J].物流技术,2004(9).

  6、储雪俭,詹定国.物流金融――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物流技术,2005(3).


猜你喜欢:

1.物流金融毕业论文

2.关于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考论文

3.浅谈金融市场毕业论文

4.浅谈精准营销研究论文

5.金融研究论文

6.浅谈金融营销相关论文

145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