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浅谈历史教育的论文(2)

浅谈历史教育的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浅谈历史教育的论文

  浅谈历史教育的论文篇二

  《历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

  摘要:历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中学历史教学应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应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历史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关键词:历史即生活 历史教学应关注社会现实

  历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但是,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照抄板书,死记硬背;甚者,干脆在课堂上伏书而睡……这样的历史教学已经失去活力,师生之间貌合神离,课堂缺少了生命。而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即生活。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化起来,应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命之源在哪里?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塑造人的灵魂。所以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真实可信,课堂情景应该是学生身边的情景,生活中的情景,熟悉的情况,因为只有真实的才可信,只有可信的才能接受。

  通过实践发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要关注社会现实,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策略一、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希望了解每天都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这些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热烈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例1:在学习八年级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我联系时事:前年是大陆与台湾交往成效最明显的一年。[2005年4月中国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来到大陆访问,去南京拜谒中山陵;并与中共会谈,签定了两岸互惠互利的有关协议。]2006年4月14日连战一行来北京参加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论坛”,于4月15日到北京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祭奠活动中连战一行表达了他们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和平统一发展中国的遗志,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台独”势力,却鼓吹“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分裂祖国的言论,这是违背两岸人民的心愿的,违背历史的潮流的。我们坚信祖国统一的大业一定会实现。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祖国的宝岛。

  师提出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台湾古代称什么?在历史上发生了哪几次大陆与台湾密切往来的史实?(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师再提问:在近代历史上,台湾曾经有两次与大陆分离的历史,是哪两次?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

  第一次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回归。第二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政权残余势力退据台湾,造成大陆与台湾分离至今。

  师继续提问:那么,台湾问题应怎样解决?祖国统一大业怎样完成?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有的学生会抢答武力征服;大多数说和平统一好,因为战争太残酷。)

  师再次提问:和平还是武力?从现实看什么方式才是最好的?由此导入本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教学内容。

  例2:2005年9月28日世界各地举行了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中国山东曲阜开展了“国际孔子文化节”。届时,八年级历史教学正进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学习。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山东曲阜祭孔典礼视频片断,并设计问题:全球为什么要开展祭孔活动?孔子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大贡献?全球联合祭孔活动说明孔子在人民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学生会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积极思考,很轻松地解答出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和为贵”“取信于民”、“天下为公”等仁政思想,他的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学而时习之……”等教育思想都流传千古。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感到自豪。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传承这些历史精华。孔子在我国人民心目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威。于是我联系本课背景知识:正由于如此,在我国历史上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就是借用孔子在我国人民心目极高的地位和权威来推行变法思想,才使维新变法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当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夺取后,他也举起“尊孔”,那么,他“尊孔”的目的何在?实质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新文化运动》的学习。

  上述第一案例是把与教学内容直接联系的社会热点引入,让教学内容和过程不再是空对空,而是解答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挥了实际功效;由于它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另外,还拓宽了知识面,使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

  上述第二案例教学是将貌似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有重要相通点的社会焦点引入。通过对全球联合祭孔活动认真分析,发现了它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相通点——孔子在我国人民心目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威。从而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探究的欲望;强化了学生对相应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深化了爱国情感。

  因此,当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恰当地引进历史课堂后,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寂、远古的历史富予时代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从而使历史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策略二、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为背景进行情境性模仿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的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也会大大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模仿性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能理解或部分理解比较陌生、艰深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或者是产生一些疑惑,使历史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有趣。

  例1:在学习八年级《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笔者分析了课文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改革开放决策,联系这一决策的实践使中国富起来,课堂教学这样安排的:

  在课前一周,我根据所教学生都是来自山区农村家庭,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对自己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80——90年代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进行访问父母或长辈,另一组要求对本乡镇的交通、卫生、教育设施和条件进行调查,两组人员要分工合作,人人参与,注意安全,并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制作成书面报告材

  料,以便课堂交流。(学生对此活动非常积极,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在本课教学开始时,学生把他们的辛勤劳动果实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出问题:那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由此导入本课十一届三中全会史实的学习。

  此案例是通过学生调查访问和比较方法的运用,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的巨大变化真实地展现出来。课堂上,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得出了历史性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历史结论。

  例2:在学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新课前设计一活动:新的一学期,我班学习委员因转学而要重新选举,请大家说说怎样选好?于是大家非常激烈地讨论着:“选成绩最好的×××”“选最爱帮助人的×××”……两分钟左右,他们最后达成一致,投票选举。(学生很快选出结果)

  这时,联系本课重点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大家的选班委活动结合起来:在一个班级里,每一位同学是班级的主人,每一位同学都能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在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设计问题:那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行什么制度?(学生通过预习会抢答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那这种制度怎样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由此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在课程中,学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教学内容时设计一个案例分析:在一家超市商场,突然发现丢失了一块瑞士金表,保安人员怀疑是刚要离开的两名消费者,于是对他们进行搜查身体和背包,结果没有。两名消费者不满,将商场告上法庭。如果你是法官,你怎样处理?你认为这样搜查对不对?(教室里小法官们非常热烈,出现两种声音:“对的,可以搜!”、“不对,不能搜!”)

  师:现在有的同学说“可以搜”,有的同学说“不能搜”,请你们分别陈述一下“搜”或“不搜”的理由吧!

  生1:可以搜!能及时把表找回来,搜查了才能明白是非对错,才知道谁这样不道德。

  生2:不能搜!我们谁都没有搜身的权利,随便搜身是侵犯公民人身权益,是违法行为。

  师:你刚才说到侵权,请问这样搜查侵犯什么法律?

  生: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

  师:说得好。那你们还知道我国公民受哪些法律的保护?(学生相继列举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交通法》《环境保护法》等等)

  师:说得很准确,大家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比老师上中学时强多了。(借机表扬大家:老师对同学的现场表现非常满意,同时也看出了大家的维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此导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法制建设在不断地加强、完善”的课堂教学。

  在这个情境性教学活动中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检查学生的法律常识。同时,通过角色转换:我来当法官活动使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积极主动解答问题,创新的思维被打开。将原本一个十分理论化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结果客观、真实而有效。

  策略三、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好交*学科知识,迁移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历史兴趣。

  常人说: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好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可以活跃课堂,对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非常有效,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1:在学习《辛亥革命》有关历史“黄花岗起义”中联系学生所学语文课文《与妻书》中“敢死队”成员林觉民来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在分析辛亥革命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时,结合政治知识来理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同时又有对封建的妥协的两面性,以及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国情决定的。

  例2:学习我国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联系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毛泽东1956年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糊。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师设计问题:材料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桥指什么桥?(武汉长江大桥)

  材料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糊”的设想在今天已经变成现实。什么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建成并发挥巨大效益?(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例3:学习《对外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通过相关地图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例4:学习世界历史《新航路的开辟》中通过相关地图了解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过程并加以区别他们不同的航行路线。

  例5:学习《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课堂上,利用音乐《走进新时代》中的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设计课堂训练问题:

  (1) 我们是在哪一位领导人的带领下什么时候当家作主站起来?(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

  (2) 改革开放富起来又是在哪一位领导人的带领下?(邓小平)

  (3)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指的是第几代领导人?

  (4)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中高举什么旗帜?(邓小平理论)

  上述教学案例都是运用了学生已有的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的其他学科知识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既使课堂生动有趣,同时让学生把其他学科的兴趣和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或者把历史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策略四、创设挑战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历史、探究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成功的探索者,都渴望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渴望成功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上有很多很神秘很具有挑战性的谜团,许多学生都感兴趣,但就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来说,解决起来还较困难。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要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

  例1:“贞观之治”是历史教学的经典性内容,它不仅涉及“贞观之治”的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贞观之治”让大家了解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要求当场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任务。

  首先请学生观看电视剧《唐明皇》的片段,请学生谈一谈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

  师:大家说得很好,有思想、有见解。然后出示问题: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实践一次,做一回导演,较为真实地设计创作一个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时间有限,只要求创设一个与“贞观之治”内容相关的历史场景即可,可以采用你喜欢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绘画、漫画、小品。要求只谈构思、设想。学生情绪很高,跃跃欲试。

  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主动阅读教材,了解李世民的基本情况,然后商议创作形式,分工合作。大约10分钟后,各小组的活动任务基本完成,于是进行课堂展示:

  生1:我们小组准备了小品《唐太宗与魏征》,表现的是玄武门事变后,唐太宗得知魏征是李建成的重要谋士,召见魏征,然后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的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李世民善

  于用人的品质。

  生2:我们小组采用的是漫画的形式,绘制的是朝中大臣建议修建暖阁,唐太宗断然拒绝的场景。反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勤俭节约的一面。

  生3:我们小组准备的是小品,表演的内容是:由于魏征在朝堂上多次给唐太宗提意见,一日唐太宗下朝后嚷着要杀魏征的片段,突出唐太宗重视纳谏、比较民主的风范。

  生4:我们绘制的是唐太宗扶犁耕种的情景,反映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

  ……

  例2: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下欧洲走向联合《挑战“两极”》是九年级世界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通过创设了问题情境贯穿这一教学环节:

  课前设计: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大家变换身份,当回国家领导,过一把隐。

  问题:如果你是二战后英、法等西欧国家的首脑人物,在美苏两极对峙争霸的局面下,对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的经济“援助”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同盟”打算怎么办?(学生马上开展讨论,非常热烈,发言很积极。)

  学生们结合所学“冷战”的有关知识谈出自己的看法:“发展才是硬道理”,要立足,只有加快发展;要发展,就只有联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发展经济,维护自己的安全,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由此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欧洲共同体”和“欧盟”的成立。课程中,在学习“欧盟”的成立后,又设计同样问题:如果现在你成为欧盟主席,在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会注意做好哪些事情?(学生讨论更加热烈,踊跃发言。)

  以上两个案例中成功的共同点是设计的问题本身让学生很感兴趣,但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很好完成任务,需要借助新的历史知识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学习动机,问题的最后解决还依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创设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现实性问题情境,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标,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需,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历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为了学生的发展和终生幸福夯实基础,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学历史教学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应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丰富而生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探究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浅谈历史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历史教育论文

2.浅谈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3.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4.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5.浅谈情感教育的论文范文

6.浅谈初中历史论文参考范文

2391964