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适应人的发展规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篇一

  《概述音乐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人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是一种最直接、接受教育人数最多的教育形式,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却忽视了这一方面,并没有开设这一课程,这不能不令人遗憾。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价值。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审美情趣;全面发展

  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是通过音符的形式来表达人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它的学习不像其他科目有标准答案,而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自我情感。 因此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鼓励、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同时将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育的德育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都要受世界观的影响。德育代表政治方向,是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一部好的戏剧、电影,一首好的歌曲,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催人奋进,激发斗志,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反之,质量低劣的戏剧、电影,靡靡之音则使人颓废,丧失斗志,不思进取,甚至诱导青少年犯罪。通过音乐、艺术表现理想,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音乐教育有助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作品,以及动人的音乐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号召力。如: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时,学生感到热血沸腾,仿佛看到黄河两岸军民正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又如:欣赏肖邦的钢琴曲《革命练习曲》,向学生进行作品和作家介绍时,讲到肖邦流亡国外,临终要求朋友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埋葬,以表达他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思想教育,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2、通过音乐教育增强学生审美情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着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而净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因此而丑化。”

  音乐教育同样属于美育的范畴,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欣赏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时,学生听完后,纷纷举手描绘自己的感想,有的说像是看见了多瑙河两岸,河水在静静地流淌。有的说,仿佛闻到了清新的花香,美丽的少女穿着中世纪的白纱裙在多瑙河岸边散步等等。

  3、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达尔文说过:“音乐常迫使我紧张地思考正在研究的问题。假如我的生命能够再从头开始,我第一件事就是学习音乐。我相信,音乐能使我获得更多的益处。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擅长小提琴,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伟大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李四光不仅是伟大的地质学家,而且小提琴拉得相当好,据说: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是李四光所做。

  人们在学习、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音乐、舞蹈能活跃大脑右半球。通过两半球的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在音乐教育中,不管是听、唱、还是欣赏音乐,都要求注意,并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系列心理反应。所以,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如: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欣赏由琵琶独奏的乐曲并出示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再配上一副《江月图》水墨画:明月、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江水、沙滩、天空、原野、高楼、镜台、砧石、不眠的思妇、潜跃的鱼龙、长飞的鸿雁以及漂泊的游子,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自己绘画或写一首小诗,在优美的音乐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通过音乐教育来锻炼学生的形体美

  就这几年我们送走的毕业生来看,学生就业,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还需要姣好的形体。相信一个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的学生很难被用人单位录用。相反,一个受过一定的音乐熏陶、形体训练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得体的举止、优雅的气质、自信的表现更有可能被优先录用。所以对职校生来说,开设音乐形体课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也证明。学校开设形体课,不仅开发了学生智力,而且使学生形体更美,艺术修养有较大提高,纠正了如脊柱弯曲、探肩、抠胸、外八字等一些不良的形体毛病,使学生增强了自信。

  5、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需要加强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应设立市场与经济,环境与发展,人文与道德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音乐课就是其中的一项。好的音乐作品,除了学习音乐本身技巧外,还能了解许多诸如政治、地理、历史、自然等所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增长见识。如:欣赏《蓝色多瑙河》,使学生了解了欧洲的风土人情。欣赏《二泉映月》,学生知道了二胡这种民族乐器,了解了作者华彦均的身世及旧社会艺术家贫困潦倒,流浪街头,而新中国艺术家登上艺术殿堂为人民演奏的对比。

  6、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知识社会的激烈竞争下,学生不得不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应接不暇的考试之中。精神负担大大加重,身心健康受到相应的威胁。而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则可以疏导这种紧张的情绪,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比如,如果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同学们听上一首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那清新、明朗、和谐、愉快的旋律会使他们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田园境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紧张的情绪,情感得到了平衡。如此劳逸结合不但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对学生适时地开展各种音乐活动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既然音乐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它就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自然界以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提供了一把钥匙。例如,学生可以从反映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中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中了解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族精神等。这里音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价值,也提供了一种近乎于历史文献和民俗资料的价值,从而使音乐在满足了学生审美需要的同时,又具有了深刻的认识功能。

  7、结语

  总之,加强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让我们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使学生也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张业茂.音乐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9):163-168.

  [2]吴建华.浅谈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6,(6):47.

  [3]邵莉.试论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1).

  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篇二

  《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教育活动,以多样性的实践形式,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审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的全面发展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离不开美,社会需要美,而这一切都来自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行为、心灵,提高人们道德情操的目的。审美教育最终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1]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前提下,审美教育面临两个任务:一是适应时代的需要,重建人们的审美意识,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培养人们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的时代新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居主导地位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代表人类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就是强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根本上使人获得解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就是“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观念,这里所说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是指人的行为的出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人看做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要求。“价值的多维性,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全面意味着多维之间是相互联结和补充的,统一的基础是人,是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

  (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应该具有的本能和基本特征,它会促使人的一些自发性的行为和动机产生。比如母亲保护她的孩子,这是一种天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的社会属性更为重要。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点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人一旦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社会实践,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可见, 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个人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全面协调地发展社会关系,人才会有社会归属感。

  (二)人的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性是人在自然属性基础上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个性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群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原则上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但最终他的行为还是离不开社会规范的约束,因此,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从德、智、体、劳等方面进行,还要强调审美教育,要将人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的、全面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操的道德人,那是德、智、体所不能代替与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出现的,其核心是“我们人类受到既要将自己的内在必然性带给现实,又要使自己的外在现实服从必然性法则这种两重对立的冲动的驱使。”前者强调的是人的感性认识,后者强调的是人的理性认识,针对感觉确保人格性。席勒通过对感性和理性的调和,提出“美的灵魂”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审美教育论。到16至17世纪,在夏夫兹柏利、卢梭、歌德的著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和谐的人格理想,他们意图通过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来实现“美的灵魂”的理想境界,至此,审美教育有了真正的理论规定,并与美学和教育建立了内向联系。“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2]审美教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人个体的和谐发展,首先是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发展完美的人格,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使人在情感、道德、智力、品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审美心理结构“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3]。因此,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揭示美的规律,从而影响人的心理,让人理性的判断、感受、创造美,最终塑造人的完美人格。

  (二)审美教育提倡人的感情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的基础是感情,美学之父鲍姆嘉提倡审美教育,就是要使人们的感情和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因为感情和精神是构建完美人格的基本要素。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有知识和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是有感情支撑的,没有情感,就不是完美的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种人只是行尸走肉。毛泽东说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正是对我们感情和精神的倡导,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缺少感情,缺少感情社会就会冷漠。如现阶段面对老人摔倒是不是需要去搀扶问题的探讨,反映出部分国民情感的淡漠,这间接地反映出这些人审美教育的欠缺。加强审美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培养人们把社会的理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要对社会和时代有情感,对他人有情感,要感知、感恩这个社会和时代,这实际上也代表着一种审美能力的提高。

21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