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论文

  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这些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论文篇一

  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

  摘 要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学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随着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首先必须保证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具备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而作为学校、社会、学生之间的“纽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班主任 德育教育

  一、了解中职生群体的特点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在新疆,尤其是南疆三地州的一些边远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它是科学技术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的桥梁。当今社会,很多企业正缺乏大量的技术工人,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大量地向企业输送有用之才。如何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到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会怎样做人是中职学校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笔者所在的新疆广播影视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有以下特点:他们因多种原因没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而选择了职业教育,其内心世界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为:第一,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差;第二,自卑感严重,但反抗和叛逆心理强烈;第三,兴趣广泛,但不重视学习。

  很多中职学生是迫不得已才到中职学校上学的,心灵受到了有生以来最强烈的震撼。以前的每次失败,无论是老师批评也好,过后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同学还是原来的同学。而中考后的录取,却意味着将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看看同学们纷纷走进了高中的大门而自己却只能上大家不怎么看好的中职,失败的情绪充斥了全身心,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甚至有个别家长只是因为孩子太小没法外出打工,让孩子到中职学校,只图有人看着孩子,“长长个”而已。

  二、选好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笔者亲身体验到,只有选准“突破口”,才能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形势的呼唤,必须改进一下工作以适应新要求。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将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党的办学方针;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着力于德育工作;从我国处于改革开放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从存在不同文化形态和社会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的改革;要寻找和研究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推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并注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发挥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社会实践的综合育人机制和有效运行。

  班主任充分利用班会的时间上好德育课,要善于“观察”,要善于“倾听”,要善于“设问”,要善于“引导”。 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中职学校中的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必须把全班学生有序地组织起来,并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全班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班主任要多到宿舍去看看学生的生活情况,让学生觉得没有父母在身边,还有班主任的关怀。特别是在学生生病和遇到困难时,老师担当得起做父母的责任。帮助学生战胜病魔,战胜困难,这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在中职学校这个新的起点上重新站起来,树立学习自信心,树立更新的人生目标。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抓住道德内化这个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把实现道德内化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研究道德(职业道德)内化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三、寻找学生的最佳接收点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做到情感投入,师生双方能敏锐感应、互相吸引,这样才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班主任在教育影响学生的交往中,师生之间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交流和碰撞,由于主客观的差异和情况的变化就会产生多种的心理效果,分析研究并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在教育中寻找学生最佳的接受点,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里,笔者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亲自送学生去医院,带家庭困难的学生来家里改善生活,或者将家里的衣服送给他们。笔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的教师职业道德操守。

  笔者班上的一位学生因为感情问题一时想不开喝了安眠药,经医院抢救脱险。后来这个学生的变化非常大。班主任以自己榜样的力量给予学生信心和示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从而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班主任是中职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学生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将来走什么样的路,与我们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仅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领路人,更是他们的榜样。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需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做好育人工作。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论文篇二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一、加强中职学校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信息渠道广泛,多维观察社会,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多了一些主见,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为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强化师德建设,优化德育干部队伍。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培训和学习,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收管理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年轻德育工作者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子的方式,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5、严肃校纪校规。学校只有严肃执行校纪校规,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随时代的发展而采取相适应的方式和措施,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论文篇三

  探究中职学校德育课中的生命教育

  摘要:生命,对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然而,我们频频发现学生自残、自杀、杀人的新闻见于媒体。谁来为这些悲剧埋单?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生命教育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德育课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德育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校生;德育课;生命教育;措施

  中职学校的学生既是一个普通的群体,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和普高生一样处在青春的成长关键期;然而他们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经受了作为“后进生”“问题学生”的指责和冷落,经历了中考的淘汰,进入了长期不被人们看好的职校学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90后职校生,刚刚摆脱了“分数至上”的枷锁,又陷入了“技术至上”的深渊。学生的知识技能增长了,生命意识却日益淡薄、生命责任日趋缺失、生命关系越来越紧张、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产生了怀疑,导致伤害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生命教育在我国中学、中职学校德育课中一直是非常欠缺的,中职学校德育课必须直面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状态,对学生的个体生命给予切实的关注、理解和引导,实施生命化的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至善幸福的达成。

  一、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层面。当前,我国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化浪潮、多元化文化、不同价值观交融和冲突,实用理性和拜金主义盛行,使职校学生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90后职校生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但给予的却只是物质的满足;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过分关注,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一种理念:学习好等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进入职校后,那些学生看似找到了人生方向,可以提前进入社会、获得自由,但也陷入了失去体验正规大学生活的苦恼。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往往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其进行机械地填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心灵,使他们无法在新的环境及生活方式下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生活失去了重心,感觉生命没有了意义。

  (2)教育落实层面。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各所初中学校把成绩、上线率作为考核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教师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传授,只抓成绩,忽视了对“后进生”“问题学生”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倍感冷落。进入职校后,学校奉行“技术至上”的信条,旨在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精神教育和心理教育;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生命情感的激发、生命态度的培养和生命幸福的体验。职校教育使学生掌握了“何以为生”的手段,忘却了“为何而生”的追寻。学生的知识技能增长了,情感却越来越麻木,责任感也日益丧失。

  (3) 学生身心发展层面。艾立克·艾立克逊(Erik Erikson)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结论:“孩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得和积累决断能力并最终形成明朗和固化的自我意识,体现为对价值观念、人生信念、人生目标等重要领域成熟的判断能力。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第一方向是探索:尝试不同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和人生信仰;第二个方向是认同:或早或晚,他们最终会认同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人生信仰。在认同过程以前,所有的孩子都是不稳定的,他们的个性特征都是弥散的。”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认同过程的时期,他们在初中时备受指责和冷落;进入职校后,我们的教育又对他们缺乏价值关怀。课堂中,老师没有告诉学生,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处在青春期、特定的学习转型期和特别的就业准备期的职校学生,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纷繁“困扰”,人生的许多重要问题不期而至,他们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怎样去面对这些困惑,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心理调节,最终选择了逃避、伤害。

  二、德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教育部2004年10月25日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这样规定德育课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我们可以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专门从生存与应变、情感与正义、敬业与和谐等单元,建立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生存与应变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生存不仅仅是简单地活着,生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生处处充满磨难和挫折,必须学会克服和战胜困难。我们可以引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案例,从心理技能训练上来干预生存危机,让学生懂得克服挫折,学会应变:在遭遇危险或灾难时,要沉着冷静,尽力寻找办法脱险;在生活发生变故时,要克服困难,保持乐观,迎难而上;在遭遇失败时,要锲而不舍,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学会在合作中成长。

  (2)情感与正义教育。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对生活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和生命的力量。职校学生的很多行为不被社会理解,渐渐导致他们感情冷漠,这种状况不得不让人担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方面,要建立一个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分享人生喜悦,体验亲情友情,感悟人生真谛,使学生能把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当成人生常态;另一方面,允许学生犯错误。列宁说过“青少年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况且是职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被爱、被尊重的需求,对学生的过错,我们不应给他们过多的批评、责骂,应该关心他们的内心深处,帮助他们摆脱内疚感,改正错误。

  功利主义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学富五车,却不懂得关心社会,不懂是非,不敢行动。我们在教育中应明确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不仅要讲社会中好的一面,也要涉及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要讲授正义带给个人和社会的福、非正义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区分人生的美与丑,呼吁社会正义,批判社会之恶。

  (3)敬业与和谐教育。敬业的教育,说到底是责任心的教育。有了责任心、责任感,学生才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才会自然、自觉地把学习、工作干好。职校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敬业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以榜样、先进人物特别是当代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为范例,进行责任心教育。“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补基础、查资料、练技术、攻难关,使学生的学识和业务能力与日俱增,唤醒学生自身内在的向善因素,这样走入社会才可以委以重任。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人的积极参与,而和谐的人的培养又离不开和谐教育的实施。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具体的、独特的,都有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因此,和谐教育应教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培养对生命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同时张扬个体的独特性,以此来肯定生命的意义、潜能的开发及自我的实现,使人生充满希望,从而超越生命的有限性。

  参考文献:

  [1]杨?月.我国生命教育面面观[J].中国教师,2005(5).

  [2]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念与实践,2002(8).

有关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论文推荐:

1.浅谈中职道德教育论文

2.中职学生教育论文

3.有关中职德育教育论文

4.有关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

5.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6.中职生素质教育论文

155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