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篇一

  《浅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校训个性化思考》

  论文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训个性化;现状;原因;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10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训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训确立时提供借鉴,从而丰富和发展大学校训文化。

  近年来,各大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扩大办学规模,科研、教学、师资力量、学生人数等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规模效益逐渐显现。但伴随对“综合性”的追求,许多学校个性丧失、方向迷失、文化内涵不够、办学特色不足之类的问题越发凸显。而凝练了大学办学特色与大学精神的校训,对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精神、办学特色的彰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训的现状

  (一)雷同现象较多

  校训陈述的内容雷同,几乎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导致了大学校训缺乏个性。其雷同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用词雷同。在我收集到的10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训中,22个高校校训用了“厚德”,35个高校用了“博学”,9所高校用“求是”,15所高校用了“求实”,20所高校用了“明德”,25所高校用了“创新”,有几所高校的校训几乎完全一样,如长治医学院的校训与潍坊学院的一模一样,皆为厚德博学,求是创新。惠州学院的校训为:崇德、笃学、求是、创新;赣南师范学院的校训为崇德、尚学、求实、创新,仅相差一字;鲁东大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日新、笃行,莆田学院的校训为厚德、博学、慎思、笃行;肇庆学院的校训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长治学院的校训为团结、求实、创新、奋进,仅一词之差。校训如果没有个性和特色,缺乏感染力,很难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起到统领和灵魂作用,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以成为学校共同体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

  (二)偏重思想道德建设

  在我所搜集到的10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训中,有64所高校校训中都用到了与“德”相关的词语,如“厚德”、“崇德”、“明德”、“修德”、“浴德”、“弘德”等,还用了其他诸如“大德至理”、“正道直行”、“诚信”等表述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字眼。在这103所高校的校训中,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的达72所。过于强调思想道德修养,而忽视了学校其他方面,如学校历史文化、办学特色、智、体、美育等方面的表现。

  (三)校训制定过程单一

  大多数高校的校训内容主要由大学领导层、行政人员聚集讨论确定的,缺乏专家、学者的参与与论证。有些学校甚至把校长个人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由于校长在校训形成过程中的较大作用,一些校长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校训”就是校训。

  二、造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训现状的原因

  (一)学校办学定位不明

  即办学层次盲目攀高,职能定位不清。不管有无条件,都一律把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几乎每个学校都是高水平、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开放性、国际化、一流大学。如果一个国家的高校全是哈佛大学一样的高校,麻烦就大了。层次定位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层次低并不意味着办学水平低,层次高也不意味着办学水平高,任何层次的大学都可以办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好大学。研究型大学可以成为一流的好大学,地方院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

  (二)学校学科特色不明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学科特色不太明显。在学科设置上,一股劲儿朝综合性大学看齐,恨不能将12大学科门类设置全,理工学院争设人文社会学科类专业,很多以人文社会专业占主导地位的院校争设理工科专业。这样一来,中国的高校千人一面,如出一辙。其实,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办学资源,盲目追求门类的齐全只会消耗办学资源、削弱教育能力、降低办学质量,最终变得不伦不类。既影响每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又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门类齐全不见得办学水平高,国际上一流名牌大学无不特色鲜明,无不注意通过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学科特色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如哈佛的法学、医学、政治学;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电子学;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牛津大学的数学,等等。高校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优势学科、骨干学科、特色学科。这是高校立于不败之地的雄厚依托。

  (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不明

  当前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管是综合类院校,还是理工类院校、语言类院校、农林类院校,都在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分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每种人才根据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又分别有其特有的人才培养规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都在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对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根本没有凸显出来,结果造成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标准化”,没有特色和个性。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训设计的思考

  (一)形式上

  如前文所述,我所收集的103所高校中用二言八字式来表达校训的达90所,事实上,句式运用的狭窄,是影响校训发挥应有功能的制约因素,也是引发校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的潜在因素,空间拓展不足,句式变通不够,所以校训的功能开拓自然受到制约。因此,打破这种狭窄的句式观实在非常必要,在句式的运用上要思路开阔,追求多元化。如哈佛大学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斯坦福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耶鲁大学的校训是“光与真理”,等等。不难发现,这些不同句式的校训在表达、训育上无疑亲切很多,贴切很多。

  (二)内涵上

  1.体现学科特色

  学科特色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学科文化特色是学科的主要特色。学科是大学文化特色的载体,校训作为大学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只有依赖于大学的定位,以大学学科特色为主体,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要求。如以毛泽东题词为校训的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湖南第一师范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之行远”的校训,对于海洋大学来说非常贴切。上海财经大学校训“经世济国”和东北财经大学校训“博学济世”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将“经济”两字巧妙镶嵌其中,造成了修辞学的双关,揭示了该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的人文意义。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中提到的青松、竹梅既是林业专业关涉的对象,又暗合了中国文化中的“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一直与高迈的情操、坚强的性格和脱俗的气质构成了互喻关系。北京、上海的两所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不做假账”体现了对会计的基本职业要求和对诚信的高度关注。

  2.体现服务定位

  发展区域经济是完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教育部积极推进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科学定位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无论是人才培养、科研工作,还是社会服务,都要着力解决好“面向”、“结合”、“服务”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训的构建要从其本身的定位出发,为学校为社会服务提供精神动力,不断拓展服务社会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内容和途径。在构建大学校训的时候,应该考虑在开展社会服务时有一面鲜明的旗帜,一个响亮的口号。这样不仅仅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学在理论、文化和学术上的巨大潜力。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如东南大学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等。

  3.体现人才培养规格

  育人是大学的基本职责。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育人的最核心的问题。现今各大高校皆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的需要,也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使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呈现出色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设计校训时,可从其人才培养规格出发,设计出能体现其人才培养理念的校训。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采、勤求、厚德、济生”体现了医生的职业特点,要常怀济生之仁心,挽救生命是其天职。天津医科大学的“健康所系、生命所托”体现了医生欲解除患者生命危险的重任。浙江中医学院的“求本、远志”体现了中医的理论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才的发展规律。师范类院校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时代和人民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期望。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体现了政法学校的专业特点,法律工作者应该追求平等、公正。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的校训中均有“师”“范”“树人”“师表”等关键字或词。北京舞蹈学院校训“文武相融,德艺双馨”则体现了舞蹈学院强烈的艺术气息和对师生的精神要求。成都理工大学的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都突出了其对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

  (三)过程上

  校训的确立过程是研究、讨论、宣传学校办学方向、理清办学思路、增加凝聚力的过程,故不可草率行事。除非由权威、名人题词,校训的确立一般应该经过下列程序:

  (1)宣传校训的内涵,明确设计要求。

  (2)由校办公室牵头负责发动全校员工积极参与,广泛征集学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举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通过师生广泛参与评价讨论,使学校上下人人关注方案征集。

  (3)在众多方案中筛选出数个候选方案。

  (4)组建一支专门的校训制定委员会,对候选方案进行研讨。

  (5)将最后确定的方案公开展示,也可以将其在短期内试用,在实践中检验,倾听各方面的意见。

  (6)由学校的权威机构或教代会予以确立。这样,校训的制定过程,可以实现全校动员,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听取校内外各方意见,为校训的准确性、可行性、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大学校训趋同化的今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设计能彰显其办学特色的校训,就如同国有国魂、民有民志一样重要。依我之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设计校训时,只有把学科特色、人才培养规格融入到大学校训中,把教育的终极目标与现实关怀融入大学校训中,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精神,建设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友文.大学校训自议[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9),10:161-162.

  [2]马丁,刘乐明.当代中国大学校训凸显的大学理念[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111-114.

  [3]张国良.大学校训理念的设计准则与践行路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8,(4):1-5.

  [4]杨晓宏,唐志强.大学校训问题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8):103-106.

  [5]王刚.辽宁省23所大学校训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8):26-28.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篇二

  《试析城市教育事业管理》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择校热这一现象,该现象既影响了我国的教育公平,也暴露了我国城市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笔者从我国某些城市的择校热现象出发,来分析城市教育事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城市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教育;城市教育事业管理;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体制

  目前,在城市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个择校的怪圈:其一,放弃不错的公办初中,宁可花费数万元上“公参民”学校。其二,为了孩子能在重点学校上学,家长们使用各种方法:假户、搭户、租房、买房……这种做法使得生源过度集中,让教育部门在划片录取时也很为难。其三,叫停普高实验班,家长伤心。其四,薄弱学校生源流失。择校热导致的后果是:重点学校越办越好,薄弱学校门庭冷落,有的甚至被迫倒闭;重点中学的班容量严重超标。在上述四个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城市教育出现的问题:教育不公平,办学过于单一,教育投入不足等等。

  一、城市教育管理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

  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教育管理是以整个城市教育管理系统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包括城市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个部分,它是指以城市政府为核心的城市教育管理机构,依据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对城市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学校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活动。狭义的城市教育管理专指学校管理,它是以学校为管理对象,以实现学校目标为管理目标,对学校的制度、机构和人事等进行的管理。

  二、我国城市教育管理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很快,除了有政府办园的形式,还出现了集体和私人多元体共同办园的形式。近10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基本齐全的体系。2000年,我国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调整,多所高校合并重组。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73所,比上年增加37所。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成人高等学校481所,比上年减少2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6个,其中高等学校450个,科研机构316个。《教育法》第19条规定,城市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教育无论在办学形式、办学规格、办学渠道上,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我国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所谓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与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城市教育事业中的责任和权限划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在我国,城市教育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体,国家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负责对城市教育事业的管理,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和控制。政府在教育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管理者与办学者。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政校不分,学校只对政府负责而忽视了对办学的责任。目前,教育事业管理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政府管理过多,管理得过死。政府教育管理的权限过大,对学校办学活动的直接干预,使学校缺乏自主权,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活力,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第二,教学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办学形式单一。政府兴办的学校仍然占大多数,社会力量办学比较薄弱,缺少政府对其的支持。管理方式落后,不能与时俱进。目前,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依旧采用行政手段,以指示和命令手段为主体,管制过于严重、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服务意识,极少采用法律和信息手段管理,造成管理方式陈旧。在城市教育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出现了趋同的现象。

  第三,教育管理缺乏充裕的条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大家都知道,政府拨款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学校在经费上对政府的财政拨款依赖过重。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强以及长期以来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

  四、完善我国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措施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即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将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和教育办学职能分开,将政府的公办学校所有者和学校具体管理者的职能分开,使学校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政府由管制走向服务,指导学校制定发展和教学规划,提供决策咨询和其他方面的优质服务。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以立法、财政支持、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能够宏观调控的综合管理体制。将可以下放的职能交给中介组织和社会,缩小政府管理边界。营造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参与,吸引社会力量办学。政府要把办学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加强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高校本身的自主能力,增强学校活力,让学校自身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合适的人才。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国外教学机构等多主体办学、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固人力资源的根基,加强社会参与办学和管理,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教育产业化。不同的人对教育有多样化及多层次的需求。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还应该注重加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要重视职业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为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加强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强化了学生分流机制,减少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效,让公立教育、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第三,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同时应注意教育拨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因此要增加财政拨款以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尽管我们不断强调学校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我国的基础教育趋同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因此,在对学校拨款的过程中,要增加“特色学校附加拨款”,对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特色学校给予特别拨款和补助。

  参考文献:

  [1]山西晚报.2006-07-27.

  [2]王佃利,曹现强.城市管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17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