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方面的论文参考

教育学方面的论文参考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教育学方面的论文参考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从中性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影响与之相对应,从贬义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唆恶与之相对应。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方面的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方面的论文参考篇一

  《主体性教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主动思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主体性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必要性

  主体性教学从教学过程来说主要包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两个方面。主体性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在于如何将两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乐学、善学、优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教师的教学要求角度看,教师要做到“乐教、善教、优教”,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教学任务来认识主体性教学,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创新能力与争先意识教育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教师要把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自为的个体。其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及新课体系的建立,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奠定了基础。随着网络的发展,与学生有关的网络资源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途径,教师和课本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并培养相应的主体性素质和能力。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体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教师要考虑到学习者主体的个体特征,充分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普遍存在的现状。一是部分教师对主体性教学的内涵理解欠透彻,甚至对其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二是不能以真正的科学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环节中所采取的考核体系仍然存在着严重不足,制约了教学的主体性。可见,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体性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继续激发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将主体性教学在课堂中得以更好的运用。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施主体性教学的途径探索

  1.教师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教师立教的根基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应认识到我们角色的多样性,使之成为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培养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者。主体性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具有正确的教学观,要使主体性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产生实效,首先要从教育的总体规划上建立一个科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培训方案,通过组织研讨会及教师课堂培训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2015年上半年,湖南省组织了全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放式课堂的培训,全省纲要课教师代表在中南大学进行了认真的听课及评课。公开课上学生们通过自行编排的历史情景剧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课堂参与性非常高。在这次全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放式课堂中,授课教师紧扣“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善于运用研究式、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结合统一了起来。我们每个教师听课后对主体性教学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将这种教学方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订合理的主体性教学计划。进行主体性教学,要有一个配套的教学实施计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以来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从沉沦到振兴的过程,围绕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努力,从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丰富内容。通过教学,要使大学生思想上得到升华和提高,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此,在制订实施计划时,要针对这门课的特点,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体性教学内容、课堂精讲的讲义、主体性教学的方式等都是常常要涉及到的。

  主体性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点在于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体性教学的内容。首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讲述。其次,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疑点问题选择案例教学,通过多方面论证,使学生心中的疑点问题豁然开朗,从而较好地发挥出教师的释疑解惑作用。三是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教学,贴近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参与意识会较强,受到的启发也会更加深刻。

  3.主体性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运用。主体性教学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全班讨论。这种讨论主要解决了理论上需要达成共识的问题。一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头准备。讨论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研讨方向的领导者,有时也展开师生间即时交流、对谈式的讨论,而非学生群议到底或由教师一人讲解。第二,评判式讨论。课堂评判应是多元的,既有师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挑战性评判更有意义。要把评判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评判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提高。第三,总结性讨论。传统课堂教师口若悬河,讲述重点剖析难点,不时来个小结,学生的话语权完全被剥夺。总结性讨论就是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研读后的总结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自主的总结交流,效果远胜于教师的一言堂。

  4.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学生是学习和教学活动的主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及创造性,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微笑的形式将对学生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们将会因此受到鼓励,从而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以最好的主体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有利于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应把竞争带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比如,在课堂中我们设置一道思考讨论题,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两大组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准备,然后由每组派出代表对此问题进行解答并进行PK,准备充分且回答较好的一组将对其整个小组同学的平时成绩给予加分的奖励,这样让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树立竞争意识,也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把鼓励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要恰到好处,既鼓励了学生本身,又对其他同学带来一种激励上进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对于不同的对象鼓励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最后,激发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连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动机,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地确立目标,从学习知识,明白道理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将以活跃的思维状态去参与课堂学习,主体性素质和能力也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5.主体性教学总结与反思。每一次主体性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给出带有指导性的结论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讲评,当然有时也可作“开放式”处理,不做结论,留待学生继续思考。课后要求学生将参与主体性教学的过程及感受进行归纳总结和完善,写出课程论文。同时教师也要对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不断积累经验。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教学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体性教学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探索,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1,(2):22-24.

  [2]缪兴秀.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原则及其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2,(1):12-13.

  [3]袁维新.主体性教学及其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0-23

  [4]刘志翔.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意识的加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57.

  教育学方面的论文参考篇二

  《运用创造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主要以陶行知提出的创造教育理论为起点,探讨如何让学生动脑思考提高想象力、如何让学生动手提高实践力、如何让学生动嘴说话提高语言表达力,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创造教育;创新能力;教学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我国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提出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对创造教育教学方法和如何培养出符合国家实际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做出了具体要求和明文规定。因此,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事业,当前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合格公民,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的创造人才。教育本质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开拓者,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创造理论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几年语文教学感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握“三个意识”,提高“三种能力”至关重要。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想象力

  语文课程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考虑文章的历史背景、考虑作者当时的心情、考虑文章描写的画面与现实中的反差等,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象力。譬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书面文字是这样描述紫藤萝瀑布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是一幅描述美丽极致的紫藤萝场景,学生如何理解和体会?教师要创设想象情境进行引导。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眼睛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由教师诵读这段描写紫藤萝的语段,让抽象的文字与学生脑海中储存的瀑布场景相匹配,在脑海中构造出自己所想的紫藤萝瀑布场景。学生结合自己日常所见的瀑布的样子进行合理想象,自然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讲解这种类似文章时,语文教师要多给学生以发挥创造想象的机会,充分开发他们的大脑。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脑海中的那片图画,不但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同样的锻炼。

  二、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中不单要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勇于尝试,只有学会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才会拥有新发现。陶行知提出创造教育的核心在于行动,只有行动了,才有机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思想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受益匪浅。教散文、诗歌时,语文教师不妨让学生尝试用此种文体写作创造,最后分享给其他同学。上文言文课时,教师不妨由学生作为主导,让他们动手查阅古音字词,然后分小组翻译,教师此时只需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上一些有趣的小说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一组认为最有趣的片段,然后组织学生在班级进行现场表演,如此一来,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更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轻松地掌握要学习的内容。同时课外,教师要转变死板的作业模式,语文课终究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与社会紧密相关,学习语文的最终结果是适应时代发展,为社会服务。所以课下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调查访问,或演讲报告之类的活动,不仅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阅一些有关课文、作者的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教师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首先可以要求同学们在课下搜集关于朱自清的个人简介,课堂上让同学们讲述朱自清的生平,然后老师给予补充,其次可以组织同学们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眼中的荷塘月色,并写成一篇散文,与同学们分享,从中比较与课文中的荷塘月色有何异同之处,如此一来,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比“填鸭式”教学方法更有效果。

  三、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开动自己的嘴巴,大胆提问;开动自己的大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地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勉励学生勤动嘴,让学生学会大胆地发问,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譬如讲《背影》这篇文章时,父亲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感人至深,但是,有的学生就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父亲不应该爬月台,这是触犯了交通规则的行为。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表扬他,因为他真正在动脑思考问题,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勇于表达。但是,该生提及的问题与课文主旨相差甚远,教师的天职又是解答学生疑惑,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讲解完课文毕后,可以组织同学们针对“父亲是否该爬月台买橘子”为话题进行一场辩论会,随后老师说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课文的疑惑得到了有效解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敏捷性。特别上作文课时,更应该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间,针对作文题目发挥想象,大胆假设,如以《猫与老鼠》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正常情况下,猫肯定会把老鼠给吃了,但有的同学就会写,“老鼠统治了世界,把猫当做奴隶”。也许这位同学将来会成为一名很好的设计师。想象没有对错,只要敢大胆创新,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有滋有味。同样,我们可以在班级内针对社会热门话题定期组织辩论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激烈的辩驳之中,思想的火花会被点燃,学生的创造思维会被开发,不仅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提问问题时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以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作为问题的引子,提及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偏离课文主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问题的答案,只要学生所答在正确范围内就可,不必拘泥于一字一句固定在答案之中。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当今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一个民族只有不断跟上时代步伐,拥有创新的思维理念,这个国家才会在不断前进中发扬光大。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这个社会认知不够全面,思想又叛逆,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开阔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动手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发言,主动表达思想,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奇迹才能被创造,语文课堂运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7.

  [2]杨雪梅.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J].班主任,2009,(2).

  [3]张华新.论陶行知的实践教育思想[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

  [4]洪祥生.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中国特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1).

  [5]王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6]丁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J].人民教育,1991,(9).

  [7]林永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述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

  [8]周洪宇.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17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