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心理活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篇一

  《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分析 》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我们国家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既有其曲折坎坷的一面,也有着柳暗花明的新格局,本论述力图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写出《教育心理学》及在此基础上于1913至1914年间写出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的教育心理学与中华民族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碰撞出绚丽的烟花,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应运而生,并就此步入了一条曲折迂回最终又柳暗花明的发展之路。建国后的教育心理学发展,以1980年为分水岭,可划分为2个阶段,1980年前摸着石头过河,历尽艰辛;1980年后迅猛发展,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实践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利实现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软着陆”。

  11980年以前的教育心理学发展

  在徐联仓先生的文章《曲折的道路光明的前途—中国心理学三十年》中,先生将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以前的心理学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必伴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1心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心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为1949至1958年的学习、改造时期,在该时期所涉及到的教学心理学研究,主要内容是:(1)联系实际问题的教学心理学研究。如有关小学四则应用题教学的心理学分析,建议在小学提前学习代数基本知识来解答算术四则应用题,为数学教学改革开辟途径。还进行了有关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把课堂演示和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容易掌握一些基本物理概念。此外,还进行了有关成人识字等研究,收到较好效果。(2)结合品德教育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与教师协作,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经验;研究集体活动对儿童思想品质教育的作用;分析了促进青年学生和农民形成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因素及培养方法。

  1.2心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1959至1966年的稳步前进,逐步提高时期。在教育心理学这个领域中研究了:(1)结合教学改革的心理学问题,如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讨论六岁入学问题,在幼儿园中试教识字和计算,在小学中试教代数,在小学低年级试教英语,为教材下放提供心理学依据。(2)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如研究解应用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解几何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学生在学习各种专业时的理解问题,以及在英语教学、体育训练、珠算教学等方面学生技能形成的问题。(3)对外国兴起的程序教学的理论进行了翻译介绍,并结合我国学校教学进行试验,采用直线式和分支式程序编写了一些程序教学用的教材,制造了一些简易的教学机器,收到一定效果。实验班花的时间少,成绩较好,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教材篇幅过长,学生对整体的概念不易形成等。

  1.3心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1966至1976年。在这特殊的10年,心理学停滞不前,教育心理学亦然。

  1.4心理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是1976至1979年,为心理学重获新生并开始医治创伤,奋勇前进的新时期。1978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心理学专业学术会议主要讨论的三个问题中就有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随后开展的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各大区的协作,收效较好。如在3~7岁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研究、超常儿童的调查、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等方面都是通过大协作方式取得了初步成果。关于研究方法,有的采用实验方法,有的采用调查方法,还有的采用调查总结优秀教师经验的方法。对于新中国成立后视为禁区的智力测试也进行了试探,引进国外的测验资料并使之适合中国的需要。

  21980年以后的教育心理学发展

  有人用“科学的春天”来形容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各项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2.1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1)在基本理论方面,开始关注心理发展动力问题以及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多少的关系。

  (2)硕果累累的德育心理研究:首先是李伯黍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的一门新分支—德育心理学》中,首次把德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对德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均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接下来是章志光关于品德形成的“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三维结构设想;还有1988年陈琦以认知学派的“生成学习模式”为依据提出的“道德行为准则学习过程模式”,再加上林崇德教授在吸收了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关于品德结构理论见解的基础上,发表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的言论,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3)学习心理方面有燕国材教授在1983年初提出的IN结合论、邵瑞珍等的知识分类学习论、蔡燊安和李祝华于1984年提出解决问题的“定向—逼近—成型—引申”四阶段理论等,也是各领风骚。

  (4)教学心理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北师大教授冯忠良的“结构—定向”理论,冷冉的情知教学理论,邱学华的尝试成功教学理论,国家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等。

  (5)以介绍国外理论为主的差异心理,主要是体现在智力、人格两方面,而亮点是在差异测验方面修订了许多西方量表。

  2.2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

  (1)德育心理的实证研究以“南李(李伯黍)北章(章志光)”为格局而进行,彻底改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粗糙、落后局面,开始向纵深发展。

  (2)在学习心理方面有始于丛立新发展到燕国材、马加乐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沈德立的非智力因素与教育研究;杨治良教授探索了概念形成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3)在教学心理上,进行了识字、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数学教学等心理研究,收获颇丰。

  (4)差异心里在实证方面的研究较之于其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所涉领域和范围都有所拓展,如在国内的许多地区进行区域性差异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尝试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智力量表;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的出现,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差异,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与此同时对超常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3实践研究方面的进展

  (1)在德育心理方面,于实践中对传统的“知、情、意、行”德育模式进行了发展;以特级教师梅仲荪为代表的学者在北京的幼儿园、中小学进行了爱的系列教育模式探讨,提议在语文、政治、史地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而在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及应对方法的研究方面也有突破。

  (2)学习心理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实践研究颇有建树,很多从事教育实际工作的学者、老师获得了成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研究主持的自学辅导实验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3)教学心理的研究上,顾泠沅小组在上海青浦开始进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教改实验,黎世法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魏书生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心理研究,卢家楣关于情感教育的心理学研究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实践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3结束语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用“前进中的曲折,曲折中的前进”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为新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可谓是呕心沥血。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如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徐联仓.曲折的道路光明的前途—中国心理学三十年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篇二

  《 教育心理学下的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

  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给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不少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出现很多不良行为甚至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什么兴趣,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下面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讲,他们不是昏昏欲睡就是做别的事情。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诱惑着学生本来就不易集中的注意力。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思考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及学生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并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政治学科仅仅是“背诵了就能得高分”。如何让高中思想政治更有“味”,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取向,不能把他们当成一块“白板”来对待;要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动向,增强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认同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乐意参与教学,进而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达到德育的预定目标。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

  很多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政治课,认为学政治是被洗脑,尤其是部分选择学理科的学生;也有学生依据简单的经验主义给思想政治戴上“枯燥无味”的帽子。如何让这些学生放弃傲慢与偏见,正视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区别对待不同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政治学科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是观察事物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自身成长为一名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认知不能靠简单地灌输就能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而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运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概念多且杂,一字之差其义大不同,理论内涵深刻,导致一些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提高效率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再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想学的同时有目标有方向,更能掌握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施

  (一)充分分析学情,基于学生认知展开教学设计

  首先,充分掌握学情,打破学生的各种傲慢与偏见。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比如有些理科生基于“功利主义”放弃政治学习,事实上他们对思想政治科目的内容及性质并不了解。笔者给理科生上第一节课时,设置活动让学生体验,对比文科生与理科生不同选择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如引用《南方周末》文章《十年之后:文科男VS理科男》,通过展示幽默风趣的图片,以及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对自我问题的剖析,让学生明确理科生同样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也可以顺着“功利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思想政治的必要性,如大学通识课、考研、找工作这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同样需要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所学知识。对于文科生,争取对所有学生展开一对一聊天,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感受和看法,了解其在学习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摒弃一些对思想政治学习不利的观点,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效学习方法。其次,教学设计要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生活实际,做到新颖独特。

  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情况下,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进行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新授课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再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复习课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梳理易错易混知识点。发挥自身创造性,设置新颖独特的导入及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索。

  比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教学,笔者先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依次把抽象的基本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信用卡、外汇、消费、消费观”形象化。比如“,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学生容易理解,由它延伸出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由“价值的交换”延伸出“一般等价物”,由“一般等价物”延伸出“货币”,由“货币的发展阶段”延伸出“纸币和信用卡、外汇”,由“货币表现价值”延伸出“价格”,由“支付价格购买商品”引出“消费”,再引出消费观等,最后形成有机的单元知识体系。

  (二)营造轻松氛围,开展问题式教学

  首先,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察言观色,灵活应变,营造轻松自然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使理论知识生动起来,同时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幽默自然的回应,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内化知识。教师的幽默感有两种,一种是运用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比如把《经济生活》的教学幽默地比喻成在当前背景下怎么花钱、怎么挣钱、怎么分钱;对于主观题做题方法的讲授,比喻为“进货”与“出货”的顺利衔接与完成“,进货”即内化所学知识,需要理解与记忆,“出货”即准确审题并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幽默回应学生的表现,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其次,开展好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一节课如果没有问题,只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没有自我思考的空间,那么学生很容易脑疲劳,注意力分散,无从谈“开心”地内化知识,更难以达成德育目标。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进行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层层递进,营造共同探索的氛围。例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笔者让两位学生板书最近两天所购买的物品及相应的价格,然后用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探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1.这些东西在买之前、买的过程中、买完之后在经济角度看有什么不同?(商品)

  2.我们为什么要去买东西?(使用价值)

  3.为什么以不同的价格交易成功?(价值)

  4.我们拿什么去购买?(货币)

  (三)深化理论实践,及时反思并加以调整

  教师需要不断深化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不断探索,经由实践的再认知,为学生学习提供后盾,比如引导学生利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科学复习。在反思中调整教学实践,在不断调整中满足个体需求。注重细节到系统的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达到德育目标,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比如《市场配置资源》一课,笔者从资源是人力物力财力,对比资源的有限性到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并以牛奶的生产、销售、消费为例开展活动,让学生明确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机制的区别。大部分学生做题没有障碍,但个别同学却茫然了,因为材料中不再是牛奶,而是劳动力、信息等其他资源。经过向学生了解情况并回顾新授课的记录,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其实并不清楚“资源”的确切内涵,他们固守教师授课时所营造的情境,换成其他的东西就无法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进行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反思后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破学习障碍。

有关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推荐:

1.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2.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3.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论文参考

4.浅谈教育心理学的结课论文

5.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论文

6.浅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7.浅谈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心理活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篇一 《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分析 》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68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