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浅析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也给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析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论文篇一

  《试论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大核心,是青少年成才的两大衡量指标。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地位是不容忽视和无法取代的。青少年的成才标准说到底是“德”,即为谁服务的问题。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搞好青少年德育教育是造就跨世纪新人的当务之急,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首要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百年大计。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德育课程的设置,德育主体的实践参与和隐性教育的角度论述了提高青少年教育实效的方法。

  关键词:德育 青少年 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也给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德育效果不甚理想。就此,笔者拟对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找到一些合理的加强青少年德育实效的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我国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实行政府全面统一规定的方式。在各级各类学校有相应的统编的教材参考书以及统一的课时规定。这样的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能动性。我国最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集体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个人素养及文明行为的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层次需求,也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样“倒叙”的德育怎么会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又怎么会与学生的心理结合产生共鸣从而落实在行动中呢?

  (二)德育的主体。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认为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忽视了受教育的学生才是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权威,过分地渲染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我们忘记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忘记了他们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我们忽视了人与人的心灵的交流,没有把德育视为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过程,所以这使得我们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德育效果是“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

  (三)德育方法。我国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我说你听”、“我令你行”是长期以来我们德育工作者所固有的行为模式。这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抗。教育者是“人”,受教育者是“物”。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法,这种高高在上的“填鸭式”的灌输,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扼杀青少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反道德”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方法决不会让学生把其所学的德育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那就更难以付之于实践的道德行为。

  (四)隐性教育。所谓的隐性教育是指学校的文化气氛、教师的人格形象、社会的环境优劣、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等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的形成都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我国,许多人认为学生的德育培育是学校的事情,在学校里又认为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情。这种认识是片面。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受到了来自网络文化的冲击和诱惑,使学生意志消沉,冷漠自闭;再就是来自社会激烈的竞争使学生产生焦虑孤独,苦闷茫然。这些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决不是学校,更不是政治课堂就能解决的。忽视隐性教育致使多年来我们的青少年接受德育教育的渠道单一、效果不佳,甚至造成5+2=0的效果。

  二、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的方法

  (一)改革德育课程的设置。学校德育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社会的发展而随时为变化了的社会服务。所以我国的德育课程的设置应符合时代的发展随时调整内容,根据我国青少年思想发展的现状,我们应大力加强青少年个人素养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内容要贴近生活,如在初中可开设“个人修养”、“我爱我家”、“关心邻居”等的教学内容,避免假大空的说教,同时课程的设置在小学、中学、大学之间要有层次有衔接,要一环扣一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思维发展的规律,不要造成断层和漏洞的出现。

  (二)增加学生的体认的程度,注重德育的创新教育。“德育首位”的理念在我国已久,德育的本质是一种人的哲学。学校的德育须以学生为主体,如果离开了青少年学生的精神认同和实践的体认,学校德育的所有的价值都是徒有虚名。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增加学生体认,就必须在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更多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自己的道德认知内化为规范认同升华为道德情感、学会他律和自律。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唯书,结合实际寻找创新的方法让学生自我体认,获取真知。例如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青岛某中学让学生每人肚子上绑个篮球,然后做许多事情。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体悟到母亲怀孕时的艰辛,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效果要高出数倍。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应该创新出更多的体认结合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

  (三)重视道德实践活动的规范化。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内化道德观念,沉积为自我的道德,使青少年在道德问题上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我们应学习美国及新加坡的开放式德育教育的经验,加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开设一些规范行为的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应在社会上建立个人的道德档案,在学校建立学生的个人素质评价档案,用以考核评价。如开展扶助孤寡老人活动、维护环境治理、为社区服务、参加睦邻周等,在活动中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感。我国青少年的德育虽也有实践活动,但在升学压力之下更多的活动没有效果,使活动流于形式。所以我们的道德活动须实行规范化,设置一定的评价体系,与学生的评优就业相联系,才会收到实效。

  (四)加强德育的隐性课程教育。我国虽然也认识到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但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得还是不够。加强德育的隐性教育就必须优化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

  学校的德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撑与保证。我国青少年德育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是西方腐朽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和虚幻网络对青少年的诱惑。青少年由于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不稳定,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左右。我们必须加大对社会和网络环境的优化,政府要借助法律的杠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证各种媒体和舆论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网络要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敢于直视网络,批评、指正、利用、监督,做到为我所用,化弊为利。

  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深化和补充,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影响作用,在家庭父母应以身示范,加强亲子活动,设置情感情境,培养和塑造青少年的人格,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平时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能只看成绩不看道德。常言道:“立人先立德。”如果这种道德做好了,它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往往会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要优化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让它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教师的人格形象和素质,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会做人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道德表率之本。适时地展开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为青少年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心理难题和外在的压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态。德育隐性教育开展得好有助于对显性德育课程的支撑和强化,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德育的隐性教育。

  总之,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问题事关国家的未来,是我们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从一切力所能及的方面去提高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汪建兵,申笑梅等.试论学校德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4,(1):61-62.

  [2]安建文,黎彦科.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与教育对策[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4,(1):83-86.

  [3]石丽敏.试谈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1):66-68.

2373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