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网络环境的丰富性、多元性、自由性和虚拟性,在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造成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论文篇一

  《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

  随着21世纪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高度聚集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新一轮的网络技术革命已经悄然完成。网络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在日常生活中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文化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开放型、自由性和平等性。当然,网络文化通过其自身的特点也在向世界上的各个领域快速的渗透,高校也逐渐成为一个网络文化接受、传播等较为密集的地区。网络文化的这种高度自由化、传播迅速等特点已经开始全面地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如何在面对网络文化这一新媒介的进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的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着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网络发展现状

  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如右图表1是2011年6月网民年龄结构,可以看出用户年龄在20岁-29岁网民占到30.8%[1]。由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还是当前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虚拟性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表1 2011年6月网民年龄结构图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所谓网络文化的定义:是指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载体,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共同作用为基础而产生的,此种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网上生活,并且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其中物质文化指的是以虚拟世界、计算机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范围相比之下则比较广泛,主要是指网络文化内容影响下的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理念、道德判断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与网络文化有关的各种组织方式、规章制度等。

  (二)网络文化特征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网络文化具有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度、在内容上也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并且正以其突显的特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文化形态而不同于其他所有的传统文化,具有虚拟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技术基础性特征、开放性特征等。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成因

  (一)大学生猎奇心理的需要

  大学生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业阶段进入了大学学习阶段,有充裕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热门的话题和去了解未知的事物和知识,而网络文化在其众多的特性中具有内容新、覆盖面广、信息快等优点。这也是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方式难以超越的。所以,各大门户网站、论坛等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第一个选择获取知识的工具,网络文化的内容及传输信息的速度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也使得他们开始更进一步的开拓网络文化资源,也进一步的加深开拓了他们的猎奇心理。

  (二)大学生急需得到肯定认同的心理需要

  大学四年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最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同。但是90后大学生与自己的父母在沟通方面还是很少,往往在其内心精神的需求方面无法满足于现实生活。网络的出现恰好赋予了他们这样一个契机。例如说,在一些网站,论坛,聊天室中,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得他们毫无保留的在与陌生人聊天中展现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以外的另一面。使得其自身张扬的个性得到释放。即使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时受到阻碍,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三)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空间的需要

  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疆界和束缚的空间,更没有统治和中心的地带。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他们希望追求一些能够体现自我个性的文化,而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正好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随心所欲,高谈阔论的场所,例如一些网络聊天室、BBS、新浪微博等,可以让大学生们自由设计个人主页,更新状态来吸引别人来访,也可以与来访人员进行自由交谈和沟通,他们可以以通过传播网络文化等方式来扩大自我认同。

  (四)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的需要

  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中有扩大交际圈的愿望,但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等特点又不愿暴露自己。甚至有的大学生有交友的需要,却又把交友的标准理想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还存在如傲慢、腼腆、自卑等等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常会因为找不到知心朋友而苦恼。现在通过网络文化的虚拟空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空、身份特点等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进行交友。在虚拟世界里交友的主体都是相互平等的。因此完全可以在不暴露自身的缺点的同时,又肆无忌惮地把对方想象的更加完美。如果在交友时对对方不满意,则很容易就可以与对方中断交流。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是当今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可以成为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载体,又可以为大学生在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提供一个新平台。90后大学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络文化影响最普遍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化以及衍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当然其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所谓网络依赖:是指在无任何具有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上网冲动的行为失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因为无节制的使用网络而使得个人身体、心理功能受到损害,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虚拟的网络社会帮大学生摆脱了传统现实社会的管理,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大学生完全可以不用自己真实的身份来网上进行交友等。倘若其间自己不满意,便可在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终止自己的虚拟身份。网络文化的互动在情感和感知的要求上与现实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在大学生身上同时呈现这两种互动方式时,由于大学生对直接的面对面人际交往互动还经验不足时,这两种人格就很难统一在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出的现象是在网上交流能力十分流畅,而缺乏在现实中与人直面交流的能力。网络的私密性与现实的复杂性有着巨大的反差,使得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更愿意依托网络与网友交流而极力的逃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从而渐渐的开始与现实社会相隔离,无法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大学生必要拥有的自主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也开始慢慢减少弱;容易使得大学生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而更加沉溺于虚拟世界。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孤独感、抑郁感、更严重的会直接导致生理和心理扭曲。

  (二)网络文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网络文化的交流传播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文字性的相互交流,这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是有很大差别的。由于大学生沉溺和过分依赖于网络,而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更有甚者会产生对社会交往的抵制情绪,使自己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出现明显下滑,直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另外,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恋,而因此却忽视了身边的友情、爱情、亲情。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生活圈子,在情感上封闭自己,最后产生情感障碍。网络的虚幻性还会使大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使得学习效率下降,思维能力的下降,记忆力也会随之下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方面负面影响。依托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往往在感染和传播网络文化的行为上表现出随心所欲和放纵。这种失控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大学生出现人格畸形或多重人格障碍。渐渐的开始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不停的想象人类虚假的一面。因而这种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会逐渐的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容易使他们形成强迫、怀疑、偏执等的人格性障碍。

  (四)大学生道德观形成受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文化的自由传播性,在影响大学生道德形成方面也引起了社会的广大讨论。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它能够让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等等多元化的信息相互碰撞。与在大学生头脑里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又擦出火花,发生碰撞,从而影响了正确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网络文化传播渠道夺取了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形成和成长空间,又无法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道德情感。在直观方面,给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很少,最终使得用来丰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方面的许多途径和方法都发挥不了作用。

  (五)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感逐渐加大。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很容易被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所吸引,当他们在网络文化世界中得到的快乐和慰藉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快乐多时,他们就会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虚拟世界之中。因此大学生每每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败感时就会使得其更加希望在虚拟社会中寻求安慰。因为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绝对主人,在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总有自己的支持者。这样的不良循环很可能使得他们只会寻求虚拟的网络完美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产生极大的距离感。这样就极容易引起大学生个性心理甚至是行为上的消极发展。

  (六)大学生的思维在网络文化中逐渐地浅薄化。网络时代信息的高效性,传播的迅速化使得让大学生在电脑上只要敲击一下键盘就可以获得各种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网络文化内容的极大丰富性,让在校大学生只要打开需要的网站,就可轻易完成任何一项他所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拷贝、复制、黏贴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现象十分严重,这无疑会加速导致大学生思维的浅薄化。思维浅薄化必将使得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汲取产生极大的影响,限制住大学生聪明、才干的正常发挥。使他们的思想和辨别能力受到限制,造成思维的懒惰性,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对网络产生超乎寻常地依赖,甚至放弃了最基本得独立思考、独立思维方法,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四、网络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应对措施

  作为一种依托网络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不仅仅显示其现代科技的魅力,开拓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使得多数在校大学生体验到了娱乐性。但由于网络文化信息的复杂性,大学生尚还不能自控,这样就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会和高校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控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一)大学生应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之所以大学生对网络沉迷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放纵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且国内有许多研究者的成果也已经证实了在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等对于网络更具有依赖性。因此只要我们了解了网络文化为何能占用大学生如此大量的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此加以控制。因此,大学生应该先认识到自己当前得生活,认清自己的需要和要解决的问题。培养从现实生活中寻求需要的满足和解决问题的出路,更为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把握好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

  (二)培育属于高校的网络文化

  高校首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概念和理念,要利用网络的优势来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可以把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统一结合起来一起解决,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要牢固地抓住网络文化的思想教育的主动权。要与时俱进地加大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可以邀请计算机专业学生来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网站主页,这样可以随时掌握住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情况。要在课外时间倡导主流思想文化,使得高校网络文化的实质内涵突显出来。要牢牢地将各高校网络文化接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用高校校园网那富有当代高校特色的网络文化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此充分发挥网络的服务与育人功能,而能大大减少大学生花在不良网站的时间。

  (三)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对 网络 文化的辨别能力

  高校要在思想上 教育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网络文化信息,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要让大学生充分又深刻地理解网络沉溺的危害性,要教育大学生知道辨别信息,提高网络自律意识,增强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也要让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坚决抵制网络文化中那些不文明、不良信息。逐渐培养出大学生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正确判断善恶美丑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大学生德育全面 发展。

  (四)要逐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道德与文化是紧密相联。当代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与自律教育,使大学生要形成责任与道义、自由与自律的相互统一。网络文化的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宣传网络道德理念、制定网络道德规范来实现网络技术所不能实现的目的。大学生的处事观念、行为方式在此种网络 环境下要比网络技术、立法的约束力更加深入和稳固、持久。

  (五)要极大的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首先要努力加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以让网络成为他们众多文化爱好之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待网上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使其把网络中和现实里的朋友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感情丰富多彩的世界。校园文化是一种体现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手拉着全体成员,也是一种潜在的观念力量来让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之后就能够有正确的甄别能力去寻找健康的文化生活、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文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辩论、体育比赛、网页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好的使得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批评的能力,促使他们在慢慢进步中把他们从网络不良文化中解脱出来。

  (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自我教育和自我 管理的理念

  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网络 心理建设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和 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学生自身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教育 的优势。学会自我调试网络心理。首先,掌握行之有效而又正确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因此,要多给大学生提供自我实践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得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律能力,正确对待自我,并且不断完善自我,培育出较高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正确而又充分的利用网络文化信息,而不是沉溺于各种不良网络文化而不能自拔。其次,要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锻炼交流、沟通等能力的活动,大学生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形态各异、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决避开因觉得生活无聊、枯燥而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网络上,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资源,可以以朋辈聊天室等形式来及时缓解压力,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论文篇二

  《 探究大学生网络使用利弊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作为一钟新兴的技术,它为我们带来信息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突出的就是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让他们建立健康网络心理。

  【关键词】网络诱惑; 网络需求; 网络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4-0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它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因此而产生的网络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最突出的。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诱惑

  互联网作为学生大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工具和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灵感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同时也有许多消极有害的因素,它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

  1.互联网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 作为载体,互联网将地球整个联系了起来,他开拓了人们的意识和实践范围,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冲出民族、地区和国界的束缚和限制,变成可以随时交谈的朋友,将各民族、国家的文学、音乐、艺术、政治等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共享。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通过视频、通话让我们感觉近在咫尺,同时也将我们的信息相互交流。因此,互联网的全球性、多功能性和可视性让大学生视野开阔。

  2.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张扬的空间。 互联网上的交流魅力在于互不相见,用户不需要通过实体的交流就能与他人互动,在交流过程中也不需要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消除了一些人们在现实中的责任感,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说真心话的平台;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可以恣意张扬自己的个性,不用压抑在现实生活中受约束的个性和情感,做回最原始的自己;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抒发情绪的方式,在虚拟的网上可以用另一个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的身份与人交流,尝试不同角色给人带来的刺激,增加了使用者的现实参与感。

  3.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作为媒体的网络,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新的交流方式,其信息的共享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网络交流可自行选择交往对象,人人平等,他们可以自由发言,没有阶级和民族之分,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交流者,从而产生自我控制感,隐蔽身份的交流让他们感觉轻松安全,这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交流平台。

  网络的丰富功能,带来了新的信息时代,这些功能对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让他们的生活走入了全新的空间。

  二、互联网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大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促使他们上网的重要因素是心理需求。

  1.互联网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与好奇。大学是学生性格从新塑造的阶段,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信息的相互转换,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打造创造性思维;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有时会可以查看一些暴力和黄色信息,寻找刺激。而这些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实现自我,获得成就感。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可以按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现实中没有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但同时,他们在网络中的克制力消弱,甚至不存在,更容易表露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如在网络上相互攻击、自我揭露、收集暴力和黄色信息等等。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更加期待在属于自己的网络世界里自我实现,这是一种虚拟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

  3.扩大人际交往的愿望。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张扬,情感丰富,网络交友让他们的人际交往更迅速和便捷,匿名的网络交友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倾听的对象,缓解压力,实现他们的心理需求;但有些学生却将这种行为变成了现实受挫时,逃避压力和自卑心理的手段,在网络中寻求忘掉自己学历、相貌等实际情况的好友,找到满足感。

  三、构建网络心理健康——预防为主

  互联网是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一但成瘾,后患无穷,是很难通过说服教育消除的,因此,要构建健康网络心理,应以预防为主。

  1.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网络使用观。它用好了可以惠泽人类,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但它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奴役;网络的世界都是虚拟的,它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别;它只是我们广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不应用上网的刺激代替读书学习的快乐。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对不良网络行为自我控制。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效的自我控制和应对策略,以便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控制上网时间,合理使用网络,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3.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很多大学生把网络当成逃避现实问题的工具,借网消愁。我们要帮助他们制定上网前目标,在上网前先花点时间将上网的目的列于纸上,并估计一下完成纸上任务所需的时间,再设定小闹钟,定时提醒,控制上网时间。

  4.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多种有益身心的校园活动。在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中,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和喜好,在校园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脱离对网络的迷恋,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5.帮助大学生网上优化个性。前面我提到,互联网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塑造学生的个性。理性认识网络,成为网络的主人和使用者,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扮演好自己的网络角色,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在网络上与人互动,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并把这些技能运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优化自己的个性。

  总之,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利有弊。我们要因势利导,建立健康网络心理,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造福于人类,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信华,李卫星.谈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J].高教论坛,2004,(6).

  [2]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4,(27).

  [3]金鹏,林畅.大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4]冯国双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6).

  [5]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4

有关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论文推荐:

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论文

2.2016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

3.有关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论文

4.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新媒体的作用论文

5.大学生学习心理论文

6.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论文

16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