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管理论文>

2016年管理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学管理课程的同学,还在为你们的管理论文而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管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管理论文篇一

  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本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心理契约概念,在介绍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为线索表明了如何发挥心理契约的积极作用,及共建心理契约型人力资源文化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Argyria等人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构成员工和组织之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管理心理学专家Schein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即“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最早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本文中,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存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情感投人度,进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流动率都和心理契约息息相关。

  一、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突出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事管理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讲,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这两类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刚性管理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存在,正是在理性推动下,人类在近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以及人的世界观。但是也正因为理性的局限性,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非理性存在应运而生,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的反应。

  人类的理性追求和非理性追求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中表现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前者以生产为中心,本质是理性的,后者是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情感的。以理性为主导的刚性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置于与机器设备同样的地位,贬低人性。柔性管理正是为了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一致的,即

  通过柔性管理手段同样达到刚性管理或甚至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标。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方占有资本与劳动工具,因此可以支配雇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情况不同了,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像“盟约关系”。因此心理契约的特征更被看重: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正是为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就是柔性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凝聚的作用,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作用。

  (二)所处环境的变化:员工流动从静态到动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基本形成,打破了对工作单位转换的限制,改变了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论感觉如何也要坚持到退休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感觉合适就留,感觉不合适就走,员工和企业有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硬性的管理制度和有形合同以外,还要有更多无形的东西需要表现出来,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性格、态度等,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细节之中。如果管理不规范,对员工工作和成长环境缺少考虑,或虽有制度但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不人性,仅靠待遇,仅靠正式合同,还不能做到长久留住有用人才,被吸引来的人才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找不到感觉,体现不出个人价值,或看不到希望,或得不到尊重,也会“另谋高就”。心理契约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是企业能力的较量,是企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人才机制的较量,是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实力的较量。这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彼此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并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企业的利益,就必须既要注重有形合同的管理,更要注重无形合同——心理契约的管理,全方位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心理契约的兑现具有积极影响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纽带,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Shore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因此,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雇员与组织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组织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二是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以组织对自己所负的责任来衡量自己对待组织的每一行为,以其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员工会将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责任进行权衡,并根据权衡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三是可使员工对发生在组织中的事件产生情感性的反应。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员工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心理契约得到了兑现,那么就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员工愿意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超出组织期望的投入。同时,员工的流动率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减少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高,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使企业获得高于所花费成本的回报。

  三、发挥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减少人力资源风险,企业应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构建和维护心理契约。

  组织是员工的活动蓝图,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员工来提供特定的活动,这种蓝图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组织的第一个、也许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招聘员工,怎么按照组织需求去培训员工,怎么对员工加以激励来诱导组织期望的行为绩效等一系列活动。

  (一)在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信息以构建牢固的心理契约

  招聘过程是员工与企业的初次接触,也是构建心理契约的重要过程。企业如果不实事求是地向应聘者介绍本企业的相关情况,就会使应聘者对企业和职位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应聘者成为正式员工对企业情况有所了解后,就会感知到心理契约与现实的不一致,产生心理落差,严重时就会导致破坏契约。那么,真实地向应聘者提供有关信息就成为构建牢固心理契约的基础。招聘人员应向应聘者客观介绍组织发展现状、劳务合同的主要内容、员工的职位和职责等,让员工对企业和所要从事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估价,降低期望与现实的冲击,从而提高工作忠诚度,降低主动离职意愿。

  另一方面,个人也不能为了获得职位歪曲、编造个人信息,否则,会造成动机和态度与组织要求相隔甚远、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碰撞。结果是员工匆忙到岗后,理想与现实产生了落差,个体本性与组织精神不符合,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给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对应聘者职业生涯带来挫折,自然就无法达成组织与个体之间的默契与和谐,更谈不上心理契约的建立。

  (二)在工作调整阶段修正和维护

  心理契约预防危机的产生。当员工处于进入企业和达到正常工作状态之间的调整过程中,开始进入企业时的兴奋、幻想、热情都会慢慢淡化,此时员工会对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面对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是应该有所准备的。企业可以让一个与新员工职位有关的中间层员工参加面试小组,由他和新员工通过谈判、协商形成更为具体的心理契约。有这样一位对新员工负责的中间层员工的加入,可以及时修正和维护心理契约,使形成的心理契约更加明确合理,从而缩短员工的适应阶段,使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三)在正常工作阶段加强双方沟通促进心理契约明晰化

  员工与企业对心理契约的认定都是建立在各自的主观感知上,那么就会发生当企业认为已经兑现了所有的承诺,但员工却觉得企业在某些方面食言了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双方对契约的理解不一致。所以企业应该向员工提供更多的与企业的沟通机会。

  通过双向沟通,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的期望和企业存在的问题,听取员工的改善意见;另一方面,员工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期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企业根据

  双方的期望与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提供承诺方案,可使员工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时,使组织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融洽的关系。

  (四)建立培训与开发体系来发展心理企业内容

  由于现代企业面临着一个环境变革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虚拟企业、战略兼并重组等组织变革,使得员工与企业传统缔结的长期固定的忠诚和努力工作可换取回报的模式正逐渐被以职业适应力为核心的新型工作模式所取代。那么,在工作调整阶段以及正式工作阶段,企业都应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开发人力资源,这是发展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心理契约的关键。

  建立企业培训体系,首先要依据企业战略目标为基准,以形成全员学习型文化、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的。实施中应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管理层次人员,采用适合的培训方法,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课程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环节的控制,形成符合员工和企业双方需要的提高工作满意度、成就感和忠诚度的心理契约新内容。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实现心理契约的保障

  激励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寻求工作满意感这种需要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如生存需要等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加以满足。员工通过签订雇佣合同,可以获得金钱,用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然而,在雇佣合同这类正式契约中,很少涉及与较高层次的满足有关的内容。而只有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并最大可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这种满足是心理契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如果对员工的需要、目标、兴趣、职业生涯期望、工作价值观等无动于衷,眼光仅仅停留于员工个人激励方面,或者说仅仅注视企业的条件和习惯做法,自然无法取得恰当的激励效果。在激励机制的构成上,企业应多设计满足心理较高层次需求的方法,如: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提倡参与式管理,满足员工心理上被认可信任的需要;设计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把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提高忠诚度,降低离职意愿;考虑实行自助餐福利计划,满足不同员工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等。

  (六)共建企业心理契约型的人力资源文化

  “心理契约”的无形约定能使企业内员工之间在动态的条件下能不断的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个人价值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公司文化。也就是说,共建“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了企业自主的学习与成长,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拥有的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因此,有意识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公司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员工虽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更重要又存在着一种利益“共生”的关系。从现代意义上讲,企业是经营管理、员工生活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员工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成长和员工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考虑企业经济利益,而不管员工的成长,那只会是短

  命的企业,其存在是不可能长久的,优秀的员工迟早会“毁约”,愤然而去。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表现为高能量、延长作业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的实现,在于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文化作为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健康向上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精神实质在于倡导企业员工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的代理,企业家能实现他们的预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对称的发展。否则这种平衡是不能维持的。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给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设良好的氛围、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因此,这种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应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换言之,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欲,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凤英 戴勇. 新型的招聘理念——心理契约招聘[J].商场现代化,2007

  2.石若坤 刘新华. 心理契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视角[J].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07

  3.向秋华.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人才流失控制研究[J].经济管理,2007(8)

  4.杨杰 凌文轮 方俐洛.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管理论文篇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这一名词已被许多从事企业经济活动的人们所熟知。什么是企业文化,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需要每一个从事企业经济活动的人去认真研究和领悟的。不少企业家和企业的研究者针对企业文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是决定着一个企业兴衰的关建性因素”;“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成为市场的竞胜者”等等。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都在说明着同样一个道理,也就是只要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只要想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有人这样解释,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有的员工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只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强者和最终的竞胜者。

  今天,仍有一些企业操作者对这问题认识不清,忽略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做企业就是赚钱,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企业资本的多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进行资本积累。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维持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鼓励员工为企业工作,只要依靠经济手段就可以了,什么理想、追求都是务虚,没有什么用处,还幼稚地认为,现在下岗人员那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成群,自己可随心所欲地选择职员、聘用职员。结果使企业做了许多年,而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给人的感觉只有经济利益。员工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钱多多干,钱少少干,企业的兴衰是企业老板自身的事情,和员工没有多大的关系。这种现象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应该看到,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这个企业是否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不是单纯地看企业资本的多少。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才可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其资本才可能不断增加,而且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本,否则,再多的资本也不过是一堆废纸,因为它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

  一个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求企业的主要操作者通过不断的学习,积极地注意吸纳其它企业的先进思想,结合企业的实际和自己的员工共同建立的一种文化。应该清楚地看到,任何企业都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社会的,既然社会选择了我们来成为它的操作者,我们就应该教育员工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每一项工作做好。国内外不少成功的企业操作者,都直接提出了要做好企业,首先要先学会做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并不是企业成功后在粉饰自己,而是指示了做好企业的一个真谛,我们说这就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

  公司在其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提出“堂堂正正为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原则,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口号,而是把它切切实实地融入了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公司的一切活动都以此为原则。经常教育公司的员工要认识到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公司是应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从其所有制形式上看,属于私营股份制企业,企业的所有权目前仍集中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而今天公司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股东们也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要使公司迅速健康的成长,就要放弃狭隘的私有观点,积极鼓励公司的有志之士,通过自己努力创造和合理的分配,而逐步拥有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这样,公司就可能迅速的扩大,而其每个成员,就可能获取愈来愈多的利益。积极鼓励每个公司里的人,在公司的共同事业中,去积极地“经营人生、远离贫穷、创造辉煌、分享成功”。要求每个公司的人,不仅要得到所创价值应得的合理分配,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对企业应有的责任,共同创造和发展公司的事业。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今天,企业要以人为本,可能已是大多数企业操作者所认同的道理。但是能否更深刻地意识到,今后企业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差距;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人才,是决定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这同样是需要每个企业操作者认真思索的问题。深刻地领悟到,企业是否拥有好地招人、育人和用人的机制,是公司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能否竞胜的主要因素。

  企业要以人为本,但是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也就是如何使企业拥有优秀的人才呢?企业的人才来源有不少途径和方法,但单单能招来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关健是企业自身还要建立一套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的机制,来解决企业的人才来源问题,特别是企业自身要有一套人才的培养机制。有人这样说,一个企业应是一所学校、一支军队和一个家庭,这种比喻确实有其道理,他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能使自己的员工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这也许是企业人才来源的最好的途径。这一点恐怕是部分企业操作者不愿认同的,因有些人认为,企业自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效率太低,这些人更喜欢拿来主义,海韦力公司自身也有部分同志有此观点,他们经常向我提议,企业自身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代价太大,吃掉了企业利润,应该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到社会上招收什么人才。但通过尝试,我发现这种认识有点目光短浅,狭隘。特别对中小型企业,在其自身没有成熟的管理和用人机制时,一味的希望企业所需人才都从社会上招聘,甚至采用挖其他企业墙角的做法,这样做只会给企业带来

  更大风险。特别对部分企业,因其某一方面工作不畅时,总在希望能从社会上招收人才来解决问题,甚至认为人才只要花高薪就能聘来,而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这应该说是一个误区。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优秀的人才?一个企业的优秀人才,应该是深知企业的文化,在思想上能有机地溶入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具备能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前者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不否认人才是能从社会上直接高薪招收来,但其思想要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则不是单靠金钱就能办到的,甚至有些人才是无法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而这种不相融合的现象往往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另外,还应该看到,许多企业操作者不去研究如何建立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而是一味希望从社会上高薪聘请人才,这种企业不需培养就能解决难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有满意结果的。因此,一个企业要想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拥有优秀的人才,企业自身就必须拥有人才的招收、培养机制。

  怕是我们不少企业操作者不愿苟同的。在我国,不少企业做了许多年,其客户甚至连其商标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些企业甚至对其产品的商标名称从未做过任何宣传,这实在令人遗憾。仔细分析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不少私营企业都是在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的,由于我国当时因产品的缺乏而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使得只要胆子大,稍微看准项目,生产什么都不存在市场销路难的问题,根本无需考虑什么品牌效应。而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卖方市场逐渐变成了买方市场,致使许多企业都感觉竞争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小,而且销路不畅,大家都十分怀念80年代的美好时光,但可以说那是一去不复返的往事。大家都认为企业难做,而事实如何呢?我们今天的市场上各行各业的品牌产品凤毛麟角,大都处于价格竞争的原始竞争阶段,所以今天的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商机,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谁重视企业品牌的创立,谁重视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操作,谁就能抓住中国市场经济的又一次大的机遇,把企业做好。

  WTO,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和国外同行业产生更多的竞争。不少人都在担心,入世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着的困难。我们承认,国内和国外的企业相比,在硬件上确实有差距,但我们应看到这种差距是次要的,真正关健的差距是在于软件上,这一差距在产品质量上体现的就是服务和企业文化。我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的竞争很快就会被逼升级,真正进入服务和企

  业文化方面的竞争。

  产品质量的另外一大组成部分就是服务。我们说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在品质上让所有的消费都满意的产品,所以,只有通过真诚的服务,才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公司的经营中,提出表面上生产的是有形的改良产品,而实际上生产的应是无形的“放心”产品,公司拥有和追求的不仅仅是企业资本数字的积累,也是“放心”,为客户提供的也不是单纯的产品,提供的也应是“放心”。生产“放心”,拥有“放心”,提供“放心”,这才是企业经营的真正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优质的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为客户提供完整服务的体系。遗憾的是,不少人在遇到客户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不满意时,往往都选择首先会去考虑企业的自身利益,而放弃对客户的服务的做法,甚至背弃企业对客户的承诺。有时还幼稚的认为,中国人那么多,坑骗几个无所谓,孰不知这是在为企业自掘坟墓。事实上,当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意时,表面上看需要花费人力,投入财力,去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企业会损失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实际上,这正是向消费者展示企业文化的难得时机。通过服务,让消费者满意,不仅能更好的宣传企业文化,而且企业会获取远远大于投入的利益。公司的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及时高效的做好服务,尽力争取让每一个客户都满意放心,做好了,就能发展壮大,做不好服务,最终结局是倒闭。今后市场的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可以说,这也是公司自身所无法选择的。

  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生存之根本

  “管理出效益”,这是大家都非常熟知的一句话,无论认识程度有多深,每个企业操作者都丝毫不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如何能使企业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每个企业都希望的事情,但事实上,众多中小型企业至今都难以如愿。

  我们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行为,都需要在有效的管理体系中运行,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如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困扰着许多企业操作者的难题。众多企业经营业绩不佳,困难重重,追其根由,大都是缺乏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所侄,既然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一个企业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不去积极主动的建立呢!我们通过分析企业发展的过程就不难得出结论。从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可把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初始创业阶段,也可称之为人治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企业发展扩充阶段,也可称之为法制管理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企业的战略管理阶段。我们众多企业都是由第一阶段开始起步,在第一阶段中,管理的特点就是人治.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员较少,企业经营中的一切问题一般都可口头传递,直接反映到企业主要操作者那里,而企业操作者很快会做出决策,并付诸于实施,有时甚至可以亲自参于问题的解决。在第一阶段,尽管表面上没有科学的管理体系,但实质上无形中存在着最有效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

  制的效率,恐怕是任何管理模式都难以做到的,而这一机制则完全存在于企业操作者的大脑中,正是由于这一现象,往往会给企业操作者带来忽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主动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的误区。人治管理方式非常适合经济活动简单、规模小、人员少的企业。而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化,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多,造成企业的信息已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给企业的操作者,大量事务造成企业的主要操作者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全准确的做出决策,企业就必须进入法治管理阶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说,这是企业必须要走的路,否则企业就可能会停留在一定的规模上,很难有所发展。观察我们许多中小型企业,初始阶段发展十分迅速,而到了某一阶段,就开始出现徘徊不前、一扩就乱的局面,什么“项目没选好”、“市场竞争太激烈”、“人员素质不高”等等,都是表面现象,而实质上是管理没有做好而造成的结果。另外,还应该看到,由于任何管理模式在解决企业的单一问题时,很难达到企业人治管理的效果。但人治管理仅仅在企业初始阶段有效,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

  人治管理就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一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初建应是企业主要领导的责任,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花费很大的精力和一定财力,所以也致使许多企业操作者不愿主动去做,而去做一些自己本应交付下属去完成的工作。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具体事务缠身,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把企业导入不利局面。事实上这时的企业操作者,自身则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样的分析恐怕许多人不愿认同,但我认为事实的确如此。有人这样说,对中小型企业来讲,在某一个规模上,停留时间最多不得超过三年,否则肯定是管理上出了问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海韦力公司目前也正处在企业从第一阶段到第二个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能否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复制功能公司的科学管理体系,是决定着公司能否迅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工作。公司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否则是别无出路的。为此,公司就开始时刻准备这项工作的筹备,企业管理部,专门招收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自学一些主要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研究公司管理模式的建立方案。公司之所以采取这种做法,一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应是企业自身必须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做好的工作。可以说,目前几个主要的管理模式都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无须去怀疑它,但是应该看到任何管理模式提供的都是企业管理上的共性内容,要想有效的应用,就必须把企业的个性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建立的管理体系对企业才有效,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是废纸一堆。

  ISO9000管理体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但在今天,可以说在我国众多企业的导入都是失败的,甚至是和许多企业开了一个大玩笑,花高价买了一个仅仅能做企业形象宣传的证书,并没有对企业的管理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追其根由,还是企业管理者错误的认识而造成的,不十分了解管理对一个企业扩充发展的重要性。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做不得任何虚假的,否则后患无穷。要知道,企业的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决定着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不是花几万或几十万请个管理公司就能解决的事情,它是企业一项主要的工作,要求企业必须培养专职人员,建立专门的机构,做为企业的一项长期工作进行下去。正如前面所讲,花钱请管理公司建立管理体系,其目的应主要

  是解决企业在管理上的共性难题,只有深知自身企业文化和特点的企业管理者,才能做到在管理体系的建立中体现企业的个性。另外,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要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的,所以说,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一项主要的,并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存在的主要工作。已深刻地认识到了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正在为其建立而积极的努力。但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克服掉在企业创业初期养成的随机性的主观决策、凭老经验去管理企业的人治管理习惯,同时还必须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投入,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公司的科学管理体系,由于这套管理体系是决定着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对公司来讲,其价值是很大的,它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好的工作,但又是公司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一个企业拥有了科学的、严谨的、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才可能健康地迅速地发展,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向管理要效益”的真正含义。

  关于企业超前经营和现实经营的观点

  今天,在这里提出关于企业超前经营和现实经营的观点,主要是为进一步探索企业操作的客观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操作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可分为超前经营和现实经营两大部分,所谓的超前经营,它的主要特点是这种经营所创造的价值是企业未来才有可能得到的,简单地讲就是赚明天的钱。今天,我所谈的内容大都属于企业的超前经营,比如,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创建企业的优秀品牌,重视建立企业科学的管理体系,还有建立企业自身开发和消化先进技术的机制,企业要以信为本等等,这些工作都应属于超前经营的范畴。而所谓现实经营的主要特点是其经营所创造的价值是企业眼下就可以立即得到的,简单地讲,就是赚今天的钱。比如具体的生产管理、产品的销售活动、

  协调企业和各相关部门的关系,解决企业一些突发事件,协调企业资金运营等等,这些工作都可看成是现实经营的范畴。这两种经营工作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现实经营的结果是今天赢利,而超前经营眼下却看不到赢利,甚至还需要企业的付出和投入。现实经营所创造的价值是有形的,而超前经营所创造的价值大都是无形的。

  由于这两种经营工作的特点,有可能致使大多数企业操作者都十分重视企业的现实经营,把精力大都投到了现实经营中,享受着现实经营的成功,而没有很好地做好企业的超前经营。这样操作企业的行为是短期的,即使现实经营做得很出色,其结果对企业来讲只不过是资本眼下的增加,企业是大而不是强,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只会困难重重。我把企业的超前经营和现实经营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若把超前经营比喻成企业操作者在为企业寻找和挖掘,能提供丰富水源的泉眼,而现实经营则是企业操作者在领导着企业修堤筑坝蓄水,水就是企业的实力和资本,若不重视超前经营,就等于修了一个水资源并不丰富的水库,长久下去,就可能无水可蓄。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操作者单注重现实经营,即是做的再出色,仍是在维持企业的生存,谈不上使企业快速发展,其结果最多是及格,只有重视和做好企业的超前经营,才有可能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自己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操作者。特别是对一个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来讲,应该把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超前经营上,才能使企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思路和为企业找到快速发展的道路。

2016年管理论文

学管理课程的同学,还在为你们的管理论文而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管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管理论文篇一 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17年公共管理论文题目
    17年公共管理论文题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知识产权的利用方面,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

  • 16年商务管理论文题目
    16年商务管理论文题目

    还在为16年商务管理论文题目而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希望大家喜欢! 16年商务管理论文题目篇一 1、ⅹⅹ公司营销渠道研究 2、ⅹⅹ公司部

  •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学生在大学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篇一 摘要:情绪

  • 关于精益管理培训心得体会5篇
    关于精益管理培训心得体会5篇

    精益管理理论来源于汽车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实践,经过总结和提炼发展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有效理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益管理培训心得体会,供

204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