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管理论文 >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篇一

  《 生态文明中农村物流经济展望 》

  摘要:农村物流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入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农村物流经济,探讨了农村物流经济发展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物流经济

  我国物流业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这对农村物流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如何发展好物流业,使物流业在农村打下一片天地,并将现有的农村物流经济发展体系进行转变与完善,是物流也是经济界的一大话题。中央文件2014年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村物流产业的重要意义

  农村物流为农村生产、生活以及其它经济活动提供物流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和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服务环节。农村当前物流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农业产品的物流、农业原料的物流、生产工具的物流,以及农村一般性生活品的物流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目前我国农村物流业的现状,也进一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农村物流经济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物流的运输环节造成大气、水体等污染,噪声振动干扰,物种的异地引入,大量能源的消耗;物流的保管环节造成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产生固体废弃物;物流的装卸搬运环节造成噪声、大气污染等;包装环节造成资源消耗,产生固体废弃物;大型物流设施的不断发展造成空间资源的占用;还存在相关加工产业的环境污染。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发展物流经济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既要满足人类对高质量物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促进社会、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物流的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以绿色经济为导向来进行发展。

  1.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物流是循环型物流。生态绿色物流与传统物流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仅重视正向物流,而且还采用逆向物流。正向物流,顾名思义很容易理解就是正向的物流,是从上游到下游,从资源开发到运输到市场的物流;而逆向物流则刚好与正向物流相反,它是反其道而行之。它是从下游返回到上游,从市场到产品返回再利用的物流。逆向物流可以有效拓宽物流业的服务体系,改善物流业的服务现状,拓宽了物流产业的产业面。更加具有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也促进了物流业本身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物流是共生型物流。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的农村物流是生态的绿色的物流。它完全遵循了我国所大力倡导地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绿色中国。是一种平衡了生态效益与物流业经济效益的科学合理的新型物流。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使生态环境与物流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共生,是一个共生的物流。

  3.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物流是资源节约型物流。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共赢和共生还远远不够,新型的生态物流还注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好钢用在刀刃上,利用过程中杜绝浪费,减少低效率使用,尽可能地减少了甚至是避免了一部分资源的浪费问题。

  三、我国农村物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物流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和城市物流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地区农产品市场数量不足,城乡之间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和数量差距大,城乡农产品市场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不利于健康、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农村物流企业的规模小,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因此在市场中综合实力较弱;农村地区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落后,对市场物流信息的获取渠道少,影响了农村地区物流经济发展的效益;农村物流产业的相关技术水平低,缺乏先进的配套设施,例如运送农产品的保鲜保湿设备等,影响了运送产品的质量,造成经济损失;物流产业的发展成本高,而农村地区收入低,经济水平有限,资金的缺乏限制了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些现状,需要不断转变农村物流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下,农村物流经济发展转变的策略

  1.构建农村、农业和农产品物流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农村当前物流业主要由农业产品的物流、农业原料的物流、生产工具的物流,以及农村一般性生活品的物流等组成。其中农产品的物流可以说是农村物流业的第一大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产品的整个商贸环节,及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农业物流包含了整个农产品在生产前、生产过程中以及生产后的所有物流活动,既包括农村第一产业的物流,也包括第二、三产业的物流活动。转变农村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为指导,发展科学的、绿色的农村物流经济。要从农村经济的全局出发,构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物流体系,使农村各地方的物流产业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还需要从农村农业和物流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出发,合理规划农村物流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断构建农村、农业、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体系,将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相结合,实现城乡两个区域农村物流经济的共同发展。

  2.统筹城乡物流的一体化发展。农村物流经济发展的转变离不开城市物流的发展。首先,要正确处理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之间的关系,农村物流发展的重点就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城乡在物流行业的规划、资源配置、生产流程等环节上的一体化。其次,要实现城乡物流行业的共同发展,必须了解城乡物流发展之间的差距,了解农村物流发展中的问题。我国农村物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部分地区的基础设备情况严重发展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农村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缓慢且效率低下。因此,要实现我国城乡物流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物流产业发展的资金、信息、技术的投入,实现我国城乡在物流技术、信息以及管理等资源的共享。

  3.加强农村物流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发展农村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物流产业在分类上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但是物流产业的生产、包装、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又与其他产业紧密相连。因此,加强农村物流产业和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联系,是农村物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此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农村物流行业要根据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行调整,促进农村物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农村物流产业转变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物流。其次,农村物流的主要客户来自第三产业,因此要做好对第三产业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对物流业的需求,根据具体的需求制定完善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物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物流消费。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消费市场广阔,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和农村物流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不断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刺激消费。农村物流产业要不断优化整合农村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完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物流服务网点,不断建立起遍布整个农村地区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农村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农村物流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面对农村物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要用生态建设的思想不断探索转变农村物流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构建农村、农业和农产品物流链式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搭载物流的一体化平台发展城乡经济缩短城乡差距,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物流消费,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作生.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价值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2]王金田.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崔鹏.中俄制度创新的经济绩效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4.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篇二

  《 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与措施 》

  摘要:如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紧迫问题,也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龙山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整农村产业为导向,紧紧围绕“种植业提质增效,养殖业寻求突破,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提质增量”的总体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与成效;困难及问题;对策与措施

  当前,“三农”问题事关全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解决好“三农”,最紧迫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基本情况

  龙山镇地处龙陵县城,为龙川江环抱,国道320线穿镇而过,内接保山,外连德宏,属滇缅交通的要冲,是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解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龙山镇山多坝少,山区与坝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奔小康的进程中,如何从解决群众的温饱、贫困问题入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摆在龙山镇当前的第一要务。我在龙山镇从事农经工作13年有余,对全镇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结合学习“十七大”精神,现对龙山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历与成效

  龙山镇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谓一波三折。早在1995年就由政府下令种植烤烟,烟叶质量不错,但是收购价格太低,从1999年起又在沿江5个村全面种植烤烟和香料烟,建成多座烤房,修建了烟区公路,间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烟农略有收益,但紧接着烤烟实行双控,于是取消了两烟的种植。2004年在全镇推广种植魔芋,因不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大片魔芋在地上就腐烂死亡,由于加工企业破产,交售的魔芋至今未能兑款到农户。以上列举的是龙山镇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一些失败例子,正是由于这些教训,使龙山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分析全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1.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粮经作物比例渐趋合理近年来,全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快发展,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2.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品种比重逐步提高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中,各级、各部门把稻、麦、林、牧、渔各业的品种结构优化作为突破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了全镇传统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特种畜禽、优质水果、反季蔬菜的良种覆盖率也取得了显著提高。3.区域特色经济更加明显,基本实现一村一品的格局全镇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有区域性生产基地,如:尹兆场、核桃坪、河头等村的233亩石斛种植基地;新寨、董华村的1950亩优质草果生产基地;香柏河、龙山社区的1700亩高产茶叶生产基地;横山村的600多亩反季蔬菜基地。4.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多通过企业不断改革创新,2007年,全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实现总收入4156万元,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412万元,增长了9.9%,乡镇企业及个私经济的发展,转移了部分农业富余劳动力,使本地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促进了龙山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商饮业及服务业的发展。5.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所认识,投资创办畜禽场、林果场、水产养殖场的人越来越多。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龙山镇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说是好的,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并继续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群众发动难

  受传统农业模式的影响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广大农民一时还无法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小而全、温饱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充斥了整个种植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本身就是为农村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新途径,但多数群众仍然认为是政府的事情,这种观念在短时期内还很难转变。

  2.获取信息难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信息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处于偏僻边远的乡下,获取一条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虽然一些刊物上随时登有各种信息,但可靠程度有多大,群众怀疑,连我们干部也怀疑。

  3.寻找市场难

  产后服务主要是寻找市场,解决难卖的问题,如何寻找市场,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多数人都是陌生的。一是催种、催收、计划生育等各种服务性工作多,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时间到外地跑、找、闯。二是长期在基层工作,外面的情况了解少,市场知识懂得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多数人是聋子、瞎子。

  4.资金筹措难

  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在现时条件下,镇财力不足,只能维持正常人员经费,推广科技要经费,种各种新作物品种要补贴,要从什么地方才能筹措到资金,就成了问题。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措施

  近年来,农村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新形式、新挑战,我们要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来规划农村产业。为此,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逐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区域明显、特色显著、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全面组织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龙山镇农村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努力构建龙山镇发展的新优势。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调整思路,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的工作:1.抓教育培训,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2.抓信誉好、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发展3.抓市场营销,促进商品流通4.加强金融服务,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5.抓区域化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6.抓品种改良,促畜牧业的发展7.抓集体企业管理,促企业效益的提高。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篇三

  《 人力资本不均等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

  摘要: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是整个教育发展工作的重点,农村经济的良好增长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信息相对闭塞、基础设施不齐备、思想文化等相对落后,农村学校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使学生的身心、能力等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长期的农民工外流,使农村失去了大量青壮年知识分子。人力资本的不均等、收入差距的加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人力资本;收入差距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这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他人共同富裕的发展,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劳动人民的收入差距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都相应的加大。此外,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推动力,近年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掌握尖端科学技术的高人力资本,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因此,农村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滞留了更多低教育程度人口,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一、农村人力资本不均等的原因

  (一)二元教育结构

  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目前主要是城乡二元制,这表现在城乡间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我国政府于1958年实施户籍制度,我国人口从此有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分,使得农村的劳动力无法向城镇地区自由流动和迁徙。同时,这个制度还带来了国民教育的新问题。由于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机会普遍采用“就近原则”供给,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所以城乡人口在获得教育机会的时候,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为城市人口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农村人口无法自由选择获取更优质的教育。因此,城乡二元制导致城乡人口无法享有同等质量的教育服务,形成了二元教育结构,进而导致我国城乡人口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分级办学理念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确立了“分级办学”的教育理念,是导致后来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使基础教育的职责划分问题落在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没有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要求。虽然次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86年9月)规定,“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地方人民政府对经济有困难的地方,酌情予以补助”,但城乡“分级办学”的理念以及明确,酌情补助治标不治本,不能有效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不能跨越教育不公平的城乡鸿沟,甚至还将城乡的教育进行进一步分割,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三)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差异

  我国的西部大部分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完成“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保障每个适龄儿童能够得到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但另一层面,并未对教育质量水平提出要求或制定标准。这直接导致自身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农村等地区的教育质量,要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义务教育经费由县市级地方政府、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但在教育经费分配的实际操作中,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和教育供给在地区间以及城乡间的不平衡分配仍然广泛存在。原因大体是“精英式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导致了特别是中学及高等教育的经费不平衡,教育获得即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二、人力资本不均等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收入差距方面

  近年来户籍制度逐渐放松,我国对人口流动和外地务工的限制减少,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我国农村劳动力构成主要以低文化低技能的劳动力为主,大量这样的低水平劳动力的涌入城市,无疑会导致城市非技能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减少,同时稀释非技能劳动力的收入。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力逐渐饱和的时候,非技能低水平的劳动力家庭的人力资本必将降低,从而改变了总体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发展的路径。

  (二)教育投资方面

  中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且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目标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所以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和质量,及个人学习能力是影响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农村基础教育得到教育经费以及其他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反作用于农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甚至延伸至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从而对普通劳动力的要求降低,对掌握技能和科学研发有了更多的需求。并且,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不断的解放,人们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这都要求了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逐步向更高层次递进。然而,高等教育的分布绝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农村的文化、信息及学习氛围都远远落后于集中各种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因此,环境决定人力资本的不均等,农村缺乏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来建设。

  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措施

  (一)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层面,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均等化水平,加强人力资本构建。

  (二)在引进科学技术层面,根据我国的人力资本构成特点,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引进更多较成熟的用于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产业的技术,缩短吸收和利用技术的时间,让更多的劳动力快速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发展效率。

  (三)在分配收入层面,适当的进行政府干预,合理调节收入的不均等的情况,缩小贫富差距,平衡人力资本均等化,增强社会保障。

  (四)在支出教育经费层面,增加基础教育的上级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对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要保证城乡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和质量都尽可能公平。同时,提高全国整体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提高人力资本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的腾飞打下更好的基础。

  四、总结

  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区域,目前人力资本分布不均、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收入分配较大的差异化直接导致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以及接受教育的质量差距。近年来一系列针对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改进措施,对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只有使我国的教育、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步入科学合理的良性轨道,才能逐渐解决劳动力构成不合理、教育投入差距大以及城乡教育不平等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力资本的不均等,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锦.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一基于模型和模型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2011.

  [2]国家教育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李晶莹.我国人力资本不均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9.

  [4]杨宇轩.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年的数据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2

  [5]徐鲲.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D].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2.

  [6]龙翠红.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

有关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推荐:

1.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2.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

3.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4.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5.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

6.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

163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